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98|回复: 8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社会各界沉痛悼念深切缅怀宁津生院士

 [复制链接]
  宁津生(1932.10.22~2020.3.15),出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杨桥镇人),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宁津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3月15日于武汉逝世。
  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龙泉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龙泉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因诺奖赔率炒热残雪 并非我们第一次围绕诺奖自嗨
8#
 点点小女子 发表于: 2020-3-16 22:05:0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测绘界悼念“老大哥”宁津生院士,学生们翻出他签名的旧课本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测绘界悼念“老大哥”宁津生院士,学生们翻出他签名的旧课本

  “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测绘教育事业界一代大师──宁津生院士仙逝。
  3月15日,武汉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宁津生院士举办网上纪念堂。网络截图
  宁津生院士80岁寿辰时,被学生们尊称为“大地之星”。一代巨星陨落,生者为之悲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宁津生院士举办了网上纪念堂,测绘界多个领域带头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局局长、高校校长等纷纷发表了悼念词。
  “宁津生,1932年10月生于天津。我们相识在1957年冬。”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回忆与宁津生院士长达六十多年的情谊,当时武测来了三位苏联专家讲课,办了三个进修班,学生由各校推荐,只有武测(备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额稍多几个,计划一年半。我参加制图班,宁津生参加重力班,但我们同住在武测32号楼宿舍。
  “这一年是我学习最自由自在的一年,和老宁就熟了。”高俊回忆,自后他在武测,我在测院(备注:原解放军测绘学院),一直没变过,我任院长,他任校长,我进科学院,他进工程院,我退休,他也退休了,就这样过了六十多年。听到他去世心里极不好过。这最后的同步是必然的了,早晚而已。长我一岁,先走一步,促我赶快把没办完的事做完做好,以慰津生的在天之灵。
  “悼念老大哥宁津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评价,宁津生院士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界著名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德仁院士曾从宁津生院士手中接过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校长的重任,“惊闻宁津生院士仙逝之时,我不禁想起与老大哥一起到处去讲学、交流、开会的场景,他身体非常好,酒量很好,是测绘界知名的‘酒仙’。”
  李德仁院士回忆往事,宁津生从年轻留校以后,一直坚持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他英姿风发,被年轻的同学们称为测量界的“帅哥哥”。他在1988-1997年期间担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88年的时候利用全校资源支持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办,并支持它从零开始发展,连续四次在国家评估中获得“优秀”。后来在宁津生的倾力帮助之下,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顺利申报成功为“211”大学。
  宁津生院士卸任校长以后,仍旧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仍旧活跃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李德仁院士回忆,当时他跟我讲,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的院士们开了一门土木工程学概论的课,给新生上课,效果很好,他建议我们测绘的院士也开一门测绘学概论课,我听后非常高兴,并很快筹划成功,由他领衔,开授第一讲。
  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作为课程组组长,每年他都要组织修改完善课程内容和大纲。22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等院士以及测绘界的知名教授先后加入教学团队。
  这门课程,也被学生们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听闻宁津生院士离世,学生们纷纷翻出昔日带有他签名的旧课本以作悼念。曾经在讲台下听他讲课的学生们,如今有的成为了测绘界领域的栋梁,有的继续在国外求学,有的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学科传承人。
宁津生院士为学生们的《测绘学概论》课本签名。受访者供图
  听闻宁津生院士离世的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发来唁电:宁津生院士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测绘科技和教育事业,为我国物理大地测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宁院士的不幸逝世,是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者。先生已逝。精神长存!
  “沉痛哀悼宁校长仙逝。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为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将会永远怀念他。”国家测绘局原局长金祥文、夫人黄武英的悼文写道,落款为“宁校长的学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我的导师宁津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回忆,“1990年至今,我师从宁津生老师已有30年了,这是我的幸运。宁老师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在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范,始终引领和激励着我。他是我们睿智儒雅的老师,更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惊闻宁津生院士不幸去世,万分悲痛,这是我们中国测绘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称,他本来订了初三去武汉的票,初四去医院看他老人家,因疫情封城,临时取消了行程,十分遗憾。
  陈军回忆,过去几年,他老人家身体带病主持了多个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组织研究中国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问题,倡导从数字化测绘走向智能化测绘、从地理国情调查监测走向地理世情监测分析。
  “宁津生院士已离我们而去。”李德仁院士表示,我们将永远学习他的精神,使新时代的测绘事业在我国深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戏网 发表于: 2020-3-16 08:15:51|只看该作者

