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61|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5-15 22:13:1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上四川去

 [复制链接]
经历300年的辛勤开垦与相互交融,来自湖广等十余省的移民终于在天府之地重造出新四川,他们也融合繁衍成为泱泱数千万的新四川人。  ]7 Z' |+ ?) {2 z$ | http://www.phoer.net
$ P9 }( @8 F8 w% y% c- D2 O http://www.phoer.net
范文承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吃力地用全拼输入着一个个汉字。这位60岁的退休商业美术设计师,已经这样吭吭哧哧地工作了好几个月,将他们范氏家族几百年来传下来的一份族谱录入电脑,以便再次修订。
http://www.phoer.net 6 @  {' o6 _' a* \/ [
http://www.phoer.net % U0 Q) m( a* q" c" b这份 《范氏族谱》,记录着范氏入川始祖范端雅自干隆六年 (1741年)率五个儿子从广东来四川谋生,及其第四子范璧(字对扬)的创业历程与遗训,入川范氏子孙的命名排行、历代世系,各代子孙的生卒年月,功名职业。“到我这辈,已是第十九世”,范文承说。; Q; K' E! X( l0 J1 N7 e8 y& d http://www.phoer.net
2 [: j4 w3 L( D# u0 w http://www.phoer.net
范氏家族本是生活在广东的客家人。《范氏族谱》中记载,清干隆年间,因连年饥荒,家里穷困,难以度日,于是范端雅率领五个儿子,“空身入川”,赤手空拳到四川闯天下。
http://www.phoer.net / R" J! ^  m2 H1 g/ M) n3 x
http://www.phoer.net / e5 m" W& i! y( B3 v入川的范氏父子先是到了泸州附近的叙永。他们已经占不到荒地,只能租别人的田来种。第二年,范璧的五弟娶了媳妇。第三年,即干隆八年,范璧返回广东老家接来妻子和两位嫂嫂。到了入川的第六年,范家人决定再次迁移,这回他们往西走到了华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成都东郊龙潭寺一带,安顿下来,世代繁衍,到今天已经是有4000余口的大家族。
http://www.phoer.net 2 e& z* `) n- ^& o" n0 ~* ]
http://www.phoer.net 5 g* n' S1 g% B, ?5 o落脚:遍寻生根之地: M! \- Y# x' V6 ?' O: h' _ http://www.phoer.net
范氏家族的迁徙经历,在入川移民中相当典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的作者陈世松,对四川的这段移民史有过深入研究。他说,移民大都从东边湖北那边走“峡路”(即沿长江)进来,也有从南边贵州上来的。他们来了以后先是在川东重庆附近聚集,然后再迁移。一路沿嘉陵江往北,一路就往西边走。一次迁移到位的比较少。
http://www.phoer.net % Q! Y: @0 o+ i* y8 u9 a( @1 a http://www.phoer.net
在许多县志的记载或移民族谱中,入川始祖们选择落脚地,常常带有传奇色彩。广东一位叫做周元光的移民,于干隆六年6月启程,经贵州到了四川隆昌,路过杨家河时,取碗舀水一不小心把碗落到水里。他们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不走了。. P/ |3 h( N  d! \+ ?" R* @ http://www.phoer.net
' u' C2 M+ E$ E" J' q http://www.phoer.net
不过,陈世松认为,更多的移民选择落脚点都不是这么随意的。“清初的移民实际是在明代和元末移民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都是在那边有一定的亲缘或是地缘关系。”陈世松说。比如原籍湖南安化的谌氏家族在三台县的落籍过程,前后经历了从康熙三十七年到干隆十五年50多年时间,一共来了三批数十口人谌家的人,最终都聚居在了三台县的南路地区,这“与家族中最先迁川的谌益吉、谌益珍,在当地建立了可观的基业有直接的关系”,陈叙述道。
http://www.phoer.net   W  U8 a7 p4 x5 s: R; Y, S; ~/ ?8 r# l1 D' I7 Q# m http://www.phoer.net
