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827|回复: 16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宇宙“洞察号”的下一步计划:部署仪器,准备开工

 [复制链接]
预计明年登陆,NASA洞察号探测器将洞察火星内部
源自:科技日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8日发布消息称,其下一项火星探测任务的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计划于明年5月发射升空,并于11月下旬登陆火星,开始对火星内部进行探测。
  NASA在新闻公报中称,目前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正在对“洞察”号探测器进行组装和测试。研究团队已于7月恢复了系统级的集成和测试活动,目前登陆器组装工作已经完成,相关仪器已经被整合到其中。


  “洞察”号探测器发射的窗口期将从2018年5月5日开始。NASA称,在为期5周的发射窗口期内,无论哪一天从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洞察”号探测器都将于2018年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11月26日)登陆火星。届时,“洞察”号将在火星赤道附近着陆,并将两个重要的研究仪器──地震仪和热流探头永久放置在火星上。地震仪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将记录火星地震或流星撞击产生的地震波,以了解火星地层内部的相关信息;热流探头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提供,将深入火星地表10英尺以下,对来自火星内部的能量进行测量。
  此外,NASA还将进行一项实验:利用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轴旋转产生的扰动,该实验将为研究火星内核大小提供线索。
  “洞察”号项目是NASA第一个专注于火星内部深层信息的探索任务,相关信息将有助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探测器原定于2016年3月发射,但由于地震仪上的真空球出现泄漏问题而被迫推迟。由于地球和火星的相对位置始终处于变化状态,每隔26个月才会有几周较好的发射窗口期,因此NASA才将发射任务推至明年5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三星苹果对旗舰机高定价:小米MIX2大涨价! 创纪录:天文学家发现50亿光年外的星系磁场
16#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9 08: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洞察号”的下一步计划:部署仪器,准备开工

源自:新浪科技
艺术概念图。洞察号将使用机械臂,在地震仪上放置一枚防护罩,隔绝风与温度的影响。洞察号于美国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火星表面着陆。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洞察号”已经成功在火星着陆,但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执行科考任务。
  洞察号于美东时间11月26日下午抵达火星,在Elysium平原顺利着陆。再过几个月,该着陆器将对火星内部展开详细考察。在此之前,洞察号将对两台主要仪器进行部署和调试,即一台钻入式热流仪和一套超敏感地震仪。这套仪器必须由洞察号的机械臂放置在火星表面,此前的火星着陆器从未有过这种操作,因此洞察号团队想确保这一步顺利无误。
  因此在接下来几周里,研究人员将仔细分析洞察号的降落地点,确定最佳部署区域。然后他们会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中,用一台测试版着陆器练习部署过程。据该项目仪器操作带头人伊丽莎白·巴雷特(Elizabeth Barrett)介绍,研究人员会在试验床上开展“造地工程”,模拟洞察号在火星上所处的真实环境。
  巴雷特把此次部署任务比喻成“高难度版的抓娃娃机游戏。”
  “与抓娃娃相比,部署仪器花的时间更长──你要多暂停几次,确保抓牢了,才能把机械臂抬起来,然后还要确保仪器已经稳稳放到了地面上,才能松开机械臂。”
  实际上,洞察号的机械臂要重复三次这样的动作,因为它还要在地震仪上放置一个保护罩,防止风和温度干扰数据收集与分析。
  巴雷特表示,这些部署任务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然后还要再过几个月,洞察号才能积极开展科考活动。这段时间是为了让热流仪钻入地面下方5米处,以及对热流仪和地震仪进行校准。
  等到启用之后,地震仪便会开始探测火星内部震动和陨石撞击导致的“火星地震”信号。与此同时,热流仪将在不同深度测量热流情况。洞察号团队还想通过测量火星自转轴倾角的轻微晃动、进一步了解火星内核情况,这一数据将通过精确追踪洞察号的位置变化来获取。
  这些观测结果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与组成,而这些信息又将帮助我们了解岩质行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洞察号已经传回了少量信息,包括一张被尘土遮盖的、周围环境的照片。这是洞察号从火星传回的首张照片,为未来的数据采集做了很好的保证。巴雷特和团队成员们表示:“该地区似乎相对平坦,沙子很多,没有大块岩石、或其它影响部署的障碍物。”
  “我们相信,这张照片可以帮我们确定部署仪器的难度,”巴雷特指出,“我很高兴地看到,在这里部署仪器似乎不是很难,但愿事实如此。”
  洞察号的英文“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缩写,意思是“利用地震、大地测量及热流手段进行内部探测”。该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的任务计划持续一个火星年(约为两个地球年)。团队成员称,洞察号必须花费这么长时间,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达成主要的任务目标。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28 00:42:00|只看该作者

洞察号火星着陆:“45亿年来第一次体检”能查出什么

源自:新京报
当地时间26日,“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卫星传回了火星的第一张照片。图/视觉中国
⊙作者:王大鹏(科普学者)

