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43118|回复: 100
[节气

屈原故里赛龙舟

 [复制链接]
51#
 奥燕 发表于: 2017-5-31 10:38:00|只看该作者

“方寸”飘粽香:邮票中的端午文化

源自:中国文化报

  周洪林
  “浓浓端午情,方寸飘粽香”。为纪念端午节,我国曾多次发行与端午有关的邮票,方寸之间传承着流传千载的端午文化。在这个粽子飘香的节日里,笔者翻开邮票藏册,品赏一枚枚设计精美的端午节邮票,领略华夏古老悠久的端午民俗和充满激情的龙舟竞渡,心头别有一番兴致与情趣。
  上图是2001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的《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代表了端午节的三种重要习俗。第一枚是《赛龙舟》。邮票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第二枚《包粽子》。邮票图案为五颜六色的粽子,别有新意地采用悬挂的如意节来喻示粽子这一主题物象。第三枚《避五毒》。在我国古代,五月俗称“毒月”或“恶月”。端午节这天,孩子要头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腰佩香囊,以防邪祟;屋里要贴用大红纸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图。邮票图案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物象,还有被称为“五毒”的五种小动物,色彩鲜艳,生动逼真。该套邮票图案色彩对比亮丽,装饰性强,画面简洁、醒目,节日气氛浓郁。
  最早带有端午节主题的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67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发行的《中国诗人》邮票。这套邮票4枚,第一枚是《屈原》,另外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台湾地区又发行了纪念屈原的《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图案以诗画形式表现了屈原《楚辞》中的四大代表性名作,分别为《离骚》《九歌·少司命》《九章·涉江》和《九辩》。1966年6月22日,台湾地区发行的《民俗》邮票一套3枚,首枚即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图案。2002年2月26日,台湾地区又发行了《台湾民俗活动》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4枚为“划龙舟”。
  我国香港地区于1975年7月31日发行了《香港节日》邮票,一套3枚,其中有一枚是“端午节”主题,为七巧板拼图龙舟竞渡。1985年6月19日,香港地区发行的《端午节》邮票(如上图),一套4枚,邮票首尾相连,龙头、龙身、龙尾齐全,真可谓是乘风破浪的龙舟竞赛全图景象。1994年6月8日,香港地区发行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一套4枚,其中有1枚为《端午节》,邮票以赛龙舟为主图,票面上还出现了屈原像。2001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初五),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了一套2枚《龙舟竞赛》特别邮票和小全张1枚,以庆祝端午节。该套邮票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描绘了两条竞渡的龙舟,同时分别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悉尼歌剧院两座宏伟建筑为邮票的背景,展示了我国香港和澳大利亚海湾的迷人景色,邮票的主图均为挥桨奋进的龙舟健儿,邮票画面再现了赛龙舟夺锦的盛况,洋溢着喧腾喜庆的节日气氛。
  我国澳门地区于1987年5月29日,发行了《端午节》邮票,一套2枚,主图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邮票上印有“澳门”“端午”字样。票面上龙舟龙头的形象大气威武,龙舟竞渡的场面热闹非凡。这是澳门首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
50#
 奥燕 发表于: 2017-5-30 10:3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端午节讲究特有的吃食:不时不食


