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342|回复: 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国际关系专家袁鹏:高层战略对话在即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袁鹏,男,1967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曾任该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战略与安全、亚太安全等。出版《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中美战略关系新论》等多部著作。发表有重要影响论文数百篇。主持、撰写重大国际问题战略报告若干。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同名人物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表裱表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表裱表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作家、译者、摄影师陶立夏情感随笔《把你交给时间》上市 暑期与实践:在政治与经济的间隔中能否生长出公民社会
7#
 蒂曼 发表于: 2021-3-17 23:1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袁鹏:高层战略对话在即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源自:中国新闻社
原文标题:独家!袁鹏:高层战略对话在即,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作者: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摘要:为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中美有必要就未来关系做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和思考。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三条线”,还应寻求“三个点”。

袁鹏。本人供图  5713-kmkptxe4446695.jpg  保存到相册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高层战略对话在即,应如何认识拜登团队的中国观?双方应如何用好当下窗口期?双边关系将往何处去?

如何认识拜登团队的世界观中国观?
  拜登执政为中美开展对话合作提供了机遇。但这一机遇只是相对于上届美国政府对华极限施压、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破坏而言的。美国内不少政策精英和智库人士已认识到,美国社会并未从上届政府对待中国的粗鲁手段和做法中受益。
  目前看,拜登团队的世界观相对比较理性。比如沙利文认为,不应太悲观看待当前国际秩序,只要世界仍需要秩序,秩序就不会轻易垮掉,他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要打烂当前秩序另搞一套,美方高官这一认识是可贵的。沙利文认为,虽然美国今后可能很难主导世界,但世界还需要美国的领导。主导一般指一切自己说了算,而领导则更多意味着牵头协调,这表明美方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比过去趋于理性。沙利文还认为,今后国际秩序可能不会是二战后以签订条约为表现方式的固定秩序,更可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CPTPP)、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亚投行”等等,只要这些体系服务于世界秩序的运转,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美方高官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与中方的世界观有一定契合之处,这为中美之间开展对话沟通创造了一定条件。
  总体而言,拜登团队的中国观与上届美国政府不尽一致。在如何应对中国挑战方面,拜登团队正思考不同的方略,概括而言就是布林肯所说“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须对抗时对抗”,这代表了拜登团队对华基本共识。
  拜登团队在承认中美关系存在竞争性的同时,认识到竞争不等于必然发生冲突,美中有合作空间。坎贝尔曾在奥巴马团队任职,在旁观过去4年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之后,进入拜登团队担任印太事务高级主管,他提出中美要学会“竞争性共存”、展开无害竞争等观点,为中美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开展对话提供了一些契机。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美方有意愿缓解目前双边关系紧张气氛。拜登团队的优先事项是国内事务,迫切需要应对疫情、发展经济、重塑团结,不再公开称呼“中国病毒”,不公开把中国称为“敌人”,推动中美元首通话,这些细节表明,中美关系面临窗口期,面临重回正轨的机遇。
  但同时要看到,这个窗口期不会太长,窗口也不怎么宽。在中国是美国头号竞争对手和主要战略挑战这一基本判断上,美国两党、朝野没有区别。这一认知构成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底色和底盘。拜登和特朗普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策略和手法,比如更依靠盟友、更倚重规则、更重民主人权、更强调固本强基、更善于协调行动,在涉台、涉港、涉疆等问题上态度同样强硬,有些方面甚至犹有过之。近期,拜登承诺5月1日前美国所有成年人接种疫苗,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完成对欧日盟友的首轮合纵连横,实现了美日印澳四方对话。中美阿拉斯加高层次对话在这一背景下展开,足见拜登是按照“章法”在应对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登政府专业团队不好应对。

资料图:美国纽约一处新冠检测点,市民排队检测。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9351-kmkptxe4446694.jpg  保存到相册

中美如何能走出安全困境?
  无论从政治、经济、安全还是意识形态维度看,中美关系都是一对非常复杂的双边关系。按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新兴大国崛起会造成对现存大国的挑战,现存大国一定会遏制新兴大国,双方都对彼此有一种恐慌感,这是大国的安全困境。
  随着中国崛起,大国兴衰的故事历史性地轮转到了中美两国,双方开始陷入某种安全困境。较之历史上的大国兴衰,中美之间多了几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之争以及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色彩,使得中美关系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国兴衰都更深刻复杂全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更深远。
  中美处理好彼此的安全问题,对于坚持和推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11日第二十六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专门谈到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这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别于西方主要国家安全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崛起有别于历史上的大国、有别于一些西方国家崛起的鲜明特征。中国始终把自身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放在一起思考,不搞本国第一,不忽视别国的安全。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绝非是中国在喊口号。全球已进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只要一个国家未彻底根除疫情,其他国家就不能松懈。一国安全只有与国际共同安全放在一起思考才会有出路,这符合中方所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果不深刻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安全思想,美国就无法看懂中国,也就无法走出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而这需要美国战略界人士摒弃冷战思维、拥有开放包容胸襟,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人类生活在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时代。中美应该也完全可以走出安全困境,跳出大国权力转移的“历史周期率”,走一条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新路。

资料图: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图片源自:人民视觉  812d-kmkptxe4446841.jpg  保存到相册