  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火星,那么就有必要了解火星的“心”,看看它到底是“热情似火”还是“冷若冰霜”。
  1995年的美国电影《阿波罗13号》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休斯敦,我们有麻烦了。”而在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6日,这句台词可能会变成“休斯敦,我已着陆。”
  推迟了25个月的美国宇航局“洞察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经过“恐怖7分钟”之后已着陆火星,与它一起着陆的还有全球240多万航天爱好者获得的“火星船票”(其中包括26万中国内地网友的签名)。在我看来,这将开启拥抱这片“热情的沙漠”的新篇章。
  人类对太空和宇宙的探索从未终止脚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博士曾多次在科普报告中谈到未来100年人类将移民火星,同时人类在未来20年内或能登陆火星。
  几年前,《火星救援》的热映燃起了公众对火星的兴趣,也掀起了火星科普的高潮,公众关注起火星能否种出土豆,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火星上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但是我们对火星内部却一无所知,而这次发射的“洞察号”真的要在火星上打“洞”观“察”。借此我们也可以对火星的内部,甚至是“心脏”一探究竟。
  卡尔·萨根因为开创性地解释了“金星如何变得炽热以及狂热的风暴如何在火星表面肆虐”,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声誉。这也让我们对火星有更客观的认识。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火星,那么就有必要了解火星的“心”,看看它到底是“热情似火”还是“冷若冰霜”。这个谜团有可能随着“洞察号”成功地开展工作得以解开,而我们也可以真正地了解火星是否“心口不一”。
  “洞察号”将对火星内部进行首次检测,这被形容为对火星进行“45亿年来的第一次体检”。
  “洞察号”搭载的有效载荷包括地震仪、火星旋转与内部结构实验装置以及热流及物理性质探测器。根据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洞察”号主要承担两大科学任务:一是通过探测火星内部火震活动的规模、频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陨石撞击火星表面的频率,来确定目前火星地质构造活动的级别;二是通过调查火星内部结构和活动过程,研究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按照任务,科研人员制定了6个调查项目:确定火星地核大小、组成和物理状态;确定火星地壳的厚度和结构;确定火星地幔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火星内部的热态;测量火星内部火震活动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布;测量火星表面的陨石撞击率。
  作为地球的延伸,太空也必将会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探索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也能够反躬自省,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实际上,火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对象,近50年来人类共开展了200多次太空探索任务,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光顾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此时登陆的“洞察号”将再一次扩大在编的火星探测器队伍,使得这个编队的数量达到个位数的最大值。
  在7个月的时间里长途跋涉了3亿多英里之后,携带着240万个名字的“洞察号”已经成功抵达火星,与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同行们会合,并肩携手,为人类走向深空开疆扩土。
14#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1-27 12:23:00|只看该作者

NASA“洞察号”成功登陆火星,开启首次火星内部探索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NASA“洞察号”成功登陆火星,开启首次火星内部探索

  新京报快讯(记者:陈沁涵)一直以来,人类对火星这颗神秘的红色行星充满兴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发射的无人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再次向红色星球发起挑战。这个造价9.93亿万美元的无人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7日凌晨成功抵达火星登陆点,并顺利传回首张照片。“洞察号”正在开启历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内部的探索任务。

“洞察号”带着240万个姓名登陆火星
  据NASA网站介绍,“洞察号”于今年5月5日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在历经6个多月、航行约4.82亿公里后,于美国东部时间26日上午11时47分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层并降落、着陆。不同于此前的火星探测任务,“洞察号”不能像火星车一样四处走动,着陆后只能在原地展开科研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探究火星地震和火星内核的奥秘。
  “洞察号”探测器由著名的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研发,尽管重量只有360千克,展开后的体积有6米长、2米宽、1.4米高。它有“三条腿、一条手臂”,还有两块可折叠圆形太阳能板,机身设计很大程度上继承了2007年发射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另外搭载了3台主要的科学仪器:地震仪“SEIS”、热流及物理特性探测仪“HP3”、自转和内部结构探测仪“RISE”。
  地震仪“SEIS”肩负监测火星地震及地质活动的任务,为科学家提供多维数据,美媒NBC将此过程形容为对火星进行一次CT扫描。“洞察号”项目负责人菲利普罗格诺恩说:“我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130年前有了首次地震记录,约50年前阿波罗计划将一台地震仪放置在月球上。SEIS的数据,将揭示火星形成和演化的情况。”
  德国航天航空中心研制了“洞察号”配备的热流及物理特性探测仪“HP3”,这支特殊的温度计有一个被称为“鼹鼠”的钻头,可以帮助探测机器深入到火星地表以下5米深处,测量温度变化以及热量来源,这也将是迄今为止在火星上钻得最深的洞。测量数据将用于研究火星内部构造,绘制火星内部热量分布图。
  “自转和内部结构探测仪”(RISE)则将检测火星自转中可能存在的晃动,帮助科学家掌握火星核的特征。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科学设备之外,“洞察号”还携带了两个高凊摄像机以及环境传感器,摄像机将分别拍摄视野可达45度的3D全彩色照片和120度广角全景照片。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7日凌晨成功抵达火星登陆点,并顺利传回首张照片。图/NASAInSight推特

  有趣的是,NASA为了给“洞察号”造势,还组织了一个“将你的名字带上火星”的活动,即报名者的名字将写入一个芯片,由“洞察号”携带前往火星。活动截止时,全球共有240多万人的名字写入了芯片,其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人名数占据前两位。

“恐怖的6分半钟”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预备着陆阶段,“洞察号”以每小时19800公里的速度进入火星大气层顶部,慢慢降至时速8公里落地,相当于人类慢跑的速度。这种急剧减速必须在不到7分钟内完成。NASA开玩笑地形容,这将是“恐怖的6分半钟”。“洞察号”下降和降落任务(EDL)负责人罗博·格瑞沃尔说,“我们无法操纵着陆,必须依靠预先编入探测器的命令。此前已经花费数年测试这项计划,学习其他火星着陆器的经验。现在,我们将保持警惕,直到‘洞察号’进入着陆区埃律西昂平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火星与地球各自围绕地球公转,两者的最远距离可达4亿公里,这种情况下通讯是很困难的,而且探测器着陆过程很快,地面发出指令到达火星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来不及操控降落,因此着陆的操作必须自动完成。火星的特殊性在于其大气稀薄,探测器无法单纯依靠减速伞着陆,而是要运用防热盾、减速伞、反推火箭等多种措施,过程比较复杂,而每种手段的切换要求紧密衔接,不能出任何差错,这是探测器在火星降落的主要难点。
  杨宇光还提到,“洞察号”的着陆区选择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科学目标,二是工程条件限制。就工程条件来说,首先要求着陆在平坦区域;其次,选择靠近赤道的区域,太阳光充足,能通过太阳能板转化为电能,满足探测器的能源需求。另外,火星赤道附近的温度最接近于地球,避免探测器遭遇过冷或过热的环境。

