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43117|回复: 100
[节气

屈原故里赛龙舟

 [复制链接]
21#
 hongshan 发表于: 2011-6-5 16:15:39|只看该作者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端午
20#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6-4 17:37: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奥秘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几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以表达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里,端午节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慢慢被摒弃,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传统习俗蕴含着很多养生奥秘。

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经生香道 发表于: 2011-5-24 13:27:07|只看该作者

明朝端午浴香兰,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是苏轼的浣溪沙,说的是端午节到来,在其发祥地,也就是屈子的家乡,人们芳兰沐浴,穿上光鲜的罗纱,身佩五彩的饰品,空气中弥漫着粽叶、艾叶、菖蒲等的清香,纪念佳人。这个佳人大概就是三闾大夫屈原吧,屈原曾在《离骚》中将国君称作美人,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么苏轼称屈子为佳人应该也是一种尊称吧。整首词表现的是一种人们安居乐业的轻松、浪漫、美好的氛围与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佳节又端午,屈原大夫是我们一定要提到的一个人物。
  原来的印象中,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众昏竟进以贪婪”的国家,而他是一个危机感即强的智者,但有心无力,一生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宁愿坚持真理,而不愿同流合污,他为了追求精神的纯洁与美好,而不愿看到昏庸之人看不到的结果。他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是刚烈不屈的化身!
  然而,我们忽略了屈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另一面。在我看来,对完美的追求是他能勇于面对献身的精神基础,他是坚贞与热爱的统一体。
  唐代文秀《端午》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太沉重了,我倒觉得苏轼的浣溪沙直抒了屈子爱美的情怀。
  其实,屈大夫是一个非常爱花草、花香的人,在《离骚》这部伟大的史诗中,他多处提到了鲜花、香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等,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纯洁芬芳,屈原之所以喜欢花草,其实是一种对美好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喜欢花、香,还表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简直就是花枝招展。如果《红楼梦》说贾宝玉是一株花草转世,其实,屈原就是花仙子。
  屈子不仅爱花如斯,还喜欢种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可以看出,屈原是环保主义最早的实践者。
  照此看来,爱花、爱花香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这些同样也可以陶冶男性的情操。正是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品质的理解,让屈原对祖国激发了更大的爱国激情,成为了不朽的伟人。
  其实,后人是知道屈大夫的这种热爱的,也理解他的理解。在传统的端午节,人们一定会香兰沐浴,换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包上清香十里的粽子,门口挂上菖蒲、艾叶,喝着雄黄酒,让这些纯美的清香飘过历史,弥漫今天,沁透未来,让爱国、爱大自然的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继往开来,绵延万世。
  衷心祝愿各位端午节快乐!多一些花儿相伴,多一些花香缭绕。
18#
 YI~锌 发表于: 2011-5-4 11:24:51|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的端午节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老北京民俗中又称五月节,主要围绕弘扬善德和防疫健身而开展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祭神祭祖纪念先贤
  纪念先贤的代表首先是屈原,他是忠于国家的代表;东汉时的曹娥是孝顺父母的代表;文天祥是民族气节的代表;钟馗是主持正义的代表。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关于这个习俗也来源于赞扬善德文化: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行军中遇到一位逃难的妇女,此女人抱着大的孩子,领着小的孩子,黄巢问她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邻居所托带,不敢有闪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牵之。黄巢感叹,命她在端午日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可避兵灾。该妇女将此做法传告了乡亲,于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远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无枣的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

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YI~锌 发表于: 2011-4-28 16:06:34|只看该作者

又到一年粽飘香 端午节爱国与民俗完美结合

  又到一年粽飘香,你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赛龙舟、挂艾草……端午的旧风古俗你又知道多少、品味过多少?目前,在大城市里,人们大多只知道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顶多还知道吃粽子跟纪念屈原有关。其实,端午节的内容非常丰富,节日本身就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众多别称,也表明端午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请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和北京大学民俗专家陈连山跟我们聊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纪念屈原是文化选择
  记者: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最早跟纪念屈原没有关系,为什么后来说起端午节就令人联想到屈原?
  刘晓峰:端午节的最大意义与永恒价值当然是与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分不开的。端午节最早有辟邪消灾的意思,汉朝末年才加入纪念屈原的传统。吃粽子在上古时期就有,夏至时用新麦、新黍祭祀,后来附会上纪念屈原的意义。端午其他起源的说法也很多,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成为主流,连日本、韩国过端午也有屈原的传说。
  屈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士大夫文人。端午节跟现代社会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爱国主义,像郭沫若创作过《屈原》就加深了这个影响。纪念屈原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价值体系,是最主流的东西,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闻一多考证了端午节的来源,但他不反对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他的爱国先驱同乡,非常赞同保持有关传说。