什么是中美关系的理想框架?
  多年来,美国在对华战略沟通过程中倾向于不愿多谈双边关系大框架,总倾向于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如果双方过于拘泥具体问题,不谈框架和格局,关系发展反而容易陷入困境。拜登团队执政后,中美应努力为构建长期和平稳定的双边关系框架找到破局办法。
  围绕未来应如何构建双边关系框架,中美两国已出现很多讨论。有人用“战略竞争”,有人用“竞争与合作”,但大体都围绕竞争二字做文章。但无论竞争还是竞合,无非是对两国关系状态的描述,不是对关系框架的设定;战略竞争更不足以概括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基辛格博士的“共同演进”论最具积极意义和建设性,坎贝尔提“竞争性共存”也不失为一种可供探讨的思路。但这些提法仍未超越习近平主席2013年同奥巴马总统会晤时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14个字。
  中美在新时期探讨建立关系框架,有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框架在当前阶段有新的内涵和意义。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框架比上述框架更理性、更前瞻、更符合现实。
  此前美方对其中“相互尊重”一词不以为然,理解过于狭隘。其实相互尊重不完全针对一件件具体的事,而是强调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和精神去处理双边关系。在经历了过去8年的竞争与合作后,美方对“相互尊重”应该有了更多认识,拜登也开始主动谈要相互尊重了。而所谓“不冲突不对抗”,则与美方提出的“竞争性共存”有共通之处。这说明,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起伏之后,在当前阶段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新型大国关系”总体立意是积极的,且具有某种塑造意义。中美目前要做的,是为这一框架构建填充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实现中美双方话语的对接、找到更多利益契合点等,而不是过度聚焦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进攻性现实主义”“百年马拉松”等陈词滥调或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理论。
  比如,中美双方应加强危机管理,深化和细化各类机制的建设,就各自最关切的战略性问题进行直接沟通,以减少误判增信释疑;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等。
  为推动框架建立,中美之间需开展高层次的战略对话。此次安克雷奇对话聚焦战略安全,料将涉及宏观性、深层次战略性问题,这有利于双方从战略层面确认彼此意图,为双边关系框架构建提供契机。

201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发言现场。玉田 摄  3a89-kmkptxe4446842.jpg  保存到相册

中美应做哪些战略性思考?
  为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中美有必要就未来关系做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和思考。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三条线”。
  一要设定底线。人和人之间交往有底线,国与国之间更应如此。美国上届政府给中美关系带来很多无底线的“毒性”伤害,不符合中美两国利益,双方应尝试一起“消毒”。比如,美方对两国人文交流设障、对公司甚至个人施加恶性制裁等粗鲁做法,应及时叫停止损。
  二要明确红线。尤其是台湾问题。近年来台湾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有从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问题演变成一般性、非敏感性问题的趋向。过去4年美方从立法、军售、高层互访等各方面突破了中美过去几十年达成的战略默契或共识,再往前走将极其危险。中美双方要重新把台湾问题放在战略高度重新确认,美方必须从言和行两方面将一个中国原则落到实处,否则中美关系无法往前推进。
  三要划出界线。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重新划出“互不干涉内政”的界线,比如在涉港、涉疆等问题上,美方言行应有分寸感,政策应恪守一定界线,不可随意“越界”。
  除以上三“线”,中美还应寻求“三个点”。
  一是出发点。中美关系必须立足国内,拜登提出“中产阶级外交”,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表明双方必须以服务本国人民、服务彼此内政作为推进关系的出发点。美国要了解中国的“双循环”和“十四五”,中国要把握美国国内政治社会的新变化。
  二是着力点。着力点应在双边关系之外,即国际层面,中美作为两个大国,需要在更大的天地寻找共同利益空间,比如联合抗疫、应对气变、共建国际秩序等。中美交往的历史经验证明,当两国真正把全球性事务摆在重要位置时,往往能找到更多合作机会,也有助于把双边分歧降在更可控范围。反之,如撇开全球性问题不谈,只盯着双边分歧矛盾,问题就会被放大。
  三是冲突点。必须确保那些最容易引起冲突的问题可控,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资料图:集装箱码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1b63-kmkptxe4446918.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主动塑造中美关系的空间在哪里?
  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空间,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而是操之于两国决策者和两国人民的手中,既取决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更取决于中国对美战略的主动塑造。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认为中国在决定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上的作用有限、处于被动地位,理由是美国是超级大国,中国作为新兴力量处于被动位置。这一结论忽视了静态力量与动态力量之间、力量与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看,中国复兴才是百年变局最深刻的动因和主要变量,中国一举一动带来的国际影响,有时比自身想象的大。
  要看到,中国事实上具备一定的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中国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让自身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融通,这本身就是在塑造中美关系;在全球重大问题上,中国保持定力不搞本国优先,让各国看到中国是世界稳定和平的力量,这也是在塑造中美关系。此外,中国所拥有的必要的反制能力,也是对中美关系的一种塑造。
  主动塑造中美关系还意味着,中国应与美方共同探索重要领域合作以及分歧管控机制建设。
  比如围绕经贸关系,即使出现核心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的局面,双方仍要在各自国内经济转型和经贸关系升级换代背景下,继续将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尤其是对美方而言,要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基础上,把握中国“双循环”和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机会,重构面向更高层次、迈向更高水平的新型中美经贸关系,而不是走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回头路。
  再如围绕军事安全,要排除发生军事冲突的“引信”。可借鉴中国与东盟共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的经验,在中美两军既有合作机制基础上,就南海等问题达成中美之间的行为准则,规范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交往方式。
  又如围绕人文交流,要探讨符合实际的深层次民间互动往来,让议会之间、党派之间、州省之间、人民和人民之间开展深入交流,使人文交流的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肩负特殊重要责任。未来30年,即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双方仍将长期处于战略相持状态,即中国无法完全摆脱美国的打压,而美国也拿中国没有什么办法,中国必然会在中美战略相持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以取代美国为前提,而以中国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为追求。中美在战略相持中找到共存之道,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中美关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关塘 发表于: 2021-1-17 22:45:56|只看该作者

