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0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讯傅高义成名作《日本新中产阶级》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复制链接]
《日本新中产阶级》[美] 傅高义 周晓虹、周海燕、吕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8rRY-fyfzhap5583048.jpg  保存到相册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这是《日本新中产阶级》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傅高义特地为此次的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他眼里中日中产阶级的异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作导读,回顾傅高义的学术生涯。《日本新中产阶级》译本基于英文版五十周年纪念版(二〇一三年),包含了苏珊娜·霍尔·沃格尔所撰第十五章和威廉·赖·克里所撰前言,他们对日本社会的新近观察对主体研究作了及时而到位的扩充。

◆ 提炼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大批职员进入大型企业与政府机构并得到终身职位,这些工薪族及其家庭的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保障,构成了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涌现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是他人向往的“光明新生活”的象征,取代了老中产阶级并带动了家庭、经济与文化的变革,不仅是社会巨变中持续不辍的稳定力量,更建构了延续迄今的日本社会运作基本模式。
  和工业化时期的欧美甚至近代以来的中国相比,日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间,传统与现代的颉颃始终隐含其间高度的社会秩序却依旧贯穿始终。本该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之所以会呈现出一幅较为有序和受控的社会图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惠于新中产阶级或工薪族的崛起:正是工薪族为社会上的非工薪族树立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范本,由此介导了西方化和工业化的直接冲击。这种范本足够适中,不会超出现实的希望,也足够现代,堪为非工薪族的最高理想。
  对日本社会的其他人而言,工薪族是“光明新生活”的象征,生活充满了闲暇时间、旅行与娱乐,很少受到义务与繁文缛节的羁绊。有保障的收入让他们可以稳定地购买新款消费品,但其实这都是精挑细选、省吃俭用的结果,看似有条不紊,实际上却刻苦节约。
  社会的迅速变迁削弱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却没有出现具备一致性而又被广泛接受的新型价值体系。虽然缺乏对价值体系完整缜密的表达,但M町的居民对具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却有高度共识,即忠诚和能力。
  强调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加强了群体对社会的控制。群体为了自身利益愿意变革,农村社会和城市企业的强大足以吸纳变革并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育儿和人格结构特征也为有序的变革过程提供了支持,培养孩子的技巧使得个人相当依赖群体。然而,只归属于一两个全心投入的亲密群体,这些群体也就完全淹没了其个性。对于集体之外的自我,人们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很少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参加特殊兴趣的群体。
  “考试地狱”是通往工薪族的必经之路: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孩子需要通过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进入好学校,其难度有如让骆驼穿过针眼。日本的教育系统要求孩子为了考出好成绩牺牲他们的快乐,牺牲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性。这些困难重重的准备过程组形成了一个“过关仪式”一个年轻人必须经历这一过程来证明他具备成为工薪族所必需的能力和耐力。考试制度将人生大部分竞争集中到初高中阶段。
  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导致了变迁中社会紧张的产生。女性关于夫妻相互陪伴的婚姻生活以及平等就业机会的期待提高了,职场和男性的态度却变化迟缓、跟不上女性的期望,从而导致婚姻关系紧张,使女性对一直面临的就业障碍抱怨不已。父亲常不在家或不愿管教孩子,母亲只是养育者而非管教人,由此出现了相对的家庭权威真空。
  两三代人以前人人迎合父亲,1959年时妻子努力修习“管理丈夫的艺术”。然而,到了1989年,孩子反而最受迎合,比起管理丈夫,母亲更关心管教孩子。传统上天地万物之中日本人最惧怕的四样事物、即地震、雷电、火灾和老爸,应该改成地震、雷电、火灾和小孩了。
  更现实的是,当今日本第四样可怖的事物应是“考试地狱”。它至少部分填补了以前令人敬畏的父亲或家主留下的权威真空。它把纪律和勤奋灌输给年轻人,令他们忙于备考而无暇犯错,以此消耗他们青春期的精力,并赢得他们的尊重和顺服。而且,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它不会干扰母子之间至关重要的亲密关系。母亲与孩子结为盟友,共同应对考试,联手达成共同的成功目标。