宁津生走了,把这个课堂留给他的五位院士朋友

源自:冰点周刊
原文标题:宁津生走了,把这个课堂留给他的五位院士朋友

  3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宁津生于武汉逝世,享年88岁。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研究的他,被誉为“大地之星”。他在诸多方面成就显著,其中一项照亮过许多人的成就,是在武汉大学发起开设了一门基础课──“测绘学概论”。
  这门课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它为“最奢侈的基础课”。课上不点名、不签到,但阶梯教室后排却挤挤挨挨站着人。
  坚持给本科新生上课的传统,始于他们“老师的老师”。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们甚至用生命守护一方神圣的讲台。宁津生和诸多院士一起,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旧文缅怀宁津生院士,也重温那个巨星闪烁的课堂。
⊙作者:郭路瑶

  每年秋天,当武汉大学校园里的梧桐叶开始飘落,6位院士会从天南地北的会议中抽离,陆续回到一方不大的讲台上。
  台下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这些大一新生刚从应试教育中浮上来,他们邂逅的第一位老师,就是院士。
  这是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它为“最奢侈的基础课”。课上不点名、不签到,阶梯教室后排却挤挤挨挨站着人。课后,找院士签名的学生排成长队。
2017年10月12日,讲课完毕后,宁津生给同学们签名
  20年间,这门课走进了武大的通识课堂,走进了千里外的同济大学,听过课的学生上万人次。最初,院士们仍需亲自拿着笔尺,将课件画在薄薄的透明胶片上。如今,带有动图的多媒体课件取代了胶片。时间也改变了几位科学家,他们变成平均年龄77岁的老人,师生年龄相隔半个多世纪。
  不变的是,站在讲台上,几位院士仍会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下文简称“武测”,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校)的创始人、新中国测绘界的大师们。坚持给本科新生上课的传统,始于这些“老师的老师”。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们甚至用生命守护一方神圣的讲台。这一代院士,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只不过,他们需要对抗的东西,早已不同了。