辟邪今天仍有娱乐性
  记者:古时端午节为什么要搞辟邪,驱除“五毒”?
  陈连山:古人认为五月是充满瘟疫之气的“恶月”,因此选定五月初五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端午节辟邪其实就是卫生防疫,至少其主体是卫生防疫。我们不能因为端午节习俗中有少量的迷信内容,就以偏概全,把“辟邪”理解为迷信。端午节的辟邪是卫生防疫,端午节是传统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时节,人们喝雄黄酒,在门上挂艾蒿、菖蒲,用来防疫祛毒。雄黄酒除了饮用之外,还被用来驱除毒虫。
  中国人有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以毒攻毒”。传说画五毒图可以辟邪,人们就在儿童的兜肚上画五毒图,以驱逐其他危险动物,保护孩子。孩子是最容易受疾病侵害的人群,所以端午节最关注的也是孩子。家长通常还会在孩子的手腕上缠五色的彩线,在脖子上挂一个装满香料的香囊。既有香味,又十分漂亮。这些风俗自然都是以辟邪的名义开展的,内容主要还是搞好个人卫生。
  记者:现在这些辟邪的习俗是不是有点过时?
  陈连山:端午节的内涵很丰富,除了一定的宗教性和教育意义,其他活动还有娱乐性。过去辟邪的做法在今天好像没有太多实用意义,但有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这些做法很有趣,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就跟贴春联一样,大家觉得有意思。
  传统端午节很典型的活动是采百药,以艾蒿、菖蒲最为突出,使用最广泛。这两种植物都具有强烈的芳香,挂在大门口,用来辟邪。直接挂起来的,叫“艾旗蒲剑”;捆扎成人体形状的艾蒿,叫“艾人”。艾蒿还被用来做糕饼,菖蒲则可以用来泡制菖蒲酒,其实就是防疫保健。这些做法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趣的。

全民参与充实端午内涵
  记者:现在过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可以怎么过?
  刘晓峰:屈原的传说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结合了起来,现在国家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后,就应该充实其节日的内涵。怎么过端午节,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么过端午节,把有意思的东西复活,这些内容在古籍里有记载。另外就是考察传统民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把他们的做法跟当代社会融合到一块。今天的北京人大多不知道端午节的内涵,可以学一下老北京的过法。
  我们可以每年都去发掘端午节的内涵,慢慢积累,最后建成一个比较好的端午节。像韩国的端午祭,当初也衰落得很厉害,后来一些学者进行发掘,弄得影响很大。日韩两国都是全民参与过端午节,作为端午节的起源地,中国更可以全民参与。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应当一起努力,借鉴传统因素创造出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过节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利于建立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16#
 YI~锌 发表于: 2011-4-28 16:01:28|只看该作者

端午姓“伍”姓“屈”:端午节是诗人节,还是文化节?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端午不同于往年,苏州将借“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风,端午节这天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对此,专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姓甚名谁,专家看来不是关键,但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国人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伍子胥何许人也?他只是诸侯国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介赳赳武夫而已。据史料记载,他原是楚国将军,只因楚平王一夜之间将伍家百多口人杀尽,只身跑到吴国,投身在吴王阖闾的门下,后又成为夫差的相国,最后因与夫差意见不合,被后者赐剑自杀。考之伍子胥一生,乏善可陈,除了帮助吴王建了苏州城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二个字:复仇。他只为一个灭楚的承诺而活,其全部的人生信念就是泄私愤。为要泄去心头之忿,伍子胥不单要灭楚,更要把长埋在陵墓里的楚平王,连同棺木尸骨也揪出来!他要当着所有的楚人吴人面前,把楚平王鞭尸三日三夜!果然,当伍子胥率军破楚后,抓不到楚昭王,于是掘开楚平王之墓,开棺取尸,用重鞭鞭尸三百。自在电视上看到这丑恶的一幕后,伍子胥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彻底坍塌了。这样的一个复仇狂值得后人世世代代纪念吗?
  端午节是诗人节,也就是文化节,只有屈原这样的文化巨人堪当此任──享有万民纪念,伍子胥算哪门子文化名人,硬要说他也代表了某种文化的话,那就是复仇文化,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可现代社会需要弘扬这种复仇文化吗?我们正在建的是和谐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我们需要的是宽容,人道,忠恕和友爱,而不是仇恨,像伍子胥那样,一旦大仇得报,整个人就似失去了往日的精力一般,再也燃烧不起那一道无坚不摧的火焰。将端午节的纪念对象置换成伍子胥的危险就在于此。
  撇开端午节纪念谁背后的利益盘算,单从“文化共享”这点而论,我以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的专家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让一个复仇狂替代一位大诗人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标榜的是全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不可取。

