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4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7-31 00:10:5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晏济元──著名国画家

 [复制链接]
  晏济元,1901,四川内江市人。
  著名国画家,兼攻书法,亦善诗词。他7岁从父染指国画时起,在张大千、张善孖及二张之母曾夫人的影响下,笔耕不辍。
  1930年在上海读书时,曾用石涛笔法创作了一幅《人语落孤峰》的山水画,并与张大千的《荷花图》一道参加了“中德柏林美展”获得成功。1937年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带回一批佳作,被时人称为国画界的“两张一晏”,其声名已与二张并提。1960年为纪念鉴真和尚东渡扶桑1200周年而作的鉴真和尚的肖像画和1962年根据郭沫若的提议为毛泽东主席70寿辰而作的《苍松红日》均受到行家们的普遍称赞。
  1964年,他在北京政协礼堂画室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出在庐山写生的作品40余幅,朱德委员长参观后说:“海外有个张大千,海内有个晏济元!”《万里长江图》长卷,便是退休后的代表作之一。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办了4次个人画展。30年代末为抗日救亡、50年代为抗美援朝、80年代为重庆残疾人基金会都曾解囊捐画;1997年又专程赴香港专为解放军驻港部队捐赠书画作品,其爱国爱民的精神可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女儿国"国都在丹巴 遗址申请世遗保护 [转帖]:正视贫富差距!!!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9-25 21:41:1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105岁画坛不老松──老画家晏济元

⊙ 刘燕文
  在中国美术史上,年龄过百的画家凤毛麟角,百岁以上仍能登上华山写生,挥毫创作巨幅作品的更属罕见。他曾与张大千情同手足,书写了近一个世纪的丹青人生──
  今年夏天,虚岁105岁的老画家晏济元,回到蓉城定居。
  在百年传奇人生中,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同乡之谊,情同手足,曾多次联袂办展;他也曾与郭沫若同船相伴,一道赴日本求学;他曾作国画《红日青松图》,为毛泽东70岁寿辰贺寿;他也曾受到朱德的夸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如今他隐于成都闹市,坚持作画不辍。
  阅尽沧桑,世道沉浮,迂回百转中他唯一没变的是对艺术的痴迷,“看尽云山是吾师,任我纵横写自然”。夏末的一个星期天,晏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专程去了新都桂湖公园,拍照、写生,与荷相会。
  正是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桂湖边,风度翩翩的晏老愉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与张大千相濡以“墨”
  1901年农历六月十三清晨,晏济元出生在沱江之滨,内江的一个小镇。用他自己的习惯说法:母亲“十月怀胎”为1岁,虚岁加1岁,至今,他已106岁。他的父亲、秀才晏辉廷,因擅长书画、治印而在周围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排行老九的晏济元,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晏老记得幼年习画,是由专业画师授艺,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随心动。
  晏济元一生最为自豪的是他和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只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同书共画。晏济元告诉记者,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承传。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年轻时的激情晏老至今记忆犹新。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门学校,研究机械工程,苦学了5年。
  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重逢。几年相隔,恍如隔世,再见后友情更深一重。他在上海寄寓张家长达6年,他与张家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了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魔掌撕裂了中华大好河山。晏济元与张大千怒火中烧,他们多次拿出自己的作品举办募捐展览;其后,晏济元又与何香凝合作多幅山水花卉作品,并举办作品展……至今,晏老仍念念不忘的,是他与张大千在上海携手走过的那段最可贵的时光。

