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765|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乡村·农业蓬溪安胜桥,为了纪念洞经音乐创始人刘安胜而命名

 [复制链接]
  为了纪念洞经音乐创始者刘安胜,蓬溪县政府已将蓬溪县城上河街工农桥改名为安胜桥。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刘安胜,南宋四川省蓬溪县人。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刘安胜是洞经音乐的开创者。卫琪,元人,号中阳子,隐居四川省蓬溪县蓬莱山。幼好道术,洞测玄妙,曾任南平綦江等处军民长官。元初,卫琪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其《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受奖赏,声名大震。其书在全国广为流播,成为云南、四川等省洞经音乐的主经。卫琪为洞经音乐的产生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河南巡抚、邑人杨作楫在《修建石鱼山书院记》中云:“蓬莱山中阳子曾注解《大洞仙经》。”这是最早记载卫琪在四川省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大洞仙经》的文献,载入了清嘉庆本《四川通志》。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慕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慕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问陶园:为纪念清代蓬溪籍伟大诗人张问陶而命名 情人节 大图墙纸 Valentine Wallpapers 1600x1200
2# 四姑娘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1-2-14 20:25:5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1002102025df96479b49b6ba8b.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leikang 发表于: 2011-2-14 22:46:53|只看该作者
对贵县的“洞经音乐”感兴趣,如有重大的活动,请提早通知我一下。
4# 金佛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1-2-16 13:00:51|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生支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1-2-16 13:02:56|只看该作者