袁鹏:“美国病了,中国稳了,全球变了”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美国病了,中国稳了,全球变了”
⊙记者:谢莲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叠,全球格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美国大选结束迎来了“后特朗普时代”,拜登上台面临的疫情、经济、种族难题难解。中国迎来“十四五”开篇之年,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世界之变、美国之变、中国之变交织,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全球治理也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特朗普主义”对美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哪些影响?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会迎来哪些新变化?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了全球格局?百年新变局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新京报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

谈“特朗普主义”
美国“病了”,然后出现了“特朗普主义”

  :你怎么看待“特朗普主义”的出现?
  :所谓“特朗普主义”,主要说的是特朗普政府坚持绝对的“美国优先”,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内纵容民粹主义,对外大行霸凌主义,我行我素,把美国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这样一种执政特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受访者供图  12d1-khstaxt0563432.jpg  保存到相册

  “特朗普主义”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在于,特朗普是一个非传统类的政治人物,这样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商人执掌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风格、特殊的做法,不乏极端、出格之举。
  但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主义”出现背后的必然性。特朗普2016年能够上台、2020年虽然败选但仍赢得了7500万人的支持,甚至有铁杆粉丝为他不顾一切冲击国会,背后其实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也就是近些年来美国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或者说美国其实是“病了”。因为美国如果不生病,这样的人物很难上台,上台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支持者。

  :如何理解美国“病了”?
  :美国“病”了,说的也就是美国各种矛盾叠加、积重难返,最终导致各种政治、社会问题集中迸发。
  首先是阶级矛盾加剧。美国过去是一个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其阶级流动性很强,所谓“美国梦”,其实就是中产阶级之梦。但现在,美国成为了一个哑铃形,甚至是金字塔形的社会,也就是10%甚至1%的富人控制着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中产阶级逐渐萎缩,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大为减弱,阶级矛盾空前加大。
  其次是种族矛盾激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代又一代的移民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美利坚民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种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尤其是白人和非白人之间。一些人担心,随着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扩大,美国白人将逐渐沦为少数,由此引发包括亨廷顿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深层种族焦虑和文化焦虑。2020年美国多地上演的“黑人命贵”运动就是种族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
  第三是代际矛盾凸显。美国老年群体、中年群体、青年群体关心的问题都不一样,支持的政治人物也不一样。老年人希望社会保持稳定,中年人更关注就业、经济,青年人则希望有上升的渠道、能减免学费等。代际矛盾之下其实还有性别矛盾,LGBTQ所代表的的非异性恋群体,现在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政治群体,有很强的政治声音。代际矛盾、性别矛盾导致美国政治极化、社会分化问题越发凸显。
  这些矛盾日积月累,碰上2020年疫情、选情叠加,就有了一次总爆发。而其根本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性靠惯性已难以克服,唯有通过深层次改革才能有所缓解。遗憾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动的结构性改革。
  美国历史的发展既借助战争、移民、西进等特性,也依赖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改革,让美利坚民族崛起、发展、称霸。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由“两极”变成“一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美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开始走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此美国本应该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加以应对。遗憾的是,新一轮改革迟迟没有到来。
  克林顿缺乏改革的动力,小布什碰上了9·11没有改革的条件,奥巴空有改革的冲劲但缺少支持改革的政治基础。在此背景下,从未涉足政治的特朗普被推上台。但他的做法不是改革,而是革命──打乱一切旧秩序,建立一个符合他想象的新秩序。所以他片面追求美国优先,导致种族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霸凌主义横行。但这些显然不是顺应美国发展的改革,也没有让美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美国这几届领导人没有完成一个本该进行的深层次改革,美国各种矛盾由小变大、由个别矛盾演变为多方面矛盾、由表层矛盾变成了深层结构性矛盾。最终在矛盾的激化下,出现了特朗普这个反传统反建制的总统、出现了“特朗普主义”、出现了美国最混乱的四年。

  :拜登说要“重新领导世界”,能实现吗?
  :特朗普留给拜登的无疑是个烂摊子,拜登想拨乱反正、想改革,但他可能有心无力。他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新冠疫情这个当务之急上,又受制于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义”的全面制约。在这种局面下,拜登虽有老骥伏枥之志,但他想让美国“合众为一”已经勉为其难,要想重新领导世界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主义不仅对美国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已非常严重。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颠覆了过去确立的一些国际秩序和规则,把整个世界打得支离破碎,导致“天下无序”。这些让其他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的所谓“领导地位”,美国还可信吗?
  这必将牵制拜登重新领导世界的雄心。拜登承诺回归多边主义,譬如重返《巴黎气候协定》、重回世界卫生组织、回归伊核协议等,这些拜登也许能够做到。但如果他不能真正反思特朗普的做法、遏制“特朗普主义”,不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深层改革,这种回归也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无法真正扭转美国逆全球化的大潮。

