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71|回复: 4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杨烛 发表于: 2005-10-6 08:52:1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羌族(矿藏·能源)电影文学剧本《羌山情》

 [复制链接]
电影文学剧本:羌山情片头:延绵不断的青山云雾缭绕的半山坡,羌寨的碉楼以及据有羌族特色的民居若隐若现主题歌:我爱羌山的松哟,我爱羌山的云,险峰奇石育青松,青松不老伴白云。云中走,松间行,羌山永远在我心中哟,永不衰老的常青松。我爱羌山的松哟,我爱羌山的云,松涛永唱迎宾歌,变幻彩云如仙景。松不老哟,情不断,羌山永远在我心中哟,永不衰老的常青松。推出片名:羌山情山路 日 外一条崎岖的山路云雾缭绕的山顶。山路上,有一男一女在往山顶上攀登。男(石校长)大约三十五岁,很稳重成熟,女(赵炜)某报社记者,年轻,大约二十四岁,很青春可爱。他们边走边说着什么。画外音:石校长:溜溜坡,盘盘路,羌家人,云中住,这顺口溜你知道吗?赵炜:当然知道呀,这不是羌族青年作家云中行的文章中的句子吗?石校长:云中行你认识?赵炜:去年,我们在草地开过笔会。石校长:今天你上山要去采访的就是云中行的老师余德明。赵炜:云中行的散文《羌山之光》中谈到过他。石校长:是呀,云中行是一个孤儿,是余老师将他抚养大,并供他读了大学。赵炜:是吗?两人继续往山顶上攀登。独白:为了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州报社和州教委联合举办了一个报告文学征集活动。我到了羌江县羌山镇,镇完小的石校长为我介绍了云岭小学的余德明老师。说实话,石校长当年也是我的老师,可是,我对于能不能写出精彩的报告文学,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乡村教师没有什么可写的。两人继续爬山,赵炜有些气喘吁吁了。赵炜停下脚步,擦了一下汗水。独白:云岭是全县最高,也是最边远的寨子,我们爬了近三个小时还没有爬到,不过这儿的风景到是不错。山中树林茂密,流水潺潺,林荫下的草地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不时能听到鸟叫声。赵炜蹲在溪边洗手,一会儿,他们又继续前行。山顶,羌寨已经很明显的出现在眼前。石校长(指了指羌寨中的红旗):看到红旗了吧,只要有红旗的地方,就是学校。赵炜:好啊,《凤凰琴》中的台词也出来了。两人大笑起来。羌寨 日 外羌寨 的民居层层叠叠的错落有致地建在山坡上。房顶上,码着柴,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赵炜:哇,好古朴的羌寨呀。石校长:走吧,进寨子去。羌寨里 日 外两人踏着石板路,走过狭窄的小巷,穿过秘宫似的房屋,走到寨子里边。一位羌族打扮的男子迎了上来。赵炜:你,云中行,上山来体验生活呀?羌族男子:我现在不是云中行了,我现在是龙上行。对了,赵炜,你是?石校长:是来采访余德明老师的,准备写一篇报告文学。云中行:是啊,余老师三十年在羌山默默无闻的工作,教出了很多学生,这儿的老百姓都知道他,尊敬他,是应该好好写写他了。对了,你们是先去村委会,还是先去学校?赵炜:先去学校吧。云中行:好吧,咱们走吧。三个人向寨子后边的学校走去。不时有羌族人走过来,用羌话向他们问好。羌族男子也用羌话向村民们打招呼。羌民们用羌话议论著。学校操场 日 外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山村小学,校舍很简陋,校园也很狭窄,操场的地面是黄泥地。一群农村孩子正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做体操。一个年近五十的男老师在前面做示范。男教师已上了年纪,动作有些吃力,但仍然认真的示范着。三个人在一边看着。体操完毕,孩子们集合起来。男教师:解散。孩子们四散走开,在操场上玩起来。男教师正要进办公室,看到了石校长他们,便走过去招呼起来。男教师:石校长,黎书记,你们来了。石校长:我们来这里看看。对了,这是报社的记者赵炜,到山上来体验生活。赵炜,这就是余德明老师。男教师点点头。赵炜:余老师,我上山来是想采访您,为您写一篇报告文学。余德明:采访我,我有啥好采访的。云中行:余老师,赵炜是我上次去草地开笔会时认识的笔友,好到这里来是想了解羌族的风俗民情。云中行向赵炜使了一个眼色。赵炜:对,余老师,我在写一个中篇小说,想了解羌族文化方面的知识。云中行:余老师,赵记者就到你家住,好吗?余德明:行呀,她就和我女儿住在一起吧。赵炜点点头。独白:我感到余老师并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不知是谦虚,还是别的原因,不过我对那种一板一眼的采访也不喜欢,我想,同主人公一道生活,才能更好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余德明家 日 内这是一户很普通的羌族人家,堂屋设计得很简陋,中堂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神翕上点着香烛。赵炜:你们羌族人很尊敬老师呀。云中行:是呀,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牌位,我们羌族人历来把老师的地位看得很高。赵炜点点头。云中行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让他们坐下。石校长和赵炜坐在沙发上。余老师端出一条凳子放在他们面前,一个女孩为他们端来两杯茶,余老师也为他们端来一杯茶。余老师(对女孩):叫人呀。女孩:石校长,黎书记,请喝水。女孩的脸红了。余德明:这是城里来的赵记者,她住在咱们家,今天跟你睡。女孩:赵记者。赵炜:叫我赵姐吧,我叫赵炜。女孩:赵薇。赵炜:不,赵炜,我不是还珠格格。女孩笑了起来。这时,从另一间房屋里传来痛苦的呻吟。余德明:你们坐坐,我去看看。女孩:爸,还是我去看看吧。余德明点点头。女孩走进那间屋。校长摸出一包香烟散发着。云中行接过香烟。余德明(摆摆手):我还是用这个。他站起来,从上衣口袋里抓出一个口袋,打开,从里边取出一撮烟叶,用一片纸裹起来,裹好后,从腰间取下烟杆,将裹好的烟装进烟锅中。云中行走过去,用打火机为余德明点烟。云中行:我们余老师就是忘不了兰花烟,就爱这味道。对了,石校长,你为什么不给赵炜也发烟呀。石校长:啊,赵炜也在抽烟呀。赵炜脸红了:什么呀,我啥时候抽过烟呀。云中行:在草地开笔会,我们男同胞在抽烟,她们一帮助女作家也在抢我们的烟抽。赵炜:我没有抢呀,是她们抢的。赵炜的脸更加红了。石校长和余德明也笑了起来。石校长:好了,好了,看我们小赵炜的脸都红了,她是我的得力干将,你可不许欺负她呀。云中行:是吗?得力干将。石校长:当初我在城关一小搞少先队工作时,她当了三年大队长。云中行:是吗?那你当年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也有她的功劳呀。赵炜:别这样说,是石校长的功劳,我可不敢。对了,余老师,您是本地人吧。余德明:和你一样,是城里人,而且是地道的汉族人。我叫杨玉明。赵炜:那,您是从什么时候上的山呢?余德明:我是七二年秋天上的山。余德明深思的目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犍为文庙 红色的玫瑰
2# 四姑娘山
 楼主|杨烛 发表于: 2005-10-10 20:56:3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以下是引用桃花在2005-10-9 11:46:34的发言:
杨玉明是克枯小学的老师哦,就住我家隔壁,好象已经退休了吧。

