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31|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何晓 发表于: 2005-9-19 19:49:4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推荐]杨林由先生文章雄辩地论证:北宋三陈是阆中人而非南部人

 [复制链接]
《北宋三陈籍贯小考》辨

·杨林由· 《北宋三陈籍贯小考》(载《南充史志》1985年第四期)说:“只要全面研读《宋史陈省华传》,其籍贯错讹,是显而易见的。‘其先为河朔人,祖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中人’。既然三陈的祖宗就以新井为家了,怎么会是阆中人呢?这不难看出‘阆中’系‘阆州’之误”。

查《宋史陈尧佐传》原文是:“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父省华,字善则……”

《宋史陈尧佐传》标有兄尧叟,弟尧咨,从侄渐。并记述了父省华生平及母冯夫人轶事,别无陈省华传。尧佐兄弟的高祖翔,是省华的曾祖,而不是省华的祖父。原文是“遂为阆州阆中人”。而不是“遂为阆中人”。如果改阆中为阆州,岂不成了“遂为阆州阆州人”了!

其实小考作者教人“全面研读的《宋史陈省华传》,不过是清道光《保宁府志》的节述而已。” 《宋史》是“以宋人国史为稿本”即是以朝廷档案为主要根据的。《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引《朝野类要》云:“初入仕,必具三代乡贯名衔,谓之脚色”。《朝野类要》卷三入仕原文:“脚色:初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不仅入仕,应举时,首先就要查清三代乡贯名衔。《宋史选举志》:“凡诸州长吏举送,必先稽其版籍,察其行为。乡里所推,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则连坐不得举。”《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三:太平兴国七年诏:“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到了礼部,有司又要核实三代乡贯名衔。没有问题,才能参加考试。进入考场后,必须在试卷扉页填好三代乡贯名衔。清翟颢《通俗编》卷二五编号:“《事文类聚》:誊录编排,皆始于景德祥符间。《宋史》: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宋史选举志》:“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就是登第之后,同年相聚自作同年名录,也要写明三代乡贯名衔。

靖康之祸,档案多毁,南宋初乃重新置备。《宋史选举志》云:绍兴元年,“时诸道贡籍,多毁于兵,乃诏转运司令举人具元符以后得解、升贡、户贯、三代、治经,置于礼部,以稽考焉。”可见南宋也和北宋一样,重视应举者的三代乡贯名衔。

三陈既出身巍科,又是名臣显宦,他们的乡贯名衔,在朝廷档案中,岂容出错?

《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三月,知贡举苏易简请御试,壬寅,上御崇政殿,试合格进士,得阆中陈尧叟、晋江曾会等一百八十六人”。《续资治通鉴》所载与此相同。明明写着“阆中陈尧叟”,那末,三陈是阆中人,更有何疑?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利州东路安抚使阍苍舒《将相堂记》云:“若兼资文武,出入捋相,如富韩范欧形于庆历之诗者,可谓艰哉!求之吾蜀,独阆中陈氏云。”明嘉靖时御史熊相《重修三陈书院记》云:“蜀之人才,宋惟阆为盛,阆惟陈氏兄弟为盛”。明嘉靖时行人崔官《怀陈馆记》云:“有宋阆苑陈氏兄弟三人,伯曰尧叟,由状元仕至平章事;仲曰尧佐,由进士仕至平章事;季曰尧咨,由状元仕至节度使……保宁,古阆苑也。”这些文章,都说三陈是阆中人。

明嘉靖《保宁府志·文艺·记》载朱守约《积庆院记》云:“阆之南部西二十里曰富井,环居士族,皆上党之冯也。里有院曰积庆,即冯氏之先所以崇奉浮图之地。冯氏为三陈外家,三陈为先朝宰辅。余自比岁,阆故父老言曰:阆中陈氏外家之贤人曰:慈母教子,金鱼坠地。初未知其祥,及备员古集,会良山令冯彦升,以居忧寄迹学馆,与处期年,纤悉前事,因闻道前事积庆所以肇基得名之由……比飞笺属余为之记。……考冯氏乃文忠公(陈尧叟谥文忠)之母,考知文忠公外祖即彦升六世祖也。……事有实迹,彦升录而示之焉,故得而书之耳”。冯彦升为三陈外家直系裔孙,与三陈玄孙同辈,南部父老及冯家前辈都称“阆中陈氏”,岂能有错?这是无可辩驳的铁证。

欧阳修《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并序》云:“皇高祖翔弃官家于阆州之西水。”1975年阆中河溪乡出土的《宋故华州助教陈府君墓志铭》亦云:“府君姓陈氏,讳安祖,字佑光,其先博陵人。七世祖讳翔,在唐为并门掌书记,王建入蜀,辟为从事。为建陈逆顺忤建意,出为阆之新井令,因弃官居西水。可知陈翔并不家于新井。至迟其孙昭汶已迁居阆中,故省华及三陈籍贯是阆中,不是西水、新井或南部。和陈翔既迁来西水,则其子孙籍贯不再是博州,是一样的道理。”

