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1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3-24 08:02:2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论博什瓦黑岩画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叶峰 罗庆春 
  
  一、引言
 
  “岩画”彝语意为“瓦尔补”或“瓦也”或“瓦黑”。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岩画艺术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神秘而丰富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时代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去研究、分析、阐释、深化。使之成为人类艺术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它是各族先民们用细石器或铁器凿刻或用动物血、矿物质颜料绘制在坚硬的崖壁巨石上的画,它是用图画语言的符号形式记载人类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博什瓦黑岩画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岩画中少有的南诏时期石刻岩画。“博什瓦黑岩画”位于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的南坡上,西距著名的中国航天城西昌43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这里有茂密的松树林、林间清清的山泉,还有被潺潺溪流环绕着的高低起伏的高原荒坡……在这样一片蓝天白云,带有几分高原情调的土地上,居住着半农半牧、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他们就是博什瓦黑岩画群忠实的守护者。“博什瓦黑”彝语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多么富有诗意的命名,难怪多少年来,随着“博什瓦黑”远扬的名声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于2002年12月对博什瓦黑岩画进行实地的调研,亲自耳濡目染了博什瓦黑岩画的魅力;心中油然而生解其之谜的念头。但苦于缺少这方面的历史资料,难于下笔。据昭觉县文体局的彝族学者介绍。1982年4月,著名彝族学专家刘尧汉先生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先生等多位专家对博什瓦黑岩画曾作了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测验、捶拓等工作,经专家们考证鉴定认为这是唐南诏国时期的岩画。但南诏统治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演变,有些什么重大事件,其经过情形如何,历来就没有完整的史料记述。正因如此,本文拟仅就岩画内容和刻绘技法为主要依据,对“博什瓦黑岩画”的文化艺术内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分析,与有识专家商榷。
 
  二、博什瓦黑岩画形成的背景与现状
 
  人所共知,唐朝后期今之大小凉山并入南诏国,置建昌府,南诏灭亡之后,此地区归大理段氏政权统治;因此,今之博什瓦黑地区曾是南诏国的管辖范围,笔者认为这里曾经也是唐中原内地通往云南和南洋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南诏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因此,这里受到内地汉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浓烈的,特别是南诏国王任用汉族人郑回为清平官,更加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博什瓦黑岩画是这方面的活化石。在这方圆44余亩的岩画保护区里,有十六块天然巨石上雕刻着440平方米的岩画,岩画群可以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
 
  南区:位于博什瓦黑山坡中下部,近邻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整个岩画的主区;共有8块雕刻的巨石,其中有一块刻石最大,是南区的中心;这里有《卧佛图》,有人又说它是古彝人的《超度送灵仪式图》。在这块巨石上较平整的上方凿刻了一卧佛,卧佛头枕着左臂,静静地入定躺着是画面的主体,下有一群坐着的人们,有大小比例不等的僧人或菩萨,或普通的人们在拜佛或祈祷,卧佛左上方刻有一小人,当地人说雕刻的是彝人传世英雄支格阿龙,这块大石头上的岩画,已年代久远,严重风化,看得不是很清晰了。另外一块石头上刻画的是人们常说的佛教里《四大金刚》,“四大金刚”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威武雄壮手持弓箭武器的四位武士。这一区内其它几块石头上还雕有龙、龟、麒麟等图腾,释迦、观音、明王、毕摩造像等。
 
  西区:位于南区的西部,共有五块刻石,最南边一块刻石有一尊男性像,该刻石右侧往100米有四块刻石。
 
  北区:位于山顶,有三块刻石,其中两块靠西,岩画小,刻线技法粗犷,刻的是小型人物。其东南边的悬岩有一横长形岩石,在岩石南面较光滑处刻有一副六人骑马的出行图,气势庞大、人称《南诏王山巡图》。此幅岩画是该岩画群中精彩作品之一,古老的南诏艺人们充分利用这块岩石走势,从视觉的张力角度出发,从整体到局部把构图经营得饱满而紧凑、完美而和谐的地步。
 
  三、博什瓦黑岩画的技法特点与民族文化
 
  这些岩画作品就像活化石般阐释着这片土地上已经被岁月淹没的年代,阐释着那个年代的神秘的南诏文化,阐释着彝汉文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混血时代”的具体实例。正因如此,博什瓦黑岩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语言魅力。
 