陈新秀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个很亲切的女教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周达村有个民办教师,叫杨庆平,不知道转为公办教师没有啊。

还有王远方、陈春俊等等。

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室很简陋,但是陈新秀老师很认真,我至今还记得她教我们读“a,a,右下有个小尾巴;o,o,圆圈就念o”,她的声音是那么的好听,那么的亲切。
桃花是克枯的嗦,我在克枯教了十年书.杨玉明我也认识,是县纪委书记呀,真不知怎么的,我的主人公与他重名了.

你说的陈新秀陈春俊和王远方也是我的同事.陈春俊的老二陈川是我的学生,我很喜欢他(<大山深处的梦>中的陈小东有他的影子),陈钊也是我在克枯当少先队辅导员时的得力干将,还有尚光霞,当时的大队长,蔡代俊.对了,蔡代俊的妹妹是我的学生,可惜退学了,还有一个陈贵茹,她当时是我们班最好的,也不知她是否考上了高中.

这个剧本没有克枯的影子,也不算是真人真事。 有人关注,比无人喝彩好。

大家把砖头准备好,明天我继续发后边的。你们好好扔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杨烛 发表于: 2005-10-10 21:02:18|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焦虎三在2005-10-7 23:51:12的发言: 孩子们在唱着羌族歌曲《阿爸教职工我吹羌笛》
阿爸教我吹羌笛哟啊依哟,

幸福的歌儿唱不停哟啊依哟,

声声歌唱毛主席,

声声歌唱共产党。

《阿爸教职工我吹羌笛》 ,错了吧?阿爸教职工还是我?

剧本根正苗红,但可惜生不逢时,如放在文化大革命,说不定就一本走火了,可惜!
回忆过去,当然过去的影子就要重一些,要不然就不真实了,还有那课文,我读小学时学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毛主度万岁。”能让那个时代的孩子学习美人鱼的故事,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么?哈哈。

