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3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11-17 12:19:4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也谈民族地区养老问题——以施秉县杨柳塘镇为例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 吴安明 秦化魁 吴安贵 吴兰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不是用情绪做的结论。
  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用了115年进入老龄化,瑞士85年、美国60年、英国47年、德国40年,日本也用了24年,中国18年进入老龄化,我们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是一个历史的决定,我们迅速进入老龄化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我们的计划生育太成功的结果。
  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其后果是加重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老人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特殊生理和医疗需求,会加大医疗支出,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
  此文就农村养老,特别是苗族地区的养老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一、农村少数民族养老现状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施秉县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至湖面怀化市2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县城距离州府凯里市49公里。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0公里,施秉县总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镇4乡,人口15.8万,县境内居民计有苗、侗、布依、汉等13个民族。施秉县的苗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即潕阳河为界,南部的乡镇有城关镇、杨柳塘镇、双井镇和马号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以上。而60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老年人口1.3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 14.3 %。杨柳塘镇中垮村自然寨有六十岁以上老人180人。
  1、苗族养老的传统理念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族,自古以来,他们就以“有稻有天养,有子父母养,有老才有小,有小报老恩”的传统观念,于是,他们在摘回稻穗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在把穗子放在香坛之上供奉着,顶礼膜拜,视为神灵。香坛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在那里供奉着稻穗,意为对祖宗的尊重,也是给稻穗以最高层次的待遇。自然给予人类食物,是父母的劳作才哺育后代,子女善待长辈,记住祖宗的恩德,才能子女对父母尽孝,长辈对子女尽慈,显然,长辈与子女之间有着一种双向义务的伦理关系。这就是苗族的孝道观,这种孝道具观使老幼之间,相生相养,尽慈尽孝,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如果后代人对老人没有做到这一点,用苗族的观念也就是要被“雷打”的。此时的“雷”,也就成为道德底线的评判者。那么是否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雷”呢?智慧的苗族先辈们总是很聪明,他们编纂了很多很多的关于不孝就要被雷打的故事,让“骇人听闻”的故事在民间里游传着,故事成了宣传这种维护孝道的代言人,让后代不曾越雷池一步。比如苗族人关于“耶”的故事就是一例,因“耶”戏谑着自己的母亲,冲击了苗族敬老的道德底线,于是将他弄死在月亮之上,让天下人知道无孝之后果。
  在施秉县苗族地区的一个小庙里,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好,“堂上二位老人就是菩萨,只要早晚孝顺,自有好处,无须敬我;胸中一点善念,即为其佛祖,坚持朝夕奉行,定获佳果,何须求神。”对联要求子女孝悌为先,要知母亦知父。用平凡的语言将孟子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告诉天下人:佛像只是一个象征,而真正要孝敬的是堂上的父母。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教导着子女一定要有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这副对联,就是在当代也很有教育意义。
  2、苗族养老的传统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说的养老模式,一般有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商业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等等。而在苗族地区传统的习俗中,养老也有多种模式,即祖业养老,义务养老,共同养老,旁亲养老和女婿养老等等,这些养老方式似乎与前面所列的现代养老差不多,其实区别也比较大的。
  祖业养老
