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6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八神 发表于: 2017-10-17 10:57: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巴蜀文化特质与张大千的艺术观

 [复制链接]
源自:《美术大观》2017年第8期
  在华夏文明的庞大体系中,巴蜀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具个性。数千年来,巴蜀文化因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进行了紧密的交织与融合。各方政令、法典、礼制的不断交流,以及数次大规模的移民涌入,不仅带来了巴蜀地域在物质、技术层面的不断革新,也促成了巴蜀地区在文化、艺术、宗教、风俗乃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巴蜀之地始终以山川自然为屏障,务实、包容、率性、自适,在困境中精进以自守,在太平时安逸以自娱,逐渐形成了多元驳杂而相对稳定的文化面貌,深刻地影响着巴蜀人的心灵,生于蜀地的艺术家张大千也不例外。巴蜀地域文化是否对张大千的艺术观有所建构?以张大千一生游走于世界各地的行踪而论,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张大千艺术言论、艺术态度、艺术认知、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观察和梳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一:悦纳包容,融古开今
  在张大千一生为数不多但相对系统的一篇文字著述《画说》中,他这样表述自己对中西方艺术差异的理解:“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的、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①这番话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张大千的艺术思考和艺术态度:独立、包容、理性。
  这种观念的形成源起于张大千对艺术的理解,也与他的艺术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深受中国传统艺术观的影响,重师承,有崇古之心,对传统书画艺术进行过精深的学习。年少时张大千即从家学,广涉诗文书画。在追随曾熙、李瑞清两位老师习书后,醉心于清代名家石涛的画作,在日夜追摹中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他由此入手,上溯元明,又追唐宋诸家,通过对古人名迹的鉴赏和临习理解古人的创作意旨,学习传统的绘画方法为我所用,而不一味因循。张大千不仅重视对古人的学习,对同侪和师长的艺术特色也了然于胸,并时加颂扬,以勉励同道、督促自己。1972年,张大千在美国旧金山砥昂博物馆举办了“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览”,其序言写道:“……山水石竹,清周绝尘,吾仰吴湖帆;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傅心畬;明丽软美,吾仰郑午昌;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文人余事,率尔寄情,自然高洁,吾仰陈定山、谢玉岑;荷芰梅兰,吾仰赵曼青、王个簃;人物仕女,吾仰徐燕荪;点染飞动,鸟鸣猿跃,吾仰王梦白、汪慎生。画马,则我公与赵望云。若汪亚尘、王济远、吴子深、贺天健、潘天寿、孙雪泥等诸君子,莫不各擅胜场。此皆并世平交,而老辈文人,行则高矣,但有景慕,何敢妄赞一词焉!”②此时,张大千已年逾古稀,离开大陆二十余年,并以“东张西毕”等名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包容悦纳的艺术观由此可见一斑。
  回顾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他在已享盛名之时远赴敦煌,下苦功临摹佛教造像的仪容姿态,研究传统色彩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并在离开祖国后奔赴印度考察佛教艺术;在巴西八德园对泼墨技法进行尝试和运用;在旅居海外期间以中国画的笔墨和艺术思维表现美国、瑞士等异域风光;在台湾后尝试用凤梨纸作画……无论身居何处,张大千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和心胸对待自己的人生和艺术,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差异和与个人艺术旨趣的差异等问题时,他没有为自己的心理接受设置壁垒,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客观的姿态观察、理解世间万象。这与巴蜀文化的包容之质和多元之态极为吻合,这种在巴蜀时期即已养成的悦纳包容的心态帮助张大千在摹古时博采众长,在行经处不断思考和学习,终于形成泼彩之风,以一己之艺自由行走于世界。

二:亲近自然,胸有丘壑
  如果说临习传统是学习中国画的必修课,那么师法自然就是画格养成的重要路径。执着于画艺的张大千深解其中况味。巴蜀人对自然山川天生的亲近濡染着他的性情,张大千幼年时即随家人寻访巴蜀名胜,中年遍阅名山胜迹再返归巴蜀后更明了“天下山水之观在蜀”③的妙处。在张大千看来,作画必须要明白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在这之上才有可能具有自己的艺术境界。作为一位曾“入莲塘忍剜朱耷之心”④的画荷名家,张大千与荷花的亲近堪称经典。从故乡内江到成都、苏州网师园、北京颐和园到台湾摩耶精舍,几十年间,张大千一直钟爱荷花,他以赏荷、种荷、画荷为人生乐事,一生笔耕不辍。为了画好荷花,他曾在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去观察和感受荷花,体会风雨晨昏中荷花不同的姿态面貌。身居海外时,张大千甚至会每年定期远赴日本赏荷。他将荷花的气息时时充盈于胸,因此能够使笔下的荷花自然灵动,宛如有生命的女子,情态皆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张大千不仅将游历自然山川作为艺术创作和人生的必须,对居所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几乎他的每一处居所都处于风景优美之地,且乐于垒石造园、培树种花,以便于自己随时亲近自然,体察万物之妙。在与记者谢家孝的谈话中,他曾细致地对自己的艺术观进行了阐释:“要领略山川灵气,不是说游历到那儿就算完事了,实在是要深入其间,栖息其中,朝夕孕育,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融会贯通,所谓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能绘出传神的画。必先体会自然,才能表现自然。”⑤从张大千的这一番话联想到他在 20 世纪 50年代离开祖国后所创作的一系列山水画作品,不难看出在一次次的游历和心观之下,祖国山川,尤其是巴蜀山水,已经生长成为张大千胸中的丘壑,给他的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触动。
  身处巴蜀地域时无处不见的自然风光和张大千为自己营造的无时不在的优美生活环境像画面一般,将张大千作画时想要达到的“胸中有丘壑”的艺术状态进行了物质化的表达。不仅是绘画,任何艺术都需要创造者亲近和体悟自己所要表达的物象,以明晰事物特质,建立物我对话的基础。

