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张世光|查看: 48435|回复: 59
[探讨研究

本地媒体四川方言用字用词正误辨[系列跟帖]

 [复制链接4熊猫 
21#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4-25 19:47:14|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世光 于 2010-4-25 21:04 编辑:

正误辨之十七:“又推又攘”还是“又推又搡”?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一次斗殴的报道中,写道:而此时,这几人已经又推又攘地把帅天贵推到了大厅内,他们还在继续捅着帅天贵!句中的“又推又攘”其实应为“又推又搡”。

“攘”字读 rǎng,意为“侵夺,排斥,窃取”等义。而“搡”字读 sǎng,意为“猛推”。“推搡”是一个由同义字组成的常用词,成都人就爱用该词,并爱说成“推推搡搡”,也单用“搡”。例如:他一掌就把我搡多远。
一掌搡过来  推搡.jpg  保存到相册
22#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4-25 19:51:2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正误辨之十八:“捏扁”还是“捏瘪”?
本地某报纸在曾有这样一条标题:大礼包的大  一捏就扁啦。这里的“扁”字应是“瘪”字之误。

“扁”字读作 biăn 时,意为“物体平而薄”。而“瘪”字读作 biě 时,意为“不饱满,凹下”。后者尤指那些原来饱满后来变得不饱满的情况。例如:轮胎瘪了,气球瘪了,盒盒遭踩瘪了,等等。只是,“扁”和“瘪”这两个字在此用法中,成都话都读作 bià(普通话无此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4-25 20:07:16|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世光 于 2010-4-25 20:59 编辑:

正误辨之十九:“拨浪鼓”还是“巴郎鼓”?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成都开展非遗”保护的报道中,曾有这样一条标题:非遗”东风吹响农家拨浪鼓。这篇文章很好,“拨浪鼓”我们小时候也耍过。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提出。那就是:四川民间把“拨浪鼓”叫做“巴郎鼓。其中的“郎”字受“巴”字读音的影响要变作阴平调 lang1,“鼓”字要儿化读作 guer3(和“打滚”的“滚”同音)。“拨浪鼓”的说法并非本地方言,而在报道本地民俗时,最好使用本地方言。
24#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5-27 10:50:06|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钢炭”还是“炭”?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记者采访荣县铁厂镇,了解据说是诸葛亮冶铁铸造兵器的遗址的报道中写道:当地百姓传说,诸葛亮之所以在这里建造“兵工厂”,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隐蔽,山上有鸡婆矿和钢炭,山下有水。这里的“钢炭”应为“炭”。





    众所周知,“钢”是铁的一种金属材料,是铁碳合金。而四川人用的是用青木或硬杂木封闭煅烧出来的木炭,叫做“炭”。尽管二者读音相同,却不能写作“钢炭”。只是一般人对“”字不熟悉,于是有人就直接写作“青冈木”(冈系岡之简体,棡之简体应为“木冈”)。青树属于一种硬杂木,从这种树上砍的柴叫青柴,青柴烧的炭就叫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5-28 10:55:02|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一:“跳皮筋”还是“跳橡筋绳”?

本地某报纸最近在报道本地要过成人儿童节,介绍以前的儿童游戏时,多次提到“跳皮筋”。其实,这个说法是北方的说法,也说“跳猴皮筋儿”。敝人以为,既然介绍本地的地方儿童游戏,还是采用本地说法更道地。而本地的说法是“跳橡筋绳”。小时候,成都的女娃子些跳的橡筋绳是一根又细又长的黑色橡胶带,我们把它喊成“橡筋绳”。而且,这个“绳”字成都人读成 sun2(音同“顺”的阳平调),而不是现在年轻人用普通话对应读的 sen2(音同“神”,如把“绳子”读成“神子”)。

点评

跳橡筋,攻城,打碑,丢窝儿,斗鸡,滚儿铁环 发表于 2012-9-24 09:22
26#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5-30 10:15:00|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二:“扫把根”还是“肇八根儿”?


