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21|回复: 1

[书评《守夜人》:余光中的纠结与坚守

 [复制链接]
《守夜人:余光中诗歌自选集》 余光中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寻个清净地,看余先生的文字。
  窗帘遮住阳光,暖气调在22度,脱去厚重冬衣,忘却今夕何夕。
  这是最适合阅读的空间──一个人的,安静的,温暖的,有点昏暗的所在。
  打开豆瓣FM的私人频道,播着久石让的纯音乐,遥远而轻盈地悬在静谧禁闭的空气中。
  整个世界的下方不断沉积,剩下我和余先生的字。
  摈弃一切尘世纷扰去读书,写字,越发成为奢侈的事情,别人都在玩耍喧闹,追逐争吵,你怎能独自做得隐士?
  一切在于心境,有人爱闹,有人喜静,一个人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满足感。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身与心,真真不易。不是靠谁谁谁或身外之物,而是认清诉求,看清皮囊下的伤口。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隔靴搔痒,是饮鸩止渴。不解释,不争辩,会心独享耳根清净。
  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后期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作于1972年,是年余先生44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年轻时,余先生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余先生一生漂泊,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透析着顽强的苍凉。
  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的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他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贯穿时空,延展开来,却在当代无处落脚。他一生思考着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单人床》里,“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寂寞是一张单人床/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这种空绝冷清,仿佛失联的孩子,在黑暗中的无助无奈。去国离乡,离开加了乌托邦滤镜的美好纯净的童年,往后走再远,走到地球的任一角落,都还是怀念最初的起点,因为回不去,因为恍若隔世,都会在梦中惊醒,发现眼角的泪,为故乡而流。
  又有对泯灭尊严与文明的不妥协,对残暴荒蛮世道的讽刺。《有一只死鸟》中,不被人群接受的异类日渐消亡,射杀后制成标本,贴上标签,成为对后人的诫言。然而,“杀一只鸣禽,杀不死春天/歌者死后,空中有间歇的回音/或者你坚持歌唱,面对死亡”。死鸟变得不死,只因面对肃清异己的捕杀,消亡之后还有坚持,还有希望,还有未能泯灭的初心。
  明知生之寂寞,却要去守夜之孤独,这是余光中的纠结与坚守,知命与不甘。他借《九命猫》之口说,“我的敌人是夜,不是任一只鼠/一种要染黑一切的企图”,夜之黑,如同死亡,如同绝望,如同我们心底潜伏的罪与恶,人类永恒的心魔。人类自古害怕黑暗,上帝赐予人类光明,科学使得光在黑暗中有了可能。可我们心中的黑暗,永远无法被全部照亮,死亡带来的黑暗,更非人类可以逃遁。余光中的眼,不是用来寻找黑暗中的光明,知时间不可逆,生命规则不可违背,他也宁愿去独守这黑夜,“黑暗是一部醒目的书/从封面到封底,我独自读”。“拔河”是余先生频繁使用的意象,除了世人熟知的那首《与永恒拔河》,还有《水草拔河》:“昼夜是涟漪,岁月是洪波/是谁,明知我不能停留/日日夜夜,却叫我上岸去”。即便明知时间不可逆,最终是输家,依然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峙下去。“滔滔的水声里/只有我,企图用一根水草/从上游到下游/从源头到海口/与茫茫的逝水啊拔河”。生命终将逝去,时间在围剿生命,人在时间的长河无处可逃,无路可退,一切都将指向一个终点,而诗人还有,也只有一根“水草”──救命稻草也好,幻象毒株也罢,是他仅有且不放手的武器。面对人生之“不可抗力”,缴械投降的人太多,孑然独守,懂得享受的,是背水一战的乐趣。
  余先生写诗六十多年,成诗一千多首。自选且自译的诗集,余先生一生只出过一部,那就是《守夜人》。如他序中所言,诗人自译作品,好处是完全了解原文,绝不可能“误解”。苦处也在这里,因为自知最深,换了一种文字,无论如何翻译,都难以尽达原意,所以每一落笔都成了歪曲……作为读者,对照而观,英译的诗,未尝不是另一个余光中。中文诗蓄势隽永,显其汉魂唐魄,英文诗则或绅士或雅痞,蘸满西方文化,依然厚积薄发。中西笔法,在一个意向,不同情境里殊途同归。
  《守夜人》1992年首版于台湾,收诗65首;2004年,新收17首诗,于台湾再出新版,序言中写道“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并使人有不朽的幻觉”;而今在大陆首次推出的《守夜人》,距离首版已是24年之后,颇多增删琢磨,以余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再过十二年我就一百岁了,但我对做人瑞并不热衷。所以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深圳晚报》赛非)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心想事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心想事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天漏邑》:自然与文明的史诗演变 《家在海的那一边》:天真老太的国际化吐槽
2# 四姑娘山
 红叶 发表于: 2017-3-3 18:3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余光中自选自译双语诗集《守夜人》大陆首次出版