  苗族有“人多要分家,树大要分叉”的说法,当子女还很小的时候,分家自然不存在,然而当家庭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分家便提到议事日程。分家就意味着财产的再分配问题。这里所说的祖业,一般是指父母的家庭财产和亲戚朋友,主要是耕地、房屋、山林、水源、亲戚等等。现在我们就以中垮村长生竽家为例,在没分家之前,一般没有多少财产,只有一个主房(三间)加个罗廒(即主房之配房)共四间,有猪栏牛圈三间,没有其他的房产了。因分家时,其弟未婚,父母当然是和弟弟同住,所以分家时,长生竽是没有财产的。而父母找了一块自留地,作为对长生竽的补偿,为块地用于地基之用。所以后来他修到了寨子对面,这是父母给的地基修的。耕地是四亩多点,按“四/三”分,即将四口人的耕地分成三份,长生竽得到一份。山林也是这样分的。水源主要是稻田灌溉,这也同样分水。山林也是这样。这看似不合理,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多少“意见”。因为,他们认为,长生竽结婚所花之费用全是父母出的,今后还可以努力创造。这里把“亲戚朋友”放进去,听起来有点缠搅,其实并不矛盾。父母和小弟所在的家──苗族叫“嘎嘎娄”,分家之后,父母所有的老亲老戚及朋友,由父母兄弟承担,人情来往所花的礼品或礼金,分家出去的,也不再承担。就是亲戚朋友多是“嘎嘎娄”负责,除非是特别近亲的,必须要承担的除外。而父母平常生活花销、老木(即棺材)、以及老人过世,办事所花经费,分家出去了的人也不承担。这就叫“祖业养老”。中垮苗寨有二百多户人家,祖业养老占80%以上。
  共同养老
  比如兄弟只有二人,房屋财产、耕地、山林等等,各分到一半。而在负责老人生活起居方面,还是由小的那个负责。苗族十分重视“嘎嘎娄”的地位,所以,老人一般不去大儿子那里居住的。苗族人不容许老人或父母分开居住的。至于人亲来往呢,那就根据情况,大的走亲,如姑娘回门,亲戚家办事,如结婚嫁女,立房等等,共同承担。这种家庭有,但比较少,更主要是看其兄弟妯娌之间的和睦程度。中垮自然寨象此类家庭只有四户。苗族人对兄弟之间的分家并不是那么细,就是没有了油盐柴米,可以随意取用,也不用归还(除非数额巨大)。那么分家出去的人对于老人生活、病痛医治、过世等等,这就凭“良心”了,那就是能帮补尽量帮补,没有也没多少意见。
  直系或旁系养老
  旁亲养老是指没有子女或有女无儿之户。耇降是个无儿无女的老人,人老的时候(这里指六十岁之后),由直系家族组织开会,先问其直系家族的的代,看有谁愿意赡养两个老人。先落实直系,凡愿意赡养双亲老人的,其老人所以财产耕地、山林等均允许继承。男孩多的家庭按照家族的意愿指派“接香火”(当然,若有的直系不愿或没有适合的人选,也可以由旁系家族)。
  女婿养老
  这种家庭在中垮村有两户。耇几时有六个女儿,土地下放时,他家分到了八个人的耕地、山林等等。他也有一栋三间木屋。因为没有儿子,他将一个大女儿嫁到了寨子里。等到女儿们都出嫁完了之后,家族人集中起来,召开家族会议。直接由其在寨子里的女婿帮助养老,其所有财产等等均由女婿 继承。而耇几时二老的日常生活、病痛医治,及过世之后均由其女婿负责。
  五保户
  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而设立的。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此类家庭目前在该村没有。
  二、苗族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也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家庭养老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动摇,其“家庭养老”仍旧是主要模式。这主要得益于“孝悌为先”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打下了深深的络印,而人们依旧恪守着这种古训。其实,这是一种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集中反应了一个民族心里,也是一种美好愿望。我们曾对“养儿防老”作过批判,总以为“社会养老”能够代替这样的养老模式,其实是一种误解。你能够怀疑家庭式养老带来的好处吗?它可以让子女表达自己的孝心,老人享受养儿防老的特权,让老年人更加体会到家庭的温馨,更容易增加老年人幸福感,老年人最开心最满足的莫过于膝下儿孙成群,儿女能够为老人养老,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
  随着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越来越严重,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计划生育所一男结扎户或二女结扎户,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问题突出起来。改变了原来所说的“子女多给社会带来负担”,变成了“老人多给社会带来负担”更加可怕。加之,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垮苗寨,受这种冲击其实并不很大,因为在受计划生育影响的时代,很多人家,还是躲生、跑生、超生,宁愿罚款或不享受任何国家优惠,也必须看到“根种”才罢。
  在当代社会,国家确实已将“养老”纳入了战略层面来进行了,如集体养老、商业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养老的突出问题。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民养老的重在补充形式,很难普及和规模化发展。商业养老主要有保险公司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村干部和义务兵养老保险及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但这方面,得解决个“投保方”问题,不是很现实。社会养老保险,这方面覆盖面比较大,效果显著,因钱不足以支撑老年的真正需求,只能是代表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方式发展的方向。如在集体养老方面,施秉县已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在牛大场镇,双井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只有18个,全县目前床位养老不到200张,远远不能满足全县20000余老年人的集中供养需要。但是,作为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民族地区来说,谁愿意走近敬老院?杨柳塘镇屯上村,有一对老人,生活确实困难,有关单位作动员,终于进了这个“吃穿不愁”的地方,可他还是说“我还是想回村子里去,那里有我的亲戚朋友,寨邻乡居,我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心里面比在这里好得多。”其实,我们就是忽视了老人的精神层面。