你知道吗?不是很重要但了解一下更有趣的小花絮: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社会学领域的转型之作,从此以后开启了日本、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研究生涯。
  为了保护当时田野研究对象的隐私,书中将田野地“真间町”(Mama-cho,千叶县市川市的一个行政区,郭沫若和他的日裔妻儿也在此居住过,现为郭沫若纪念馆)的真实名称隐去,改为“M町”(Mamachi)。
  多年后,傅高义和前妻苏珊娜才得知研究对象是当地的校长从参加家长教师协会比较活跃的父母中挑选的,并且告诉这些父母,如果他们能够忍受外国人每周访问带来的不便,他们就可以免于这一年中家长会的其他责任。从最初的忍受、好奇到交流,双方超越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六个研究对象家庭的主妇组成了“傅高义会”,而傅高义与苏珊娜只要去日本则必定回访。如今,苏珊娜已逝,受访家庭大多儿孙满堂,但当年的六对夫妻仅剩两位妻子仍旧在世。
  苏珊娜当之无愧是《日本新中产阶级》背后的女人。她是该书田野工作的全程合作者,并在此后三十年中对M町的六户家庭保持跟踪随访,但是最后决定不参加写作,于是傅高义成了唯一作者。
  傅高义在后记中提到,“我一直对几位人类学教授的告诫深信不疑,他们说理论和方法来来往往,但优秀的民族志却亘古长存,因为它会作为身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某一地方的画卷保留下来。”就这点来说,《日本新中产阶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仅仅通过M町这一个社区便准确捕捉了战后日本追赶西方之际的社会变迁:自该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来自东京不同郊区的人都问傅高义,研究的是否是他们的社区。

⊙ 作者简介
  傅高义(Ezra F。Vogel,1930~)
  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
  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1998年入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得者。
  人们公认,“傅高义不但一再显示出把握席卷亚洲的主流趋势的能力,而且能够以激发大多数读者想象力的方式刻画并反映这些趋势。”
  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凭借此书从社会学领域转身,此后专注日本和中国研究,又将视野扩展到包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东亚研究的扛鼎人物。

♥ 代表著作
  《日本新中产阶级》:根据其在东京M町的田野调查,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还在日本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那么《日本新中产阶级》则是活泼的小品,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盼望孩子闯过重重考试、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邓小平时代》: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日本第一》:得天不厚的日本,怎么能把美国人都束手无策的一大堆问题,处理得这样头头是道呢?傅高义的观察与分析成为了日美企业界,以及日后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政商界的“葵花宝典”。
  《重振旗鼓》:提出了美国该如何回应日本的挑战。
  《日本还是第一吗?》:反思和总结《日本第一》的一部续作。
  《朴正熙时代》:东亚现代化强人朴正熙的一生是观察韩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棱镜。

编辑推荐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了“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性。习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同年7月,《经济学人》发表特别报道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不知‘中产阶级’为何;2000年中产人数达五百万;2016年两亿两千五百万;2020年预计中国中产人数将超过欧洲总人口。急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中国。”2017年4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中产阶级支撑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进步并不大,中国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扩大中产阶级的力量。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变革,过去的日本如此,当今的中国亦然。同日本新中产阶级一样,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成为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读来有种“时空错置”感,它像一面镜子,藉由日本观照了我国在关键发展时期的变迁,涵括家庭、经济、社会生活、教育与文化等方方面面。

重要评荐
  如果说在家庭研究、学校研究、工作场所研究、性别研究和居民社区研究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流经《日本新中产阶级》。……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我教授有关日本的课程时,一直和学生们使用这本书,在更长的时间里它也一直是我自己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 威廉赖克里)
  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在战争和失败以及随后的工业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下,现代日本因何而改变,又有哪些方面并未改变。对于关注如何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人类学学者、教授当地日本社会文化课程并在寻找好的课本的老师,以及任何对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变革感兴趣的读者,我们都强烈推荐本书。(《美国人类学家》)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书,充满细致入微的观察、评论和阐释。(《美国社会学评论》)
  书中的研究着眼于控制日本公司各层级的快速增长的“新中产阶级”和他们的家庭,值得被广泛阅读。(《年鉴》)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1962—1970》引进出版 一加5参数遭GFXBench曝光:5.5英寸屏+8GB内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8 21:0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