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326|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7-20 08:30:5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转帖]三星堆出土青铜虎形牌饰

 [复制链接]
──兼论巴蜀虎形器物- \: b& u9 q& E+ K http://www.phoer.net
& x' Y. B  M( A5 U+ _1 X http://www.phoer.net
作者:李绍明- I- X9 [9 k* b2 V' D* E% Z0 F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p' ~( b# l+ @* }4 e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收集到青铜虎形牌饰一件,长43. 4厘米、宽13. 2厘米,厚0. 62厘米。虎为单耳,张口,露四齿,虎首前伸,虎尾拖后略卷,作行走状。此件遍体镶嵌绿松石,背面有两组对称环钮。断代为商代。此件造型生动,制作精美,为不可多得的文物。现结合有关资料对此略作评述。
http://www.phoer.net + [" S3 z& b8 C2 E0 E, W
http://www.phoer.net 4 ^1 K5 o7 F" `$ F  b9 i/ X: a 关于虎形器物,在三星堆遗址中曾有多件出土。如三星堆一号祭祀坑曾出土一件虎形金箔饰。标本K1: 11—1。采用金箔锤拓而成,出自标本K1: 11青铜人头像内腔中,可能是在填埋入坑时混入的。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镂空,耳巨大,身细长。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通身压制“目”字形虎斑纹。高6. 7厘米,长11. 6厘米,重7. 27克。又如在同一坑内出土一件龙虎尊,标本K1: 158、258。出土时一侧被火烧熔化,器内装有经火烧过的玉石器残片、海贝和层层粘结在一起的铜箔件及炭化物。口沿线,不能复原。喇叭口外侈,束颈,颈上有三周凸弦纹,宽肩,深垂腹,腹的最大径接近肩部,平底。高圈足微敞,肩上铸高浮雕的三龙呈蠕动游迤状,龙头由器肩伸出,圆眼,高柱状角,尾上卷,身饰菱形重环纹。器肩目云纹为地。在腹部和肩部龙头下有扉棱,将腹部花纹隔成三组,每组花纹主纹为高浮雕的虎和人。虎,巨头,肥耳,尾下垂,尾尖上翘。虎颈下铸一人,人手屈臂上举齐肩,两腿分开下蹲。地纹为羽状云雷纹。圈足上端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和三周凸弦纹;下端有三组双身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间有一只扉棱将花纹隔开。颈残高12. 2厘米,肩径32厘米,肩宽7. 6厘米,圈足径21. 6厘米,圈足高12厘米,残高43. 3厘米。再如同祭祀坑内出土一件虎形器,标本K1: 62。虎身作圆圈形,四足立于一圆圈座上。圆眼,尖圆形大耳,昂首,竖尾,尾残。张口露齿,身肥硕。圈足径7. 8厘米,虎身长11. 4厘米,残高10. 8厘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韩寒与日本女优撞脸 自称经济差干兼职 康巴独特地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7-20 08:31:2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此外,在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村遗址中亦出土多件虎形器炉,时间在晚商至西周,较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时间略晚。此中如石卧虎一(2001CQJC: 211),长28·44厘米,宽8. 94厘米,通高19. 88厘米,重量5, 457克。为蛇纹岩雕成,呈灰黑色。石料的自然斑纹近似虎斑纹,虎口、眼、耳等处涂有朱砂。虎呈卧式,昂首、直颈、张口露牙。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显示出后腿有强劲的力量。又如石卧虎二(2001(QJC: 684),长28.8厘米,宽8. 42厘米,高21. 5厘米,重量5, 644克。为蛇纹石化橄榄岩雕成,灰色。右前肢残断,左残肢残损。作伏卧状,方首向上昂起,大口张开,四角各有一颗犬牙。口、眼、耳等处均涂有朱砂。此二石虎型式极类似。此外,在金沙村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变粗虎纹,如玉双阑戈形器(2001CAJC: 141)的部有雕刻的一虎;金沙村遗址“梅苑”东北部发掘区一相当西周早期灰坑中亦出土圆雕石虎一件,其时代可早至晚商。& {& R) ?8 D! Y! t$ {4 T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k+ ~/ P9 [' M  v& ]- X- o4 N在晚于上述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蜀青铜器物中亦多有虎的形象出现。如1972年11月,在四川郫县红光公社独板树出土的一件虎纹青铜戈,戈援部还有一行十余字铭文。四川峨眉符溪亦曾出土虎纹双结跪人铜戈。至于被视为巴文化典型器物的青铜虎钮錞于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虎钮錞于曾出土于四川涪陵小田溪及湖南溆浦大江口巴人墓葬中,有关此物的文献记录达数十项之多,而现今存的也还有百余件。虎钮錞于大量分布于川(渝)、鄂、湘及其毗邻地区,其时代从战国延至汉代,说明这一带的古代民族的崇虎习尚。总之,在巴蜀地区早到殷商晚至近现代虎形器物或装饰一直盛行不衰。