研究火星“内心”有何意义?
  NASA介绍,火星也曾是一颗温暖湿润的岩石质行星,距今40亿年至27亿年间,火星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家希望通过“洞察号”对火星内核的探测,揭开火星巨变的原因。NASA总部行星科学部代理主任劳瑞·格雷兹说,我们期待“洞察号”着陆后收集有关火星内部结构的有价值信息,将有助于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变。
  杨宇光说,探测火星对于研究地球有很大意义,两者都是岩石质行星。地球内部活动剧烈,其早期的痕迹被抹灭。而火星“足够小又足够大”,足够大是指它和地球的相似度很高,足够小在于它的地下活动较小,所以是一个很理想的研究对象。
  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的托马斯·泽布臣(Thomas Zurbuchen)说:“登陆火星很难,需要技巧、专注和多年的准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人类送到月球表面,最终奔向火星。”
⊙记者:陈沁涵 见习编辑:于音 校对:陆爱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7 08:42:00|只看该作者

登陆火星!托洞察号的福,26万中国人免费“游太空”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7日电(刘丹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尤其对“近邻”火星,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CEO马斯克还提出了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火星计划”。虽然移民火星不知何日能实现,但有一位火星探测“新兵”,刚刚把“你的名字”带到这颗红色星球,让你“火星留名”!
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北京时间27日凌晨,在飞行了近7个月后,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它随身携带存有逾200万名太空粉丝姓名的微芯片,其中至少20多万人来自中国。

【26万中国人免费“游”太空】
  别看现在“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风光无限,实际上,它最初的发射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5月5日,美国航天局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发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
  它原计划在2016年3月发射,但由于携载的科研仪器出现了密封性问题,发射拖到了2018年,“身价”也由原本的6.75亿美元飙升至9.93亿美元。
美国小学生手持火星“登机牌”。图片来源:NASA官网。
  这一推迟,倒成全了更多太空爱好者。因为NASA老早就发起了“征集姓名上火星”的活动,当时有80多万人报名。而在推迟发射的那段时间里,NASA再次征名,搭车奔赴火星的粉丝姓名也增加到了240万个。
  其中包括26万名来自中国的太空粉丝,他们的名字都存在一张小小的芯片上,由“洞察”号带到火星。这些幸运儿也以这种免费的方式实现了“太空旅行”的梦想。
  【量体温,测脉搏──火星将全面“体检”】
  探测火星的任务听上去十分深奥,但实际上“洞察”号只是承担了类似“老中医”的工作,听一听火星的心跳,量一量火星的脉搏,测一测火星的温度。
  火星诞生45亿年来,还是第一次进行这样详细的身体检查。
“洞察”号登陆火星概念图。
  而实施“体检”的设备,主要有三台:
  ──“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测“脉搏”,对火星地震和地质活动进行监视。
  ──“热流和物理学特性探头”(HP3)量“体温”。这枚“体温计”长46厘米,将在大约5米深的火星土壤深处测量内部热量等。
  ──“自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RISE)测量火星运动。RISE利用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无线电传输检测火星自转的晃动,这种晃动将为研究火星内核的大小提供线索。
  NASA计划把SEIS和HP3永远安置在火星上,届时会用机械臂将设备从探测器着陆器舱内取出,安在火星表面。整个过程被形容像是“抓娃娃”。
火星遭沙尘暴侵袭前后对比。图片来源:NASA官网。
  当然,为火星“把脉”并不是件容易事。想要探听火星的“心声”,“洞察”号需要承受巨大的昼夜温差变化。它还要对抗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此前沙尘暴曾造成有着15年探测经验的“机遇号”失联。
  【安静搞研究的“时光机器”】
  自从1960年前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人类已经对火星探索了58年,但无论是“勇气号”拍摄的照片,还是“好奇号”采集的样本,人们对火星的了解始终“浮于表面”,“洞察”号将首次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内部结构。
  虽然要深入探究火星,但与它的前辈相比,“洞察”号会表现得更为“深沉”。这是因为,为了精确地了解火星内核的大小与构成、火星内部温度、地震活动等,大部分时候“洞察”号会“原地不动”搞研究。
地球与火星的体积对比。图片来源:NASA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探测火星的任务外,“洞察”号还承载着“时光机器”的使命。火星就像是一个“化石”星球,探测它“内心”的奥秘有助探索太阳系中类地行星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从而推动对地球、金星和水星,甚至月球的研究。
  NASA还表示,“洞察”号团队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类搜寻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缩小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范围。
  【人类离移民火星更近了吗?】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对火星充满好奇,这颗红色星球的神秘并没有阻止人们对它浪漫的想象。
  NASA曾发表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让人类登陆火星。今年7月,科学家在火星观测到液态水湖。电影《火星救援》中“上火星种土豆”的情节似乎离我们不远了。
  虽然“洞察”号的寿命并不长,只有一个火星年(两个地球年)。但两年后,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一个小高潮:
NASA的2020火星探测任务登陆地点:杰泽罗陨石坑。图片来源:NASA官网。
  ──美国将发射“2020火星车”,寻找古代火星存在生命的迹象;
  ──欧洲空间局计划发射ExoMars 漫游车,研究火星地质学;
  ──中国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二号”,包含一个可以移动的火星漫游车和在轨运行的轨道器;
NASA举办的火星住宅设计比赛的入围作品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移民火星能否实现?也许,那时,我们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
12#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7 06:42:00|只看该作者

超详细解读!洞察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传回首张图像

源自:新浪科技
降落到火星地表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示意图
迄今人类发射的全部火星探测器
探测器以极快的速度传回了第一张拍摄的图像,展示的是远处的火星地平线,拍摄时半透明的防尘盖尚未去除,因此可以看到沾满尘埃的镜头画面。

