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491|回复: 1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教师[李里]教授开家庭动物园并为每种动物写对联 自称不为标新立异

 [复制链接]
  李里(实名:李浬),1976年11月30日出生在重庆市解放碑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大学物理教授,母亲是公安局的才女。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继承祖上的艺术天赋,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被人称为“才子”。2015年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书院教授。

穿长衫的大学教师──李里
  偶尔穿一次长衫感觉古怪,天天穿长衫就更让人感觉像个古董。
  他,正是用这种“离奇”的形式固守着一种叫做“国学‘的东西。他用身体力行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有人“羡慕”他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境界中。他,就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8岁的教师,姓李名里。
  照片中的人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其实他既不是民国早中期的老式人物,也不是大学剧社客串徐志摩的演员,他是真实生活在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所有见过李里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长衫加身,儒风雅意。
  在一名女学生的引导下,我们来到龙泉驿区洪河乡。绕道田边,经过鱼塘,穿过林荫……远处只见竹林环绕的一处四合院,这是李里租住的一座农家小院。院子不大,房有大小六间。正堂也做书房,墙上端挂着孔子画像,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卧室那张雕花木床的“年龄”至少百岁,连盖碗茶具也年代久远;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瓜瓢、蓑衣等特色饰物;院中养有几只兔子、小鸟,两只土狗与主人形影不离;青瓷花瓶、腊梅浮香……总之所有用具摆设一应古典做派,显示出主人的绝世不凡。
  李里有20多件四季所穿的各色长衫。他说穿长衫是为了身体力行地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只是长衫和线装书,除了随口而出的古文,李里的词汇都与众不同,管学生叫弟子,管西方人叫西洋人,访客不分男女一律尊称“先生”。出门前必定对镜整装,走路微微含胸,一手撩起长衫后襟,小步而趋……
  李里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诗意氛围里,使他从此沉醉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13岁时,作为初中学生的他,就选择了穿长衫这种能够表达自己个性的独特方式。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件长衫是怎样穿上的:把饭钱、零花钱省下来的20多块钱,找到一位做戏装的老裁缝,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件灰色长衫。这件长衫李里至今仍还保留着。
  李里当初穿长衫遇到了很多阻力,老师和同学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直到后来长大了,父亲慢慢也就不反对了。李里说他穿长衫的原因有三:“一是我从小就爱国,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讲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穿长衫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二“我觉得长衫很飘逸,玉树临风,很符合中国读书人的气质。”其三“长衫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天人合一。西装都是两截,上下结构,表现西方文化崇尚分析。而长衫从上到下浑然一体,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和’、‘天人合一’的内涵!”
  李里自幼习画并有硕果,作品曾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一幅《西游记》长卷画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初中毕业后,李里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因为他觉得中国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缺乏人文教育。他是通过自考取得中文本科文凭的。
  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和遍访名师成为他最重要的求学方式:曾在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青灯古寺中遍读经书;曾拜90多岁的老尼姑研学传统中医;曾提着十块腊肉敲开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家门……如今,自学成材的李里门下收有正式跪拜的弟子10名,分别跟他学习传统中医、书法绘画以及古典文学等。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学生调戏女生后老师的经典评语 话说古今敬酒词
18#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8-20 09:2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8-20 09:24:00|只看该作者

教授开家庭动物园并为每种动物写对联 自称不为标新立异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胡芮默 实习生:何叶 谢蓉

  来自成都的大学教授李里又火了,原因是最近网上一则“成都教授住10亩院子,把家变成动物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8月上旬,李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很淡然,“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李里告诉澎湃新闻,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人类少而禽兽多,人不胜鸟兽虫鱼之苦。现在正好是反过来了,禽兽少而人类多,禽兽不胜人类之苦,人类膨胀,动物都怕人。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将赞化园对外开放,是为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何给动物园取名“赞化园”?李里表示,“赞化”二字出自《中庸》:“赞天地之化育。”
  赞化园的设立初衷,还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还在四川师范大学任教的李里,在国学院附近偶然见到一只梅花鹿掉进了人工湖。因为不忍看它被杀掉成为食物,李里花了800块钱将它救下来,养在书院里,这是他救养动物的开端。之后几年,他又陆续从野味馆等处救下豪猪、鸵鸟等动物。