谈中美关系
中美会有机会窗口,但不会大也不会长

  :拜登上台,会给中美关系带来缓冲期吗?
  :拜登和特朗普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应该还是理性、客观、务实的。同时,拜登对于中国比较熟悉,对华认知不那么极端,他虽然承认中国是一个挑战,但并没有轻易把中国定性为一个威胁或者敌人。拜登启用的外交安全团队都是比较专业的人士,是一批可以对话打交道的人。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重回稳定存在一些空间。因此,拜登政府上台后,将给缓和中美关系提供一个机会窗口。
  但这个机会窗口不会很大,开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原因就在于,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时期已经被破坏得太严重,要修复起来难度非常大。特朗普在任四年,中美关系能破坏的基本都破坏了。他还推出了十几部涉华法律,并导致美国国内对华负面情绪达到历史新高,这些都会极大压缩拜登的对华政策空间。从拜登本人来讲,他上台之初首要任务是抗击疫情、修复经济、弥合分裂,中美关系并非他的当务之急。
  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走到今天,除了有特朗普等偶然因素外,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两国力量对比、发展态势、制度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能换一个人,即使不像特朗普那么极端,也会对华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所以即使拜登上台,我们可以期待,但期望值不宜太高,更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外媒报道,拜登希望联合西方盟友共同施压中国,建立反华统一战线。您怎么看?
  :联合盟友一起对华进行规制、约束甚至遏制打压,不是现在才有的新现象,更不是拜登的发明,而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一种常态。只是这两年被特朗普搞得不那么顺畅。
  拜登是美国建制派的杰出代表,自然深谙利用同盟力量集体对华施压的道理。同时客观上,美国及其盟友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崛起太快,尤其对中国经济崛起背后的军事现代化、科技发展忧心忡忡,对中国崛起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更是如芒刺在背。这种共同认知为拜登上台后重修西方同盟团结从而一致对华提供了基础。
  可以预见,同盟、规则、制度、价值观等将构成拜登对华政策的核心词,但能否成功,取决于中国的应对,也取决于欧洲日本的态度。我相信,欧洲、日本等美国传统盟友虽然会珍惜西方共同价值,也欢迎拜登回归西方大家庭,但同时也会吸取特朗普这四年执政给他们留下来的惨痛教训,那就是美国可能是一个靠不住的盟友,寄望于某届政府,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恐怕得不偿失。默克尔、马克龙等欧洲政治人物不止一次提出要增强欧洲的自主性,应该是肺腑之言。这也是中欧投资协定能在拜登上台前夕签署的重要原因,标志着欧洲的某种战略性自省和自我调整。
  面对这些,我认为中国最主要的还是发展好自身,因为唯一能打败中国的就是中国人自己。从过去四年可以看到,特朗普几乎动用了所有能用的手段对中国极限施压,但我们也扛过来了。所以拜登政府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仍然有信心能够扛过来,这个信心就来源于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团结,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其次,中方也要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霸权,美国已经不像过去一样一呼百应;这个世界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发展好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
  第三,我们还是要看到拜登和特朗普的不同,看到他们在对华态度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说二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进而不去努力做工作。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根据这些不同积极主动稳定和塑造中美关系,寻找合作空间,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

谈全球变局
“东升西降”之势不可逆,中国需发挥引领作用

  :现在都在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世界“变”在哪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一个比较形象的概括。在我看来,这个 “百年”,既是实数也是虚数,既暗合中国走过百年屈辱,正在规划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又是指这个世界正在经历数百年未见的巨变。
  这个变局为什么说是“未有之”呢?因为历史上没见过。因为我们身处其间的这场大变局既不是通过一战、二战那样的恶性战争促成的,也不是冷战、苏联解体式的变局,今天的变局是历史上没见过的。在变与不变之间甚至看不出明显的界限,但蓦然回首,天下已经大变了。几百年来人类见过这种巨变吗?没有。
  那么,到底“变”在哪里?首先,最深刻的一个变化就是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近百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群体性的崛起,譬如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印尼等;而西方世界出现整体性的低迷,譬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法德内部出现文明冲突等。这些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东升西降”。
  第二个“变”在于,非传统安全首次具有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意义。过去几百年影响国际格局的基本是大国博弈、军事冲突、冷战、地缘政治,但现在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了,譬如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全球疫情、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历史上首次,这些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甚至比传统威胁给人类带去更大的灾难。
  第三个“变”体现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扑面而来、蓄势待发。我们可能会见证一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一堆新科技集中爆发。这一轮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很多我们都是难以想象的。以前的技术革命改变的是生产力,而现在改变的除了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甚至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

  :新冠疫情持续一年,如何影响了世界格局?
  :新冠疫情正好发生在百年变局之间,二者一重叠,其实更加剧了这个变局,让这个变局来得更快、更猛,走得更深、更远。此外,新冠疫情还像一个“照妖镜”,把过去被掩盖了的一些面貌暴露了出来,譬如美国的穷凶极恶、对华极限施压等。
  所以可以说,新冠疫情对于国际格局的冲突和影响是历史性的。它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或者可以说就是和平时期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对人类发起的一场世界大战,导致的结果就是几千万人受感染、几百万人死亡,经济几乎全面停滞,贸易、人员往来几乎全面中止,甚至各种恶语相向、政治恶斗也相继而来,真的可以说比一场世界大战还要惨烈。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冠疫情掩盖的一些问题可能被忽视,若不加注意,未来可能会产生大影响。譬如2020年欧亚接合部发生的纳卡冲突,中东地区伊朗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被暗杀,阿拉伯多国和以色列历史和解,俄罗斯修宪,日本安倍下台,泰国的街头运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国际事件,但基本上被新冠疫情掩盖了。然而,如果不重视这些小的变化,某一天突然失控,就会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一战、二战的爆发,不都是由一次小的冲突引起的吗?
  所以说,新冠疫情显性上的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经济、社会的冲击,隐性上还掩盖了很多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本来面目。