理想的大学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
  开始讲课前,李德仁院士习惯走向讲台中央。年近80岁的他缓缓弯下腰,鞠上一躬,仿佛音乐会开场了。
  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格外安静。有人托着腮,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眼前的老人。站在台上的老师,正是他们桌上课本的编者之一。
  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及龚健雅,这6位院士被认为是测绘学领域内的“传奇”“一代奠基人”。但在这门课上,他们是最普通的授课老师。
  “理想的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有人用林语堂的名言形容这门课。
2017年10月12日,宁津生给大一新生讲授《测绘学概论》第一讲
  武大学生则霸气地称这些院士为“测概天团”。“集齐签名,召唤神龙”。
  这个“偶像天团”,看上去和时髦毫不搭边。他们是一群“爷爷级”的老头,年纪最大的85岁,最年轻的一位60岁。在难得的合影中,6位老人有些拘谨地站成一排,双手大多叠在身前。镜头清晰暴露出他们额前稀疏的头发、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一道道褶子。
  宁津生院士是这门课的发起者。今年85岁的他,对流行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10多年前。这位平时不苟言笑的大地测量学家,笑呵呵地说,学生找他要签名时,他有种成了“超女”的恍惚感。
  这门课讲授的内容,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从课程设计之初,院士们就统一意见,要尽可能地贴近年轻人,“不能吓跑他们”。讲义中拗口的概念删了又删,教材特意制作成彩色,插画、图示几乎占了一小半。
  整整20个课时,6个院士,4个教授,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测绘?”
  上大学前,叶晓彤对这个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和很多人一样,她以为测绘就是“拿个黄色的三脚架在马路上量量”,很艰苦而且没啥技术含量。听完院士们的讲课,她对测绘的认识完全颠覆了。
  从宁津生不紧不慢的讲述中,她第一次知道,原来“GPS导航卫星”“可量测的全景影像”,这些高大上的先进科技,和测绘这个古老的学科密切相关。测绘早已进入“大测绘”时代。
  “测绘的本质就是研究时空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家问的问题,也是保安问的问题。同时,它还是导航研究的问题。”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常笑着给新生讲这个段子。
  在他的课堂上,测绘这个看似枯燥的学科,不仅与哲学相关,与历史、生物甚至天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信手拈来各种小故事:黄帝战蚩尤时三天三夜困在大雾中,多亏发明了指南车才打赢这一仗;因为有定位基因,人类才有方向感和距离感;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测量星系之间移动的距离,让我们知道宇宙是否在加速膨胀……
  叶晓彤听得一愣一愣的,“很多完全没想到的地方,突然被启发到了”。这些院士仿佛是站在山顶上的一小撮人,他们的视线穿透远古和星空,顺着他们的目光,叶晓彤窥见了一个极开阔的地带。
  这正是开这门课的目的。在宁津生看来,这些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听懂课,但他们会对测绘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这个学科不再是传统的野外作业,它有很多高科技、很前沿的东西。
  干过1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的他记得,开这门课前,很多学生不愿学测绘。虽然这所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就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
  卸任校长后,宁津生听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也是这个情况。他们尝试开了一门“院士课”,效果很好,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他很兴奋,和几位院士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与其靠辅导员去劝,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讲。”
  一晃,20年过去了。同济那门“院士课”早没了,武测合并到武汉大学,校名都没了,几位院士从中年迈入了暮年。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门课的讲台上。