端午节“屈伍之争”不是关键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其实,端午节“屈伍之争”,无论最后花落谁家,都不能是以一方放弃端午节而告终的,因为端午节早已从当初一个地域性的节日演变成为今天民族性的盛节。

  正如专家所言,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其实都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须知,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其实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传统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复兴”这道沉甸甸的文化课题。
  端午节本是中华民族为纪念诗人屈原而来。但是,2004年中韩发生端午节申遗之争,并以韩方最终胜出尘埃落定。
  如今,又是一场争论。今年年初,以“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今年的端午节苏州还将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端午节到底是姓“伍”还是姓“屈”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苏州 端午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人民将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据苏州市沧浪区委一位负责宣传的副部长介绍,“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初五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汨罗 论起源汨罗理应在先
  在岳阳汨罗人则认为,汨罗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地,也是粽子文化、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吃粽子、赛龙舟,已成为汨罗端午节的习俗,并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难日,汨罗江畔都会举行九子操龙舟、祭龙祭屈等活动。今年5月13日,为支持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不但举办了万人签名活动,还将于5月31日端午节当天,举办2006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
  对于端午节的申遗,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和“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该名单将于6月10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公布。
  针对目前的端午节之争,徐蔚明说,端午节最初是由祭龙祭神仪式发展而来,是华夏民族纪念屈原的节日,要论最早起源,汨罗理应在先,这是苏州所不能比的。
  “汨罗的端午文化从发展到成熟,成为我国的一种强势文化,再传承到中华大地某一地域。这样的良好形式合乎了当地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当地百姓将其精华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与当地的名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转嫁。”徐蔚明认为,“苏州的端午,就是典型一例。”

苏州将在端午节公祭伍子胥引发争议
  据现代快报报道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

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4.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5-28 11:32:12|只看该作者

上海端午节民俗重现[组图]

端午佳节,成都人喊“端阳节”,在民俗回归之后,重现了不少对年轻人来说还陌生的景象。现把上海出现的景象转发如下。

5月26日,端午将至,各种端午民俗元素装点着申城的大街小巷,让市民感受到了这一传统佳节的独立魅力。
一位市民从上海街头的一幅端午民俗画旁骑车经过。  端午民俗之一:民俗画.jpg  保存到相册
上海云南路美食街被各式端午彩灯装点一新。  端午民俗之二:挂彩灯.jpg  保存到相册
上海浙江路上挂起了各式粽子灯。  端午民俗之三:粽子灯.jpg  保存到相册
市民正在豫园一家药店门口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白芷熏香。  端午民俗之四:熏香.jpg  保存到相册
市民正在豫园选购香囊。  端午民俗之五:选购香囊.jpg  保存到相册
14#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5-28 10:54:17|只看该作者

屈原故里端午时节雨中祭屈子

中国秭归端午文化节二十七日开幕,按照“祭庙”、“祭江”、“竞渡”和“回龙”习俗,当地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和龙舟竞渡活动,数千民众和百余作家、诗人雨中祭屈原,寄托哀思。

当日上午,邻近三峡大坝的徐家冲港湾峡风阵阵,细雨飘飞,民众齐立江边公祭屈原。鸣炮奏乐、鸣金伐鼓、上香叩拜,“祭庙”仪式庄严肃穆。唱罢招魂赞,读罢公祭文,来自秭归县的龙舟队参赛队员抬着龙头齐聚江边,举行“祭江”仪式。

“我哥哟──回哟哦──”婉转、悲壮的《招魂曲》一开腔,游江的龙舟队参赛队员一边划龙舟,一边跟着歌唱,并向江中抛洒粽子,岸边观众亦随声附和,一时间,歌声鼎沸,婉转悠长。祭江仪式结束后,当地十二支农民龙舟队在“中国龙舟训练基地”徐家冲港湾摆开方阵,进行了一千米直道龙舟竞速比赛。

每年端午节期间,秭归县都要隆重举行公祭屈原活动,从南北朝一直延续至今。而民间则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男人们忙着检修龙舟,女人们忙着泡糯米,摘蓼叶、苦艾、菖蒲。端午节时,每家每户均在大门挂上用红纸条扎好的新采苦艾叶,然后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喝雄黄酒过节,热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末端午”(农历五月二十五)才结束。
2008年秭归端午文化节上千人齐颂《橘颂》  2008年屈原故里千人齐颂《橘颂》.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5-28 10:47:31|只看该作者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屈原故乡的端午习俗

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
12#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6-10 04:13:49|只看该作者
三嫂出联:五月五五弟午时吃粽子;
五弟应对:三月三三嫂三更做糍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16:10,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