《小考》作者,根据祝穆《方舆胜览》、王象之《舆地纪胜》都载三陈新井人,而认为三陈籍贯属于南部,是不正确的。祝穆、王象之是宋末元初福建和浙江人。从年代看,他们晚於三陈近三百年,晚于冯彦升近一百四十年。从地域看,福建、浙江与阆州相距六七千里而又足迹未到,所以他们记述有误是在所难免的。

《小考》又以《陈氏家乘谱》载三陈南部人为证,则是错误的。《陈氏家乘谱》清咸丰八年南部黄金垭人陈廷贤等为南部陈姓与盐亭、西充、阆中西南隅陈姓联宗而编纂,(阆中城厢及二龙等地陈姓未参加)又有“同姓由他省而来蜀者,要皆胡公之裔也,既愿入谱,一并注明由来,总集全牒,以广孝思。”其《陈国受姓历世宗支派》编造自周武王封胡满于陈,遂以为姓,满为一世,胪列至陈省华为80世,自三陈至陈廷贤为28世,共108世,上下2900年,一脉相存,排列整齐,从未断线,蔚为奇观!但其凡例不得不申明:“谱内续采续编,颇有错简,此次初开续修,人多疑信参半。”的确舛谬甚多,不胜枚举。诸如《宋史》谓三陈“其先河朔人”《陈文惠神道碑》谓三陈五世以上为博州人,《陈安祖墓志铭》谓“其先博陵人”。而《陈姓宗支派》却载64世陈志能于南朝陈亡后即已迁居西水。则78世陈翔,早已是阆州人了。《宋史》、《陈文惠神道碑》、《陈安祖墓志铭》、明嘉靖《保宁府志》、清道光《保宁府志》均未载高祖翔有他名,而《陈姓宗支派》却说78世陈廷臣字翔诩,又说“陈翔字翔诩,名廷臣”。《陈文惠神道碑》、《陈安祖墓志铭》均载三陈高祖陈翔、曾祖陈诩,《陈姓宗支派》却以翔诩为一人,少了一代。《陈文惠神道碑》载三陈既贵,朝廷追赠曾祖诩为齐国公,祖昭汶为楚国公,考省华为秦国公。而《陈姓宗支派》由以陈翔诩追赠为齐国公,以陈昭汶之兄,陈昭云(一作文)追赠为楚国公。其谬误混乱若此,诚有不如无,而《小考》竟称之为国内“著名族谱”而引以为据!

清道光十九年,阆中二龙《陈氏家谱序》:“祖籍保郡东关外东台井(今又称东坛井),宋状元陈讳尧咨、陈讳尧叟,即我陈氏阆中之前辈也”。光绪三十四年阆中二龙《陈氏宗谱序》:“我先祖自大明正统,席业(即祖传家业)于保郡阆城东,耕读为业,相传十余世,支分派别,伦次莫稽。所存者惟读书岩之断碣残碑而已。至我圣朝定鼎而后,幸延一线。一世祖讳容曙二公、席居(即世居)于阆城东三陈街草堂寺侧。迨一世祖讳容公生二世祖讳策明、时明二公、曙公生二世祖讳德明、钦明、允明三公,世守遗业。自‘献逆’造乱,兄弟离散,各避兵燹。二世祖讳策明,徙居二龙场,身业货殖,意则屡中。盖駸駸乎称小康矣。置买田园,修造房舍,继继绳绳,迄今六世。”

苍溪县歧坪镇真武村陈家祠碑,载此陈姓为三陈后裔,祖籍阆中状元街。邻近之立江乡官长坪陈姓,亦是三陈后裔,祖籍阆中状元街。

其实,这些老老实实的记载,才是可信的。

《小考》所称金鱼桥、三瑞笋,都是后人造景,墓葬也是假托。

冯夫人杖责尧咨,金鱼坠地,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尧咨知荆南回汴京时,见《渑水燕谈录》及《东都事略》,事情发生在汴梁陈府,不在南部。冯夫人随省华入京后即未再回南部。

明嘉靖《保宁府志》南部县无金鱼桥,但载“石鱼桥在县西南二里,跨状元溪上流。”清道光《保宁府志》却冒出“金鱼桥在县西南二里”,“石鱼桥在县西三十里”。不管黎学锦题刻的“陈母杖金鱼处”在南部的什么地方,都是瞎编胡扯的。