从葛健雄主编、曹树基执笔的《中国移民史》第六卷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移民们落地生根的过程。在川东,从各县的县志记载来看,移民以湖广籍为主。特别是处在长江沿岸的大宁、云阳和丰都三县,提到移民都没提到过湖广以外的省份,而在江北远离长江的地带,非湖广籍的移民的记录就很多。曹树基写道:这说明“清代前期的大移民潮中,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离长江最近的地点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由此形成湖广人据江,外省人北上的局面。”而到了川中和川西,湖广籍的移民比例就逐步降低,从在川东的70-80%,降到了在川西的30-33%,而广东、江西等其他省份的移民比例均相应上升。
http://www.phoer.net : t4 \) k8 Y3 Q+ @
http://www.phoer.net . m3 a" s+ o- f3 D9 Z% r) G圈地:从荆棘中劈出家园6 R2 ^. B8 w4 l1 C; n( b9 ? http://www.phoer.net
第一批来到四川的移民,看到的情形是蓬蒿千里。一个曾经繁荣富足,人口达五六百万的省份,只剩下数十万人口,人烟凋敝,老虎甚至敢到成都城里伤人。移民先祖们只能从荆棘中劈出家园。陈世松记录过一个三台县移民口口相传的故事:在三台县南段石乡5村,有一所老房子,是清初移民从刺笆林中砍出来的。当移民们打开这座老房子的大门时,发现房中东倒西歪尽是倒毙的死人。那是明末战祸带来瘟疫的见证。3 _- {* z! J(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U2 _, A$ p/ @: w# s这时的移民们,只要在荒地上插上竹条树枝,土地就是自己的了。那是实实在在开荒:水田里有一尺多的鲤鱼,老死了也没人捉,茅屋外常传来野兽的吼叫声。
http://www.phoer.net + @$ a& [+ e9 ]. Z6 U3 w- d2 l$ J/ m
http://www.phoer.net : N- m) z0 b- w& v  _占了地后,只需要把地牒上报官府,“官不问其地方数十里,百里,署券而已”。有的移民“插占”的土地大得惊人,比如在新繁县,县志有记载说有一族占田数千亩的。在中江县,一位名刘廷齐的移民占的土地大得 “月余不能履其地”,只能趁打猎的时候去巡察一下。甚至有的荒山“由人手指某处至某处,即自行营业。”' I* r& U1 J+ h" |6 [" L( s5 k1 S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M% k& i% T3 A& y之后不久,四川发生过一轮贱价转让土地热。因为先来占地的人往往种不过来那么多地,他们就贱卖给后来的移民。有的移民用一两银子就可换10亩地,甚至用拣别人扔掉的豆秸,筛出5升豆粒,也换了好几亩地。
http://www.phoer.net . R, h8 U# u6 {0 o2 V- g4 q  O  Z6 l- a5 e) r6 m7 M, A http://www.phoer.net
这种好日子后来的移民就享受不到了。有人后来总结各省来的移民性情不同,说广东来的客家人喜欢“住山不住坝”,其实那是因为平原坝子早已被先来的湖广人占完了。后到的移民,只能租田种或是转到山区。( G: l/ S" |% w/ `1 }4 W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u5 o+ a9 R! s- T- p! B精耕细作,这是人多地少的广东及江西等省的历来传统。然而移民给四川带来的,还不只是刻苦劳作的精神。甘蔗、烟草等物种也是由广东移民引入,特别是甘蔗,“其壅资工值十倍于农”。从沱江到长江一带的甘蔗种植带,至今仍是四川最主要的产糖区。至于来自闽粤的移民们带来的番薯和玉米,则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后来四川的人口爆炸。番薯和玉米可以种在比较贫瘠的山坡、丘陵,实际上使四川的土地垦殖率大大提高。4 y6 C* L: K5 B. i; [& U6 d2 V0 e  D# D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F# l* z6 ]3 m- I. e2 A7 m融合:五方杂处成“土著”+ E! p7 {7 _1 c9 E http://www.phoer.net
当土地资源被占完以后,先来者与后来者、土著居民与移民、不同省籍的移民之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Y2 B' N& ~) o; G' Z( @& Q http://www.phoer.net
7 W, S( Z' s2 @- {+ a, t( H http://www.phoer.net
陈世松的《大迁徙》一书中叙述了几个土、客之间的冲突的例子。有的是移民欺负土著。主要的矛盾焦点还是争夺土地。而土著们看到移民们把荒地已经开成熟地,因而来抢的事情也见诸记载。最极端的事例是康熙年间,灌县的土著地主们纠集起来抢地,武装人马一直开到成都附近,搞得成都居民人心惶惶,乃至惊动到朝廷调兵弹压。
http://www.phoer.net 6 ]' ?7 o5 O$ N  q& u; P& U7 N) p0 @! X. f" J http://www.phoer.net
“在学术界,有人认为移民到了一两百年后,大概到了清代中期,咸丰同治年间,应该移民已经基本上融合到本地之中了。这里应该有几个标志。”陈世松说。$ N3 |( z* F- u0 \' o; t( `& u http://www.phoer.net