最好的教师要到一线搞教学工作
  协调这门课并不容易。几位院士和教授,分属不同学院,且常有外单位院士加入,实际授课院士往往不止6位。听课学生多达上千名,需要分成好几拨儿。
  龚健雅院士记得,武测与武大合校后,这门课受到很大冲击。武大有些领导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个事?”但宁津生很坚持,他一定要把这门课继续开下去。
  “我们这6个院士,之所以对教学这么热爱,都是受到自己的老师的影响。”宁津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给新生上课,他有时会特意留出一页PPT,放上夏坚白、王之卓、叶雪安等老先生的黑白照片。
  很多新生对这些名字并不熟悉。尽管他们创立了武测,后辈的研究成果飞上了太空,登上了珠峰到达了南极,但与他们的故事,却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1955年年初,身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的夏坚白,呼吁创建中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
  一年多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等5所高校测绘师生随迁至武昌。刚从同济大学测量系本科毕业的宁津生,被分配至这所学校担任助教。24岁的他跨入校门时“有些失落”,他原本憧憬着去生产一线,“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这座新成立的大学,位于珞珈山南麓。原先是一片荒凉的坟茔,经过400多天的昼夜奋战,低低矮矮的山丘上终于冒出了几栋红砖小楼。
  在这片简陋的校园里,宁津生彻底改变了人生志向。那些因测绘教育集聚于此的教授们,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半个多世纪后,回忆起那些教授,老人眼中放出亮光。
  这所新学校拥有5位一级教授,数量在整个湖北省首屈一指。其中多位曾任著名大学校长:夏坚白曾在解放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王之卓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金通尹曾任北洋大学代理校长,陈永龄曾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另一位一级教授叶雪安,曾是中国第一个测量系的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他带着同济测量系师生,拖着笨重的仪器,一路逃难一路讲课。
  在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中,教授们努力保住一块教学的讲台。首任院长夏坚白极力主张“最好的教师要到一线搞教学工作”,在他的倡导下,所有一级教授都亲自给新生上课,包括他自己。
  教授之间相互听课评价,这是建校时便创立的制度。夏坚白常穿着胶底鞋,悄悄出现在教室中。
  教师上台讲课,被视为一件颇为神圣的事。在开学前,王之卓总会将一学期的课程全部备完,写好讲课笔记。讲课前一周,再修改补充,考虑教学方法。到了课前的那天晚上,再把第二天所讲内容全部仔细备一遍。他的讲课笔记由于多次补充,写得很乱,别人看不懂。
  作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宁津生必须先从助教干起,除了为讲课教授画挂图、批作业、给学生答疑外,他还得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教授们上课,学习怎么教书。3年后,他才有资格登上讲台。
  宁津生记得,那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近。每个星期,老师会到学生宿舍答疑,因为学生多,“往往一两个小时的课程,答疑时间就有六七个小时”。野外实习时,师生更是形影不离,吃住都在一起。
  如今“院士课”上的多位院士,都在这个时期考入这所大学。和现在的大多学生一样,测绘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
  测绘界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李德仁回忆,他当时也有很大的专业情绪。这位尖子生原本报考的是北大数学物理系,“想搞火箭”。没想到,教育部为了照顾这所新大学,将他录取至武测航空摄影测量系。听了夏坚白院长的新生训话,以及系主任王之卓的讲课,他才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发现也需要学好数学和物理”。
  他喜欢琢磨问题。对一位苏联专家撰写的教材产生质疑后,他写成论文递到已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的王之卓手中。没过几天,王先生将李德仁约至家中,两人坐在书房里,久久地讨论,直至天色已晚。之后,李德仁成了王先生家的常客。正值困难时期,老先生家每每分到东湖鱼、梁子湖螃蟹之类的好东西,总会叫上学生一起享用。
  原本想学生物、打算回去复读的刘经南,在入校后也慢慢对专业来了兴趣。上叶雪安讲授的大地测量学时,他发现课本中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不严谨”,它借助了图形思维,而不是“完美纯粹的数学思维”。刘经南一头扎进德文版和俄文版的资料中,自学了理科的微分几何、复变函数和矢量代数,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纯理性、抽象的思维推出来”。
  过了一个学期,在宿舍楼的答疑室里,刘经南将好几页的推导纸递给叶雪安。这位60多岁的老先生,叼着烟,仔细看了刘经南的推导,高兴地说:“你这倒是个严谨的方法,我们都要借助于所谓的微分线段,你这个完全不借助图形,从理论到理论。你这个小子不错。”
  刘经南很受鼓舞。他问:“这个可以发表吗?”叶雪安悠悠地点了点头。
  没想到,文章没能发表。“文革”很快袭来。被抄家后,叶雪安因不堪凌辱,在浴室中服毒自杀。武大图书馆中几本发黄的教材,是他留下的不多的痕迹。