获聘西南交大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教授
  去年,李里就一度成为新闻人物,他让儿子骑牛上学。
  2017年7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不爱和别人争论的他曾说:“大家说好说坏,都没啥”,“我的行为都是从自己的追求出发的,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1976年出生在重庆的李里,来自书香世家,父亲是大学物理教授,母亲是公安局才女。他从小就痴迷中国传统文化,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早在10年前李里就因传授国学被媒体报道,他的“奇怪”常引来大众的讨论。他初中后辍学,在家自学,后来到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开国学课,并于2010年建立了“传薪书院”。2014年李里离开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传薪书院脱离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为他独立经营的一所书院。
  另据西南交通大学官网消息,2015年9月28日下午,校长徐飞为李里颁发了聘书,聘请李里为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教授。唐臣书院是茅以升学院的另一个功能体,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遵循茅以升老校长“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贯彻“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搭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个性化培养,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特区”和“两个基地”,“一个特区”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区”,“两个基地”指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基地和书院制教育的试验基地。
  李里自14岁起钟情长衫,由此获得“长衫先生”之名。多年来,有人效仿他开始穿长衫、读古书,也有人嘲讽他“神经病”、“作秀”。
  近期因为开设家庭动物园(李里为动物园取名“赞化园”),他再一次走红。澎湃新闻记者8月8日采访李里:“有人质疑你穿长衫、救养动物是形式主义,是在作秀,你怎么看这件事?”李里回答说:“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才穿长衫,在我看来,长衫上下一体,能体现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

李里在动物园

母亲不希望动物园规模扩大,“儿子要做学问”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动物有更好的生活环境,2013年,他用自己讲学的资金租下了成都市郊幸福梅林的10亩地,后院“赞化园”安置救助的野生动物,前院作为讲学场所。后院安置救养的动物至今已有红白鼯鼠、雪貂等近百种,包括三四十种野生动物,还有家禽、家畜、宠物等。
  “我给每种动物都写了对联,这是全世界动物园都没有的特色。”李里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赞化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饲养的野生动物多了,赞化园的名声渐渐传出去,李里的行为难免被人质疑是否合法。
  李里早在2013年就办理了国家非重点保护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2016年四川省林业局在实地考核后肯定了李里救养野生动物的行为和资格,给“赞化园”颁发了野生动物临时救护基地的牌照。成为野生动物临时救护基地后,赞化园向公众开放。
  “有很多人过来送流浪猫、流浪狗,现在园子里猫都有十几只了,狗也不少。”李里笑着说。
  成都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赵波2018年8月7日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野生动物救助,确实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李里的“赞化园”正是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野生动物救助的。
  赞化园中养了近百种动物,月开支近10万元,这给李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光是购买饲料,每个月就要花费一万多”,李里告诉澎湃新闻,六位员工中有一位专门负责采购饲料,因为动物们有的吃肉,有的吃鱼,有的吃树叶,有的吃杂食,必须仔细区分。“我的生活非常简朴”,李里说,“家具都是在旧货市场买的,书房里所有书架加起来只有150块钱。”
  园子里细致、琐碎的工作大多由李里自己完成,驱蚊,抓跳蚤,赶老鼠,天冷给圈里加草,天热给动物们降温,排水沟被粪堵了都是他用手掏。今年六月下旬起,成都多暴雨天气,给赞化园的运营造成很大影响,雨水冲垮了动物的圈,经常是修好不久又坏了。接受采访时,李里还在修整梅花鹿的圈,“那个圈都被水冲烂了,梅花鹿在泥沟里走,我又重新买了很多石板,把地面全都铺好”。
  “一开始,家人是不支持的。”李里说。
  李里的母亲告诉澎湃新闻,刚开始非常反对李里救养动物,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儿子应当把精力放在学问上。六七年过去,她渐渐接受了李里救养动物的行为,“他选定了这种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李里母亲说,但她不希望动物园的规模继续扩大,“儿子毕竟要做学问”。

对话
“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园”

  澎湃新闻:为何给动物园取名“赞化园”?
  李里:“赞化”二字出自《中庸》:“赞天地之化育。”我给赞化园做了一副对联:“救生灵于俎刀护生养性,赞天地之化育格物致知。”意思是我们从菜板上救下动物,保护生命,存养人性,而赞美天地宇宙生养万物的精神,就是读书治学的意义所在。

  澎湃新闻:近百种动物通过哪些途径来到园子里?
  李里:2016年以前,我们是以救助为主。2016年对外开放后,也向动物园引进了一些大家喜欢的、用于科普教育的动物,比如说羊驼、浣熊、松鼠猴。另外,因为我们这里是野生动物临时救护基地,所以在其它地方救下来的动物,林业局有时也会送过来。