抗战胜利成都办展
  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晏老回忆当时的想法说,那时就觉得艺术无法直接救国,而日本的机械工业比中国先进,所以想学好技艺来报国。于是1934年他东渡日本,专攻机械工程。课余时间也踏足山野,把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艺术创作。
  当他拿出一幅仿石涛的山水画参加日本帝国美术作品展时,在当地引发轰动,博得了日本艺术界人士的敬重,为留学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国心切的晏济元毅然要求回国,却屡遭日方阻挠。为摆脱纠缠,他以回国办画展为由,几番周旋终于脱身。船到天津时他心如擂鼓,让他日思夜想的挚友张大千早已等候在码头。他俩又一次重逢,欣喜若狂。随后,他俩又在一起吟诗作画,联合办画展,张大千还为晏济元的许多作品题诗、题名。
  1938年北平(今北京)沦陷,日伪一方为支撑局面,四外网罗名流。晏济元以民族气节为喻,力劝张大千拒绝聘请离开北平远走异乡。张大千带着爱子及作品辗转到达重庆。同年,晏、张两人在重庆交通银行的帮助下共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随后更在艺术合作中留下无数美谈。
  由于日军侵略中国,一时间国内经济萧条,作画所用纸张价贵、质次,画家们创作艰难。晏济元、张大千为此还专门去过造纸之乡夹江县,千方百计研究造纸。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华遍地烽烟,晏济元的“技术救国”之心无处施展,他只好寄情山水,钻研艺术。有一次遍游春城昆明,他就创作了写生作品60多幅,展出后大获好评。8年之中,他舞墨不辍,手不离画,笔不离纸,最终形成了高超技巧与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独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誉为“晏氏风格”。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晏济元高兴地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正值张大千住在成都昭觉寺,故人重逢,再话友谊与创作,共说风雨历程,尽皆感慨万分。晏济元把带去的一幅清心悦目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拿出请大千指点。张大千细看之后提笔赞道:“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此评令晏老思念至今,因为这是张大千四海为家之前他俩最后的一次艺术之会,也是两人的永远诀别,屈指算来转眼已经60年了。

人生百年情寄丹青
  晏老如今身康体健,宝刀不老,每天看书、写字、绘画、治印,天气好时还外出采风、写生,指点学生……老人家进入了特殊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在新都桂湖公园,老人根本不畏当头烈日。他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热得满脸通红,汗水直淌,但他还是一副谦谦君子之态,所有纽扣系得一丝不苟。在“莲叶何田田”的湖边,他时而在纸上勾画几笔,时而拿出精巧时尚的数码相机拍照,他的仙风道骨吸引了所有游园者的目光……
  晏老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举办画展,义卖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的部队。
  他也记得,曾与傅抱石等人共游庐山,完成画稿数十幅,其后全部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总司令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他还记得,1964年元旦前,他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主席70岁寿辰创作了一幅国画《红日青松图》,受到毛泽东的喜爱。
  1979年春天起,晏济元开始焕发艺术“第二春”。他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颐和园作画;他担任了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同时他又恢复了数十年的野外写生的习惯,南下广州,远赴云南,会峨眉,寻石林,访漓江,游三峡,创作出无数丹青巨作。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到1982年他以5年时间,在多次采风后创作出近30米的长卷《百里漓江》,被艺术界同仁视为传世经典。
  采访结束,记者请晏老给后生一些书画创作的忠告。他说:继承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它也正为现代人创新提供了空间。艺术创新要善于发现,它要通过“学”来实现。学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为“敌”,要有魄力、有卓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绝不能停留现状中,必须追求日日新,破旧创新永无止境。
  百岁老人晏济元波澜不惊、随遇而安;他如同一棵百年华木,亭亭如盖。他能将人生进行到底,能将艺术进行到底,殊属难得。

采访札记
  采访这位老画家,除了敬仰,心中也感到特别有趣,认真观察这位老人,犹如在读一本不曾翻阅过的奇书。
  晏老鹤发童颜,讲究仪表,另一方面,也有着我行我素的老顽童气质。记者几次采访他,并陪他到桂湖后,老人亲自下厨房,切肉、掌勺做了一盘回锅肉请我,其心感人。
  晏老多才多艺,1930年代成名,现有诗书作品无数,所篆刻的正章、闲章无数,而且至今坚持日日创作不辍。
  晏老对新事物敏感,现在他已告别机械相机,就像孩子痴迷机器人一样,迷恋数码相机,出去采风写生喜欢独行,自己选景拍照,为创作积累素材。
  晏老是幸福的,童年起就与艺术相伴,百岁后仍旧恣意泼墨。晏老是繁盛的,他有那么多花鸟山水与他相伴,他跨过了比一个世纪还久的沧桑岁月,走得姿态优美,步步铿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5-9-25 22:12:40|只看该作者
晏济元不是一直都住在重庆江北观音桥吗,现在去成都定居了?
4# 金佛山
 鱼城衰哥 发表于: 2005-9-30 20:24:13|只看该作者
“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这当是我辈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晏老是幸福的,童年起就与艺术相伴,百岁后仍旧恣意泼墨。”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对这个百岁老翁,该用一种充满敬佩且高山仰止的目光来崇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20:3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