夹着烟纸的碎纸片,变成了60万字的教材
  1968年冬天,包括刘经南在内的高年级学生已全被分配或遣散。很多人流着泪烧掉专业书,王之卓却给大家打气:“哪怕将来我们去卖冰棍,冰棍箱子里也要带上书。”
  学生走远了,他和夏坚白仍在挥手:“不要丢了专业,不要丢了外语!”不出两年,武测被撤销,军队接管了校园。
  1972年春,政治环境略有改善,夏坚白找来武测一位前同事,共同拟就一份近5千字的建议书,恳请“恢复武汉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研究所、国家测绘总局”。听说一位前同事打算调去地震队,夏坚白拉着他的手说,“叶先生(指叶雪安──记者注)死了,搞大地测量的人不多啊!你不要走,武测会恢复的,是需要你们的。”
  1973年3月,周总理终于作出批示恢复这所学校,夏坚白闻讯后热泪盈眶。但他再也没能踏上讲台。
  在师生流散的岁月里,他曾将几位原武测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测绘科学研究小组”,匿名翻译了两本外国学术著作。宁津生冒险加入了小组。
  王之卓也在偷偷地编写教材。文革结束后,他掏出一个旧报纸裹着的小包,里面是一叠各种颜色的纸张,夹着游泳牌和飞马牌香烟的烟纸。这些写满公式和符号的碎纸片,变成了60万字的《摄影测量原理》。
  早在留学德国时,夏坚白、王之卓及陈永龄就约定:回国后要合力编写教材,“一同做一番事业”。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测绘学博士,曾靠“中英庚款”一同辗转英德留学。学成回国后,被称“测绘三杰”的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靠着书信,合作编出了中国第一套大学测绘教材。
  宁津生和几位院士接过了老师的事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聚在一起,商讨教材的修订。20年间,《测绘学概论》再版了3次,变成了150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本。

这样下去,大学里就出不了大师了
  在给新生的课堂上,李德仁常提起导师王之卓。
  这位学部委员曾亲自为李德仁改论文、排章节,将他的论文推荐发表,而且从不署自己的名。出于政治原因,研究生入学考了第一的李德仁,未被录取。文革结束后,王之卓立即将这位学生召唤回校,为他举行专门考试。干过建筑工,种过水稻,扎过钢筋的李德仁,终于在39岁回到书堆中。
  靠着老师坐公交去邮局寄出的一封封推荐信,李德仁飞向了更远的学术世界。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他不到一年半就取得了博士学位。324页的博士论文,取得该校历史最高成绩,评委评价“它解决了一个百年难题”。
  有不少外国研究机构挽留他。妻子给“老大不小”的他寄来书信:几十年来你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花国家的钱,你还不如一头牛呢,到现在都没挤出一点奶来,现在到了该回国“挤奶”的时候了。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李德仁回到了老师曾站过的讲台上。
2004年6位院士合影,左起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
  和导师一样,李德仁一心扑在教学上。他一口气给本科生开了3门课,给研究生开了一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
  但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评上院士后,李德仁眼瞅着研究经费翻了又翻,原来是几万元,后来小数点往后挪了几位,涨到几千万元。他越来越忙,各种会议、出差,将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
  当了武测校长后,他离讲台更远了。一位本科生毕业后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写信给李德仁的夫人说,从没听过李院士的课,深感遗憾。李德仁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接过信后,他心里“很不好受”。
  他亲自去了趟酒泉,跑到学生所在单位,给所有员工讲了一堂课。
  刘经南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每晚仍坚持去实验室。很多人摸清这个规律后,在门口排着长队等他。能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
  宁津生认为,校长没空上课可以理解,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把握方向、服务教师”,归根结底是提高教学质量。
  令他失落的是,不只院士、校长,现在甚至连很多最普通的教师,都很难把教学放在首位。决定他们晋升前途的,不再是一堂堂课,而是一堆堆的论文、表格和项目。
  “这个评价体系很糟糕,会把高校的教学拖垮。这样下去,大学里就出不了大师了。”这位老校长提高音量说。他怀念起刚进大学的日子,那时所有新教师从助教起步。而如今,在许多大学,博士后进大学直接就是副教授。
  师生之间的交往,似乎也淡了。去很多新建的大学城参观时,刘经南感触很深。那些大学都在郊区,修得很漂亮,教室很大气,但一到晚上,就变成了死城,“看不见一个人”。老师都回到城内,学生窝在宿舍里玩游戏。
  “感觉老师和学生脱节了,学生变得很孤独、很内向。”刘经南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感慨。
  这些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院士课”的诞生。几位院士一拍即合,再次登上了本科生的讲台。