http://www.phoer.net " e4 Z4 Z9 r' M* S5 A0 i. q$ ]7 } http://www.phoer.net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虎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核心华夏人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居住着众多族系,都有崇尚虎的习俗。这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有关,也可说是他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体现。从现今考古资料来看,出土的最早虎形物可上溯到距今6, 000余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蚌壳砌成的龙、虎图案。此处发现三组图案:第一组中间为一男性骨架,东侧砌龙,西侧砌虎;第二组为龙虎合体;第三组为龙背骑有一人(或鹿),龙朝东、虎朝西作奔驰状。这反映出当时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与审美情趣。此外,距今5, 000余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有虎首玉璜,石家河文化中有玉虎,殷墟亦发现玉虎、石虎。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均说明此一现象的广泛存在。" i. V$ o/ V1 u: O7 ` http://www.phoer.net
3 @) z% m/ o2 x: O% h http://www.phoer.net
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多虎的地区,尤其是在上古时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更加适宜虎等动物生存。加以虎性勇猛,易为古今人们所崇敬。在我国石器时代,据研究主要反映南方古代民族的《山海经》中就有不少关于虎的记载。如《大荒经》对虎的记载有16处。其中《大荒东经》载:“有神人,人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大荒南经》载:“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大荒西经》载:“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如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这些虎人同体的神人,应是古人对虎崇拜的一种型式。又如《大荒东经》所载的有苏国、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这四国,皆有“虎、豹、熊、罴等等”,及至明代学者陈继儒作《虎荟》一书,将我国古代有关虎文化的资料加以汇集,可谓是集大成之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7-20 08:31:39|只看该作者
  巴蜀地区同样是个多虎的地区,尤以巴地为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谓,巴人先祖“禀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是当地多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崇拜的真实显照。又如同上列传言:“板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以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驽,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也说明当地虎多以及虎患严重的状况。正由于此,巴人中重要的两个支系,一支禀君主人崇虎,而另一支板人射虎,皆是与真实的虎有关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至于巴地的虎钮錞于以及巴蜀青铜器上的虎纹图案或图语,一般均认为与巴人文化有关。5 }# J, [. m* g" [/ p7 O, [# |  B http://www.phoer.net
) v2 S$ ]* V' R" C- ` http://www.phoer.net
其实,巴与蜀地相连,自然环境亦大同小异,故蜀地从来也是多虎地区。本文前面所引出土的众多虎形器物的实际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再者,蜀地多虎延至明末清初的见于诸多记载。成都平原在战祸之后的清初虎患为害,新都、广汉乃至成都城区都成虎、狼击没之地。由于巴蜀地区在古代多虎与虎患,故虎成为当时人自然崇拜乃至图腾崇拜的对像就不足为奇了。1972年11月,在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树出土的一件虎纹青铜戈,有研究者认为是蜀人之物,但也有人认为是巴人器物。如果我们结合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那件龙虎尊(标本K1: 158、258)上镌刻的高浮雕虎和人的关系来看,二者就有极其相似之处。笔者以为这都是以人虎的形象,均系含有某种宗教意义的人祭,是原始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以人虎的人祭亦并非仅为巴人所独有。这两件器物反映出了当时蜀人亦有此种风格,故以这两件器物为蜀人之物是没有问题的。在类似的环境与客观条件下可能出现相似的文化现象,这倒不一定就是文化传播所致。
http://www.phoer.net % u" |" ^- g  h( U; O2 B8 W
http://www.phoer.net + M) R) M, Q/ [$ }2 r此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蜀人的虎崇拜来自于蜀的先民──古老的氐羌,以至于今这一崇虎习俗还保留在氐羌的后裔──现今的藏缅语族的许多民族中。虽然我们认为蜀人的来源与古氐羌族系有关,但有关各族对虎崇拜的形式、内涵与缘同均不甚相同。故此中有的可能有关,而有的则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这必须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http://www.phoer.net * l5 m2 X/ D& ]) y. W
http://www.phoer.net + C2 u* w4 I+ H* i8 K9 R9 j  b1 X李绍明,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B) Z( b% ^) l! H( W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l2 w' D4 Y0 S源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4# 金佛山
 孟良 发表于: 2008-8-16 13:09:20|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3:2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