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12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周从林 发表于: 2010-12-31 20:20:2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请问《母亲河》作者:汉语语法在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吗?

 [复制链接]
  正当文化界有识之士慨叹汉语出现危机,大声疾呼捍卫汉语纯洁性之际,四川泸州惊现一篇引人关注的获奖散文《母亲河》。该文虽然仅有一千余字,但毛病甚多,不仅“的”“地”混用,标点遗漏,别字偶现,还有诸多语病,因而被网友戏称为“幼稚体”散文。
  遗憾的是,散文作者非但不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而反躬自省,反而强词夺理,竭力为自己辩护,竟爆出一项惊世骇俗的发现: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传统语法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见《华西都市报2010年12月21日30版》。传统语法和一切事物一样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向多元化、模糊化方向发展还真是闻所未闻。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语法多元化(模糊化)”,没有见到相关的论述,看来传统语法“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还是一项最新发现。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规则真的多元化、模糊化了,还叫规则吗?这样规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传统语法怎么多元化、模糊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母亲河》这篇获奖散文和作者对网友的回应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其一,“的”“地”混用。在《母亲河》中,结构助词“地”写作“的”句子比比皆是,如:
  “船儿在河里缓缓前行,船底便发出潺潺的水声,那清澈的河水不断的亲吻着船沿。”“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的陪伴我两年。”
  作者的依据是“‘的’和‘地’相互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该散文“通用”得并不彻底,在修饰语和动词中心语之间用“地”的情形也偶有所见,如:
  在合江,我亲眼目睹了赤水河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行程,然后欢呼雀跃地汇入长江,而后她便随万水千山浩浩荡荡扑向大海。
  同样的语境,忽而用此,忽而用彼,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多元化、模糊化吗?在这篇散文中,我们没有见到结构助词“的”“通用”为“地”的例子。按照通用说,我们试着给这篇散文的某些句子改一改,看看真的“相互通用”后,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小学地教室在一个木质小楼地二楼上,我可以看到那流淌地河水她(原文如此)和河对岸四时地景色。”
  这还能让人愉快地阅读吗?
  其二,标点简化。散文作者说“标点符号简化运用,在当代大师作品中也很常见。”“当代大师”不知是谁,其作品也难以见到,但从《母亲河》标点的使用看,所谓标点简化,大概就是该用不用,比如:
  船老板见我们挑着一箱一箱的书,很不高兴,说,你们吃书?
  照此“简化”,下面这句话不知该怎么理解:“妈妈对我说,晚上我回家吃饭。”是说话的“妈妈”回家吃饭,还是听话的“我”回家吃饭?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冒号还可以“简化”的话,那引号是不好“简化”的,一旦“简化”,就不好理解了。如果说“简化”是该用不用,那不当用而用,就该是“复杂化”了。然而,这样的例子,散文中也不难发现:
  我的中篇小说【族谱拾遗】中的《我的爷爷奶奶》一节,就是以我的父亲为原型,以《之溪中学》为背景写的。
  “《之溪中学》”,表示单位名称的词语用上书名号,怕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为吧。“【】”属括号类,用来代替书名号,令人费解。时而简化,时而复杂化,时而张冠李戴化,这真的让人“模糊”了。
  其三,同音假借。汉字中同音的很多,但同音未必同义,如果因为同音就以此彼代此,那就称之为别字。散文开篇就骇然出现这样一个句子:
  “赤水河在我们家后面柔肠百结的绕了个大湾,大湾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瓶,而我们家就在最狭窄的瓶颈中间。”
  “湾”《现代汉语词典》列有四个义项:①水流弯曲的地方;②海湾;③使船停住;④姓。四个义项没有哪一个能与“大湾”的“湾”相匹配。“弯”《现代汉语词典》也有四个义项:①弯曲;②使弯曲;③弯子;④拉。很显然,这里应该用表示“弯子”的“弯”。
  其四,构句随意。散文语病甚多,下面略举数例:
  “赤水河在我们家后面柔肠百结的绕了个大湾,大湾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瓶,而我们家就在最狭窄的瓶颈中间。”
  “柔肠百结”应该是形容人的心情的,用来描写事物可以说是“创新”。不过它与其后的“绕了个大湾”却有搭配不当之嫌。赤水河不过“绕了个大湾”,大湾也不过“如一个巨大的花瓶”,怎么就“柔肠百结”了呢?这未免太夸张了吧。
  “这里,可以居高临下的俯瞰河水从贵州赤水方向翻山越岭一路走来,待到我脚下时,她早已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了。”
  俯瞰就是从高处往下看,再用“居高临下”去修饰,这不是重复累赘还能是什么?
  它们夫妻感情甚笃,经常是夫唱妻随,据说是妻不找二爷夫不包二奶,终身白头偕老。
  “白头偕老”已有“终其一身”之意,再加“终身”修饰,显属多余。