直播回顾:“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 倾听红色行星的脉搏
  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消息,北京时间03:53:20,世界第八个火星着陆器“洞察号”安然度过降落过程中的“恐怖7分钟”,并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
  着陆时,着陆区火星Elysium平原的地方时大约是下午两点,与此同时在任务控制中心,地球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是26号的大中午,而在小编所在的中国北京(上海),则是27号凌晨将近4点。美国宇航局对于火星着陆区的天气预报是:当天最高温大约零下8度,最低温大约零下96度;地球上,加州此时25度;北京6度,上海13度。此时在着陆区的火星北半球,正值深秋初冬,和我们地球上北半球的情况差不多。
  NASA在火星拥有良好记录:1965年以来发射了很多飞掠,轨道器和着陆器还有漫游车;这并非易事,即便是NASA,火星任务成功率整体也未超过40%;火星稀薄的大气层让着陆变得十分困难,地表巨大的温差也对设备提出巨大挑战。
  此次登陆的“洞察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专门开展火星内部结构研究的探测器,当着陆成功的消息传来,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控制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洞察号”降落的位置位于火星北半球靠近赤道的一块广袤,平坦的平原,这里非常适合探测器着陆,甚至被NASA戏称为“火星上最大的停车场”。
  在降落成功之后,探测器以极快的速度传回了第一张拍摄的图像,展示的是远处的火星地平线,拍摄时半透明的防尘盖尚未去除,因此可以看到沾满尘埃的镜头画面。未来几天,质量更好的图像将陆续回传。

一.“洞察号”是什么?
  “洞察”(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缩写,意思是“借助地震,大地测量以及热流手段进行内部探测”。属于NASA“发现”(Discovery)项目。
  “洞察号”飞船和着陆器基本基于成功的“凤凰号”任务开展,并加装了来自MRO和GRAIL的最先进电子设备。发射时整个Insight飞船质量694公斤,其中包括着陆器(358公斤),隔热罩(189公斤),巡航级(79公斤),以及推进剂和压缩气体共计67公斤;其中各类载荷总质量大约50公斤。在火星表面着陆之后,由于支撑脚着陆火星后会有一定程度压缩,高度在83~108厘米之间,太阳能帆板展开后翼展6米,平台宽度1.56米,机械臂长度2.4米。
  2018年5月5日,“洞察号”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也是第一次从美国西海岸,而不是东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行星际探测器。发射时还搭载了两颗立方体小卫星“MarCO”,分别命名为“瓦力”和“伊娃”。这两个小卫星非常小,每个均为36.6厘米,24.3厘米,11.8厘米,但却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洞察号”着陆时提供了实时的信号中继服务。第一幅传回的火星地表图像,就来自于这两颗小卫星的数据中继。事实上,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将立方体小卫星发射到火星,代表了未来的某种技术趋势。

二.“洞察号”和那两个小卫星用什么供电?
很多人忽略了。两颗小卫星,“伊娃”和“瓦力”表现出色,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这种微型小卫星发射到火星。它们很小,但却有大用处,正是它们提供了洞察号降落时的信号中转服务
  “洞察号”和MarCO小卫星均使用太阳能帆板和锂离子电池。在洞察号上,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在地球上的一个晴天可以产生大约1800瓦的电力。这一数值在同样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在火星上的发电量大约是600~700瓦,差不多是家用搅拌机的功率。而如果在沙尘天气下,发电量仍可以保持在200~300瓦特,即便电池板被尘土部分覆盖也无妨。

三.“洞察号”去火星带了什么科学设备?
  这是个大问题,值得详细回答。
  “洞察号”搭载的载荷总质量50公斤,包括科学设备和支持系统,如“辅助载荷传感器套件”,相机,设备布放系统,以及一台激光后向反射器。
  其中科学载荷主要包括两台主要设备分别是SEIS和HP3,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较小,但同样重要的科学设备,以下为你做一一介绍。

SEIS:全称“内部结构地震实验”(The 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它将精确测量地震波以及其他内部活动信号,以了解火星的历史和内部结构。它也将监测火星地壳和地幔如何对陨星撞击事件作出反应,而这将帮助探查其内部结构。
  SEIS由法国空间局(CNES)提供,其余参与研制方还包括: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MPS),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ISAE)以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这台地震仪还将可以检测其他信号,包括大气波以及火卫一产生的重力信号(引潮力),最高检测频率可以到50Hz。“洞察号”原定2016年升空,但在发射前SEIS的真空罐被发现存在泄漏,直接导致发射推迟两年;
  SEIS设备还附带有一套气象学支持设备,用于监测大气扰动,以便进行抵扣,从而确保地震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其中包括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制的一套矢量磁强计,它将测量火星磁场扰动,比如由于火星电离层引起的磁场扰动;另外还有一台温度计,风速仪以及风向感受器,它们由西班牙和芬兰联合研制,基于此前安装在好奇号上的“火星车环境监测站”(REMS)研制;除此之外,还有一台JPL提供的气压计;

HP3:全称“热流与物理性质包”(The 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由德国空间局(DLR)提供,其为一种自动钻入式热流计,被称作是“自攻螺丝”,并获得“鼹鼠”的绰号。
  其设计可以钻入地下5米深处,后部连接安装有热感受器的导线,用于测量火星地热流值,从而获取与火星内部结构与演化有关的信息。这些安装在导线上的高灵敏度热感受器每隔10厘米安装一台,从而测量地表下垂直温度剖面。值得一提的是,这台“鼹鼠”的钻头是由波兰公司Astronika提供的,这也是波兰首次参与行星际探测项目。

RISE:全称“自转与内部结构实验”(The Rotation and Interior Structure Experiment),由JPL领导,这是一项无线电科学实验项目,使用着陆器的X波段无线电通讯,提供火星自转的精准测量,从而帮助了解火星内部。X波段的无线电测量精度可以达到2厘米以下,是依据此间“海盗号”以及“火星探路者”项目的数据构建的。
  对火星内核大小的最早约束来自海盗号以及火星探路者计划期间的无线电多普勒信号测量;Viking(1977)以及 Pathfinder(1997)的测量确定了相隔20年,火星自转轴的变化;自转轴指向的这一变化值可以得到进动率,进而推算火星的转动惯量,这些参数对于测算火星地幔平均密度,地核半径和密度十分关键;而InSight将提供再过20年之后的火星自转轴指向最新数据。

