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64|回复: 1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8-31 18:20:5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听尽金戈铁马的杨揆──走过康巴的诗人之三

 [复制链接]
[原创]听尽金戈铁马的杨揆

──走过康巴的诗人之三

  杨揆(1762年~1804年)是清代前期杰出的军旅诗人。干隆五十六年(1791年),西藏发生了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事件,清廷令福康安为大将军,率师反击,杨揆随福康安从征入藏。这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正义战争,杨揆作为福康安的高级幕僚,参与军机事宜,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他亲历过收复后藏聂拉木、济咙(吉隆)等地的战斗,并随军追击廓尔喀侵略军,直抵其都城阳布(今加德满都)附近。

这位橐笔从戎的青年诗人,在西藏生活了三年,“听尽金戈铁马声,惯经朔雪炎风地”。在戎马倥惚、羽檄纷飞的军书旁午之际,以其雄健的诗笔描画了雪域高原的大好河山,讴歌了驱廓保藏战争之艰苦性及战果之辉煌。他的诗是清代前期“驱廓保藏”历史诗化的实录,在旅藏诗的星空中绽放出夺目的异彩。扬揆一生著有《桐华吟馆诗词》十六卷、文一卷,《卫藏纪闻》二卷。当代藏学文献家吴丰培于20世纪80年代,从《桐华吟馆诗词》中辑出有关藏地的吟咏,拟名为《桐华吟馆卫藏诗稿》,予以正式出版。从而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十七岁中举入仕,二十九岁出征赴藏,三十岁追击廓尔喀侵略军深入敌境,三十一岁离藏,四十二岁因劳瘁而死于代理四川总督任上的诗人之多彩人生。《桐华吟馆卫藏诗稿》,辑录了杨揆在藏地三年的百余首旅藏诗作,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清代干隆时期“保藏驱廓”战争的宏伟规模,战争的正义性和战斗之艰苦卓绝,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卫藏诗稿》中许多描写藏地的风土人情、歌颂雪域河山的诗篇,颇具艺术魅力,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的原生态西藏,展现了杨揆把历史内容与感情交融的艺术功力。

廓尔喀(今尼泊尔)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国,北邻中国西藏。18世纪中叶,日益强大的廓尔喀吞并了邻近的三个土邦,建立起新的廓尔喀王朝。崇尚武力的廓尔喀统治者,不断向外扩张,蓄意破坏中国西藏和廓尔喀历来的友好关系,于干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兵侵入西藏,袭杀西藏地方派往的谈判人员,掳走噶伦丹津班珠尔、代本宇妥等谈判代表,发动了这场战争。在《廓尔喀纳降纪事》十二首诗中,杨揆以诗歌语言凝练地表现了廓尔喀侵藏的始末“犬牙壤地莫相侵,更返华严布施金,钞掠归人尤感激,佛天重见泪盈襟”,短短四句,真实而准确地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而战争的起因,乃是廓尔喀的“悔盟”:“闻到乌斯国,遥连合卫城,谈空惟选佛,纵敌竟销兵。搜括徒输币,跳梁敢悔盟,皇威震重译,蕞尔漫纵横。”

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一天早晨,杨揆随大军从宗喀出发,奔赴察木,傍晚到达桑本多山中,突然山洪爆发,断绝行路,大军只好翻山而行。夜深迷路,山上流沙飞石,山下深涧惊涛澎湃,骇荡心魄,将士们只好就地站立一夜。拂晓时分,山雨猛然袭来,将士衣甲全被淋透。诗人亲历其险,备尝苦艰辛。为此杨揆写了一首七言歌行体诗,记述了这次行军中的险遇。全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古劲苍凉、悲壮雄浑,今天读之,亦深深感受到这支军队保藏驱廓的气概。