  :中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中国快速崛起引发全世界的集体不适应,或者迎接、或者抵制、或者打压,或者主动适应并寻求合作。中华民族复兴是百年变局最大的动力,也就意味着中国崛起是当前世界大变局中最根本的动力,也就是说,未来塑造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可能未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而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变量,中国的发展将会极大地引领百年变局的方向。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个百年了,未来更需要把中国放到全球格局里去看,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因为中国发展好了,整个全球格局就稳定了一半。我们再发挥一些引领作用、体现大国责任担当,世界就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疫情之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对全球疫情防控就是个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给全球提供一些公共产品,譬如疫情下需要的防护用品、疫苗等,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第二是要提出中国方案,譬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健康共同体等思想,这些为解决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第三,通过一些具体的倡议引领世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譬如一带一路等倡议,这就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反全球化浪潮里坚持全球化、坚持互利共赢的一个做法,得到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谈2021年国际局势
疫情仍是首要挑战,地区局部矛盾需警惕

  :2021年的国际局势有哪些值得关注?
  :2021年的很多问题仍然是2020年的一个延续。
  首先,新冠疫情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并未看到全球疫情的终点或拐点,反而多国出现严重反弹。所以新冠疫情很可能会伴随着今年全年,甚至不排除更久。这也就意味着,疫情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依然存在。人类得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其次,美国大选虽然结束,但大选之后美国的问题更加凸显。这次选举事实上加剧了美国结构性的矛盾,让它们更加白热化。特朗普即使离开白宫,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仍然会对美国政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美国国内政治发展,也值得关注。
  第三,刚提到被新冠掩盖的那些矛盾,2021年可能要更加重视。譬如伊朗的动向、阿以和解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导致中东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东北亚区域,朝核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南海问题上,是否会出现变局等。这些暗流涌动的矛盾,都有可能影响全球。

  :除了新冠疫情,全球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今年来看,全球最大的挑战还是新冠疫情,因为很多国家疫情已经接近失控了。能否有效控制住疫情,可能是2021年最大的全球性风险和挑战。
  第二个风险和挑战就是全球经济的发展。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全球经济都是负增长,是现代经济史上首次负增长。如果负增长再持续一年,是否会再次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
  第三个是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暗潮涌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野蛮生长,若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果难料。
  第四是全球长期存在的一些区域冲突,疫情掩盖下被忽视了但并未消亡。疫情之下,精神压力叠加经济低迷,很可能会反射到地区冲突上,导致地区不稳定加剧。这些都值得关注。

  :新冠疫情之下逆全球化特征明显,未来的全球治理应该怎么走?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迎来高速发展,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这个阶段,整体来说所有人都是受益于全球化的。
  但是,由于缺有效的全球治理,一些问题和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处理,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遭受挫折。主要体现在,过去的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国家引领,甚至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西方化。但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加入到全球化浪潮里,全球化就不是西方所期待的那样了。所以西方出现了两股力量,一股是民间的反全球化运动,一股是政府的逆全球化政策,两相夹击,全球化不可避免受到重创。疫情之下这一点更为明显,全球化甚至到了有点难以为继的程度。
  所以在这个十字路口上,还是需要通过加强全球治理来对全球化进行纠偏,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首先需要各国领导人坚持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不要因为遭到挫折就全盘否定全球化。其次要在行动上加强全球治理,共同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譬如人类疾病、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在经贸方面,目前或许很难达成一个全球一致的规则,那么可以首先从区域化做起,譬如RCEP、CPTPP等,区域化的规则做好了再对全球化进行补充。
  因此,今后的全球化可能进入一个分层次的、递进式的全球化,走向一个比较健康、符合现实世界情况的正确方向。

〓 相关链接
5# 华蓥山
 黑密林小妖 发表于: 2020-6-1 16:26:00|只看该作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袁鹏:政治博弈下的美国乱象

源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文标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政治博弈下的美国乱象
⊙作者:韩亚栋

  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执法致非洲裔男子死亡事件引发的抗议和骚乱5月31日仍在美国多地持续。在纽约市,抗议活动已持续4天。图为5月31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人们抗议警察暴力执法。
  最近,世界各地的民众正难以置信地见证着发生在美国的一切──
  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非洲裔男子死亡,“我无法呼吸”的乞求传遍世界;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创下悲剧性的记录,超过美国自朝鲜战争以来所有冲突中因军事战斗而死亡的人数;在最需要合作抗疫的关键时刻,美国宣布终止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系……美国媒体刊文称,这些事件呈现了一个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如何看待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一系列事件?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美国问题专家袁鹏。

