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8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9-3-19 18: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 陈祥 石开忠 周真刚
  导语:和谐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后,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论文在全面研究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定义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五条路径,希望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关于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定义的概述
  民族关系的好坏是民族问题发生的直接因素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往往涉及民族关系的理论。因此,民族关系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 什么是民族关系
  目前,从查阅资料来看,对“什么是民族关系”,标准不同,界定也各不相同。本文仅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阶级分析理论两个方面来定义民族关系。
  一是从民族之间的联系来定义“民族关系”。由于对“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关系定义。
  1.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只要有民族交往,就有民族关系问题。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费孝通认为,民族关系是指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和影响。郑杭生认为,民族社会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一个民族国家内不同民族集团之间、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乃至由多个民族国家所构成的国家联盟同其他的民族国家联盟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丁龙召认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黄世君认为,民族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单一民族与单一民族、单一民族与统一的多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2.民族关系是由民族特征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所有关系不加分析地一律视为民族关系。不同民族的成员在交往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大多数都不属于民族关系。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勋铭认为,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以民族出身或族籍为依据而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受生产关系的制约,是直接受制于人们的政治关系。杨昌儒认为,民族关系是在民族交往中发生联系的民族在维护自己地位和待遇、权利与利益的前提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金炳镐认为,民族关系在当今世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社会现象,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问题。他认为衡量是否构成民族关系的关键是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内容,具有民族性内容时才成为民族关系。
  3.民族关系是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等社会关系构成的。
  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徐黎丽认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或跨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的交往关系。余梓东认为,民族关系是特定历史阶段中客观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与相应的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
  二是从阶级理论的角度来定义民族关系。主要从分析民族关系的结构、性质和特点等来界定民族关系。主要的观点有:马曼丽认为,民族关系是指有族际内涵的关系,是国家和代表国家的统治阶层和各级执政权力阶层与各民族人民的关系、处于不同地位的各民族的统治阶层或权力集团相互间的关系、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陈永龄认为,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阶级剥削制度下,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仅在国内压迫剥削少数民族,而且对外推行民族沙文主义,残酷压迫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挑拨离间,人为地制造民族间互不信任的敌对关系。在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侯哲安认为,民族关系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和其本民族的人民及其他各民族人民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民族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在物质生存资料上互通有无、精神文化上取长补短的联系和影响、或在相互对抗中敌对双方民族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下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研究界定的民族关系。代表性观点有:马克思认为各民族的平等联合、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列宁认为谁不承认民族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初步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起来。194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但已经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等五要素,意义重大。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五节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式确立。
  新中国建立初期,虽然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还没有消灭,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产生民族对立的阶级根源还没有根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各民族内部原有的私有制制度和阶级压迫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也就是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三)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加入“和谐”的要素,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是新的理论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更高水平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必需前提。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中增加和谐的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种历史性要求。
  “和谐”是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一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也有着鲜明的指向性。这是以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以及随现代化推进而出现的各类与民族关系有关的矛盾的持续存在为指向。这些矛盾正在成为或将要成为我国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对它们的解决也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将“和谐”加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素,将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作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和谐”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更加完整。“平等、团结、互助”已经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但将“和谐”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则使这种民族关系有了一种有序的结构性要求。“和谐”以承认差异、多样性为前提,讲究相互关系的合理调处,讲究不同个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和谐”要素的提出,是对我国各民族文化利益多元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各民族和睦、协调、合作等统一性的强调。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也不是对它们的重复,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和谐关系是建立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主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自然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迫切要求。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掌握运用了民族关系的内在规律,积极回应各族人民新期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下民族关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重要方法和主要实践,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宏观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到中观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再到宏观、中观、微观的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又到民族工作新理论、新政策和新措施的践行,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立场原则、核心理论观点、主要方式方法和基本工作实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为我们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遵循的根本依据。
  2.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而这一根本措施就是不断逐步缩小全国各地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助于激发各民族的主人翁意识,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最坚实的保障。
  3.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定盘星。民族关系不和谐的方面,如民族主义和地方狭隘民族主义,不仅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还会增加民族间的猜疑和不信任,伤害民族感情,阻碍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互助,从而难以形成合力,势必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地区的稳定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我国有2.1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有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县75%以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的大事。因此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
  4.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平衡剂。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和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减少因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减少矛盾,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可以说,在发展基础上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同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先富帮后富,先进地区和民族支援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增进民族间的利益协调,实现社会公平。

三: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的和谐稳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理想和共同愿望,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民族工作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有学者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说,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所主张的“制度性通婚”“取消民族学校”“取消民族优惠政策”等,缺乏现实基础,不适合我国民族国情,搞民族关系“大跃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了民族地区安定与团结发展,影响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民族地区存在着一些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内部方面,民族地区尤其边疆民族地区因其自身基础薄,经济发展进程明显滞后,至今我国贫困人口的大部分仍然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容易造成少数民族的心理不平衡,势必影响民族间平等团结的关系。外部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千方百计在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我国进行渗透。而我国民族地区正处在这种渗透的前沿,一些分裂主义思想会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国际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迷惑人心,制造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和稳定,又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和平安宁。

四: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更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的原则。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夯实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基本要务,树立“旅游+”的思维,发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和催化、集成作用,使之成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统筹整合其他资源,实现无边界扩张,促进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推动“旅游+工业”,促进工业生产绿色化。推动“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寓农业于旅游。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造好传统村落等乡村旅游载体,为原住民留下美好家园、为城里人留下美丽乡愁、为旅游者留下美妙回忆。推动“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树立“城镇即旅游、旅游即城镇”理念,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的智慧旅游城镇。突出一城一景,推动“旅游+服务业”,促进服务标准化。做强旅游服务市场主体。强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用好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自媒体,传递民族文化旅游好声音。
  2.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民间性、农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鲜明特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应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讲出精彩故事,注重与游客消费需求对接,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从“橱窗式”向产业化、封闭式向参与式、节点式向常态化转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理论、政策的研究,探索多形式的研究方式。建立研究机构,深入研究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广泛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理论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办法,为少数民族文化生存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3.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维护各族群众利益、反映各族群众意志的桥梁纽带,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威望较高,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挚”的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地区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通过挂职锻炼、异地交流、多岗位考察等方式,对政治过硬、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培养政策,设立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特别培养项目。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中,对涉及文化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适当提高在保护实验区的招生名额。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真正依赖的还是对民主的追求以及法律对民主的保障。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政策源头,是扎根中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创立的最可靠也最管用的办法。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能动地把握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切实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切实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总之,必须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加强政治建设,突出对党忠诚、政治过硬,无论哪个民族的干部都要牢记职责使命。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激励机制,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民族团结单位,对在民族团结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方式,把握好尊重规律与适度引导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自觉把本民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自觉抵制分裂祖国的思想和行动,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挖掘原生态民族文化中团结和睦、和谐共生的理念,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

§ 参考文献
  [1] 苏联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52:125
  [3] 邓小平.邓小平选集(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2
  [4]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5)
  [6]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0-141
  [7] 杨昌儒.民族理论纲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29-230
  [8]束锡红,聂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J].民族研究,2012,(5)
  [9]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
  [10] 侯哲安.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A].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4
  [11] 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12] 黄世君.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89,(6)
  [1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14]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110
  [15] 丁龙召.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之浅见[J].阴山学刊,2004,(5)
  [16] 王勋铭.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1)
  [17] 金炳镐.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
  【作者分别系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和党建研究处工作人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转自《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1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人权进步的成功实践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23:46,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