  散文作者爆出传统语法“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的惊人发现,其依据是“当代大师的作品”,还有什么“有关专家”。这些“大师”“专家”究竟有多少,是否具有权威性,无从考证。国务院对现代汉语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语法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的,这些“大师”“专家”的著作算得上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吗?当代究竟哪些著作可以称之为“典范”,不好说,但是中央文件、国家法律、语文教材应该当之无愧。我们来看看这些文件、法律、教材是怎样使用汉语的。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些可称为“典范”的文件、法律、教材,并未让“的”和“地”“互相通用”,让标点“简化”,错别字、病句之类更不像《母亲河》那样比比皆是,我们没有由此看出,传统语法“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的任何迹象,所以语法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是个伪命题。
  一篇千字散文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不足为奇,语言使用有毛病的文章得奖也不奇怪,但是当文章作者居然提出什么“传统语法也在向多元化、模糊化发展”的观点时,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这样的观点在挑战汉语语法,在冲击现代汉语,如不及时厘清,将使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遭受极大的破坏。撰写此文,希望语文工作者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人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附《母亲河》原文:
  母亲河(散文)
  赤水河在我们家后面柔肠百结的绕了个大湾,大湾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瓶,而我们家就在最狭窄的瓶颈中间。若出我家南行二百余米,便是赤水河的上段。这里,可以居高临下的俯瞰河水从贵州赤水方向翻山越岭一路走来,待到我脚下时,她早已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了。隔河远眺,一个叫茜草坝的小村紧紧地依偎着赤水河,小村非常平坦,她阡陌纵横,仿佛就是一个花季少女,她眺望着河水一直向东然后向北蜿蜒而去。于是,便有了出我家门北行二百余米的下段赤水河。这里,夹岸青山舒缓了很多,河水变得平静而宽阔起来。青山倒影,唱晚渔舟,便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人们称她赤水,其实,她是一条蓝色的河流,她蓝得晶莹剔透,蓝得温文尔雅,蓝得让你时时刻刻都想拥抱她。她,只有在夏天发水的时候,才成了真的赤水。这时她波涛翻滚汹涌咆哮,完全没有一点温良恭俭让的样子。上涨的河水有时可以漫到我家门口。然而当洪水退去以后,她却在那一弯一弯的水田里留下许多鱼虾和肥沃的淤泥。孩子的我乐见鱼虾,农人对淹没了他们庄家而又留下淤泥的河水,却是爱恨交加。
  记得我很小时候,我父亲在河的对岸创办了所《之溪中学》,我和母亲便常常坐了船到河的对岸。船儿在河里缓缓前行,船底便发出潺潺的水声,那清澈的河水不断的亲吻着船沿。我喜欢那潺潺的水声和河里飘来的只有赤水河才有的气味,仿佛我的童年也随之在河里荡漾。我的中篇小说【族谱拾遗】中的《我的爷爷奶奶》一节,就是以我的父亲为原型,以《之溪中学》为背景写的。由于太小,这些记忆如今已经很模糊了。然而,就在这不经意的模模糊糊之间,河水把我从童年带到了“少年岸”。
  我和赤水河的亲密接触,是从在河里游泳开始的,我几次扑进她的怀抱,又几次差点被她吞噬,然而,我还是很小就学会了游泳。高小我是在先市镇上的,我每天沿着河边的竹林走到镇上。竹林里,有一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鸟。这种鸟如麻雀大小,有一个翘翘的冠和一条十来公分长的尾,尾尖向中间卷曲,有如五线谱上的标记。雄鸟叫梁山伯,全身雪白;雌鸟叫祝英台,全身绯红。它们夫妻感情甚笃,经常是夫唱妻随,据说是妻不找二爷夫不包二奶,终身白头偕老。我们想捕捉它,但想过很多办法终不曾捕得,它倒是个我们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小学的教室在一个木质小楼的二楼上,我可以看到那流淌的河水她和河对岸四时的景色。特别是雨天,便有一种“溟濛小雨来无际,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感觉,让人特别惬意。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的陪伴我两年。十岁那年,我到合江读中学,从终南山俯瞰,左长江右赤水,赤水河依然流淌在我的身边。在合江,我亲眼目睹了赤水河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行程,然后欢呼雀跃地汇入长江,而后她便随万水过千山浩浩荡荡扑向大海。
  读高一时,我们举家迁往成都,我特别不能忘怀的是我们离家前的那个夜晚。那晚月光特别的好,这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美丽的月色为我饯行。我独自来到河边,但见月光如水,远山朦胧,河水清幽,时间仿佛如凝固了一般。蓦地,这情这景化成了依依别情,我泪流满面伤心得不忍离去。我知道,此一去怕是难得再回故乡了。第二天我们从先市乘船到合江。船老板见我们挑着一箱一箱的书很不高兴,说,你们吃书?我们从他那愤愤不平的眼光中看出了老板的意图,最后我们多付给他一个人的船钱,他才罢休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赤水河上坐船远行。一出先市,河水便一摆头向东飘然而去,连绵青山,夹岸修竹,汩汩河水,无不增添了我心中的愁烦。一路上,我很少说话,只觉得心里沉沉的。
  后来我远离了故乡,远离了赤水河,然而,童年时的赤水河,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周从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周从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丽的绿度母 习近平同几内亚总统孔戴就中几建交60周年互致贺电
2# 四姑娘山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1-1 16:03: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现在的汉语真是没法说,可说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下面是最近某报的一则报道,由此可见一斑。