⊙作者:肖复兴

  在我国古代,端午节又叫天中节,是个大节,同中秋、春节并称三大节日。如今,删繁就简,逐渐衍化成只是吃粽子了。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传统节日里带有强烈的民俗,每个节日里都会讲究不同的“吃”,所谓“不时不食”。端午讲究它特有的吃食,也是应该的,只是不仅于粽子。
  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端午节的鸭蛋》一文里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节讲究吃“十二红”,其中一红,便是咸鸭蛋,咸鸭蛋黄油多,浸出红色,北京没有这个风俗。台湾作家张北海,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侠隐》,专写老北京生活,其中有一章“端午节”,里面写到吃“上面印着五毒的核桃酥”,要喝雄黄酒,要吃樱桃和黑白桑葚,这是老北京的风俗。
  不过,我小时候家里从来没有喝过雄黄酒,或是贵,或是少的缘故,我父亲都是买二锅头替代。小孩不能喝酒,一般用酒在脑门上涂个“王”字,或将酒抹在耳鼻处。刻有五毒的核桃酥,我也从来没见过,核桃酥很酥,很难在上面刻图案,倒是硬皮点心五毒饼,现在稻香村都在卖。
  端午节,正是樱桃和桑葚上市的时候,这些果品,连同粽子、五毒饼,都是要先做供品然后再吃的。其中重点要吃的是黑桑葚,《京都风俗记》里说:“食黑桑葚,夏月无食蝇之患。”这是因为端午节一到,夏天就来了,蚊子、苍蝇就来了,所谓五毒:蜈蚣、蝎子、壁虎、癞蛤蟆和蛇,开始出没骚扰,人们称为毒五月。端午节吃包括桑葚在内的这些吃食,便不像粽子为祭奠屈原,而是有驱虫辟邪之意。所以,端午节传统的意义更在于避邪避毒,其卫生和由此引申的人生意义,大于纪念意义。
  除吃之外,端午节还有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门前要插艾草和菖蒲,门上要贴黄纸朱砂绘有的钟馗和张天师的神符,目的也是为避邪。清诗说:“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说是连要账来的账主,一见这神符都不敢进门来了。所以,端午节当天,中午过后,粽子等食品吃过之后,神符要揭掉,艾草菖蒲,统统要丢到大门之外的当街上,这叫“扔灾”。
  同春节讲究吃年夜饭不一样,端午节讲究在中午过,说是“午前避毒”。在老北京,特别讲究在端午节这一天中午之前,到城南的金鱼池和天坛去。
  到金鱼池,是为买小金鱼避邪。《北平风物类征》引《燕京游览志》说:“都人入夏到端午,结篷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愉快。”可见阵势的热闹,不亚于春节的庙会。尽管民国初年金鱼池已是秽流。
  《北平风物类征》又引《燕京杂记》等书不止一处说:“五月五日,多集天坛。”“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京师多重午节,天坛游人极盛。”连宫中的大臣都特意请假到天坛来聚会。清诗有曰:“赤日中天万户动,椶藤清道骑官从。”可谓气派。
  在老北京,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门,正是石榴花放火红之时,无论出阁的大女儿,还是待字闺中的小女儿,都要在发簪上戴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如今,这一传统已经没有,只有那时诗的记载:“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新。”角黍,就是粽子。
  在老北京,还有剪纸、折纸或编草,做成虎或蝠的形象,还是为驱邪祈福。其中最简单的是用黑白黄红绿五种颜色的细线编成的线绳,旧书上说是“可避鬼,不染瘟”,还给它起了个好听文雅的名字“长命缕”。老百姓都叫它五色线,所谓五色,对应的是五毒,这五色线,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垂于头发间,依然是为驱赶五毒,平安祈福。我小时候,端午节期间,这种五色线最为流行。因为它简便,又不用花什么钱,常常是我姐姐从母亲绣花的彩线中抽出几缕,编成麻花状的五色线,戴在我的手脖子上。
  这种五色线,不仅北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流行。去年端午节前夕,我去郑州,返回北京前,到郑州火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早,就坐在候车大厅里看苏金伞的女儿送我的一厚本《苏金伞诗文集》。苏金伞是河南最负盛名的老诗人,他的诗吸引了我,看得入迷,竟没有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站在我的身旁,递给我一张硬纸牌,上面写着为残疾孩子捐赠的几个大字。我很奇怪,候车大厅里的人非常多,她怎么一下子选中了我?我问她,她是个聋哑孩子,但是从我的连比划带说中明白了我的意思。她笑着指指我手中的《苏金伞诗集》。那意思是看苏金伞诗的人,应该有爱心。我也笑了,掏出了一百元交给了她。她把钱装进书包里,顺便从书包里掏出一根鲜艳的线绳,是端午节的五色线,她帮我系在我的手脖子上。
源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5-30 09:42:00|只看该作者