“我无法呼吸”是美国少数族裔在种族歧视下挣扎的真实写照
  :日前,46岁的非洲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在街头被白人警察用膝盖压住颈部达七分钟之久,弗洛伊德一直乞求“我无法呼吸”,直至不省人事。此后美国各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当地时间5月29日,示威者聚集在白宫外  90d4-iumkapv8207174.jpg  保存到相册
  :在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事件屡见不鲜。这次之所以引发如此大规模抗议,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警察暴力执法的视频画面在网上传播,击中了弱势群体心中最脆弱的神经。弗洛伊德濒死前不断乞求“我无法呼吸”,成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种族偏见和歧视阴霾下喘息挣扎的真实写照;第二,10万多生命死于疫情,民众饱受痛苦、倍感压抑,借此事件表达情绪。纽约州州长科莫称,此次抗议浪潮同民众对政府应对疫情不力的不满难以分开。
  引发这次抗议的深层原因,还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从美国内战到民权运动,黑人问题始终是美国最突出的种族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民权运动后,看似黑人的政治地位问题得到解决,但并没有解决社会地位的平等问题,各种歧视依然存在。2008年奥巴马胜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令美国黑人欢欣鼓舞。但奥巴马在解决种族问题上作为有限,令美国黑人多少有些失望。特朗普上台被视为“白人蓝领”的胜利,但他非但没有解决种族问题,反而通过废除奥巴马医保、美墨边境修墙等举措激化了种族矛盾。这次疫情,黑人死亡比例明显高于白人,穷人死亡比例明显高于富人。疫情期间美国没有爆发大规模抗议,不等于人们不愤怒,非洲裔男子惨死于白人警察膝下的事件,让积蓄已久的社会情绪迎来一次大爆发。虽然特朗普极力淡化,把它说成是一个地方性事件,诿过于民主党州政府,但其影响已辐射全美。

国内政治因素是导致美国抗疫不力的罪魁祸首
  :最近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破10万,确诊人数突破170万,两个数字远超他国。作为世界上科学发达、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设施完备的国家,美国的防疫效果为何是这样?
  :面对疫情大考,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不仅不能领导世界应对危机,还辜负了自己的人民”。超过10万美国人死于新冠肺炎,这是一波令人震惊的死亡浪潮。其惨象超过“9·11”事件,死亡人数超过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和。更加令人揪心的是,这场危机迄今为止仍没有缓和的迹象。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数据实时统计系统,截至北京时间6月1日8时32分左右,全美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8万余例,死亡10万余例

  美国抗疫不力,值得检讨的地方很多。此次疫情暴发恰好赶上美国大选年,两党明显把疫情与选情挂钩。对于特朗普来说,他上任以来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好的,失业率减半,股市翻番,这一切成为他谋求连任的最大筹码。如果采取严格的防疫举措,势必重创美国经济,冲击华尔街股市,这是特朗普政府不愿见到的,所以疫情初期一直在救人和救市之间犹豫,甚至一度把救市摆在救人前面。后来疫情发展远超其想象,这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然而他的措施要么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要么随意性太强,完全没有一个超级大国应有的章法。更要命的是,他指挥不了各州,民主党也要玩政治。双方都把选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次要位置。国内政治因素是导致美国抗疫不力的罪魁祸首。疫情会对接下来的总统选举造成多大影响,现在还不好说。但如果疫情导致经济衰退、股市下跌、失业率上升,势必对特朗普的选情造成冲击。所以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他迫不及待地要复工复产,实际上又是为了选举。

“美国优先”令全球治理陷入困境
  :从“断供”到扬言退出,疫情发生以来,特朗普政府针对世界卫生组织动作不断,不断抹黑别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追求单边主义、漠视多边主义,追求自私自保、弱化全球责任,此前已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等等。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凸显了其极端狭隘的自私自保,应该说不令人奇怪。但这次“退群”还有一个明显的政治考虑:对于抗疫不力的责任,光打中国不行,必须连同世界卫生组织一起打,才能成功“甩锅”。

  疫情在全球泛滥,好比病毒这个“无形的敌人”在以特别的方式警醒各国:理顺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重新认识全球治理的极端重要性。但迄今为止的结果正好相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积极推进全球化加强全球治理,反而怪罪全球化走得太远太深;不寻求国际合作解决医用物资短缺等问题,反而狭隘地推动所谓“脱钩”“回流”;不痛定思痛加强国际组织的能力,反而落井下石从世界卫生组织撤资、退出,令全球治理陷入困境。这只能让美国在国际上继续失分,包括德、法等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也看不下去,很多欧洲国家都是多边主义的坚决捍卫者。
  美国对华战略近年来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美国已经十分明确地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对手,并动用“全政府”力量和手段对华进行全方位遏制。而美国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不只为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力量转移,更意在遏制中国发展模式对西式自由民主的巨大冲击。一些美国政客耿耿于怀的,也正是中国制度对美国制度的深刻挑战。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中美两国表现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刺激美国一些政客打压中国制度。

五大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在政治上集中体现为两党恶斗
  :如何看待美国国内目前的政治形势?其背后反映出美国社会哪些深层次矛盾?
  :近2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美国已经变了,变得不仅外国人不认识,而且美国人自己也觉得陌生。比如曾经高呼“历史的终结”的知名学者福山,开始不断批评美国已经进入制度的“衰败”。究其根本,美国社会已经出现很深的结构性问题,集中表现为五大社会矛盾。

