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张世光|查看: 48438|回复: 59
[探讨研究

本地媒体四川方言用字用词正误辨[系列跟帖]

 [复制链接4熊猫 
51#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30 19:32:32|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四十六:“蛐蛐儿、蝈蝈”还是“灶鸡子、叫蛄蛄”?

本地某报最近有一则报道,介绍本市一个小伙子“秋冬耍虫春夏养鸟”时,说到:一过了中秋,传统的斗蛐蛐儿便在几个虫友间“开战”,一直打到11月,冬天的蝈蝈又开始叫唤了……
蛐蛐儿(灶鸡子)  蛐蛐儿(灶鸡子).jpg  保存到相册
蝈蝈(叫蛄蛄)  蝈蝈(叫蛄蛄).jpg  保存到相册

其中,蛐蛐儿是北方的叫法,学名“蟋蟀”(成都方言发音为 xi2so2,音同“习索”),成都人喊“灶鸡子”。而“蝈蝈”也是北方的说法,又叫“纺织娘”,成都人喊“叫蛄蛄”。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在墙边或草丛头逮灶鸡子。而叫蛄蛄,经常是在街头从卖叫蛄蛄的人那里买。他们把叫蛄蛄装到谷草(稻草)编的笼笼头叫卖,深受娃娃些的欢迎。

点评

叫鸡鸡 发表于 2012-9-24 09:49
52#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31 12:14:3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正误辨之四十七:“掏井”还是“淘井”?
淘井时遭遇井壁垮塌,救人第一。  淘井时井壁垮塌,救人要紧.jpg  保存到相册

今天本地某报有一则报道,标题为“女子掏井被困井下 刚被救出井又垮了...”其实,这里的“掏井”应为“淘井”。

成都地下水丰富。早先,挖地三尺就见水。成都多水井,每一条街都有好几口水井。每一年冬天都会喊淘井工前来淘井,也就是把井底的泥沙污物掏出来,以保持水质清花亮色。“淘井”是专业说法,其中的“淘”成都方言读作 tao2,音同“桃”;而“掏”读作阴平调,音同“滔”。

点评

淘井挖泥,成都话谑称“淘金挖鱼”。 发表于 2012-9-24 09:51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3#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1-1-1 16:41:53|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四十八:“弹弓”还是“弹绷子”?
弹弓(弹绷子)  弹弓(弹绷子).jpg  保存到相册

今天本地某报在介绍本市某小学开展大庙会新年活动时,说到小学生些练摊,其中有一个小男生问一个小女生:“弹弓怎么卖?”

其实,“弹弓”是书面语,而成都娃娃把“弹弓”喊成“弹绷子”。词典上对“弹弓”的解释为:用弹(tán)力发射弹(dàn)丸的弓。

这个“弹”字,有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作 dàn,音同“蛋”;作动词时读作 tán,音同“谈”。所以,“弹弓”读作“蛋功”,“弹绷子”读作“谈绷子”。

点评

也读“弹梆子”。 发表于 2012-9-24 09:53
54#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1-4-11 09:39:39|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四十九:“知了”还是“蝉子”?
今日本地某报在一篇介绍旧时儿童游戏时写道:“伸向知了的竹竿,弹弓瞄准的小鸟,泥地上的弹珠,风中的纸鸢,五彩缤纷的香烟盒,一切都那么清晰,恍如旧日时光。”

其实,这里的几个词语在成都方言里头都有专门的说法。例如:

“知了”学名“蝉”,普通话读作 chan2,音同“缠”。而成都人却说“蝉子”,读作 san2zi3,其中的“蝉”字读作 san2,音同“三”的阳平调。

“弹弓”成都人说“弹绷子”(参见上帖)。

“小鸟”成都人一般都说“雀雀儿”。成都人保留了古音的韵母 io,“雀”读作 qio2。而且其中的儿化叠音字“雀儿”还要变成阴平调读作 quer1。故“雀雀儿”读成 qio2quer1。

“弹珠”成都娃娃说“弹子”,读作 dan4zi3。玩弹珠,成都娃娃说“打弹子”。

“纸鸢”成都娃娃说“风筝儿”,且要读成“风登儿”。

“香烟盒”成都娃娃说成“烟盒盒儿”,并读作 yan1ho2huer1。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5#
 wuchongyis 发表于: 2012-9-24 10:06:29|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美文,希望各位同好不断补充。在此补充一个关于“院”字之我见:老成都对此字分了两个说法,即,凡是官方的机构,称为“万”,如“医万”,“学万”,“法万”,对“法万”的法官,还有人称为“万君”,对民间的院落内的坝子,则称为院坝。一家独居的院落称为“X家大院”,多家杂居的称为“十家院坝”。一家独居,院内有中西合璧建筑的院落,按其姓氏称为“X公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楼主补充,“老成都对此字分了两个说法.

查看全部评分

56#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2-9-24 16:23:55|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五十:“容县”还是“荣县”?