) M2 k0 ?% U* H7 ]1 _ http://www.phoer.net
“第一,家族开始出现分支,宗祠普遍起来了。因为修一个祠堂,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家族来修,而是有许多分支的一个宗族来修,这时候,完成了修谱牒,逐渐落地生根,与原乡关系淡化,开始独立,开始本土化了。”“第二个标志,是地方性的组织,比如会馆,已经开始发挥地方社会基层组织的作用,而且作用越来越显著。”“第三个标志,是应对当时的一些外来冲击,比如太平天国、白莲教等等,让各省籍的移民开始一致对付农民军了。”3 }) H: B7 C$ V' Z*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_3 a# G! D  Y" P9 u, w8 k“从人口学上说,移民第二代第三代成为主体时,移民社会就让位于本土社会或叫土著社会了。这叫做‘在地化’”。
http://www.phoer.net 1 I+ Z3 {! s1 M  o- N1 @  [3 M
http://www.phoer.net & a- _8 p! J7 m$ k清朝中期,成都流行过一首十分著名的 《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开始走向融合的鲜明写照。
http://www.phoer.net   `  [7 w7 X7 @# _: O4 O8 K% n4 Y9 W$ g8 g" X! E- ? http://www.phoer.net
新四川人1 f  m. S! ^  j. V http://www.phoer.net
在清朝末期,四川的会馆走向了衰落。“会馆这些功能的弱化,就说明这里变成土著社会了。”陈世松说。因此,会馆历史的结束,也是各省移民彻底融入四川的一个必然。4 \) w/ k: b: m% l" {. W8 B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3 s6 o& t, c# t经过移民们与本省土著一百余年的励精图治,四川又一次重生。“这次移民对四川人的性格改变肯定起了很大作用,”陈世松说。“原来说川西人尚文。但经过这次移民后,川西出了很多大将,像杨遇春、岳钟琪,都是移民后裔。”3 r' q: `' S4 f1 X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f2 S1 L, {2 W. `, G( _7 Y0 e6 h( g“移民可能对巴蜀文化带来一些改变,但是基本的文化模式没变。哪怕是人已经换了。因为地理环境对人的文化的根本影响没有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定了人只能这样。原来福建人长于经商,安定下来后也不愿出去了。在四川的历史上,只有秦代那次移民,是连文化模式都改变了。秦之前,巴蜀和中原文化是不一样的,秦代以后这里与中原一样了。汉代以下,基本还是沿着中原文化。可能隋唐时,进来的移民精英文化多些,而明清时的湖广移民,平民文化色彩重些,但是对四川都没有基本的改变。”在陈世松的眼里,尽管有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换血,但四川仍是四川,川人的性格基本没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绝地图存:从成都到钓鱼城 蹬三轮的“荷叶”传人走了……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5-16 03:21:3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幸好我就在四川成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何晓 发表于: 2009-6-5 13:17:28|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
4# 金佛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8-1 16:09:06|只看该作者
四川的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丁芝萍 发表于: 2009-8-2 21:22:35|只看该作者
增长见识了。谢谢。
6# 青城山
 司馬昭 发表于: 2009-8-2 21:59:31|只看该作者
湖廣填四川,我的祖先也是這樣來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重庆皂角山李氏 发表于: 2009-8-3 15:27:15|只看该作者
在清康熙后期及雍正、干隆年间,明代及明代之前移民到四川的人之后裔对从新开发四川所发挥的作用向来有些被忽略,这是很有些令人遗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06:06,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