南部大桥乡所谓“三瑞笋”,不见于明嘉靖《保宁府志》,而清道光《保宁府志》始载“陈氏石室,在县西废新井县,宋陈尧叟兄弟读书处。其地有三石笋,相传平地突出,川北道黎学锦题宋三陈瑞笋处。”事实是,三陈读书处在阆中的南岩,《宋史陈尧佐传》:“初肄业锦屏山”。南宋初阍苍舒《将相堂记》:“始,伯仲季未第时,肄业于乡之锦屏。”南宋末王象之《舆地纪胜》:“将相堂在锦屏书岩上”。锦屏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锦屏即《舆地纪胜》所云:“阆州五山,峙列如屏”。五山指宝鞍山(一名马鞍岭)、黄花山、李家山、鳌峰山、东山等。狭义的锦屏山则专指宝鞍山,即今人习称的锦屏。《陈尧佐传》、《将相堂记》、《舆地纪胜》所说的锦屏,都是广义的锦屏。书岩又称读书岩,原名南岩,三陈既中高科,遂名状元洞。又传有紫薇星现于岩上,故又称台星岩,宋真宗御书“紫薇亭”三字,尚存摩崖石刻。三陈学友鲜于赤(一作至)有紫薇亭诗。摩崖还有苏轼书“将相堂”三字。凡此足证新井废县之“三瑞笋”、“陈氏石室”等,都不过是黎学锦所妄作。《小考》又讹为“宋三状元瑞笋处”。三陈是两状元一进士,那来三状元?

《小考》引道光《南部县志》和《陈氏族谱》载:“陈尧叟墓在岑子山(今南部碧龙乡),陈尧佐墓在天马山下(今南部太华乡)、陈尧咨墓在李封观(今南部丘垭乡),陈省华墓在积庆寺(今南部黄垭乡)”。但明嘉靖《保宁府志》载“陈氏墓在南部县二龙里,尧叟、尧佐附葬,尧咨异处”。清道光《保宁府志》却载:“三陈母冯氏墓在苍溪县西二十里,陈尧叟墓在南部县北八十里,尧佐、尧咨墓皆在其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都是附会。

欧阳修《陈文惠公神道碑》述陈尧佐葬于新郑。湖南《陈氏族谱载陈省华及冯夫人合葬於新郑。《河南通志》载陈省华墓在新郑县北三十里,省华秦国公子尧叟、尧佐、尧咨,孙希古、学古,曾孙知俭,玄孙珣皆葬此。今河南新郑《陈氏文史研究会》。编《陈氏三宰相》资料,蔡东洲著《宋代阆州陈氏研究》一书等,均证实陈省华夫妇、三陈等墓在河南新郑市北三十里,俗名三宰坟。勅建之崇孝寺、秦国公神道碑、陈文惠公自撰墓碑等,至今尚存。

其后《小考》作者,又在《陈尧佐诗辑轶注析》一书之附录中说:《宋史地理志》“阆州阆中郡邻县七:阆中、苍溪、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故认为《宋史陈尧佐传》 “阆州阆中人” 之阆中。 “是指阆中郡而不是指阆中县”,“《宋史》中类似这种籍贯表述并不少见”云云。经遍查《宋史》所有列传,对人物籍贯表述州名郡名同时并举者,竟绝元一例!所谓“并不少见”者,大言欺人而已。

宋代地方政权,州下设县,从未设郡。北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即州下设县,并无郡名。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四唐书地理志条:“志凡称某州某郡者,谓本是某州,是间曾改为某郡耳,非州郡之名同时并立也。……宋承唐制,以州领县,而仍留郡名,以备王公封号之用,故地理志每州亦有郡名”。钱说信然。《宋史·宗室》所载,王公封号,皆称郡王、郡公,而不称州王、州公。如赵德简赠安定郡王,不称泾州安定郡王,亦不称泾州王。赵德恭封安定郡公,而不称泾州安定郡公,亦不称泾州公。即如三陈之母冯夫人,曾封“上党郡太夫人”,而不是封为潞州上党郡太夫人,也不是封为潞州太夫人。都可证明宋留郡名,仅备王公封号之用。唐代虽曾设郡,但《唐书》列传之籍贯表述,只是州县连举或州县独举,而不是州郡并列。宋未置郡,《宋史》列传之籍贯表述,焉能州郡并列?其实《宋史陈尧佐传》“阆州阆中人”,与《宋史蒲宗孟传》“阆州新井人”,书法同例,新井指县,阆中也是指县,何必曲为之解也? 作者介绍: 杨林由,生于1916年,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解放后又在北京师范大学专修毕业。曾任中师、中学教师、校长凡四十年。已离休。曾任《阆中县志》特约总纂,与张天 顺主笔合编《阆中地理志》。现为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果州诗社和广安诗词学会顾问,阆中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有《阆中名胜古迹考释》、《阆中历代诗词选》、《科举制度述评》、《零爪集诗词》等著作出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何晓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何晓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为一个碗起争执壮汉丢命 月照锦江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5-9-20 00:14:4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谢谢楼主提供的史料,这对我重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何晓 发表于: 2005-9-20 12:45:46|只看该作者
如果您有机会经过这边,还能见到杨老,一座做人、做学问的另人仰止的高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2 17:14,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