5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新华社  138d-iumkapw0143811.jpg  保存到相册
  一是族裔矛盾。过去主要体现在黑人和白人之间,现在主线还是黑人和白人,但也延伸出白人和拉美裔、白人和非洲裔、白人和亚裔,以及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近些年来,由于少数族裔人口的上升速度超过白人人口,传统的美国白人愈发觉得这对自己是一大挑战。美国保守派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一书中,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种种“挑战”:墨西哥裔移民及拉美裔化,将使美国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不断萎缩,最终成为一个“拥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两个民族的国家”。族裔矛盾不解决,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的精神之根必然萎缩。
  二是阶层矛盾。“占领华尔街”运动喊出“99%对1%”的口号,就是美国阶层矛盾激化的真实写照。不少美国人忧心忡忡于自己生活在一个社会流动性降低的时代。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切蒂的最新研究:美国社会的“绝对流动性”,即下一代比其父辈们收入高的几率,从几乎可以肯定的90%的水平,降到了抛硬币一样的50%的水平;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扩大;在美国几乎所有地方,黑人孩子向上爬的通道都更为艰难。过去那种靠白手起家也能当官发财的说教在美国越来越没人信了,教科书上讲的美国社会流动性似乎不管用了。
  三是代际矛盾。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因利益诉求、成长经历、人生追求不同,也产生深刻的矛盾。青年人希望学费减免,中年人需要工作,老年人关注医保。青年人喜欢桑德斯,老年人喜欢拜登,中年人尤其是蓝领白人中年人倾向特朗普。
  四是地域矛盾。“阳光带”“铁锈带”“冻土带”,不同地域之间也渐生隔阂。东西海岸各州拥抱全球化,内陆各州则多主张“美国优先”。美国50个州,大约40个州恒定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总统竞选的结果,最终由八九个摇摆州决定,“红州”“蓝州”日益固化、形成对峙。这是美国政治极化的最鲜明体现。
  五是性别矛盾。体现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美国妇女受到长期的、系统的、广泛的、制度性的歧视,各种公开的、隐蔽的性别歧视现象触目惊心。
  五大社会矛盾不是平行存在,而是交织叠加的,在政治上集中体现为两党恶斗,以及联邦和州之间的不协调,进而导致美国政治极化“处在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时期”。兰德公司研究人员蒂莫西·希斯撰文称,“两党在很多议题上无法形成共识,每个政党内约三分之一的选民认为另一党对国家的未来构成威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斯蒂芬·沃尔特则表示,目前两党已“视同仇人”,美国政治已“超级极化”。此次疫情期间很多措施不能落地,跟这种极化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任谁也不好解决。

“美国生病,别国吃药”无助于其自身问题的解决
  :有美国媒体评论称:“曾经,美国带来的是希望的故事;但是近30年后,美国的故事陷入了困境。”对此你怎么看?
  :对于美国的政治极化和政治恶斗,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痛心疾首,呼吁进行改革。但这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选举制度的改革、利益集团的角力等等,一时间难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精英希望通过向外部转移矛盾、树立敌人来迫使两党缓和对立情绪。但“美国生病,别国吃药”的策略,显然无助于其自身问题的解决。
  纵观美国历史,独立战争后,美国国父们以宪法为基础的改革,奠定了美国的基本制度框架;内战之后,进行了进步主义运动的改革,完成了美国的初步崛起,并且经由一战,确立其世界强国的地位;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新政确立现代福利资本主义的模式,此后经由二战,实现了从强国到西方霸主的转换;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不断强化其军事工业复合体,最终赢得冷战。美国的发展壮大乃至成为超级大国,一方面靠周期性的对外战争,一方面则靠阶段性的体制性改革。
  冷战后,美国从“两极”变成“一超”,加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其内外环境再次发生革命性变化,本应再一次推进深层次改革以顺应潮流。但这场原本应该开启的改革要么被克林顿时期表面的经济繁荣所掩盖,要么被小布什时期的反恐所耽误,迟迟没有展开,导致种种矛盾不断累积。终于,一个呼唤改革的年轻人奥巴马被美国人民推上历史舞台。但奥巴马空有改革的理想,缺乏改革的基础,仅仅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革,深层次的改革依然没有展开。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迎来一个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特朗普。特朗普真的是在“改革”,但他是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打乱美国的既有体制,打乱美国跟世界的关系,打乱传统价值。“治大国如烹小鲜”,特朗普则在“翻烧饼”。美国看似经济繁荣,股市高涨,失业率降低。然而这不是靠结构性改革实现的,而是靠美国霸权的老本支撑起来的,结果可能是坐吃山空、饮鸩止渴。
  美国的经济结构、选举制度、社会结构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美国要实现真正的转型,还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对内要对两党制度、政治极化的现象进行深层次改革,对外要勇于拥抱全球化、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是背道而驰。
  美国“警察跪压黑人致死”引发骚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8 00:24:45|只看该作者

个人成就

  十几年来,袁鹏先后30余次踏上美国国土,走进美国白宫、五角大楼、国务院和各大智库,同美国官员、学者广泛交流,扩展了视野、积淀了知识。他的文章、讲座、发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跟风、不极端、不妄言,善于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分析问题,理性务实、准确超前,他也因此逐渐在中美两国政策圈中赢得了认同,在中国美国学界奠定了地位,成为我国中青年美国问题研究的佼佼者。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潘文称,袁鹏是中国“为数不多真正了解美国的人”。作为国内研究中美关系的权威,袁鹏拥有一系列耀眼的头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职称评定委员会所外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特聘教授,新华社特聘专家,《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同时还是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美人民友好协会等多家机构的理事。
  在进行政策研究之余,袁鹏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了望》等权威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并多次受邀接受央视、凤凰卫视、新浪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采访,点评中美关系,纵论国际风云。近年来,还数十次到国防大学、武警总部、兰州军区、教育部、外交部等重要部门做国际形势报告或专题辅导。数次参加董建华先生率团的中美战略对话代表团等一系列重大出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风采。还多次访问俄罗斯、沙特、德国、瑞典、墨西哥等世界各地,足迹遍布全球。
  2011年12月17日,环球时报举行了主题为“2012:世界变局?中国战略”的年会,袁鹏应邀与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等50多位全国顶尖战略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共聚北京,一同探讨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中国发展之路。在会上,袁鹏就“政治思潮2012:理解模式之争”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同年12月18日,由外交学院主办,人民网协办的“风云世界激扬中国──2011年中国外交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袁鹏就中美关系做了主题发言。
  2012年2月中旬,袁鹏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领导人高端会晤,到小镇老友叙旧相会;从政治安全对话,到经贸文化合作,他以独特视角细致解读中美关系发展之路,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高度关注。5月3日至4日,备受世人关注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3日上午开幕式举行时,袁鹏作客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对此次中美高端对话和胡锦涛主席开幕致辞进行现场点评。
  离开家乡宜昌多年,袁鹏对家乡的思念历久弥深。每年,他都要挤出时间,回家看望双亲、妹妹和亲戚朋友,到一中校园边瞅瞅,找寻儿时温馨快乐的记忆。袁鹏告诉记者,他有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010年10月母校一中百年校庆,他因到美国访问未能参加。采访结束时,袁鹏祝福家乡越来越好,并真诚表示,愿为宜昌加强与美国相关州、市之间的联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峨眉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6 17:47:56|只看该作者