端午节内涵丰富,但它的形成真跟屈原关系不大……

源自: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油墩街镇漳田渡十余条龙舟在湖上竞技。杨帆 摄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上官云)端午节到了,这几天朋友之间聊到过端午,大概“吃粽子”是标配话题。而对于“为什么吃粽子”“端午节咋来的”这些问题,回答也是出奇地统一:纪念屈原。其实,尽管该传说流传广泛,但认真分辨下端午节起源的几种说法就能发现,端午节最初形成以及很多风俗,真的跟屈原没多大关系。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
  现在的端午节被人们过得各种欢乐祥和,但在最初,它这个时间节点很不招人待见,端午节也不是个吉祥的节日。古代医疗条件太差,一到农历五月蚊蝇开始繁殖、百病滋生,人们无力应对,便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的第五日就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恶日。
  资料图:端午佳节临近,甘肃轩辕故里清水县传统手工荷包香飘街头。雷金锋 摄
  恶到什么程度?那时很多人认为,就连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应该扔掉。据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因为生于端午,祖父才给他起名“镇恶”。《风俗通》佚文还无厘头了一把,记载:“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发明了端午节种种禳解灾异、采药、佩香囊的习俗,有的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可能你会说,那吃粽子、赛龙舟总应该是跟屈原有关吧,不是人们在他投江自尽后,用来纪念他的吗?那也未必。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在被认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用船。
  资料图:龙舟在湖中辟波斩浪。万朝晖 摄
  而粽子,最早相关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显示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只在端午节吃这种美食。
  目前,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400多年的事。如果端午节真的是源自纪念屈原,那么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文献很难会毫无记载。
  资料图:一位老人正在包粽子。张浪 摄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说法影响很深。
  总的说,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
48#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5-30 09:42:00|只看该作者

端午节真相: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为什么赛龙舟?

源自:新华网
端午节
  新华社杭州5月29日消息,题:有关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俞菀
  为什么我们不说“端午快乐”?端午到底是不是纪念屈原?网友们或认真或逗趣的“求知欲”,引发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解密有关端午节的那些“真相”。

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
  “现在才弄清楚,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网民“阳光youth晓敏”说。
  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端午节到底为了纪念谁?
  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马晓坤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
  “(民众)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方式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朱大可说。

端午“南赛龙舟”,北做甚
  南方许多地区,都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彩旗飘舞彩球腾空,鞭炮齐鸣喜庆热烈……
  那么,北方人民在端午会做什么呢?民俗专家说,在北方,端午射柳、斗草、打马球,同样十分富有运动精神。
  什么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记载了一种射柳的“玩法”──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据悉,射柳是可以从清明节一直“玩”到端午节的经典项目。连明朝永乐皇帝都对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积略》中写道:“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十四年端午节亦幸焉”。
  小朋友们则以“斗草”为乐了,说白了就是“拔草根儿”。把坚韧的草根或者叶根,交叉相勾,然后同时拉扯,看谁的根更粗长……关于斗草,白居易写过《观儿戏》:“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当你以为端午假期是‘睡觉节’的时候,当你准备咬下浸满香味的糯米五花肉、以为端午是‘吃粽子节’的时候,先出去运动一下吧!”网友“斌卡”说。

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吗
  吃粽子显然不只为了纪念屈原。专家解读,“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粽子的习俗。
  美食、美景、诗词歌赋,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佳节的氛围。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创办人、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说,在元宵节、中秋节,好诗词特别多,一轮明月就足以诵咏不绝。而其他节日的诗词歌赋就相对较少了,而端午节的诗词更少。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粽子”,味道也越发丰厚起来,成为人们纪念和怀念的重要载体。
  如此看,说端午节是“粽子节”,其实也无不可。
  “小时候的端午节,我妈会早早煮好粽子,拿塑料袋包好,放到我的书包里,让我在课间的时候吃。端午节过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周。”网友“廖晓橙”说:“而现在,端午节,只是一通电话,一条短信。离家在外吃的粽子啊,永远比不上家里妈妈包的粽子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5-30 04:48:01|只看该作者