  澎湃新闻:相较于其它动物园,赞化园的特色在哪?
  李里:我们是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园,有一个全世界其它动物园都没有的特色,就是给每种动物都做了对联,挂在它们的圈旁边。对联的内容与每种动物的外貌、习性、经历相关,如果游客把这些都搞懂,肯定会长学问。比如,给豪猪做的对联:“利刺在身何惧豺狼虎豹,响铃拍尾更惊鼠兔蛇蝎。”给骆驼做的对联是:“一意孤行深入荒烟大漠,两峰高耸傲横落日长河。”给黑天鹅做的对联:“嘴红向天鸣声飞月坠,羽黑临水照影过魂销。”给鱼鳅猫做的对联:“要欣赏这稀奇须先把分别心去掉,知同情那酸臭才算将圣贤意契合。”给毛驴做的对联:“细雨骑驴诗人意,深情满眼儒者心。”给梅花鹿做的对联:“与仙鹤齐名向征禄寿,伴周公鼓瑟迎纳宾朋。”

  澎湃新闻:赞化园2016年对外开放后人流量大吗?媒体报道后有什么变化?
  李里:刚对外开放的时候人不是很多,一是因为位置偏僻,二是因为场地不是很大,三是我们也不做宣传营销。春秋二季算是旺季,周末来的人会多一些,但平时人流量也不是很大,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人。现在有一些人会专门过来,主要是动物迷,以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博士,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等。他们来了之后很喜欢,口碑相传,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澎湃新闻:救养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后,是否给你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运营赞化园的经费来源有哪些?
  李里:经济压力还是有一点的,每个月的地租、水电费、员工工资,再加上动物的饲养、医疗、住所维修,一共要近10万块钱。经费来源一是我讲学的报酬,二是卖字画的经费,三是一些爱心人士的支持,四是赞化园向公众开放后收的一些“爱心券”,每个人20元钱,但不强制,大家一般都愿意献爱心的,有的人不愿意就算了。

  澎湃新闻:赞化园一共有几位员工?分工如何?你负责哪些事务?
  李里:加上我是七个人,两人负责喂养,一人专门打扫,一人负责采购,还有人统筹管理。我自学了兽医知识,治疗方面是我负责,另外一些比较琐碎、细致的事情,比如说天冷给圈里加草,天热给动物们降温,驱蚊,抓跳蚤,赶老鼠,都是我在做,排水沟被粪堵了,都是我用手掏。过年的时候给员工们放了假,那几天我更忙,大年三十晚上都忙到两三点钟。

  澎湃新闻:近几个月成都天气不太好,总是下大雨,赞化园的运营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学生有过来帮忙吗?
  李里:我们真是遭了灾了!从六月下旬开始下暴雨,雨水冲垮了好多动物的圈,我就要修沟渠,捡瓦片,补房顶,每天从早忙到晚,而且经常是修好不久又坏了。今天上午我还在修梅花鹿的圈,那个圈都被水冲烂了,梅花鹿在泥沟里走,我又重新买了很多石板,把地面全都铺好。很多学生都来关心,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搞修建、养动物的事一般人也做不了,所以就给筹了一笔救灾款,都是大家几十、一百这样凑起来的。

  澎湃新闻:现在的生活状态你满意吗?
  李里:真的是非常忙,平时要备课、教书、讲学、写书,还要管理动物园。但是既然决定做这个事了,就要乐在其中嘛,人生本来就是苦中作乐,如果跟自己过不去就麻烦了。

  澎湃新闻:有人质疑你穿长衫、救养动物是形式主义,是在作秀,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里:任何事物都是由形式和内容构成,中华文化的形式如果全部消失的话,内容也就没有了。而且,没有内容的形式才是形式主义,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才穿长衫,在我看来,长衫上下一体,能体现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人类少而禽兽多,人不胜鸟兽虫鱼之苦。”现在正好是反过来了,禽兽少而人类多,禽兽不胜人类之苦,人类膨胀,动物都怕人。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将赞化园对外开放,是为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8-20 09:24: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leikang 发表于: 2006-8-28 17:52:39|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14#
 潘家伟 发表于: 2006-8-19 01:35:21|只看该作者

长衫奇才──李里

李里生活
  吃──很简单,一汤一饭,加一碟小菜,也能让我得到满足。穿──就是这身布鞋长衫,从13岁起一直穿到了现在。住──就是这样一个农家院落,简陋,但是它的格局、情调都是纯正的中国式的。但我并不排斥电视、手机、洗衣机、热水器等等一切能给我生活带来方便的东西,我最近甚至打算买一部DV。儒家思想它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
  《中国教育报》
  他虽初中毕业却学富五车,成为大学里受欢迎的老师;他年纪不大,却与季羡林等国学大师成为至交,共议国学;他一年四季都穿长衫,却受到时尚学子们的热烈追捧──穿长衫弘国学的青年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一间大教室里,一个声音抑扬顿挫地诵读着《诗经》里的句子,诵读者是一位穿长衫、戴眼镜的年轻人;教室里的学生被他的语音和神情所感染,不禁唏嘘。
  这位着装复古的年轻人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里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近日,笔者前往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采访了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大学教授。