  客观写实的雕刻语言是“博什瓦黑”岩画的一大特点。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岩画中,更多的是原始彩绘岩画,它们多用各色染料绘制,据有关专家在对沧源岩画考察时得出的研究结论,作画的就是用动物血或兽皮来熬胶,然后将这种溶液与赤铁矿粉等染料相混合用来作画,且所画作品多为装饰性的岩画作品,属原始岩画的均多。而“博什瓦黑岩画”是人类已进入铁器文明时代的唐代南诏时期的凿刻岩画。此岩画群磨刻和凿刻两种技法均有运用,造型功力深厚,无论表现人物动物其技法技巧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写实能力真可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赞叹。博什瓦黑岩画是南诏国时期彝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主要例证。《南诏王出巡图》、《毕摩作法图》、《明王像》、《龙图》、《社里马嘎》(又叫怪兽)等无一不是彝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刻线技法上融毕摩画“线描”技法和国画“白描”技法相结合,兼收并蓄、自成一体,用锋利的刻画工具,铁器创造了具有毕摩画特质的线描效果,线条简约而古朴,达到一种“神秘的写实主义”效果。同时也不失中国画白描中“线描”技法,巧妙利用每块石头之造型走势,得体安排画之总要,从整体上合理把握每幅画的大局,达到整体到局部的完美统一。观博什瓦黑岩画群真可谓是六法俱全。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1]博什瓦黑画中虽无随类赋彩于岩画上,但看其对人与物精彩而生动刻画,我们可以这样说南诏岩画大师们给石头赋予了生命,从中我们体会到南诏时期岩画艺术中融本土绘画技法和中原汉族绘画技法为一炉的刻石方法。另如我国著名的内蒙阴山岩画,其凿刻方法就与博什瓦黑岩画有很大的差距。“岩画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磨刻。先凿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用专门磨出钝尖的硬石,蘸上细砂磨出图形。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开始使用敲凿法作画,延续时间最长,几乎与阴山岩画艺术相始终。一般早期岩画,敲凿的点小、均、精、密,点上落点,不显敲痕;而晚期岩画的凿刻点大、稀、不均,制作草率,给人以粗糙之感”。从中可以看出两者岩画表现方法的不同之处。
 
  题材上用典型的彝题材《支格阿龙》、《龙图》、《南诏王出巡图》、《毕摩作法图》等。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较多的岩画中,其主要题材大部分是狩猎图、人物图、舞蹈图、交媾图等原始岩画内容。而博什瓦黑岩画大多与宗教题材有关。《毕摩作法图》中以非常写实的手法刻化了一位留着卷发辫子,戴着大玛瑙耳环,盘腿而坐,手持神扇(毕摩祭司的法器),面容祥和的大毕摩正在做法术的场面。另外,“支格阿龙”的传说,在西南彝族地区广为传颂,他云游四方,为人类斩妖除魔,扬善惩恶的故事妇孺皆知。从彝汉题材同时出现在一个岩画群中的状况,可以证实南诏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博什瓦黑岩画正呈现的是彝汉从“文化混血”到“艺术混血”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博什瓦黑岩画群是彝汉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
 
  四、以宗教为载体展示南诏文化的亮点
 
  博什瓦黑岩画群中每件作品都附着包含众多的文化内涵;每一件作品里面都蕴藏着独特而幽邃的民族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精神趣尚。
 
  博什瓦黑岩画是南诏彝族和汉族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缩影,用古老的岩画语言阐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记录着这个远古民族那一段原本就难以寻觅到史料实证的生存历史,并将其符号化、直观化,使之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南诏文化艺术的桥梁。所以,在京的一次南诏实物展览中“博什瓦黑岩画群”的拓印片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南诏艺术作品。这无疑对深入研究南诏国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实证依据。
 
  (1)佛家文化占有重要的比重。佛教自魏晋时期传入我国以来,佛教艺术以其博大而精深,灿烂而耀眼的风貌闪亮在中华大地上,驰名中外的敦煌壁画,享誉海内外的大足石刻等等无一不昂扬着一种来自历史积淀的佛家造型艺术之美,它以石刻壁画艺术直观的方式阐释着繁杂的佛教经书内容,给深奥难译的经书文字内容赋予图像化的解释,使之能通俗易懂的宣扬佛家思想,达到普渡众生之目的。在博什瓦黑岩画群中佛教造像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例如《超度送灵图》、《论禅图》等无一不传扬着佛教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南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政教合一的体制在南诏的形成。
 