除了诵《离骚》“送端阳” 端午还有这些习俗

源自:央视新闻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外,各地还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活动?再一起去看看。  湖南:千人诵《离骚》传统习俗样式多  在湖南岳阳,近千名市民和学生身穿汉服共吟《离骚》,祭祀屈原。  而在湖南湘南地区的瑶族同胞则有采“风药”,佩香囊等习俗。据了解,端午节用这些“风药”熬水洗澡能够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江西修水:传统习俗:五月五女婿“送端阳”  在江西九江的修水县,端午节又称为“女婿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女婿们都要备上猪肉、包子、咸鸭蛋、面条等礼品,给岳父母“送端阳”,以表达尊敬感激之意。
  江苏泗阳:传统端午节 浓浓文化味  在江苏泗阳,端午节期间当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泗阳县文化馆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淮海小戏,让孩子们欣赏到独特的传统文化。过足戏瘾,有兴趣的孩子还能学着唱淮海戏,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端午假期,过得有意义,有乐趣。
46#
 一眼 发表于: 2017-5-29 11:48:00|只看该作者

揭秘端午民俗:除了吃粽子还吃些啥

源自:央视新闻
  除了赛龙舟,端午的“吃”是很有讲究的。
  民俗专家说,旧时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也就是说端午节一般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晚上过。端午节这一天,清早起来要吃粽子。
  而在江南的传统里,除了粽子,还有一项必不可少,就是端午当天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民俗专家说,这里说的黄酒本应是雄黄酒,但因雄黄的药性,现在大家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过去,端午节喝雄黄酒也只能给大人喝,小孩子一般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个“王”字,并在耳朵后面、胸口涂抹一点,意思是“吃了五黄,就会五毒不侵,四季平安”,民间有说法“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除了“五黄”,端午节还有吃“五白”一说,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五黄”配“五白”,民俗专家说可以清热降火健脾胃。
  在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要吃“面扇子”。面扇子是用发面蒸制而成,呈扇形,有5层,这种吃法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
  在江西南昌,端午节讲究煮茶蛋和盐水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思是逢凶化吉,平平安安。
  端午节也是吉林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打糕,打糕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在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5-29 08:08:00|只看该作者

让诗韵端午激昂爱国情怀

源自:中国网
原文标题:[网络中国节端午节]让诗韵端午激昂爱国情怀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又一个承载着诗意的端午节来临。因为屈原,端午节与诗歌联系最亲密。在艾草和粽叶飘香里,古代文人以诗词纪念屈原,并在赞美屈原正直、崇高和爱国情怀时,更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激昂爱国情怀的诗词佳句流传千古。如果说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等民俗活动让人们享受着丰盈物质生活,那么,众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端午诗词,品来就浓郁、芬芳了爱国情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千年古国,养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岁月如轮,总有一些东西积淀下来,且越积越厚。如:端午节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让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地位;“没有端午,何以中国”,表达端午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富有丰富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从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烈士吉鸿昌,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祖国荣誉,用热血铺垫伟大复兴梦,这些彪炳史册的事迹浓缩为朗朗上口的诗歌,广为人们传唱,也让与诗韵融通的端午散发着浩然正气,展示端午节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恒久活力。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信息时代正为诗韵端午提供了新的载体、赋予了新的内涵。端午节穿越千年仍然生机勃发,就在于浪漫诗情与激昂爱国的完美结合,既是崇高激励,又是纯真操守。“诗言志、歌咏言”,端午节最适宜以抒发情感来传承精神。如:过个网络读诗诵诗赛诗的端午,让屈子精神在传承中有了时代气质,获得更大张力。
  诗歌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让诗韵端午激昂爱国情怀。屈原作为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中的一盏明灯,需要铭于心、照于行。“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千年积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早已把端午节、诗词文化铸成爱国情怀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过端午节,我们正可打开社交网站、手机软件,无需高谈阔论,更不必豪言壮语,只要将点滴日常凝炼成行,押点韵,轻松互动,就能让浓郁的爱国心、爱国情在网络空间汇成磅礴的洪流,让端午节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陶武宁
源自: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44#
 红星 发表于: 2017-5-29 07:48:01|只看该作者