这电影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呀。
4# 金佛山
 楼主|杨烛 发表于: 2005-10-10 21:07:10|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teienke在2005-10-6 17:01:13的发言: 那个年代的烙印还是挺深的哈.
对头,回忆那个时代嘛,如果那个年代的烙印不深就不真实了,我看完了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时间跨度在三十年的故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杨烛 发表于: 2005-10-6 08:53:22|只看该作者
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县城区 日 外城中只有一条泥土公路,很狭窄,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汽车行驶过,公路上立刻尘土飞扬。公路两边排列着砖瓦房,灰色的砖墙,深灰色的瓦,瓦房之间夹杂着用木板做墙,上面铺着牛毛毡盖成的低矮的木板房。一个二十左右的男青年(余德明,当时的杨玉明)从低矮的木板房中走出来,他的样子很清秀,穿着当时流行的草绿色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普通胶鞋。杨玉明走在公路上。余德明的画外音:我是在1968年考取师范学校的。毕业后,为了让我进城,我父母用了一个月的工资为我打通了关系。同时,我又是烈士的弟弟,我二哥为了救一个红卫兵牺牲了。对了,石校长,这事你也知道吧。石校长的画外音:知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要为你二哥扫墓。余德明的画外音:就这样,我这个工人的儿子得到了进城的指标。就在报到时。一幢办公楼 日 外杨玉明走进一幢门口挂有“羌江县教育局”和“羌江县革委会”木牌的楼房里。杨玉明上了楼。杨玉明四处张望,找报名处。一位中年男子走了出来。杨玉明迎了上去。杨:同志,我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请问,在哪里报到呀?男子:跟我来吧。杨玉明跟着他进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内 日 内一位年近三十的孕妇正在同坐在椅子上的两位中年男子说着什么。孕妇:李主任,王局长,我在云岭教了十多年,结婚快八年,前面怀了三个孩子都流产了,这次好不容易有了,你们就批准我下山吧。一个胖子(李主任):你走了,山上的学生怎么办?孕妇:你们另外派人上山去呀。李主任:要是能找人,我们早就派人上山了,还到现在。孕妇:可我实在怕了,我怕肚子里的孩子。李主任:同志,你是人民教师呀,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呀。另一中年人(王局长):山上怎么啦?山上的农民就不要孩子了?就你们娇气,人家山上的农村妇女怀着孩子还照样种地、喂猪、背柴,什么都干。孕妇: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王局长:你缺少锻炼。孕妇(急了,她抽出刀子对着自己的咽喉):你们调不调,不调,我死给你们看。两人急忙跑过去抢下她的刀子。李主任:有话好说,有话好说。王局长:别这样,别这样,你是个有身孕的人。孕妇:调不调,反正没有孩子,我也不想活了。王局长:这。杨玉明走了过来:李主任,王局长,我是新来的老师,我叫杨玉明,让我去云岭小学吧。王局长:你,去云岭小学?李主任:老王,这就是我给你介绍的烈士杨玉林的弟弟杨玉明,他的大哥还量我们县的模范知青哩。王局长:小杨,你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你是烈士的弟弟,应该受到照顾,经研究决定,分配你到红星小学,这可是城关二小呀。杨玉明:不,还是让我去云岭小学吧,我年轻。