TWINS:全称“洞察号温度与风速测量设备”(Temperature and Winds for InSight),由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提供,它将监测着陆区气象情况;

LaRRI:全称“洞察号激光后向反射器”(Laser RetroReflector for InSight),这是一个由意大利空间局提供的角锥反射器,安装在“洞察号”的顶部平台上。它将让轨道器可以进行被动式激光测距,即便在着陆器已经退役情况下也是如此,并将成为拟议中的火星地球物理网络的一个节点。此前这一装置已经在“斯恰帕拉利”着陆器(Schiaparelli)上应用,当时名为“INRRI”,即“着陆漫游车激光后向反射调查装置”。这是一个直径54mm,重25克的铝制半球体,表面设有8个熔融氧化硅反射器。
  除了以上各部分,另外还有:

IDA:(设备布放机械臂,Instrument Deployment Arm),长2.4米,用于将SEIS以及HP3设备布放到火星表面;

IDC:(设备布放相机,The Instrument Deployment Camera),这是一台彩色相机,基于MER火星车以及好奇号导航相机设计。其安装在IDA上,可以拍摄位于着陆器平台上的设备,并提供着陆器周围环境的立体图像。
  其拥有45度视野,使用1024×1024像素CCD相机。最开始IDC相机的设计是黑白的,这样可以达到最高的分辨率,基本是按照避障相机标准研制的但由于研制时间和预算都在计划内,因此这台相机后来被换成了彩色的。

ICC:(设备背景相机,The Instrument Context Camera),是一台基于MER/MSL避障相机设计的彩色相机,安装于着陆器平台之下,拥有120度立体广角视野,用于提供设备布放区域的辅助视野。它与IDC一样,使用1024×1024像素CCD相机。“洞察号”着陆之后传回的第一幅照片就是由ICC相机拍摄的。

四.这次任务有哪些特别之处?
迄今人类发射的全部火星探测器
迄今取得成功的人类火星探测器,对比上图,你会发现成功率不到50%
  简单明了的回答你,我们至少可以列出以下这八项“第一”:
  1)“洞察号”是第一个专用于研究火星深部地下的探测任务;
  2)“洞察号”是第一个将地震仪直接放置在火星地表的探测器;
  3)“洞察号”将第一次在另一颗行星上探测地震现象;
  4)“洞察号”是第一个使用自钻式钻头,深入火星地下的探测器,钻进深度比以往任何探测器深15倍以上,最深达到5米;
  5)“洞察号”是第一个从美国西海岸发射升空的行星际探测器(发射时美国西海岸正值黎明破晓时分);
  6)“洞察号”是第一个使用机械臂将设备直接布放到其他行星地表的探测器;
  7)“洞察号”将首次在火星表面使用磁强计;
  8)搭载发射的MarCO小卫星是首次在深空任务中使用的立方体卫星;

五.为什么“洞察号”要选择去火星?
迄今全部8个成功的火星着陆器(漫游车)的位置,亮黄色为“洞察号”(Insight)
  同样简单明了的回答:类地行星的内部结构存在高度相似性,可是火星仍有不同。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和板块运动,地球早期物质分异和演化的历史线索几乎已经完全灭失,而根据其地表或是纵深方向上物质成分的变化,火星或许仍然留存有这些信息;其次,针对火星陨石的同位素分析显示孤立的岩浆房在火星早期历史时期长期存在,这表明火星上的地幔物质对流并不充分,不足以导致其地幔均一化,火星地壳的很大一部分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太阳系最初的5亿年内甚至更早,因此,对火星内部的调查将有望帮助了解行星早期物质分异阶段的情况;
  简单说,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 有证据显示火星的壳/幔基本结构在形成后数亿年至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去那里可以帮助我们回顾类地行星形成早期的历史;
  • 相比其他类地行星,比如金星和水星,火星相对要更容易抵达;
  • 我们关于火星的地质,化学,气候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将极大有助于我们将这些与内部结构形成方面的考察结果结合起来,并加深我们队太阳系的认识;