  今天本地某报在介绍新开通的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时,有一幅照片介绍自贡荣县大佛。然而,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却写着:“自贡容县大佛”(见附图)。
  众所周知,四川自贡辖有荣县,而无“容县”。为何会把前者写成后者喃?那是不明方言读音所致。
  在普通话里头,“容”和“荣”是同音字,都读作róng。但在四川话里头,二者的读音却有异。前者读作yong2,音同“庸”;后者读作yun2,音同“云”。如果拿四川话说,是不会混淆的。但是,受强力推普的影响,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晓得方言的道地读音了,只晓得照着普通话的读音对照来读,以致造成这样的用字错误。

自贡容(荣)县大佛.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7#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2-9-25 17:26:44|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五十一:毛毛虫”还是“猪儿虫”

今年62日本地某报在《酸酸草、胭脂花和搬家的蚂蚁,成了中断的秘密》一文中,提到了“一种没毛的毛毛虫”。此说不确。
所谓“毛毛虫”(见附图一),应当是“有毛的”,没得毛的就不叫毛毛虫了。实际上成都人爱把“毛毛虫”就说成“毛虫”,而且“虫”字还要变读成阴平调。“毛毛虫”的第二个“毛”字也要变读成阴平调。
而“没毛的毛毛虫”,成都人喊“猪儿虫”(见附图二)。方言词典上都这样写。但是,据成都某文化名人讲,这个“猪”是借用字,实应为“蠋”字,故应写成“蠋儿虫”。
经查,“蠋”者,蝶蛾之幼虫也。“毛毛虫”也好,“猪(蠋)儿虫”也好,都是蝶蛾的幼虫。不过,“蠋”字的读音是阳平调(音同“烛”,繁体字为“燭”),“猪”字却读阴平调,而成都人是读作后者的。
猪(蠋)儿虫  猪儿虫.jpg  保存到相册

58#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2-12-7 10:49:17|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五十二:“蛇泡儿”还是“蛇藨儿”



今年6月2日本地某报在《酸酸草、胭脂花和搬家的蚂蚁,成了中断的秘密》一文中介绍了五种可食的果子,第三种红色的浆果叫“蛇泡”。其实,这个“泡”用得不准确。
“泡”者,液体充满空气而形成的球状或半球状膜也。如水中或水面上的气泡儿,人身上被烧伤或烫伤也会起泡,走路过多或鞋子打脚(不合脚)也会起泡。那是组织液充斥皮下形成的,叫做“水泡儿”(亦可写作“水疱”)。如果泡中带血,还叫“血泡儿”(亦可写作“血疱”)。和泡形似的东西也可叫“泡”,如“灯泡”。显然,这种红色浆果与这类“泡”无关。
其实文中所说的“蛇泡”指的是一种叫做“蛇莓”的草本植物的聚合果,红色,又称鸡冠果、野杨梅、蛇藨、地莓、蚕莓、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等。这种果子叫做“藨”。查《汉典》得知,“藨”,读作pāo (音同“抛”),一种可食之莓也。所以,“蛇泡”实应写作“蛇藨”。

    四川人在说时还要儿化,说成“蛇藨
儿”(读作sê2per1)。(见附图)它也喊“蛇果”,但不同于引进的美国蛇果。

图5-1、蛇藨儿.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9#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2-12-13 20:35:04|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五十三:闯鬼”还是“撞鬼”


    昨天本地某报有一篇配图报道,题为《剧组主创:我们闯鬼了,好怕怕……  景区管理局:闯鬼了哦,快道歉!》说的是取景海螺沟的某鬼片即将上映,导演和主演近日在微博上抹黑景区,从而引发了剧组跟景区管理局之争。

上述标题中的“闯鬼”其实是“撞鬼”之误。
    普通话说的“遇见鬼了”或“碰见鬼了”,成都人习惯说“碰到鬼了”或者“cuang3 到鬼了”。这里的“cuang3”虽然音同“闯”,但实际是“撞”字。
    该报道中还有如下一段话:
    另一剧组人员“Ron吴卓羲”发了好几条相关微博──“我在片中有多场危险系数极高的动作戏,在拍摄一场撞车戏时,我的身上明明系好了威亚,却在开拍时突然间摔了下来”。
    这一段中的“撞车”就用对了字。不过,本地曾有媒体误作“闯车”,亦属同一失误。
    “撞”字,普通话读作 zhuàng,音同“状”。但该字在成都方言里头却读“闯”音,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失误。由于现在很多人不晓得“撞”字的成都话发音,也就对应于普通话将其读成“状”音了。

“闯鬼”应为“撞鬼”
“闯鬼”应为“撞鬼”  61、闯鬼.jpg  保存到相册
60#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2-12-13 21:08:41|只看该作者
正误辨之五十四:银杏”还是“白果”
        近一个时期,成都的白果树叶都转为金黄色,给蓉城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少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例如本地某报127日有一篇配图简讯,题为《银杏黄了》,一开始就说“又到银杏叶黄时,……”。

其实,报上所说的“银杏”,成都人历来都喊“白果”。这种树是成都市树,成都人喊“白果树”,成都西门上有个地方就喊“白果林”。从小我们就喜欢白果。它除了可以拿来“抓子儿”耍而外,还可以做成美味的“白果炖鸡”。白果叶中的一些成分据说还对心血管有益,所以常见一些老年人捡白果叶子回去熬水吃。不过,据说不能这样吃,必须加工提取有效成分。
        其实,从尊重地方文化跟地方民众的角度出发,应当把市树的叫法改为“白果树”。
        此外,“杏”字成都人读 hen4 (音同“恨”)。成都有一句顺口溜:桃饱李伤人,杏子树下埋死人。其中的“杏子”就读成 hen4zi3(音同“恨子”)。小时候爱吃酸杏,成都娃娃都喊 suan1her4(音同“酸恨”)
        成都市民在说到“银杏”时,方言读音是“yin2hen4”(音同“银恨”),现在很多人读作yin2xin4(音同“银信”),那是对照普通话读出来的音,而非方音。

白果树叶子黄了
白果树叶子黄了  白果树.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4:48,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