三:务实精进,困中求变
  自 1924年春天,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在上海为他作《季爰书画例言》⑥并代订润格开始售画以来,张大千就坚定了自己以画为生的人生道路,在画艺上一味务实精进,一生不改初心。
  在长达 60 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张大千经历了数次艺术变革,影响最深远的有两次:一次是远赴敦煌进行为期近三年的壁画临摹和艺术考察,另一次是始于巴西八德园时期的泼墨及泼彩技法实践。前一次求变是画家基于完善摹古理想对传统的主动追寻,后一次求变是张大千在花甲之年迫于眼疾和艺术生存对命运的奋起抗争⑦;敦煌之行让张大千在盛年收获了对圆融厚重、磅礴辉煌的领悟,花甲之变展现了中国绘画的虚玄高妙,为张大千带来了至臻化境机缘。这种在艺术困境中的积极务实,与在面对不可逾越的高山深壑,而心中又满怀对广阔天地无限向往的巴蜀人同出一辙。巴蜀先辈们以栈道和笮桥等智慧解除了自然对人身的困阻隔绝⑧,发展出独特的蜀道文化,张大千也以自己的执着精进借助传统的力量和自我的心灵体悟务实地推动着个人艺术的发展,开创出新的艺术面貌。张大千的务实观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的要求上:“你们在写生时,要随时注意观察,一棵树、一枝花都有它的疏密、穿插、正侧、俯仰等等,要从各个方位流动地看,选择可以入画的最佳角度。同时必须认真严格地、一次次地写到没有错误为止。”⑨在这段张大千对弟子郁慕贞的话语中,一位严师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对物象细致入微的体察和严谨精进的态度使得张大千一次次获得突破困境的力量和在艺术上不断超越。

四:自适自信,自在超然
  静观之下,张大千在从艺的早期虽然对自己的摹古之功偶有些许得意,但总体还是在以谨慎、谦虚的心态行走于当时画坛。中年重返巴蜀之后,此前在上海、北京的声名积累加上在巴蜀及敦煌地区潜心为艺所沉积的底气,使得张大千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加笃定。及至寓海外各处,张大千已能在不同生存环境中以己之画从容自适。张大千 1970年夏天所拟定的《张大千鬻画值例(巴西)》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为此提供参考:“……老去丹青,渐渐拂拭,索者坌积,酬应为艰……”⑩在这样的情形下,张大千为自己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定值为每方尺一百五十美元到三百美元,山水、人物的册页、“卷子”高达每方尺八百美元,并附加了很多额外条件:“花卉、人物、山水皆粗笔写意,点景加倍、金笺加倍,叠扇不应,工细不应。劣纸不应,劣绢不应……磨墨费加二成,润金先惠,约期取件,至速在六月后。立索不应……”!不菲的画价和这些看似骄矜的附加条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张大千对自己作品的行情和价值已具有相当的自信。
  事实上,张大千在艺术上的自信并不仅仅源自作品的价格。在张大千的艺术理解中,画画是愉悦自由的事,甚至拥有可以创造一切的神性力量。他在《画说》一文中提到:“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之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同时,他还提到:“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
  这些语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外物所困、自信超脱的画家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张大千在自己中晚年的艺术创作中具有相当自信。这种自信在同一时期的作品面貌中也显现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在张大千花甲之后,伴随着泼墨泼彩技法的完善,张大千步入了自信的巅峰,他的很多作品题款中都出现了“自抒胸臆,不袭前人”“此亦前贤所未经拈者”等内容,可见当时的张大千在对自己的艺术面貌和创作状态是非常满意的。而与这些题款常相伴出现的则是“蜀郡张爰”等自称,明确显现了张大千对自己作为巴蜀之人身份的确认态度。巴蜀文化自在超然的一面在张大千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结语
  总的来说,张大千是一个重视艺术实践,以艺术为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较多地来源于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绘画的思考与感悟,散见于他一生不多的著述和亲友门人的转述中,篇幅和内容都比较有限。这些朴素精练的内容闪烁着巴蜀文化智慧,带领读者走向画家的心灵空间和更广阔的巴蜀天地,并由此更全面地观照张大千的艺术之路。

∷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项目编号:SC15E030)。

@ 联系方式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八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八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酷派乱局待解:深陷乐视危机 人事争斗浪费太多时间 大叔头顶40公斤水泥墩健身 锻炼3年减肥60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4:57,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