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说“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借口反对所谓个人崇拜,来否认革命领袖的作用,实质上是企图破坏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威信,妄想由他们自己窃取领袖的地位,从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这无疑是把反对个人崇拜视为十恶不赦的罪行。 ──文件说“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是最好、最正确的领导”,“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幸福”,“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认为毛泽东对缺点‘体会不深,认识过迟’(对三面红旗造成的灾难),这完全是造谣诬蔑”。这实际上是把党的领导完全说成是毛泽东个人的领导,对毛泽东的“左”的错误,不能作任何批评,只能歌功颂德。 ──文件说“革命领袖的威信,和党的、阶级的威信是不可分离的”,“所谓‘反对领袖不等于就是反党’的谬论,是反党野心家别有用心的胡说”。这段话显然是歪曲了领袖与政党、阶级的关系,混淆正常批评与反党的界限,其结果必然是把给毛泽东提意见的人,“名正言顺”地打成“反党分子”。 他的说话和所作所为获得毛泽东的认同和好感,也为毛后来选他做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7000人大会后,怎样评价三面红旗和三年灾荒时期产生的原因时,林彪的发言颇有深意。1962年1月29号上午,林彪发言了,他不同意刘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他说:“过去的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干扰时,就会出毛病。” 林彪变像指责刘、邓、周没按毛的意见办造成的灾难,挑起毛和刘及其它中央领导的矛盾。因为毛泽东本来已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毛听信了林彪的意见,毛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三面红旗是好的,是刘、邓没把事情办好,又把形势说得一团漆黑,并反过来压他毛泽东。林彪这一挑拨利间作法影响十分恶劣,为中国未来政局变化种下祸根,并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和灾难性的后果。 在后来四清运动中,毛泽东和刘少奇矛盾激化,毛已经决定把刘少奇换下。而在井岗山时期就倍受毛泽东欣赏的,聪明、又会打仗、对毛绝对忠诚的林彪,被选定为接班人,就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毛泽东才有意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名正言顺、合理合法地把林彪扶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的宝座。 5.4.2.3 文革中毛、林恩怨 毛泽东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划,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终于拉开帷幕。毛泽东在幕后指挥,支使其妻子江青,与林彪合作掀起这场文化大革命。 在1966年春天2月2日至20日,江青受林彪的委托,在上海召开的了只有几个人参加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各大报纸上发表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一文,从此林彪和江青的名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这一政治合作导演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会议以反党集团的罪名对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进行批判,决定停止他们的领导职务。成立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任组长,康生为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毛的秘书)等人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小组),使之实际上成为只听命于毛泽东,而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的、独立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 6月1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台全文播放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的大字报,毛主席称赞它是“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北京市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一些党政机关也受到冲击。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煽动和支恃下,北京的大、中学校内,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学校的各个角落。红卫兵组织也风起云涌,打着各种旗号的红卫兵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的口号下横冲直撞,为所欲为,无人能管,也无人敢管。红卫兵可在学校随意给老师和学校领导,扣上“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帽子,抓出来批判、揪斗、甚至戴上高帽、挂黑牌,押着游街示众。更有甚者,对其动手、动脚、竭尽侮辱、打骂之能事,恶劣至极。整个教育系统搞得乌烟障气,彻底瘫痪。这场运动很快从党内推向社会,社会动乱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