汉字告急 中文系大学生竟写“拼音作文”
一篇作文

广预(域)网分布范围为几十公里仍至上万公里,可以fu(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Internet是一种典型的广预(域)网。

“广预(域)网分布范围为几十公里仍至上万公里,可以fu(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Internet是一种典型的广预(域)网。”前天,浙江某大学大二学生徐玉在计算机考试时,匆忙写下这样的答案。短短几句话,不但错字频频(括号里的字是对的),有些地方甚至用上了拼音!

课堂手写体成稀罕货
徐玉说,虽然自己是中文系学生,但这种现象在班上并不少见。“上高中时还好,每天要写作业做习题什么的。读大学后,写作业都用电脑了,老师讲课进化成PPT(演示文稿)了,大家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平常一敲就出来的字,写的时候就大脑短路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据记者了解,现在大学生一般上课拷贝老师的PPT,平常作业和论文大多用电子版。 “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求电子稿,我写作业也大多用电脑敲,不怎么写字,慢慢地很多字也就忘记怎么写了。”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的陶思宇说,现在很少有大学生会像中学时一样没事搞个日记本文艺一下,要留记忆也多选择人人网、QQ空间。陶思宇笑着说:“现在我那个字啊,不能见人了。”

汉字危机是文化心态问题
杭州师大人文学院汉字教研室主任叶斌教授,对记者谈起自己关注的一个现象:“我连续几年去听师范专业学生上课,一堂课下来全部都用的是PPT,几乎没有人写板书了。偶尔写几个字的,字体也让人不敢恭维。”叶斌认为,这样的现象不光是信息化带来的冲击,说汉字危机,倒不如说这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危机。“过去写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但现在穿着打扮时尚成为很多年轻人眼中的门面。”

陆老师说,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学生要了解它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汉字不仅是记录的工具。它是一种书法艺术,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本身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感。虽然生活在网络时代,但手写汉字不该被人们摒弃,反而需要发扬。”

传统文化精髓必须继承
事实上,对于大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的现象,已经有学校开始关注。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学生所有的作业和考试,都要以手写的形式上交成品。“缺的就是手写稿。”中国美院书法系书记沈浩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任课老师上课也被要求一律手写板书。沈浩半开玩笑地透露,书法系老师里有一批以他为代表的“电脑盲”,“不是完全不用电脑,我们用电脑查阅资料。但是写论文什么的,还是找块手写板。”

正是这种文化的强调,让该系书法与教育专业一位大二学生陈硕,手感十足。去年,他修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课,老师给了一份书单,要求上交手写读后感。该专业的同学做作业向来严谨,基本是电子稿先敲草稿,老师改过后再用硬笔抄一遍,但陈硕全用毛笔完成行书写出草稿后,请老师改了几稿,最后才用楷书成稿。这份小论文,陈硕每天写一小时,共耗时近一个月。陈硕说:“在信息化时代,无论用电脑写字还是用笔写字,不存在技术层面上的差异,两者区别在于是否蕴含了文化精神。”

“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古汉语书写、经典文章阅读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少,不要说普通专业的大学生,就是现在书法系的学生,功底也不如以前。”沈浩认为,这些是文化的精髓,必须通过实践继承。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16:3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