  (2)彝族的毕摩文化成为博什瓦黑岩画群的闪光点。在博什瓦黑岩画群中有关传颂毕摩文化的《毕摩作法图》是比较典型的一件作品。毕摩是彝族普遍信仰的传统宗教文化。毕摩又是彝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职业从事者,其职能为“祭祀”,“禳解崇祸”,“占验吉凶”等。毕摩的法器有法帽、法衣、神签筒、神扇、神铃、经书等。使用之经书传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文学、艺术、历法等诸多内容,种类之多,卷帙浩繁。
 
  在博什瓦黑岩画《毕摩做法图》中,以娴熟的岩刻技法塑造了一位法力高强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毕摩形象;他用铁链栓着狼做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来了“神鹰”,即毕摩的附体之神“安萨”,展翅飞向毕摩的方向,造型准确而生动,往前飞越的动势在岩石的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了完美合理的透视关系,线条凝重而流畅,显示神鹰风雨无阻的神力。“毕摩”、“神鹰”、“狼”构成了一幅超越世俗的作法场面,作者的确独具匠心,这样一幅作品确能力透着毕摩文化的精髓内涵。
 
  (3)具有深厚帝王气质的《南诏王出巡图》。博什瓦黑岩画群中在较突出的岩石上有这样一幅构图严谨、形象逼真、准确生动的阴刻手法描绘的出巡图,画中有6人骑马出巡场面,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有序的安排画面主体,特别是骑马人比例准确而生动,娴熟的阴刻造“线”运用得轻松自如,凿刻了姿态不同的马和特征各异的骑马人;还有两只跟着马队脚下跑的猎狗一前一后之间既有向前行跑的速度,又有相互呼应的生动性,而且从狗的造型上分析是凉山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这件作品是博什瓦黑岩画群中精彩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南诏国史料研究角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武士文化。在博什瓦黑岩画群南区有一件被专家们认为是凿刻的“四大天王”的作品,但在笔者看来他们更像是勇猛无比的南诏国武士,他们个个赤着胳膊和脚,手持弓箭瞪着大眼,有所向无敌这气势,线条简炼而不失张力,作者以满腔的热忱,粗犷中带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南诏国时的尚武精神。南诏时期,彝族统治以武富国强兵的法宝,“四大天王”就是这方面例证。
 
  (5)图腾文化。图腾崇拜是我国众多岩画中一个永恒的题材,无论是北方岩画还是南方的原始岩画中都出现了很多“图腾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博什瓦黑岩画中也出现了“龙”、“鹰”、“鱼”、“麒麟”等诸多图腾造像,更加丰富了岩画的内容和形式。“鹰”是彝族崇拜的图腾之一,彝族民间关于“鹰”的传说很多,鹰与濮嫫娌也的故事,彝族毕摩与“鹰文化”的传承等等,已经成为中外彝学界的探究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纵观以上岩画内容和凿刻技法,证实了这样一个结论。“博什瓦黑岩画”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是多元文化架构的烙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已经在唐南诏国形成。各族人民在共同经历了西南大地所发生的一切战乱与不幸的同时,也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共拥有的一切幸福与辉煌。彝汉各族的文化之间既有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不同趋向,又有血脉相通,水乳共融的共通性。因此,南诏文化中在保留和继承了彝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汉族的文化养料。这在“博什瓦黑”岩画中已经是一个不容辩驳的实证。“多元一体”、“文化混血”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混血”的历史事实不计其数,“博什瓦黑”岩画是这方面典型的实例,她是南诏国的统治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给后人留下的很有价值一笔财富,是西南彝区古代历史上彝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平共处的历史丰碑,特别是在凉山彝区发现如此规模庞大的岩画群,对进一步了解研究当地历史,各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也对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彝族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该论文系四川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研究”研究成果。
 
 
  叶峰,西昌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源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三星堆众鸟造型考 中山狼的谵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7:15,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