六.怎么着陆的?
“洞察号”的推特账号发文说:我正在高速穿越火星大气层!此时它正承受8个G的过载,超过1500摄氏度的高温
  这才是今晚的重头戏,也是整个任务极为关键的一环。2018年5月5日升空,飞行将近半年时间,在太空中飞行4.85亿公里,终于在今天抵达火星,此时此刻,火星与地球之间相距大约1.46亿公里,大致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当,以光速传播的无线电信号单程需要走8分钟。这要分几个关键阶段,总耗时大约7分钟,这一阶段必须依靠探测器完全自主完成,因为信号单程都要8分钟,等到地面反应过来,该发生的灾难早就已经发生了。由于极具风险,因此这一过程常常被人称作“恐怖7分钟”。以下,我们分介个阶段来做详细解答:
  1)进入大气层之前
  进入大气前7分钟,巡航级与飞船分离。分离后飞船的剩余部分叫做“进入器”,其包括隔热罩以及内部的着陆器。在与巡航级分离后,“洞察号”将开始开始通过设在其背罩上的一台全向天线发出一个仅有载波(不含数据)的信号。
  大约在巡航级分离30秒后,“进入器”将开始调整方位,将隔热大底对准前方,准备大气进入,这一调整大约需要90秒。在进入大气之前,“洞察号”背罩上的全向天线将开始以每秒8kb的速度,在特高频波段(UHF)传输数据。
  2)冲入火星大气层
  在完成转动动作,将隔热大底对准前方之后大约5分钟,“洞察号”将开始感受到火星大气摩擦。在冲入大气层之后,到降落伞打开之前大约3.5分钟,大气与隔热大底之间的剧烈摩擦将实现90%的减速。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大约1.5分钟,隔热大底将面临最高温度考验,其外侧温度将达到1500摄氏度。大约17秒后,减速速率将达到最高,过载达到8个G左右。飞船被电离气体包裹,进入黑障,与地球的通讯将可能出现暂时性中断。
  “洞察号”顶部的降落伞可能会由速度值或者减速速率触发,大约在进入大气层后3.5分钟左右开伞,此时距离地面大约12公里,速度约为每秒415米。开伞的一瞬间,降落伞承受的负载大约为12500磅(55600牛顿)。大约开伞后10秒钟,飞船着陆雷达将开始通电加温,辅助电池组将被激活,支持着陆器的主电池组,为接下来几分钟内耗电量较大的几项事件做好准备。
  着陆器将在降落伞下下降大约3分钟。在最开始的25秒,“洞察号”将抛弃隔热大底并伸展开三条着陆支撑腿。开伞后大约75秒(距离着陆还有130秒),着陆器将开始使用雷达检测距离地面的高度。
  当着陆器与背罩和降落伞分离时,下降速度已经减低到大约60米/秒,此时距离地面还有大约1200米,距离着陆还有45秒。按照设计,这次分离事件是由雷达检测飞船高度和速度来触发的。
  当通讯联系从背罩上的“包裹式贴片天线”转向着陆器本身安装的螺旋状UHF发报机时,通讯出现暂时性中断。
  3)减速降落
  在着陆器分离半秒钟之后,着陆器上的12台降落引擎启动。搭载的用于下降末端的导航软件控制发动机喷口对准探测器运动方向,以补偿横向偏移量并进一步实现减速。如果探测器检测到其横向速度已经低于软件中的预设值,探测器将开始机动,以避免与仍在降落伞上下降的背罩发生碰撞。
  这种机动将调整发动机喷口方向,以防止降落伞和背罩落下来之后距离着陆器太近。最后,探测器将旋转,调整到合适方位才缓缓降落到地面:它的太阳能电池板要在着陆器平台东西方向上展开,其机械臂的工作区域则应该朝南。
  在距离地面大约50米时,“洞察号”将转入匀速下降阶段,速度大约每秒2.4米。大约不到半分钟后,探测器就将降落到地面上。

七.“洞察号”和“凤凰号”有什么不一样?
  的确,“洞察号”基本是基于2008年取得成功的“凤凰号”着陆器的技术设计研制的。这当然有使用成熟技术,从而降低开支的考虑,并且“凤凰号”的设计确实相当理想。以它的火星着陆方案为例,2008年取得成功的“凤凰号”着陆系统重量上要比火星车着陆采用的气囊弹跳或者“天空起重机”系统更轻。这种“轻装上阵”帮助“洞察号”和它的前辈“凤凰号”一样,拥有相比火星车更高的科学载荷/发射质量比,也就是说,能够将更多的质量用来搭载科学设备,而不是着陆系统。
  但相比“凤凰号”,“洞察号”的着陆系统有四大明显的差异:
  1)“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更高,达到5.9公里每秒,相比之下,凤凰号则是5.6公里每秒;
  2)“洞察号”进入器质量要比凤凰号更大,大约是608公斤,而凤凰号大约573公斤;
  3)“洞察号”的着陆点海拔要比凤凰号高1500米左右,因此其可以用于减速的大气层厚度更薄;
  4)相比“凤凰号”的着陆时间,“洞察号”着陆时的季节(北半球初冬),按照过去几年的经验,是容易发生全球规模沙尘暴的时间段,风险更高;另外,相比凤凰号使用的EDL系统,“洞察号”有部分改动,包括:“洞察号”使用了更厚的隔热罩,以应对可能的沙尘暴冲击;“洞察号”的降落伞将在更高速度条件下打开,因此其降落伞伞绳也将使用更结实的材料制作,等等;

八.最后一个问题,这项目花了多少钱?
  好问题!这是一个美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美国方面投入资金8.138亿美元,包括1.634亿美元的火箭与发射服务开支,其余用于飞船研发以及一直到2020年预定任务结束期间的运行费用。除此之外,法国,德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投入了大约1.8亿美元,主要用于开发SEIS,HP3的科学设备。另外,JPL和NASA还在两颗MarCO小卫星项目上投入了大约1850万美元。
  好了,无论如何,此时此刻,人类第八个火星着陆器已经安然矗立在火星表面,预计它将在火星表面工作一个火星年,也就是大约两个地球年,一直工作到2020年的11月份。一起期待未来全新的科学之旅吧!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6 11:42:00|只看该作者

洞察号明日凌晨将登陆火星 关于洞察号的都在这里!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牧夫天文

