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堡──历史名人荟萃(三) 沙河郦──国画大师张大千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画帝张大千又回到了成都,先是居住在和平街“贲园”,为了画画有一个幽雅的环境与画家罗文谟结庐于青城山。 他先后还在成都桂王桥东街,骆公祠及外东沙河堡,天回镇北山农场严家的苗圃与成都昭觉寺置有宅居及画室。 在以前他曾是“沙河堡四间村”的常客,喝酒,呤诗,作画,访客拜友。 他作画讲究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是生活环境非常讲究的艺术家,所选择的住处无不清幽雅丽,精致不凡,他“画书诗三绝,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游,好读书、善篆刻、功烹饪、喜园林,出于繪画与交友及居家的需用,他后在沙河的拐弯处建乡间别墅及画室。 据《人生自古伤离别》介绍“他在成都西郊的金牛坝买下的一座宅院刚刚建好,起名为“税牛庵”,在庭院里种了很多奇花异草,还养了几只白猿。一大家人此时分为两处居住,他和徐雯波(四太太)及男弟子们住在“税牛庵”,大夫人曾正蓉和三夫人杨宛君则领子女们住在沙河堡” 这便是后来他画中的“沙河郦”,现在“五福村”,在张大千的作品中有很多提有沙河村居。 如:西静仁兄方家属作 甲申嘉年 大千张爰 沙河邨居 钤印:张爰、大千(见附图五、六、七、)。 五福村原是老沙河一块河湾田园,景色秀丽,画家的眼睛时刻在追逐着美,生活与工作环境自然也会给文人墨客更多的灵感,在山明水秀的地方怡情遣性是画家的天性,选择沙河邨居作为画家的居寓自然有打动画家心扉之处,他常与绘画大师徐悲鸿、丹青挚友罗文谟、张善孖在沙河村居呤诗作画,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名流云集.精英荟萃。 据《张大千与青城山之恋》一文介绍,“1943年11月,张大千携家人离开青城山,住成都沙河堡”,至到1949年12月从离开成都飞往台湾。 張大千娶有四房太太,按傳統的市俗观念,应有妻妾之分,先后之别,原配为妻,继妠为妾,妻居为家,妾住为室,不然将有停妻再娶之嫌,不管当时张大千先生的初衷如何,在市民及亲朋好友之间,总会把大夫人曾正蓉所居住的地方看成张大千先生的家,那么成都张大千众多同时成在的居寓中,除大夫人,三夫人杨宛君及儿女张心沛(二太太所生)女儿张心碧,儿子张心健的住所应该是张大千先生在成都的家,其它则是因绘画,交友,临时生活需要及跟随在身边四夫人徐雯波的住宅,都是先生的工作场所,最多也只能算着大千先生在外的临时住所及侧室,那么沙河堡五户村在传统的意义应该是张大千先生在成都的家。(税牛庵虽说建成,但张大千先生的家眷末全部搬入) “沙河堡”今非昔比 早以面目全非 旧时自然多于修饰,成都到重庆的公路是以东门外的牛市口为起点:出城不远,横亘着一条沙河,过桥便是沙河堡,沙河桥东头上游沿岸两行高大的白果(银杏)树林直延至岷江林场,桥头公路左则是川西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民居,舖门及学校,放生池直到秀河边;秀水河穿越成渝公路与沙河汇合绕一个大弯向南流去,右则公路到河边有几家宅院均为农田菜地,沙河与公路平行直到秀水河桥,西岸三而临水,沼河槐树成荫,柳树成林,山水交融。 旧时的“五福村”分沙河东岸与西岸,这便是老成都人记忆中的下沙河堡,五福村(五户村)别墅群,地处老沙河的西岸,约有二三百亩的一湾河滩地,早期是农村的一片耕地,也是历史上达官贵人的墓地,曾发现明代进士的墓棺。抗战初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国民党空军师长兼银行董事长兰跃群及其兄弟蓝文斌,军需处长黄毕光,银行经理孙云昌,造纸厂老板安克贤,茶叶商于竟然,为防空袭,这些军界、工商界、金融界五大户看中了沙河铺这片“风水宝地”,迁徙至此,建起了别墅,由于这五大户来历不凡,附近居民便悄悄称其为“五户村”,日久年深就读成了“五福村”。 