向科学进军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20年来,这门课更新的速度很快。讲地理信息系统时,龚健雅以前常讲“单机的、局域网的系统”。而现在,课件上的内容早变成了“广域网的、手机的系统”。
  与课程的发展同步,中国科技界也在大跨步向前。李德仁记得,刚回国时,45岁的他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怎么把文革丢掉的时间补回来?”当时在武测,除了上课,每个学者都在“玩儿了命地做科研”,半夜翻墙上机是常事。
  如今,科学界早已翻过新篇,到处都在谈论“创新”,谈论“国际一流”。但到了新时代,宁津生却不鼓励学生“动辄提创新”。“搞两三年就让你们创新,创国际一流,不现实。还是要踏实一点。”他常对学生说,“从0到1的创新很难,你们作为学生,可以多尝试从1到1.5的创新。”
  刘经南的教学风格不同。这位“喜欢挑战”的科学家,思维发散开阔,他常在课上坦言自己的“诺奖情结”。第一次见面,一位博士生就被他的气势震住了。导师坐在桌子对面,语气很平常,但决心毋庸置疑:“你们要做,就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一。”
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测绘三杰”与夫人合影,后排左起王之卓、夏坚白、陈永龄
  李德仁则认为,创新源自学科交叉。这一看法,与他的导师一脉相承。王之卓曾打趣地提出“科技边际效应观点”:“不同学科交叉所产生的效应,正如大陆与海洋的交接边缘,一定是生产力最为活跃的地区一样。”
  不过,不管如何创新,几位院士都认为,做科研必须坐得住“冷板凳”。早在武测院刊创刊号上,王之卓就直言:“向科学进军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这是一个较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宁津生一辈子专注于研究地球重力场。为了做一个课题,他和合作者一道一道解开了130321个公式。学生李建成花了26多年时间,将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提高到厘米级。46岁时,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从中学时代起,刘经南就在琢磨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得诺贝尔奖?”大学时他想到,如果能计算出宇宙膨胀的加速度,离那块金灿灿的奖牌肯定不远了。当了博导后,一个“性格有些坚毅”、来自农村的陕西男生接受了这个挑战。刘经南激励他,“得诺贝尔奖不是这么容易的,你可能搞不出来,但你可以让你的学生继续搞,徒子徒孙都可以做下去!”
  好几年时间里,这个学生一直在埋头编软件,一页一页地啃英语论文。交流科研进展时,刘经南发现,他抱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是一句句的汉语翻译。
  没过几年,3位美国教授宣布,测出宇宙以正加速度膨胀,这个力来自暗能量。2011年,这一发现获了诺奖。
  在给新生的课堂上,刘经南讲到了这个故事,多位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虽然与诺奖无缘,但这个“傻得可爱”的陕西男生,后来将同样的理论方法,用到了嫦娥号的数据处理上。
  在这门课上,刘经南好几次预测与测绘相关的诺奖。3年前,他正在坐在汽车里,一个学生兴奋地打来电话,“你讲的生物导航系统真的得奖了!”
  20年来,几位院士努力在学生心中撒下一种渴望,那就是对科学高峰的向往。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提醒着,这种渴望不能被扭曲、被异化。这一教诲同样来自老前辈们。
  王之卓极力反对过分溢美之词。但凡有人在文章中提到“王之卓公式”,他阅稿时总要划去,附上纸条,“请再不要提王之卓公式”。
  龚健雅曾将自己的一个数据结构命名为“perfect data structure(完美数据结构)”。王之卓看过论文后严肃批评道,“你不能自封为‘完美的’。”龚健雅解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老先生皱了皱眉说,还是不行。
  指导博士生李彬时,宁津生也有着相同的态度。一次,这位学生打算用“前沿、首次”几个词介绍自己的最新算法,宁津生果断否定。他送了一幅毛笔字给李彬,上面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严谨求实。