过端午节要厚植文化“获得感”

源自:新华报业网
原文标题:[网络中国节]过端午节要厚植文化“获得感”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带着浓浓的的上古风俗,带着厚厚的家国之情,带着历史传说向我们走来。很多传统农耕节日渐渐消亡了,然而,端午节却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而持续近两千多年,其繁缛节俗、史料丰富更在传统节日中首屈一指。今天,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传说、文化内涵、节气、地域差别等等,这些来龙去脉,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节日是传统文化的容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过好中国节,就要不仅要过节,更要过出历史味、人文味。
  在传统和现代相互藕合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让传统焕发青春,让时代拥有历史底蕴,就是要认真了解每一个中国节的文化内涵,领会其中独特的民族情感,传承我们祖先的精神和智慧,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使端午节有粽子的味道,更有文化、历史和时代的味道。
  粽子味。从南到北,粽子的形状、原料有各有差别,粽子的味道也各不一样,但有味道是一样的,那就是家国味。甜蜜、幸福、和平、安康,这些味道买不到,只有亲手做一做,儿女为父母,近邻与亲朋,亲手包的粽子,包住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文明家庭,包住了守望相助、友善关爱的邻里之情,也包住了我大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明遗风。
  历史味。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爱上我们的历史,就从端午节开始,我们爱那“香飘万里”的粽子,我们爱那个“香草美人”的高洁之士──屈原,我们爱那些“为国捐躯”的历代英雄与革命烈士,对于节日的历史意义,我们要爱得深刻与具体,不仅要爱上我们的美食,还要爱上我们的文化,要一直保持过好我们的节日的欲望,爱上节日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每一轮历史的年轮里都留存着美丽的文化传说,在“守”与“变”中,我们要挖掘藏在历史中的富矿,这是对我们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人文味。节日不是一个日子,不是一个假期,更不是一次购物与狂欢,节日应该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具象。之于端午节,一个真正的爱国英雄的屈原,永远站立在我们面前,过端午节,便会想到他,便会想到他恩泽百姓、舍己为人的高洁人格,便会想到他心忧天下、一身正气的伟大人生,他站在那里岿然不动,更让我们有底气相信属于自己的文化。
  端午的味道很多,端午的节俗很丰富,过好这个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的中国端午节,就要带着情感过,带着历史过,带着人文精神过,惟其如此,仿能留住端午节的文化味道,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圣火生生不息。(江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5-29 00:48:00|只看该作者

端午──浓浓诗情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端午──浓浓诗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文学名家们对端午这一重要节日的习俗皆有描写,不同时代的端午节,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传统文化和相通的情怀。请随1号线上穿越时空,共同品味古今一脉相承的端午文化,感受那份浓浓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古典诗词里的端午

现当代作家笔下的端午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沈从文《端午日》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42#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5-27 16:38:00|只看该作者