痴迷国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976年11月30日,李里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重庆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是重庆市公安局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也许是家族的基因遗传,李里从小就对琴棋书画很感兴趣。在他4岁时,一直喜欢文学的母亲给他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母亲声情并茂的诵读深深地打动了他。那段时间,他还在外祖父的辅导下读完了《孟子》、《论语》、《大学》、《诗经》等古书。李里除了狂热地爱国学外,也喜欢上了长衫。13岁那年,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请一位老裁缝缝制了一件长衫。当别人问他为何喜欢穿长衫时,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李里的作文好,语文好,可数理化却差得一塌糊涂,1991年初中毕业时,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高中。
  成绩下来后,父母本希望他能再在初中复读一年,争取考上市重点中学,可他却对父母说,他不想再复读了──学校学不到国学,他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于是身穿长衫的李里踏上了他的全国之旅,西子湖畔、寒山寺外、咸亨店里……一处又一处名胜留下了他的脚迹和思索。为了更深更真地理解生活的滋味,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古诗古词的含义,旅游归来的他又加入到了打工仔的行列──成了一名“报童”,风里雨里在大街上跑。虽然在之后1年多卖报时间里,他很辛苦却又挣钱不多,但却收获不小──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李里是一个卖报者,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卖报者──他白天卖报,晚上则为报纸副刊写稿。当时的《重庆晨报》副刊专栏发表了他的《花的更生》、《新鲜》、《拜读舅公》等一系列文章。报社领导考察了他的实际能力,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破例将他招聘为报社记者。而李里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却又主动辞职了,原因是当记者虽然受人尊重、收入不错,却没时间潜心研究国学。
  因而,当重庆市第29中学请他去教授语文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令人羡慕的记者工作,当上了一名为学生们授业、解惑的代课语文老师。但代课生涯很短,李里又当起“报童”来。那段时间,李里从一些卖报的“同事”口中得知当报童虽苦,可当农民却更苦时,他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农民去:自己的理想是弘扬国学,而农耕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体验农民的生活一定能够更有益于弘扬国学。
  1996年,身穿长衫、20岁的李里来到四川省安岳县李家镇和平村苏家沟当了1年农民。他住在农民家,与主人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水挑粪,耕田耙地,栽秧打谷、春种秋收……“知行合一,乃治学之上法”,在这一年中,他觉得自己的收获比读多少书都强──别的农民种庄稼时只是用体力,而他却是既用体力也用脑力。
  一年过后,从农村重回重庆,皮肤黝黑、身强力壮的李里在一时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下,成了四川“棒棒军”(搬运工)中的一员。

感动泰斗与国学大师成为朋友
  那段时间,李里也写东西,也时常抽出时间出外旅游,依然去感受先贤们所留下的足迹,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不同于前的是,他在路过一些宗师级的国学大师所在的城市时,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前去拜望他们,感受他们的博学多才,以及人格魅力。
  2001年夏天,他在北京旅游时,三次拜会了90高龄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
  第一次拜会季老先生时,因为正值午饭时间,他怕影响了季老的午膳和午休,只是在季老的住所外徘徊,跟季老家的白猫玩,3个小时后,他前去敲门时,季老家的保姆却告诉他说,季老回山东老家了。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拜访季老。去之前,他依孔子教诲:“自行束讨以上,吾未尝不诲焉。”(意即凡是送我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买了10块干腊肉,并附文言书信一封。遗憾的是,回山东祭祖的季老仍未回京。但季老的私人秘书李玉洁代季老收下了他送给季老的礼物。
  第三次去拜访季羡林,季羡林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的到来了。季老如此礼贤下士,感动不已的李里倒头便拜。见此情景,季老连忙上前扶起,一边扶一边说:“别客气,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本来事先约定的只有5分钟会客时间,季老却跟他谈了足足两个多小时。
  得知李里初中毕业以后一直自学国学,季老非常感动,他鼓励李里说:“自学很好呀,我也曾经有过自学的经历呢,我曾师从陈寅恪。你不要羡慕那些硕士博士,你走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路,我相信以你的天赋和刻苦,一定能够脱颖而出的……以后如果再写什么文章的话,你都要寄过来让我看看。”听了季老的鼓励,李里感动不已,也从此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2004年4月,李里又专程前往北京拜望了94岁高龄的张岱年老先生,并将自己的一部名叫《国学通观》的初稿呈给老先生看。
  当时张岱年的身体很不好,平常很难出门。可是当他看了李里的《国学通观》的部分内容后,却激动得站起来:“很好啊,年轻人,很有出息,这部书稿我希望完整、仔细地慢慢看。”
  几天后,当李里再次登门造访时,张岱年不仅对他的这部书稿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还在书稿上题了词:“诠释国学要义,阐扬中华文明。”能被张老接待已经很荣幸了,却还能得到他的亲笔题词,李里真是感激涕零。
  临别时,张岱年又送给了他一本《中国哲学史方法研究》,并将他送到大门口,爱惜不舍地看着他离去,张老的厚德载物让李里感动得眼睛也湿润了……
  已故国学大师贺佳寅先生,在其自述《影尘记事》出版时,还特地请李里为之作序,读完他写的序作,贺老先生感慨不尽:“真千古知己!”
  中国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自己的李里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曾在认识李里之后为他赋诗一首:“少无流俗韵,赋诗性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鸿鹄,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宝。”
  就这样,在几年间内,李里先后拜望了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贺嘉寅、杜道生、刘克生等国学大师。在与大师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不仅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而且还与他们成了朋友。此后他们常常通信,通电话,或者互寄贺卡。
  在2005年新年即使到来之际,季羡林老先生还特地给他寄来了一张贺卡,上书:“天道酬勤。赠李里友。季羡林。甲申冬。”