现在的五福村与旧时的五户村有着很大差别,1954年老沙河未改造之前,当地人所指的五户村,是老沙河东岸与成渝公路边到秀水河桥间的几家住户叫五户村,并不包括旧沙河西岸现在的“望江宾馆”地区。 解放后1954年沙河整治工程,从乌龟桥(到)五桂桥河道全线扩宽拉直后,现在的“望江宾馆”河湾地从沙河的西岸变成东岸,那块河滩地由半岛变成了由老沙河,新沙河,秀水河四面环水的孤岛,地域也从小桥村地区变成了现在的下沙河堡,“五福村《沙河招待所》”的前身成为一块孤岛,四面环水,高墙深院,出入经猪综厂侧便道过沙河上的一座木桥,几年后(50年代)一次洪水将木桥毁,59年新成渝公路净居寺前的新沙河大桥修通,《沙河招待所》改为从小沙河进出,70年代牛沙便道形成改为从下沙河堡进出,后由于《沙河招待所》扩建,下沙河堡“五户村”至老沙河(秀水河出口段)被圈入《沙河招待所》之内,那几户临街的民居铺面被征拆除,由此五福村被《沙河招待所》全部圈入,老沙河东岸与西岸连为一体。 1940年1月,民国军事委员会航委会自贵阳迁至成都。主任:周至柔,副主任:黄光锐 副官室:主任副官:曹文炳,参事室:首席参事陈庆云,秘书室:主任秘书周鸣相,空军第3路司令官:田曦。陆续搬到沙河堡老沙河西岸“五福村”那几座别墅办公,其它下属部门散置于市内及沙河堡周边地区。如大面铺的航空研究所,大观堰的军械库,修配所,小桥子的参谋部,赖家坡的第三飞机制造厂的待备处,等等机构,笼聚大量的矜能负才的能人及随军家眷,如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学生陈志安,辽宁辽阳人,家住成都东门外下沙河堡建村七号。小桥村迎官路暂居的徐太太,周姨太都是航委会军官家属。 当然亲兼航空委员会主任的蒋介石及高级将领也常往召开各种会议及下达指令。 1949年,胡宗南曾在此居住,策划西南决战,1949年12月12日蒋介石从成都逃往台湾,胡也仓惶逃往西昌。 这里一直是军事禁地,外人很少涉足,直到后来政府高干《沙河招待所》演变成《望江宾馆》对外开放。旧时这里建有张大千的沙河郦旧居,张大千很多画落款又都有沙村村居,沙河郦,很有可能是老沙河的东岸五户村街面后面的几所大院民居,从现有的张大千三太太在沙河郦的照片背景看见(附图八、九),其景色也与旧时东岸相式,无论是东岸还是西岸,大概位置应该在现在的《望江宾馆》之内。 张采芹:(1901—1984):著名画家,教育家;享有画坛“蜀中三张” 之美誉。(张善孖、张大千,张采芹)历任四川美专、艺专、师大等校教师,成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成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成都市政协常委。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张思孝介绍(张采芹长子):他父亲张采芹30年代从江津迁居成都,先后在宽巷子、董家山(沙河堡)、六合里、支矶石街和内江居住过,由此可知擅长花鸟山水画的张采芹,不但是沙河堡,四间村,沙河郦(沙河村居)的常客,而且曾是寓居沙河堡董家山一带的居民,但具体位置已无法考证。(附图十) 画家陈子庄 陈子庄名富贵,又名思进,别号兰园,南原下里巴人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晚年在画上直书石壶。民国2年10月15日,生于重庆市永川县永兴场,1929年(16岁)初到成都正府街罗兴顺肉店任管账员同时卖画。1955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文史研究馆任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设在成都,先借住在内江街一朋友家,后迁居康庄街48号潜心研究绘画,1965年夏,迁居成都市宁夏街新村。 1976年7月病逝于成都,终年63岁。他生前经常约好友游览沙河堡狮子山,留有作品有感于狮子山,1966年丙午(53岁)秋,与陈用和同游成都东郊狮子山,10月,迁居成都江汉路37号。(如图十、十一)
(待续) 二零──年十一月一日申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