蓬莱山方位考

⊙ 胡传淮
  元代学者卫琪(1259~?)于至大三年(1310)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完成了《文昌大洞仙经注》一书的写作,并于该年九月将书敬献给朝廷。该书得到了元朝武宗海山皇帝的首肯,受到了元朝大臣张仲寿与道教领袖张与材的认可 ,其书遂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四川、云南等省洞经会的主经,为洞经音乐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卫琪撰写《大洞仙经注》之地──东蜀蓬莱山,亦因之闻名天下,成了洞经音乐演唱者、爱好者和研究者心目中的仙山。
  因时代更替,景物变迁,蓬莱山址具体在何处,众说纷纭,今已无人能够确指了。
  为了“找回”洞经音乐者心中的“仙山”,笔者和王登杰、张科、岳朝培、邹中良、蒲海、杨桂林、吴龙飞等人,于2007年11月17日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到蓬溪县城东一带实地考察,搜集有关材料。12月18日,蓬溪县洞经音乐研究会组织召开了蓬莱山方位认定学术研讨会。参加人员有县上老领导欧阳通,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县志办主任李文国,县文管所所长任彬,县文化馆馆长陈春,县文管所原所长李全民、馆员刘新尧,县志办原主任冯光荣,县蓬山诗词学会原顾问赖显荣,县洞经音乐研究会会长廖凯荣,副会长杨森云、岳朝培、杨桂林、岳全谱、李模,理事张科、王登杰、邹中良、蒲海、吴龙飞、康应根、薛正顺、杨柳岸等20余人。通过交流发言,达成共识,大家认定:蓬溪县城东与石鱼山相连的西侧一山峰,即原交通局后山,为蓬莱山。其证据如下:
  一、有史志为证
  清代《大清一统志》载:“蓬莱山,在蓬溪县东半里。”清嘉庆本《四川通志》载:“蓬莱山,在县东半里,即蓬溪发源处。”清康熙本《蓬溪县志》载:“蓬莱山,治东半里,即蓬溪水源处。”“石鱼山,治东里许。”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载:“蓬莱山,县东半里,蓬溪发源于此。”
  原交通局后山,即石鱼山西侧山峰,距清代蓬溪县城东门约半里。其山西边,即为蓬溪酒厂所在地,古代有条小溪在此沿山下注入蓬溪河,惜小溪今已干涸。不过,小溪发源的遗迹尚存。由此可知:原交通局后山,距城东半里,为蓬溪水源处,系蓬莱山无疑。
  二、有碑记为证
  明代崇祯元年(1628)三月,蓬溪知县杨学孔(云南举人),在蓬溪县城东石鱼山建成石鱼书院,请蓬溪籍名人杨作楫(进士、官至河南巡抚)为书院作记。杨作楫在《修建石鱼书院记》中云:“蓬在梓东,境内多名山。……如蓬莱山中阳子曾注解《大洞仙经》。……明正德间(1506—1521)岩崩,现北郭神主像,邑人士因修建祠宇,凿石得石鱼,鳞甲俨然,是名石鱼山。”
  清代道光年间,蓬溪知县吴章祈(浙江钱塘举人)《新建龙神庙碑记》云:“下邑城倚蓬莱旁,方山出泉石鱼翔。”
  古代碑记中,石鱼、蓬莱二山,往往相连出现。石鱼山在城东里许,明代建有石鱼书院、清代建有龙神庙(又叫龙王庙)。蓬莱山在城东半里,可见石鱼山、蓬莱山相距不远。由此可确证:石鱼山西侧一山峰,即原交通局后山,乃蓬莱山。
  三、有古诗为证
  清代蓬溪诗人江维藩《梓潼宫桂府》云:“崔嵬桂府傍蓬莱,尽是刘郎手自栽。怪得香风携满袖,石鱼山上看花回。”清代另一蓬溪诗人何中权《咏石鱼山》云:“君不见,蓬莱之东有一山,山巅耸翠插云间。中有巉岩起危石,玲珑滴久水潺潺。……”
  梓潼宫,位于石鱼山西侧。清道光十一年(1831)蓬溪知县刘有仪,从新都移丹桂266株,植于梓潼宫附近,题曰“桂府”。又于桂府之右,磨崖书“蓬莱香界”四字。
  从江维藩诗句“崔嵬桂府傍蓬莱”,可知蓬莱山为桂府的依傍,是桂府之后山。从何中权诗句“蓬莱之东有一山”,可知石鱼山在蓬莱山之东侧;蓬莱山在石鱼山之西侧。经实地观察,梓潼宫桂府之后山为石鱼山西侧一山峰,也就是原交通局后山,即为蓬莱山。
  四、有舆图为证
  查看清代乾隆本《蓬溪县志·舆图》,可见蓬莱山位于蓬溪县城东边,山势雄峻,其名在《舆图》上标在石鱼山之西侧一山峰上。实地观测,原交通局后山,在石鱼山之西侧,高数百丈,异常险峻,若刀削斧劈,且树木葱茏,灵气飞动。此为蓬莱山,名实相符也。
  五、有遗物为证
  蓬溪县文物鉴定收藏家吴龙飞先生,曾多次前往原交通局后山考古,在其山发现了许多古代瓷片、古代瓦片、古代砖头、古墓葬和古建残垣基石,说明此山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曾有人类在此长期居住。当地农民也说听前人讲此山名叫蓬莱山。
  综上所述:从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和口碑资料均可证实:原交通局后山,即石鱼山西侧山峰,为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是元代卫琪注解《文昌大洞仙经》的地方。恳请蓬溪县人民政府将其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妥善保护。
  二○○七年十二月卅一日夜
6# 青城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1-2-16 13:03:45|只看该作者

洞经音乐发源地

  洞经音乐发源于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
  刘安胜,南宋蓬溪县人。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刘安胜是洞经音乐的开创者。
  卫琪,元人,号中阳子,隐居蓬溪县蓬莱山。幼好道术,洞测玄妙,曾任南平綦江等处军民长官。元初,卫琪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其《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受奖赏,声名大震。其书在全国广为流播,成为云南、四川等省洞经音乐的主经。卫琪为洞经音乐的产生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河南巡抚、邑人杨作楫在《修建石鱼山书院记》中云:“蓬莱山中阳子曾注解《大洞仙经》。”这是最早记载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大洞仙经》的文献,载入了清嘉庆本《四川通志》。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传淮  撰)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收起理由
leikang + 1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1-2-18 18:47:09|只看该作者
宋代高道刘安胜与洞经音乐