学有所成初中生当上大学教授
  2000年初,就在他再次四处找工作时,有一天,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教授突然找上门来,请他到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国学教授。
  李里曾经在自己还是孩子时就与林木接触过。当初没有考上高中,他曾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他的美术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9岁时他根据《西游记》故事所画的同名画作长卷,不仅在美国五大城市巡展,还被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收藏;10岁时的画作长卷《神仙卷》曾在法国国际儿童画展上获得银奖;11岁时他的画作《山城动物市场》又在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荣获铜奖……
  谁知他却名落孙山。他的落选令其爱才不已的语文老师周代远很难理解:李里应该是非常有前途的艺术天才呀,他不仅对绘画有天赋,画作时常在海内外得奖,也对文学有天赋,怎么就没有考上呢?想不通的他将李里的部分画作和文章寄给了他的大学同学、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林木看后评价:这些画作很有灵气!文章更是写得深刻老道,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后,林木就开始关注李里的成长了,每当他在重庆的报纸上看到李里发表的文章,都会特意将其剪下来收藏,他也相信李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会有大出息的人才。因而,当他被四川师范大学聘为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他特地向李里发出聘请。
  李里来到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名特聘教授。他的授课方式很有特色:版书写的是竖排繁体,讲课也总滔滔不绝,却又从来不用教案;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声情并茂;讲课时又写又画,将自己曾经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李里讲的课学生爱听,他的名气很快在高校中流传开来,他同时又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时常请他前去讲学。李里说,“他推崇国学,只是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借古推新。因为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有世界性。人要有个性,国家也一样。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让中国的未来傲立于世界之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道门口 发表于: 2005-11-26 02:41:50|只看该作者
爱好国学倒是好的,可是我认为既然爱好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何不去尽力往厅堂里面走走,何必总在门槛上徘徊?不妨从章太炎曹聚仁的入门教材看起为好。儒学的精要还是始终在庙堂而非江湖的。
12#
 道门口 发表于: 2005-11-26 02:37:36|只看该作者
好像在网上看到一份李先生为学生开的书目,比较有意思……
听不听可能也无妨了。
国学这个词本来就是舶来品,内涵模糊的可以。
我倒是更愿意使用涵义比较明了的汉学,宋学,经学,理学,今文古文这些术语。
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汉学的路数的。
所以如果有人不讲经学就谈儒学,除非他把理学讲到起码达到宾四先生的地步,我宁愿把他看作是王学末流的路数,我对于此品的看法近于昔年亭林先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王映 发表于: 2005-11-2 11:30:57|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内功,你们自己去听一下就知道了,空说是无据的.
10#
 njlq 发表于: 2005-10-29 10:57:50|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冉云飞在2005-7-6 7:10:30的发言: 楼上兄弟说得好,那他离这个远得不是一点,我认为他没什么内功

这是一个酷评,我也有相同的看法,不然为什么在川师大的一个民办学院教《大学语文》。他的那些讲座确实没有什么深度,不过那些大一的学生对此却津津乐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09:50,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