  那么,在此我们所说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一是“一老一少”问题。一方面是养老,另一方面是小孩读书。老人勤劳一生,当儿子儿媳还是青壮年的时候,多数老人还负责着家里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带孙子,放牛喂猪、打柴割草,看家护院。不过,这种老人民族地方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注意关注老年身体健康的,如确定做不动或身体有病,家里还是留下一个人来照顾,这在中垮村就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干脆将老人小孩一并带走他乡打工。二是独居老人生活自理问题。农村的很多家庭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当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苦劳苦吃,身体越过越差,病情越来越重,患病后无“钱”去医治,结果是“油尽灯枯”。不过这部分人在苗族地区太少。三是涉老侵权问题。财产侵权,即违背老人意愿,转让或出售老人的财产,如使用了老人的生活补助费等等。在我们民族地区,人们并不看好“敬老院”。高塘村有个老人,他经常埋怨儿子对他不好,说儿子用了他的老年费,儿子对他说,那好,我不用你的了,送你去敬老院,那里有吃有穿的。老人担心死了,最后也就不再说儿子用了他的钱了。这说明什么?就是怕别人说他无子无女,这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精神层面上的打击比在敬老院“有吃有穿”更重要。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的主要对策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2300年前《孟子·梁惠王上》就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样的记载,其人们的愿望就是:五十岁的人能穿丝帛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吃上肉,头发已白的老人不需要挑着担子跋涉在道路上,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梦想,传递着千百年间朴实而又现实的幸福呼声,养老路上,人们需要幸福“无限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次回答中外记者就说:大家都有退休或者需要养老这一天,这里我想做一个安民告示:要准确地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从全面长期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一句话充满着浓浓情意的话语。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时刻惦记着百姓的疾苦。“老有所养”不是一句空话,让人民平等地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谋民生福祉是我们的使命所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一种伦理主张。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老有所养”提高到爱国爱党的高度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和谐,要突出以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理念。更要突出以农村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观念。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保障。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还“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加大老龄工作经费投入,确保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养老”提升到“爱党爱国”的政治高度。
  2、发挥优秀的传统养老文化作用
  家庭养老始终是养老模式的主轴,也就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感情的角度上升而来的,是历史形成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感动天、芦衣顺母、卖身葬父、哭竹生笋、扼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是传统的孝道典故。孝敬父母,是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而孝敬父母也就成为子女为人的基本要求了。