求学之路

  1991年7月,袁鹏硕士毕业,回到母校湖北大学历史系任教,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和美国史的教学工作。仅24岁的他,成为湖大教师队伍中一抹亮丽的青春元素。两年后,袁鹏升格为讲师。
  当时正值邓小平南巡前后,全国兴起一股经商热,教师中亦有不少“下海”,袁鹏一度陷入彷徨和迷惘。1994年夏季的一天,湖北人民出版社的一个朋友闲聊时问他:何不去考博士呢?就这样,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袁鹏产生了尝试考博的想法。这年8月,袁鹏考取了东北师大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丁则民教授。丁先生是解放后归国的第一批留学生,时年已75岁高龄。袁鹏耳濡目染恩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淡薄名利的高尚人格,成为他受益终生的财富。
  东北师大学习、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在这里,袁鹏真正开始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兴趣。同外教练习英语口语,给副校长助学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当《研究生学刊》主编结识全校各领域才俊。更重要的是,关东文化给他文静的性格中注入了几分豪放豁达。袁鹏说,幼时同参加葛洲坝建设的军人、民工、建筑工人打交道,几次搬家,求学期间又走南闯北,宜昌、武汉、上海、长春,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养分,也领略了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培养出包容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这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之一。
  1997年,袁鹏博士毕业后只身前往首都北京,外交部、中央党校等单位都曾向他伸出橄榄枝,最终他结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开始踏上美国当代问题的政策研究之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是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的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下设美国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因其强大的研究阵容和超前的战略意识蜚声国内外,是中国最知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兰德公司”。这里人才济济、高手云集,为尽快完成从美国史博士到美国问题政策研究人员的转变,袁鹏夜以继日、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1999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同年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做访问学者。2000年担任美国所副所长,2003~2004年再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做访问学者。2005被评为研究员,2006年担任美国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升任院长助理兼美国所所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6 10:29:32|只看该作者

成长经历

  1967年7月,袁鹏出生在景色怡人的宜昌市峡口风景区一个名叫前坪的山村。袁家是典型的书香之家。父母很重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刚满两岁就教他识字和写字,稍大一点教二胡和音乐,小学毕业前,袁鹏读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几十本小说,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因葛洲坝工程建设需要,袁鹏就读的前坪小学时常搬迁,有时候不得不在农民家里上课。袁鹏学习用功,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因为成绩优秀,他小学只读了四年,就跳级上了沙河中学。半年后,考进了刚刚升格为湖北省重点中学的宜昌市一中。多年后,每当回忆起在市一中的学习经历,袁鹏总是感叹素质教育对他以后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天天不亮,袁鹏他们就开始集体跑步和做操锻炼,然后开始晨读《唐诗三百首》。下午4点以后,是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们踢足球、打排球、乒乓球,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里还开设了很多特长兴趣小组,袁鹏参加了书法小组,初中获得全市少年毛笔书法比赛一等奖。在他的印象中,侯荣、孙维珍、谌烨等不同阶段的班主任都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每到寒暑假的时候,老师总是推荐学生们读一到两本好的小说,然后写读书笔记;即使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谌烨老师仍坚持每周教全班学生一首新歌,每学期搞两次野炊。“跟现在的孩子比,我们的课业压力小多了”,一中独特的教育风格,让袁鹏至今记忆犹新。
  1984年高考,袁鹏考取了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历史系,进校一个星期后,学校更名为湖北大学。在湖大,袁鹏的排球、书法、歌咏等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成为系排球队主力,书法比赛获奖常客,荣膺“校园十大歌星”,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课余时间,袁鹏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不光泡图书馆,还买了一大摞历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到李泽厚《美的哲学》等,把宿舍的床上堆成了一座小山。1988年本科毕业时,袁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华东师大,袁鹏依然保持着看杂书、闲书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硕士毕业时,他的论文《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思潮之转变》获得一致好评,成为当年的优秀论文。
1# 贡嘎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6 08:58:40|只看该作者

人物介绍

  袁鹏,1967年7月出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美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战略与安全、亚太安全等。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客座教授,新华社特聘专家,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中美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1999年~2000年在美国大西洋理事会、2003年~2004年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做访问学者,多次接受央视、凤凰卫视、新浪网等媒体访问就国际政坛风云热点为观众和网友答疑解惑。出版《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现代国际关系》等权威报刊发表关于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的时评等各类文章200余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21:25,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