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没成为宁津生的学生之前,李彬觉得宁津生就像“遥远的一颗星”。在一个高端学术交流会上,李彬远远望见这位院士、前校长坐在主席台的正中央。
  成了他的博士生后,两人经常隔着一张小桌子,从科研聊到细碎的日常生活。每次离开老师家的小客厅,李彬包里总会被师母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有豇豆、花生米、辣椒酱等各色“宝贝”。这位博士结婚时,宁津生穿着衬衫西裤出现了,做了他的主婚人。
  还没等他毕业,老师突然“老了”。他的腰折了下去,走路久了便心慌腿软。来参加李彬的论文答辩时,老人在秘书的搀扶下走来。在场的评委都劝宁津生回去等消息,但他坚持听完3个多小时的答辩。
  给本科生讲课时,宁津生也很难再站着上课。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不得不“服老”,上课时坐在一把灰黄的旧椅子上。
在德国留学时,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与友人合影
  但他们仍在为这门课忙碌着。教材的第4版正在修订之中;同样的概论课移植到了同济大学;最近,给研究生开一门类似的概论课,又被列入计划之中。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领导来到武汉大学,征求院士们对70岁退休制度的意见。宁津生在会上平静地说,他对退休没有意见,只有一件事,还望商榷。
  这位老科学家顿了顿说,他想继续给大学新生上课。“我们6个院士有5个过了70岁,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正如当年老教授用精彩的讲课留住了他们,这几位院士也留住了许多年轻的学生。宁津生记得,开了这门课后,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到了第三年,头一遭有外专业的转进来。
  在和时间的角力中,几位院士最关心的是人才的接力。
  在李德仁眼中,导师王之卓是个真正的“教育家”。这位院士培养出了3位院士,除了讲授《测绘学概论》的李德仁和张祖勋,还有被媒体称为“高铁院士”的刘先林。
  刘先林是李德仁的同班同学。最近他突然在网上“火了”,一张照片广为流传:一个光脚穿着旧皮鞋的干瘦老头,埋头在高铁二等座上修改演讲稿。在测绘界同仁眼中,刘先林“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他是个“奇才”,一个人鼓捣出了5种航测仪器,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德仁很钦佩这位同门兄弟,但他还是向刘先林提议,要培养年轻人。“老刘,你这个老牛能活多少年?你刘先林死了以后,刘先林的东西没有了,你不是成功的。”
  刘先林有些触动,点了点头。
  同几位老先生一样,6位院士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宁津生和李德仁门下,各出了一位院士。如今,他们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的讲台。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6# 青城山
 梅溪河 发表于: 2020-3-15 19:54:10|只看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宁津生逝世

源自:光明网
原文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宁津生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宁津生,3月15日于武汉逝世。


  宁津生,1932年10月出生于天津,安徽省桐城县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毕后任教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与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一起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被誉为“大地之星”。


  在武汉大学,由他发起开设的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联袂讲授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改变了新生对测绘专业的认知。正如2016年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评价:“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金沙江 发表于: 2011-7-31 18:14:32|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组委会颁奖词)
  宁津生是中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之一,宁津生一直他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究地球重力场理论、局部地球重力场逼近技术、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为中国的测绘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4# 金佛山
 不做胖妹妹 发表于: 2011-7-29 10:34:38|只看该作者

社会任职

  《大辞海》,分科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测绘学学科主编;
  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委会委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大小姐 发表于: 2011-7-29 02:30:16|只看该作者

主要成就

一:科研成就
  宁津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中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中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1. 学术论著
  据2020年3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官网显示,宁津生编著和翻译出版教材、专著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专著、教材
  1. 《测绘学概论》,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龚健雅、陶本藻、张正禄、何宜、赵建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第一版,2008.5,第二版
  2. 《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宁津生、刘经南、陈俊勇、陶本藻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3. 《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中国2000 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李建成、陈俊勇、宁津生、晁定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
  2. 《数字地球与测绘》,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大地测量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宁津生,科学出版社,1994
  4. 《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宁津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5. 《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管泽霖、宁津生,测绘出版社,1990
  6. 《重力学引论》,宁津生、管泽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7.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管泽霖、宁津生,测绘出版社,1981