胡传淮

黄海德先生之大作《〈文昌大洞仙经〉考述》(载1997年10月25日《文昌文化》总第四期)一文云:“《大洞仙经》一书应成书于南宋孝宗之时,执笔者为蜀地宝屏山玉虚台道人刘安胜。”惜未指出刘安胜之具体籍贯。笔者多年从事蜀中地方文史、方志的编辑、整理,查考有关史志,得知古代宝屏山,即今四川蓬溪县赤城山,刘安胜为蓬溪人。

《蓬溪县志·山川》载:“赤城山,即宝屏山,其山赤色,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七曲老人祠,张神君解《道德经》于此。”赤城山位于赤城镇东一公里,海拔391米,俗称猴子山,系东蜀名山。明代曹学佺著的《蜀中名胜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光绪本《潼川府志》、嘉庆本《四川通志》和新编《蓬溪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蜀北蓬溪,林泉清绝。早在一千多年前,美丽幽静的蓬山溪水就成了那些栖霞餐露的道士羽客云集之地。旧志云:“蓬邑山岩灵秀,涧泽盘曲,昔人每多修炼于此,至今香林古刹,灿然犹新。”东晋时,张神君(亚子)在蓬溪宝屏山(今赤城山)解注道教经典《道德经》。据《明史·礼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辞海》《宗教词典》等载:张神君,又称梓潼帝君、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居四川梓潼七曲山,故称“七曲老人”,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至英显王;元仁宋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主宰天下文教的全国性大神。为了纪念文昌君张亚子来赤城山解注《道德经》,后人在宝屏山上建有“七曲老人祠”,用以纪念张亚子来蓬溪注书之事。明清时,蓬溪“七曲老人祠”仍存,并载入了清道光本《蓬溪县志·坛庙》中。著名学者、四川梓潼文昌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兴平先生也认为《旧志》载张亚子在蓬溪宝屏山解《道德经》,是可信的。

蓬溪蕴藏着丰厚的道教遗产,是一块适合道教生长的沃土。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著名道教学者、音乐家刘安胜,在蓬溪赤城山玉虚台执笔撰写了道教音乐名著《文昌大洞仙经》一书,共5卷,又名《上清大洞真经》《文昌大洞真经》,简称《大洞仙经》,该书明代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成书之后,该书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宋代上德真君《化凡庶》诗云:“工贾农商与四民,贪求不觉业随身。忙中好割闲心力,习诵《文昌大洞经》。”说明《大洞仙经》能教民向善。

元代著名道士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为《大洞仙经》作注,撰成《大洞仙经注》一书。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上表将《大洞仙经》献给朝廷,声名大振。各地争相翻刻、谈演《大洞仙经》,洞经音乐也随之广为流传。今日流行于云南、四川、山西、河北、内蒙等地的洞经音乐,就是从古代谈演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经卷发展而来的一种古老民俗音乐,深受海内外欢迎。洞经音乐已成为云南丽江、大理等地旅游的拳头产品,数万国外知音跋涉云南丽江,聆听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1996年云南洞经音乐收入就达五、六千万元。

目前,洞经音乐已传播至国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音乐理事会认为:“洞经音乐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蓬溪赤城山著名道士刘安胜,著《大洞仙经》,因谈演《大洞仙经》而产生了流传后世的洞经音乐,因此可以说刘安胜是洞经音乐的创始人,我们应该为他感到自豪!可惜,洞经音乐已流落于外省他乡,在蓬溪已近失传,令人痛心疾首。建议蓬溪县文化部门组织洞经音乐团,向云南丽江、大理、玉溪和四川梓潼等地学习洞经音乐,购回曲谱和磁带,使超凡脱俗、悠扬舒缓、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重新萦绕在蓬山溪水间,永放光彩,为蓬溪文化旅游和经济振兴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07:44,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