  词典中对“洞察”的定义是: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顾名思义,洞察号的任务就是一窥火星的内部并且了解它的形成机制。尽管洞察号是第一个致力于研究火星深层结构的探测器,它的意义却已远超于此──得到的火星各层结构的信息将会促进我们对所有岩态行星(包括地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的认识。地球和火星都是在45亿多年前由相同的原始物质形成的,但它们却有着天壤之别,洞察号将会一探究竟。
  洞察号发射于2018年5月5日,自此它就开始了在宇宙中长达6个半月的航行。11月26日,它将会以6倍于高速子弹的速度抵达位于火星大气层顶端的指定位置。接着,它就会开始一套被称为EDL(Entry,Descent,and Landing)的着陆流程(包括进入大气层,减速和着陆三步):它将会在六分半钟内减速到能安全着陆的速度,伸出着陆腿来接受火星地面对它的反推。
  在着陆后的几个月里,洞察号将会为地表科学实验做准备:它将会用机械臂将科学仪器直接放置在火星表面上,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这么做的探测器。它的热传感器将会深入到史无前例的深度里。至少到2020年11月前,洞察号都会一直收集火星内部的种种线索。此外,与洞察号同时发射的技术实验航天器MarCO(火星立方体一号)也一直在奔向火星的路上。
  [洞察号简历]
  发射:北京时间2018年5月5日20:05,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
  运载工具:阿特拉斯 V 401,联合发射同盟提供
  着陆火星时间: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3:47。因为光从火星传到地球需要8分钟,所以任务中心最早将在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3:54收到着陆信号,我们把这叫做ERT(地球收到时间)。在火星着陆点上,将会是冬日的下午三点左右。
  着陆地点:靠近火星赤道,大致北纬4.5°,东经135.9°,埃律西姆平原。
  距离其他探测器:距好奇号550千米,勇气号2600千米,机遇号8400千米
  截至10月31日航行距离:1亿4600万千米
  单向无线电通信传播时间,火星到地球,8.1分钟(2018年11月27日)
  主要任务预计持续时间:1火星年+40火星日(将近2地球年),直到2020年11月24日(EST)
  主要任务期间着落点近地面预计大气温度范围:-148°F~-4°F(-100℃~-20℃)
  [探测器结构简介]
  着陆器是洞察号航天器的核心部分,不仅是因为火星上的所有活动将由它来完成,还因为它的计算机控制着飞行系统的三个二级设备的功能:巡航设备,底壳和隔热板。
  洞察号的设计基于NASA 2007-2008年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加上与洞察号独特的科学载荷及任务要求进行改进。洞察号的主要功能和特点体现在动力、通信、控制和数据管理、推进器、导航和温度控制等方面。
洞察号飞行系统包括着陆器以及其组件甲板,包裹在由后壳和隔热板、巡航设备组成的减速伞里的防热罩里
  [着陆流程──“恐怖七分钟”]
  “工程师们把着陆火星的七分钟称为‘恐怖七分钟’是有原因的”,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洞察号EDL负责人Rob Grover说道,“我们不能操控着陆,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已编入的指令来实现。我们用了数年时间来测试我们的计划,学习其他火星着陆器的经验并研究可能在火星遇到的情况。我们在洞察号安全抵达新家前会一直绷紧神经。”
  在这恐怖七分钟内,有一个方法能让工程师们了解洞察号的状况──CubeSat任务,即MarCO,能够在11月27日将它们在飞掠过程中接收到的洞察号信息迅速中转到地球。两艘MarCO航空器(A和B)即将到达汇合点,它们的无线电设备也都通过了第一次深空测试。
  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位MarCO系统工程师Anne Marinan说道,“对于这两颗MarCO卫星来说,能完成现在的旅行已经是CubeSat的一个巨大飞跃了。现在我们在为它们的下一项测试做准备,那就是成为行星间的新的通讯中继模式。”
  一切顺利的话,MarCO将会用几秒钟的时间接收和格式化数据,然后把它们以光速传到地球。这意味着在EDL阶段,JPL的工程师和在丹佛的洛克希德·马丁太空公司的其他团队将大概在洞察号完成动作后的八分钟后收到消息。如果没有MarCO,他们便只能通过其他渠道中转数据,如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器和火星奥德赛号轨道器等,这样的话,数据要经过好几个小时才能传输到洞察号团队那里。
  一旦工程师们通过他们多种途径中的一种确认洞察号已经安全着陆(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并且太阳能帆板可以正常展开,整个团队就将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精心布置科学仪器的阶段。
  位于NASA总部的行星科研机构的代理主任Lori Glaze指出,“着陆火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但是科学家们期待的是洞察号降落之后的事”。“一旦洞察号降落在了这颗红色行星、布置好仪器后,它将开始收集关于火星内部深层次结构的宝贵信息,这将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所有岩态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包括我们的地球家园。”
  [降落地点──“火星上的最大停车场”]
  洞察号上的科学仪器的一个优势是,不论它们在这颗行星上的什么位置,都能记录宝贵的数据。因此登陆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平整、稳固的表面(理想情况是几块巨石和岩石)。这就是任务团队把埃律西姆平原称为“火星上最大的停车场”的原因。
  [沙尘暴中降落]
  洞察号的工程师建造了一个坚固的航天器,如果需要的话,它可以在沙尘暴中着陆。航天器的隔热板被设计得很厚,足以经受由悬浮尘埃造成的沙漠风暴。为了抵御在沙尘暴里由于大气条件而造成的强大空气阻力,它的降落伞设计得比凤凰号的还要结实。
  EDL流程在变化多端的天气条件下具有一定灵活性。任务团队将会在降落的前几天接收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实时更新的火星天气预报,这样他们就能知道何时展开降落伞以及何时用雷达搜索火星地面了。
  洞察号,看到火星在向你招手了么,一定要安全落户新家呀~
10#
 dilei110 发表于: 2018-11-26 10:46:00|只看该作者

NASA洞察号即将着陆火星 你准备好火星留名了吗?

源自:快科技

  今年5月份,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搭乘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的Atlas V-401火箭发射升空,这是在美国西海岸首次进行的行星际发射任务。而对于太空爱好者们来说,这是一次“火星留名”的时机,当时有2429807人的名字伴随着洞察号从地球出发前往了火星。
2018年11月28日,随着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这些名字也将永远留在火星上。
  如果你当时参加了活动,是这240万分之一,别忘了下载登机牌,准备随洞察号一起登陆火星!

  当然,这并不是太空爱好者们首次有机会将自己的名字送上太空,早在2014年,NASA就曾为猎户座任务推出过“Send-your-name”活动,当时共有138万人的名字被成功地推向了太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6 10:42:00|只看该作者