《守夜人:余光中诗歌自选集》(中英对照)余光中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余光中自选自译双语诗集大陆首次全新出版
  “文字的魔术师”中国文坛杰出诗人 50余年佳作完全私藏
  中小学教材推荐必读
  陶泽如 流丹 倾情朗诵《乡愁》《守夜人》等名篇
  再过十二年我就一百岁了,但我对做“人瑞”并不热衷。所以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余光中
  《守夜人》是余光中首次在大陆出版的自选自译诗集,收录了诗人从1958年至2014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八十余首诗歌,在中国台湾地区已先后出版过两次,获得台湾地区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荐。此次首次推出的简体字修订版,不仅增补了多首佳作,还专门为大陆读者撰写了新版序言。不同于其他诗选,《守夜人》由余光中本人精选其诗歌代表作,收录《乡愁》《翠玉白菜》《乡愁四韵》《与永恒拔河》《江湖上》等经典名篇及从未在内地出版过的不同风格作品,兼有中国古典文学韵味与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并由作者亲自译成英文,中英俱佳,体现了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良性互动。

⊙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
  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四十余种。
  斩获“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等台湾地区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2012年4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2015年7月,获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他诗歌风格的变化轨迹代表了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走向。
  作为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

自序
  写诗六十多年,成诗一千多首,而翻译外国的诗,无论是直接译自英美,或者是间接译自土耳其、印度、西班牙、匈牙利或南斯拉夫,也有三百多首了。但是自己的诗译成外文,除了东零西散见于一般诗选和评介之外,成为专书的只有两本:那便是德国诗人杜纳德(Andreas Donath)的德文译本《敲打乐》(Music Percussive),和我自译的英文译本《满田的铁丝网》(Acres of Barbed Wire)。
  两书均出版于一九七一年。二十年匆匆过去,Horst Erdmann Verlag所印的德文本,和美亚书版公司所印的英文本,都早已绝版。近年台湾日趋开放,与国际文坛交流日频,需要译本的压力也显然日增。我把自己旧译的《满田的铁丝网》加以调整,并大事扩充,成了目前这本中英对照的《守夜人》。
  这本双语版的诗集收纳了六十八首作品,约占我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比我一般的诗集分量重些。其中二十七首是沿用《满田的铁丝网》的旧译;至于近二十年来的作品则都是新译,内有十四首更译于今年夏天。
  《守夜人》有异于一般诗选,因为译诗的选择有其限制。一般的诗选,包括自选集在内,只要选佳作或代表作就行了,可是译诗要考虑的条件却复杂得多。一首诗的妙处如果是在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或是语言特色,其译文必然事倍功半。所以这类作品我往往被迫割爱,无法多选,这么委曲绕道,当然难以求全。也就是说,代表性难以充分。
  诗人自译作品,好处是完全了解原文,绝不可能“误解”。苦处也就在这里,因为自知最深,换了一种文字,无论如何翻译,都难以尽达原意,所以每一落笔都成了歪曲。为了不使英译沦于散文化的说明,显得累赘拖沓,有时译者不得不看开一点,遗其面貌,保其精神。好在译者就是作者,这么“因文制宜”,总不会有“第三者”来抗议吧?
  一九九二年八月于西子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1:23,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