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6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杨东 发表于: 2008-6-20 14:05:2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达县石桥古镇民俗风情

 [复制链接]
民俗风情
  自“湖广填川”以来,地处浅丘的石桥,人们以农业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数代人的不断迁徙成就了他们那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也形成了凡事必胜的信念。
  “客居”的移民人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内地生活,其生活习惯已与内地的习俗基本一致(除天主教外),且更重视生活细节,更关注节气的交替,如春节的腊月,从杀年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等等。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节要“闹灯”(孔明灯、烟火架);清明节要“祭祖”上坟;端午节门前必挂菖蒲、艾草,吃新麦包子,有河流的地方要划龙船;秋收后要“尝新米”、祭天神;七月半要 “祭祖先”,民间称之为“烧月半”;中秋节要“祭月亮”;重阳节称为“九月节”,要请老人吃饭。从这些习俗的形成、延续以及重视程度分析,不难看出与客籍人家长期的颠沛流离,无数次的迁徙跋涉有着密切的关系。
  石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艺甚多,至今广为流传,可概括为“唱”“耍”“玩”“打”“吹”“烧”“扎”如:
  1.川剧座唱:继1912年广安全胜戏班落达后,石桥王国华组建了川剧班,1937年川剧班解体。解体后,由部分演职人员自发组织川剧座唱,多为丧、嫁、寿和茶馆开展演唱,延续至今。
  2.火龙:石桥人为求得平安、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每年的元宵节前连续四夜,九名青壮年汉子只穿短裤、各举一节用麻布、竹篾做成的火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高唱,街民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的烟花,尽情地对神龙进行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绝。
  彩龙是根据传说中龙的形象,用竹篾、竹棍、布帛、纸张等材料装扎后加上彩绘而成的,只是白天游街舞、玩或在人众宽敞之地舞动,龙身随宝灯蜿蜒翻腾,引人眼花缭乱。
  3.娃娃班:起源于清朝。用大方桌翻过来扎成花亭,两侧上木杠,台面安置小演员,扮成“辕门斩子”“空城计”“穆桂英挂帅”“庆丰收”“报平安”“贺新年”等古今角色,在锣鼓声中沿街转游,以示喜庆。
  4.车车灯:原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赞许自由恋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每年的春节,彩车中的舞女扮演美丽的新娘,乘车缓步行进,车前是能说会唱的情郎,以打动人心的言词,说动新娘,争取过上幸福生活。
  5.划旱船:因石桥没有河流,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旱船用彩纸和竹篾相扎结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唱腔将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
  6.哭嫁:姑娘出嫁时,邀请好姐妹互唱歌曲,畅叙友情和离别祝词,以表达养育之意,教育儿女出嫁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演职人员一般5人左右,以连唱方式进地。
  7.巴山背儿歌:解放前,交通不便,内地产品要通过人力背出关外,换回商品,经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结队上路背运,背力人为消除疲劳,自创的以山歌为主要形式的歌谣。
  8.石工号子:是广大工匠在长期的开山打石过程中,为了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独创的开山打石歌谣。石工自编歌词,可随心所欲,随口即唱。
  9.气功:石桥独创的“法门气功”源于清雍正年间,主要是健身祛病。继世传人郑宗周,依据中医理论结合气功的独特治疗方法颇有影响。目前,石桥武术协会的四代传人正在将此功发扬光大。
  10.武术:石桥的武术历史悠久,它包括刀、枪、箭、戟、散打、拳击等多种武艺,颇受青少年的喜爱,现石桥巴山精武馆学员济济。
  11.狮舞:狮子系兽中之王,石桥人把狮舞列为各种喜庆活动的重要内容。狮舞一般为金毛狮,表演大多是舐抖、搔毛、打蹁等动作,阵分为文阵三十六、武阵七十二、文阵平地起舞,武阵高台子表演,同时配有锣鼓助阵,甚是热闹,颇受欢迎。
  12.翻山跤子:由4—6人与锣鼓组成表演方阵,表演人双手持长绳系钵,上下左右翻打,响声、动作一致,使观者眼花缭乱
  13、烟火架:其传人易德明是他纸扎艺术中的一绝,其制作方法是用篾条做筋,外壳糊纸,形似蜂巢。大小根据内容多少而定。一般高4尺,宽3—4尺,内分若干层,每格内容或是一折戏,或是山水人物,或是飞禽走兽,或是政治宣传,或是喜庆恭贺等等。燃放前,将做成的“烟火架”凑空高悬。燃放时,只要在地下对准“烟火架”就靠一根精心安排的火 药线的燃烧,让其内容有先后次序一层一层、一格一格的从整体中脱离出来。每一格就是一个表演内容,表演中既有爆竹上下左右的翻飞和各种节奏的震响,又有五颜六色的烟花凌空爆泻。无论是人物的活动或飞禽走兽的争斗全都靠引燃的火 药驱动来完成动作。每个“烟火架”的燃放过程一般都在一个钟头左右。整个燃放过程不仅内容紧凑,而且绚丽多彩,丝丝入扣。一个个形象各异的人物,滑稽浪漫的凌空表演,往往令观者喝彩不绝,大饱眼福。一般每年正月十五日的晚上看过龙灯,再放“烟火架”。为一睹为快,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扶老携幼不愿错过良机。
  在石桥还有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如孔明灯、小丑剧、打花鼓、金钱板、抬花轿、踩高翘等,在当地已流传甚久。
  这些民俗文化的广为流传,也带来了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如今天在石桥文化市场中的鼓号队、腰鼓队、威风军乐队、太极拳、太极剑、精武馆等,十分活跃。这些队伍在各项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精神粮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社会主义──私有财产的极端典范 达县石桥古镇红色旅游《中国红色第一街》
2# 四姑娘山
 howman 发表于: 2009-1-24 13:08:1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可惜图片不多,而且打不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0:59,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