七分钟着陆:“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将“温柔”触地

源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房琳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发布消息称,火星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将于美国时间11月26日,在火星表面着陆。目前,工程师们正密切关注着“洞察号”的健康状况和轨迹数据,并监测火星天气报告,以确定其是否需要在准备着陆时做最终调整。
  InSight是“利用地震调查、大地测量和热传输进行内部勘探”的英文缩写。“洞察号”作为研究火星深处内部的第一个任务,在今年5月5日升空。着陆前,它将以19800公里的时速进入火星大气层顶部,并在三条腿落地火星表面之前,慢慢降至时速8公里,相当于人类慢跑的速度。这种急遽减速必须在不到7分钟内完成。
  下降和降落任务负责人罗博·格瑞沃尔说:“我们无法操纵着陆,必须依靠预先编入探测器的命令。此前已经花费数年测试这项计划,学习其他火星着陆器的经验。现在,我们将保持警惕,直到‘洞察号’进入着陆区Elysium Planitia。”
  NASA的MarCO系统工程师安娜·马瑞楠说,两颗该系统卫星已经为测试星际通信中继做了测试,目前正在为下一次测试做准备。如果一切顺利,MarCO可能需要几秒钟接收和处理数据,然后以光速传回地球。这意味着NASA团队在着陆8分钟后就能告诉人们着陆器在下降和着陆期间做了什么。
  一旦知道探测器安全降落,必须确认这一里程碑时间以及“洞察号”太阳能电池阵列是否正确部署。若一切顺利,NASA团队将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精心部署科学仪器的过程。
  NASA总部行星科学部代理主任劳瑞·格雷兹说,我们更期待着陆后的任务,一旦“洞察号”在红色星球定居,其将开始收集有关火星深处内部结构的有价值信息,将帮助我们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变。
  以前的任务在火星上并没有深入地下,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迫不及待探索火星核心。

总编辑圈点
  从火星大气,到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再到火星上的液态水,科学家对这颗行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而“洞察号”在火星着陆后,将收集有关它内部结构的有价值信息,这无疑会使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更进一步,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知边界也将不断拓展。希望“洞察号”也能够像“好奇号”等探测器一样,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传来一份又一份捷报。
8#
 btkj 发表于: 2018-11-26 10:38:01|只看该作者

美国“洞察号”探测器即将在火星尝试着陆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美国“洞察号”探测器即将在火星尝试着陆

  据人民网讯,据美国媒体报道,经过数亿英里的太空飞行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将于26日飞抵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
  科学家们给这枚探测器起名“洞察号”。经过仔细挑选,他们计划让“洞察号”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这个巨大的火山平原上着陆。科学家表示,这里没有太多的岩石,也很少刮狂风,而狂风可能会将着陆装置吹翻。
  “洞察号”穿越火星的大气层需要六分钟的时间,然后降落并着陆。在这段时间内,“洞察号”的飞行速度将从最初的每小时1万9千3百英里下降到着陆瞬间的每小时8英里。为了减速,科学家为它安装了一个降落伞、反向助推器和减震支架。
  如果一切顺利,“洞察号”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八次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
  编辑:刘佳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5-8 07:42:00|只看该作者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已离开地球 下一步将做什么?

NASA火星着陆器“洞察号”搭乘一枚联合发射联盟宇宙神V型火箭,于太平洋时间5月5日上午4点05分(北京时间晚19点05分)从南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5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火星着陆器“洞察号”已经在前往火星的路上。该探测器搭乘一枚联合发射联盟宇宙神V型火箭,于太平洋时间5月5日上午4点05分(北京时间晚19点05分)从南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成为首枚从美国西海岸发射的行星际探测器。
  升空约一个半小时后,“洞察号”与宇宙神火箭的“半人马座上面级”分离,开始向火星飞去。仅过了几分钟,NASA位于加州戈德斯通的深空网络卫星便成功接收到了“洞察号”的信号,证明其运作一切正常。
  “洞察号”将对火星内部进行探测,包括探测火星地震、监控地下热量流动等,科学家希望能借此了解岩质行星的形成过程。该探测器将在降落伞和推进器的共同作用下着陆,降落在由火山熔岩构成的埃律西昂平原上。预计着陆时间为今年11月26日美东时间下午3点(北京时间27日凌晨4点)。
  但在发射10天之后,“洞察号”将在前往火星的旅途上经历一系列测试,确保它没有脱离正轨,且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准备。
  在“洞察号”近七个月的旅程中,飞行控制员将不断检查并校准探测器系统及科学仪器,通过NASA深空网络追踪探测器位置,调整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高度,并操控探测器按预定轨道飞行。
艺术家绘制的“洞察号”在火星表面执行任务概念图。
  这七个月间,“洞察号”将开展六次轨道调整。此外任务控制员还有两次备用机会,以便在必需情况下进行额外调整。
  “如果情况十分理想,有几次调整也许可以省略掉,但其它的要照做不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洞察号”项目主管蒂姆·霍夫曼(Tim Hoffman)表示,“有些调整就安排在进入火星大气、降落和着陆前,以确保轨迹正确、着陆成功。”
  “洞察号”的前两次轨道调整分别安排在5月15日和7月28日,即发射后10天和84天。为防止半人马座上面级与火星相遇,造成微生物污染,“洞察号”在发射时的轨道故意偏了一些。而这两次调整正是为了将“洞察号”带回到正确的路径上。如果不在发射后10天内进行调整,“洞察号”最终便会与火星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洞察号”调整方向、朝火星飞去的同时,半人马座上面级则将按原先的轨道飞行,远远避开火星。
  在每次轨道调整之间,飞行控制员还将对“洞察号”搭载的科学仪器进行测试,如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SEIS设备(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以及德国航空太空中心(DLR)打造的热流与物理性质探测包等,后者由于能够自动打桩钻入地表,得到了“鼹鼠”的绰号。
  “我们将在航程过半时做一次载荷检查,”霍夫曼表示,“届时将打开地震仪和热流与物理性质探测包,看看它们是否能照常运作。在探测器上当然无法接收地震数据、或检查打桩功能,不过是查看一下这些设备是否失灵罢了。”
  此外,与“洞察号”同时升空的两枚“火星立方体卫星一号”(MarCo)深空通讯卫星正跟在“洞察号”身后,单独向火星飞去。与半人马座上面级分离后,两颗卫星都进行了高度上的调整,然后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板的部署,开始与地球通讯。
  “两颗MarCO卫星都传回了‘Polo!’的信号,”MarCO任务首席工程师安迪·克莱什在一则NASA声明中指出,“说明这两颗小卫星一切顺利。”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6 20:35,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