不为人知的另一种端午:古代“凶日”“恶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主要大节之一。隋唐统一全国后由南方发展为全国性节日。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的起源,大多数认为与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有关。屈原忠心爱国,但受谗被贬流放,最后自沉江中。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赶来营救,这就是赛龙舟的起源;老百姓为了屈原遗体不被水中蛟龙所食,投江粽子,这就是吃粽子的起源。其实,吃粽子和赛龙舟在以前就已存在,只是人们的追思和寄托,把它们联系了起来。这是闻一多先生等考证过的。
  在现代,端午节是一个“有吃有玩”的美好节日,但是在古代却是个不吉不利的“凶日”。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恶日。恶到什么程度?有诸多不宜,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不宜是,认为连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因为以后会克死父母。例如战国时代的四君子之一孟尝君,宋徽宗赵佶,也都不得不寄养府(宫)外,宋徽宗登基后甚至改了生日(十月十日)。再如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因为生于端午“恶日”,祖父才给他起名“镇恶”的。
  当然,端午恶月、恶日的原因,也不是古人凭空想出来的。主要是因为端午五月(阳历六月),接近夏至(有些年端午就在夏至),中午时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几近天中(因此端午也称“天中节”),阳光热辣,气温猛升。且南方气候潮湿,因此细菌、蚊蝇孳生,疫病开始流行,用古人说法就是“五毒俱出”(五毒指毒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戾气”致病、死亡者増多的缘故。例如据现今气象资料,屈原沉江附近的长沙,端午所在的六月平均气温,已从五月的21.6℃(晚春),猛升至六月的25.9℃,接近当地盛夏。
  因此端午古习俗中除追思纪念、吃粽赛龙舟外的另一主要内容,便是防瘟、避疫和祛毒。下举几例。例如《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以沐浴”。后来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宋代苏轼《浣溪沙·端午》中也有,“明朝端午浴芳兰”等。当然,此处“兰”非兰花,而是菊科佩兰,后来还有蒲、艾等有消毒、杀虫作用的芳香植物,对天热引起的皮肤病等十分有效。
  但是古人端午最普遍的习俗,还是挂艾草、菖蒲等,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挂在门上。此外还有在身上挂香囊的习俗。香囊也是利用佩兰、艾草、白芷等的香气,通过口鼻吸入,达到通经络,去病强身,消毒避疫的作用。这就是《荆楚岁时记》中说的,“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据《旧唐书》卷五记载,当初马嵬坡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返京后念旧情改葬,但挖开坟墓后发现,尸体、衣物等已经腐烂,只有香囊完好。
  此外,古代还有饮雄黄酒(酒中加入微量雄黄)的习俗,“饮了雄黄酒,疾病都远走”。其实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有毒的,所以现代已不饮。但雄黄酒有杀菌驱虫的功效,古代曾用来治皮肤病。不能饮酒的小孩,多在他们耳鼻、手心点涂雄黄酒,额头画王字,像涂碘酒一样,虫豸不咬。此外,雄黄酒还常洒在墙角旮旯,起到消毒作用,蚊蝇不生,蛇虫不至。古代还饮菖蒲酒,《本草纲目》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甚至有些帝皇把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因此有些地方还把五月称为“蒲月”。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古代端午节的“恶月、恶日”,实际上乃是我们古人防病、防疫、防毒的医药卫生节(所以端午节有些地方又称“天医节”“卫生节”);再如赛龙舟实际上也是古人的一个体育节,以增强体质与不利气象环境做斗争。
  视端午为恶月恶日的习俗,也并非是从远古就开始的,而大体始于汉代。因为汉代开始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五月和端午都靠近夏至,阳气最盛,人们认为不符合阴阳平衡的正常状态,而且阴气开始出现,阳气开始衰微,因此人们心怀恐惧。《礼记·月令》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因此视为恶月恶日就不难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汉魏以后社会通行数序记月日的体制,于是人们在自然节气之外,另择时日作为人文节日,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信仰”。五月初五的端午是继正月初一春节后出现的第一个人文节日,三月初三、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以后才出现的。因为五月初五最近夏至,因此从六朝以后夏至节俗逐渐移至端午也是自然的事。
  最后,说两件与端午有关的事,唐人殷尧藩曾有过一首《同州端午》,其中前两句是“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就是说他离家了三十五年。
  最近,在我经过了近八十一个端阳时,突然发作了左膝盖痛,走路一瘸一拐的,拍片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炎。特别怕冷,至今还穿毛裤。使我体会到民谚“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正确性。
  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源自:中国新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16:14,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