昨晚在本市某电视台方言节目中,听到有人说某人是 sao4ba2ger1,感到很好笑。的确,成都人把那些调皮捣蛋的人,尤其是娃娃家,就说成是 sao4ba2ger1。不过,这个词,一般写作“肇八根”,而非该节目字幕写的“扫把根”。

“肇”字在普通话里头读作 zhao4,对应的成都话读音是 zao4,音同“灶”。但是,成都方言并不这样子读,而是读作 sao4,音同“绍”。所以,肇事在成都方言头读作 sao4si4(音同“绍四”),而非 zao4si4(音同“灶四”)。成都人把调皮捣蛋就说成“肇”。而写作“扫把”,不仅意思不对,读音也不对(读作 sao4ba3,音同“绍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6-2 15:09:31|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三:踢毽子”还是“打毽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本地过成人儿童节,谈到开展的儿童游戏活动时,提到了“踢毽子”。其实,这是北方说法,成都话说“打毽”。这个“毽”是“毽”的儿化音,读作 jier4


    同一条报道里头,还提到“打牛牛”。其实,敝人在本系列帖子之三和之七中都已经说过了,成都人把使劲抽说成“摌”(简化字应为“扌产”),把“抽陀螺”说成“摌牛牛”。
28#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6-2 15:34:10|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四:三道杠”还是“三根杠”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本地过成人儿童节,谈到一个老顽童的少先队员打扮时,说“一条鲜红的红领巾,一个三道杠的少先队肩牌……”。其实,这里的所谓的“三道杠”成都人习惯说“三根杠”(成都人把条状物的单位说成“根”)。

少先队队长和队委的级别标志  少先队队长和队委的标志.jpg  保存到相册

敝人小时候也参加过少儿队(全称中国少年儿童队,一九五三年六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晓得三根杠是大队长或大队委,两根杠是中队长或中队委,一根杠是小队长。上面说的“肩牌”也不对,都晓得这几种标志是别(成都方言在此读作 pie2,音同“撇”)在左上臂的,应为臂章。顺便说一句,“臂”字普通话读 bi4(音同“闭”),成都方言却读作 bei4(音同“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6-4 21:28:27|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五:“拽”还是“跩”?

      本地某报纸今天有这样一个标题:老马陪酒 贝隆资助 阿根廷足球流氓太拽了。这里的“拽”字,敝人认为还是用“跩”较好。

“拽”的本义是“拉”,成都方言读作 zuai4。但成都人并不喜欢用这个字来表示“拉”,而喜欢用“扯”。而“太拽了”其实成都人说的是“太 zuai3 了”,一般用“跩”字。这个字读作 zuai3,这是方言用字,其本义指鸭子走路一摇一摆的。而得意之人走起路来也是大摇大摆的,所以被说成“跩”。所以,无论从读音上,还是从意思上来说,用“跩”都说得通。

点评

成都话里面,“跩”字出于舞台,在台上跩来跩去,往往是志满意得的样子,所以老成都说:好跩哦,该你歪! 发表于 2012-9-24 09:28
30#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6-19 13:28:24|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二十六:香囊”还是“香包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昨天的端午节活动时,谈到成都附近某古镇举办“国际香囊节”。记得小时候过端阳节(老成都习惯说端阳而非端午),娃娃些除了在眉心处使(用)雄黄涂一个圆粑粑而外,戴香包也是很受欢迎的。成都人不说香囊,而说香包,包字还要儿化说成 ber1。那时,除了妈妈些给娃娃做香包外,女娃子些最爱自己做。她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种各样的香包,记得小时候妈妈就给我做了一个猴子抱桃子的香包。还有不少人做粽子香包儿,那是拿(用)硬纸壳折成粽子形状,再拿丝线在外面缠起来,五彩丝线缠好的粽子香包煞是好看。香包儿里头还包有少许芳香中药,可以避邪除恶,挂在身上既好闻又避邪,深受人们的欢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2:36, Processed in 0.577201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