杨揆的《热索桥》一诗,细致地刻画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热索桥高两崖耸,热索桥深万波涌。高不容鸟深无,连臂渡涧愁生揉。危桥横亘计以寸,阻隘能令一军顿。将军夜半斫贼营,壮士毋那飞而行?惊湍巨石互摩戛,不用军声乱鹅鸭。如此风波尚可意,宁论滟瞿塘峡。桥头逐队驱旌旄,回流呜咽争磨刀。将军磨刀我磨墨,欲记此间曾杀贼。”诗中描写了热索桥的险要,歌颂了将士的智勇双全,行军之神速,最后以将士磨刀准备再战、诗人磨墨记录壮战斗情景作结。全诗充满了豪迈的战斗精神和高昂的爱国主义感情,是一首优秀的正义战争的颂歌。

作为军旅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是杨揆诗的特色,其作品可视为廓尔喀战役的一部诗史。由于他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因之较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历史内容,弥补了正史之不足。而他的行军诗则是以写意的笔触,细腻的线条,在描绘行军的艰苦中,纵情歌吟西藏的山水风物,显得生动而形象。《晓发春堆》就是这样一首诗:“际晓角声动,平沙万帐收。遥瞻日东出,时见水西流。狂犬吠番堡,群鸦散驿楼。行行荷戈去,五月尚披裘。”诗人用清新的诗笔,抓住角声、万帐、番堡、群鸦、荷戈,披裘等等雪域高原特有的细节,把一幅大军五月清晨早发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准确地表现雪域的苍凉美中,透出一股锐意进取的军人之气。这是杨揆写行军最简捷、最清新的一首,虽然没有一句直白行军艰辛的话,但是人们还是能感到一种蓄势待发终将战胜千难万险的崇高美。杨揆旅藏三年,踏遍了雪域的山山水水。“伏管连营飞硬雨,横刀斫阵卷长风。携来秃管休轻掷,要写燕然第一功。”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激流大江激发了杨揆的诗情,所到之处,不遗吟咏。日月山、昆仑山、穆鲁乌苏河(通天河)、星宿海、彭多河、藏江、禄马岭、丹达山、瓦合山、黎树山、金沙江、折多山、飞越岭等名山大川尽入他的诗囊。杨揆以诗人的独特感受,大昭寺前的唐柳、双忠祠、喇嘛、寺庙、牛皮船、索桥、……诸多藏地的风土人情悉数赋予韵律之美,“斜风倒吹雪薄领,欲诉艰辛语还哽”,“风动相轮飞布鸽,星明弧矢射贪狼”,“严霜封短树,斜日冷危碉”,这些俪句佳篇,成为读者了解西藏风物的一个窗口,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极有文史价值。

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十一岁的杨揆被授为四川川北兵备道,他告别了朔雪罡风的西藏,沿着当时的川藏驿道,穿越横断山脉,取道打箭炉返川。“独立风前扣剑,征衣著破竟生还。纪行诗里无他语,只写中华以外山。”他一路行来,以诗记事,写下了《渡藏江》、《禄马岭》、《边坝》、《鲁工喇》、《丹达山》、《瓦合山》、《黎树山》《嘉裕桥》、《巴塘》、《奔叉木》、《竹巴笼》、《里塘》、《高日寺山》、《折多山》、《飞越岭》等十余首纪行诗。这些篇什,抒发了一个捍卫国家领土血战沙场的军旅诗人对雪域河山的无限眷念。杨揆的一首《折多山》诗,现在读来也十分确切:

层坡走逶迤,乍喜断冰雪。得得马蹄轻,线路任旋折。天时寒暖异,地势中外别。却顾来程遥,千岭争凹凸。苍苍暮云横,淡淡空烟灭。饱经穷荒道,视此培列。慎勿忘戒心,犹虞踬于垤。



这诗形象地记述了折多山的地势地貌。这是杨揆用他的诗笔,为康巴留下的一朵历史文化之葩。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达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达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听余秋雨先生谈成语和排比句有感 [转帖]何祚庥:建议温总理将诚信执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 四姑娘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9-1 09:36:5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感谢罗老的辛勤笔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22:23,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