  代表性论文
  1. 应用小波变换确定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宁津生、王伟、汪海洪、罗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5(10):1135~1137,2010年第10期
  2. 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测绘科学技术新进展,宁津生、王正涛,测绘科学,35(5):5~10,2010
  3. 基于卫星加速度恢复地球重力场的去相关滤波法,宁津生、钟波、罗志才、汪海洪,测绘学报,39(4):331~337,2010
  4.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宁津生、翟翊、宋伟东等,测绘通报,No.10,1~4,2009.10
  5. 灾区测绘基础设施快速重建的对策,宁津生,测绘,Vol.31,No5,196~197,2008.10
  6. 基于能量守恒的星间距离变率与地球重力场频谱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宁津生、钟波、罗志才、罗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3,No.3,221~225,2008.3
  7. 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宁津生、罗佳、王正涛,地理空间信息,Vol.6,No.1,1~6,2008.2
  8. 地球重力场可视化数据挖掘平台WHU-3 Dgravity 的设计与实现,宁津生、郭金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2,No.11,945~949,2007.11
  9. 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宁津生、杨凯,测绘科学,Vol.32,No.2,5~11,2007.3
  10. 卫星跟踪卫星应用于月球重力场探测的模拟研究,宁津生、罗佳,航天器工程,Vol.16,No.1,18~22,2007.1
  11. 我国陆地垂线偏差精化计算,宁津生、郭春喜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1,No.12,1035~1038,2006.12
  12. 数字城市中大地水准面的功能与精化技术,宁津生、罗佳,地理空间信息,Vol.4,No.1,1~5,2006.2
  13. 测绘学科发展综述,宁津生、王正涛,测绘科学,Vol.31,No.1,9~16,2006.2
  14. 基于多尺度边缘约束的重力场信号的向下延拓,宁津生、汪海洪、罗志才,地球物理学报,Vol.48,No.1,74~80,2005.1

  2. 承担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整体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对外公开的30’×30’平均重力异常的研究国家测绘局测绘基金项目
深圳高分辨率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研究横向项目

  3. 科研成果奖励
  宁津生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中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1985年《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2年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整体大地测量研究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国家测绘局优秀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5年《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5年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图集》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中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清江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人才培养
  1. 指导学生
  宁津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写科研报告时都要求他们用外语。在他的严格指导下,他的很多学生都在遥感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学生陈军完成的《数字地球测绘》,为测绘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地球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郝晓光编制的新世界地图打破了传统的以经线分割世界的制图定式,分别以经线和纬线来分割世界,有利于表达南极洲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已被用作第21次南极考察的航线示意图;2004年12月,他的学生王华获得了第三届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优秀学生奖。

  2. 主讲课程
  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都会给本科新生上专业课《测绘学概论》。虽然只讲其中的一个章节,但开学前他就已重新备了课,重新编写了讲义,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还会温习一遍。
  宁津生《地球重力场》的专业课讲了30多年,可每次上课前,他仍要重写讲义。

三: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
湖北省师德标兵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 四姑娘山
 外茂家 发表于: 2011-7-28 20:22:52|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1932年10月,宁津生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杨桥镇人)。
  1951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学习。
  1953年9月,进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至1954年9月)。
  1956年7月,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同年9月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至1984年8月)。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宁津生成了白专典型,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发配到食堂进行劳动改造。后来因为做实验时被发现,进了牛棚。
  1984年8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至1988年1月),同年晋升为教授。
  1988年1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至1997年2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0年8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汉大学,宁津生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3月15日,宁津生于武汉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6:56, Processed in 0.499201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