  在苗族社会中,敬老爱老的精典故事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歌谣、酒歌、巫辞、故事、童话、村规以及日常用语里面。这些歌谣故事多涉及到敬老爱老养老,可以说敬老、养老是少数民族最基本的为人处世标准。在中垮村,现在还有“嘎巫喽”和“里喽”之习俗。也就是姑娘出嫁之后,姑娘出嫁的那一家必须准备一种专门备给老奶奶们的肉和糯米饭,这就是“嘎巫喽”;还得准备有烟与酒给老公公们的礼,这就是“里喽”。过年杀猪,其猪心和肝,是老人的。平常杀鸡,鸡的心和肝,只要还有老的,那怕锅里没有了菜也好,那是不能动的。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不知道这种习俗起源于何时,但苗族敬老爱老的这种遗风一直绵延不断地传承着。当然,传统的文化也的糟粕,但精华始终为多,因为只有这样一些文化,才能维系着民族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开展对民族关于孝道文化方面的调查,制定一些关于保护优秀传统习俗或教规的规定,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的有利元素加以保护并宣传。施秉县苗学会正在编写有关苗族的孝道乡土教材,这是一个很好的举动,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中垮村在制定村规民约时特别把对尊老、养老作为最重要的条款,这比我们说一百遍的大道理还要奏效。因为在苗族人的心目中,不尊老敬老,是要被村里人冷落和鄙视的。
  3、发挥家族和宗族观念在养老中的作用
  一谈到家族或宗族,人们总是认为这是封建的东西,没有国际视眼,什么东西都借用“人人平等”来搪塞,以至于在养老方面也追求“平等”,于是稍有半点吃亏,即使是亲兄弟,亲父子也要对簿公堂,没有了家庭情谊观,这严重冲击了家族的根基。
  “百度”百科,我们知道,家族,是以家庭为核心实体的以血缘与性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产物和基本单位,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双重互动的必然结果。古代中国,一个家族即一个劳作单位一个小型社会,也是社会统治的基本单位,个人只有依附于家族才能获得认同与尊严。家族中又涉及到夫妻、父子、兄弟等各种关系,为了维护一个家族的完整与正常运转,则必须一套价值规则来规范家庭成员之行为,这套价值即孝悌之道,要求亲人之间要忠恕相待,爱敬相与。家族观念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的核心是“孝悌忠恕爱敬”,体现的是一种心胸。而家庭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是借助于血缘关系扩展成家族。
  施秉县杨柳塘镇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乡镇。而实际以白洗为中心的吴氏十八寨,都是由几个同族同姓大宗族组成的,因而是家庭养老是主要模式,村寨养老则可以成为养老的补充。施秉县目前已建成“农村幸福院”只有18个,这也算是村寨养老的基础。
  4、注重文化养老
  现在有人提出了“文化养老”命题,有人解读说“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其特点是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
  文化养老的提法很好。现在我们好多地方都建了“幸福院”,其重点是立足于、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这些幸福院其实仅仅是个框架而已,没有实际内涵。比如这幸福院充其量是几张椅子,桌子,几副麻将,还有扑克,乒乓球等,我们高估了我们的农村老人。就目前这些老人来说,他们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如何能让他们“幸福”得起来?
  施秉县苗学会有个叫潘家相的退休老干,他退休之后对民族地方的“文化养老”做得很成功。他先后组织了苗族老年芦笙队,老年板凳舞队,老年苗族古歌词队,这既传承了传统的苗族文化,又能让老人展示自己的风姿,又强健了身体。他还带领这些老人全省全州的参加活动,其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些投资都不大,一面鼓,几根板凳,几把芦笙,一件象样点的苗族服饰,这就解决了。从文化养老的角度来说,对于民族地区我们要从这方面多作些思考。
  6、经济发展是家庭养老的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养老首先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经济的发展是实现这一需求的必要基础。在家庭养老仍将继续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为家庭养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民族地方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养老就成了最大难点。原因是什么呢?经济不发展,生活就困难,生活一困难,这些地方的农民就不得不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外出打工,就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这就是现实。
  我们常常热热衷于用不切实际的统计数据,并将其作为“脱贫”标准,耕地都荒芜了一大半,还非要说又长了多少粮食。几个大户种了几亩药材,就说人均又增加了多少钱……殊不知成群结队的农村劳力还是要远走他方,哪怕那里没有立锥之地。有现代诗这样描述:“谁都说不清乡村,为啥老的这样猝不及防。我在寂静的田埂徘徊,一不小心撞痛了阳光,我只得向远方拼命地奔跑,逃到一个无处藏身的地方。再回望乡村的苍苍白发,就像地里宽大的裂缝,一踩就是大片大片的荒凉。”
  民族地方的农民工有根植于血液里的故土情结,主要还是因为家乡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具备了就业创业的条件: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飞速发展的交通让农村彻底改变了“出不去、进不来”的状况,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他们在发达地区打工,学到了很多技术,他们的眼界和经验能够支撑更好地建设家乡。因此,政府应号召农民工回来,到当地就业。通过制度激励和约束,使年轻人赡养父母不仅是义务,更能享受相应的权利。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小伙患尿毒症后写115首诗驱散恐惧:证明还活着 54位版画家百余幅作品在冀展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2:12,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