李主任:这可不行,你是烈士的弟弟呀。杨玉明:正因为我是烈士的弟弟,我才更要这样做,我二哥为了救人,连命都舍得,我难道还怕上山么?王局长:好样的,小伙子,你有很高的无产阶级觉悟呀,在山上好好锻炼,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你会很有前途的。杨玉明点点头。杨家 夜 内杨玉明的父亲气得脸色铁青,坐在一旁。他的母亲也眼泪汪汪。杨玉明的大哥在房内走来走去。杨的大哥:我还指望着你在家中好好照顾爸爸和妈妈,可你到好,明明能够留在城里,偏偏要主动去云岭。杨父:孩子,我过去在云岭做过乡活路,云岭山高路远,地方偏远贫穷,那里的人连汉话都听不懂,你到那里去干什么呀?杨母:你大哥在乡下,你二哥又不在了,我们老两口就依靠着你呀。杨玉明:爸,妈,大哥,你们说的我都明白,可云岭需要教师呀。大哥,你不是要扎根农村干革命吗?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教书呢?杨兄:我,正因为我想扎根农村,才希望你留下呀。况且,你留城的机会容易吗?这可是老二用命换来的呀。杨父:老大,别说了。孩子,爸也想通了,国家培养你是为了啥?我是个工人,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这一点我是明白的。咱们也别拖孩子的后腿了,让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吧。杨玉明:爸,你同意了。杨父(点点头):孩子,山上很艰苦呀。杨玉明:爸,我不怕。杨兄:那,让我向上面要求,我回来照顾你们。杨父:用不着,我和你妈是什么?是工人呀,咱们工人有力量,什么困难都吓不到咱。杨玉明:爸,你真好。杨家 夜 内杨母在灯下为杨玉明补衣服。杨父在为儿子做箱子。杨玉明:爸,妈,原谅我,我不能照顾你们了。杨母:孩子,别这么说,妈也支持你,只是,在山上,你要多当心,好好照顾自己。杨父:好好工作,啊。杨玉明:爸,妈。山路 晨 外杨父背着一个大木箱子,送儿子上山。杨玉明背着行李走在后面。父子俩默默地走着。到了一处高坡,父子俩放下行李休息着。父亲取下帽子扇着风。儿子从衣袋中掏出一条手帕为父亲擦汗水。父亲慈爱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用衣袖为儿子擦拭着。杨父拿出两个馍,递给儿子一个。两人吃着面馍。杨玉明拿起旁边的军用水壶给杨父,杨父推让着。杨玉明不依,硬要自己的父亲喝水。杨父喝着水。从山上下来几个农民。一农民:请问,你们可是新来的老师。(用羌话)杨父:对,这是我儿子,他是你们新来的老师。(也用羌话)农民:大叔,您会说羌话呀。(汉话)杨父:我年轻时候在这些山寨做过乡活路呀。农民们亲热的与杨父交谈着,到把杨玉明冷落了。农民们扛起杨玉明的箱子和行李与杨父往寨子里走去,让杨玉明落在后面。杨玉明跟在后面走着。羌寨 日 外古朴的羌寨,石砌泥抹的平房,样式很古老。人们的衣着十分破旧,小孩子几乎光着腿。一个男孩光着腿,旧长衫里兜着什么,因为衣衫被撩起,整个肚子以下全部露了出来。男孩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玉米饭塞进嘴里,他的脸上,嘴角边全是饭粒。男孩的头上只有头顶有一撮头发,四周都剃得光光的,样子十分可爱。男孩望着杨玉明他们。其他羌民也望着他们,用羌话议论著。杨玉明望了望这些羌民们。不时有一些路过的羌族老人与杨父打招呼。一老人:杨师傅,上山来做活路呀。杨父:不,我是送儿子上山,他到你们这里来教书。老人:好哇,总算又有了新老师了,我们就怕没有老师,孩子们当睁眼瞎。杨父:我儿子不是来了吗?以上对白用羌话说,并配上字幕。杨玉明听不懂羌话,傻呼呼地站在那儿。大队办公室 日 内农民们把行李和箱子放下。一中年人:箱子和铺盖放在这儿,我们学校没有空的房间,晚上开会再安排老师住的地方。杨父:好,我就下山去了。农民:杨师傅,歇一晚吧,明天走也不迟呀。杨父:不行呀,明天还要上班,我们单位有纪律呀。农民:好吧。杨玉明:爸,我送您。杨父点点头。羌寨中 日 外杨玉明与父亲并肩走着。杨父:孩子,在羌山工作,一要学会说羌话,二要学会喝酒,三要学会抽兰花烟,会了这三样,你工作起来就很顺利。羌民们对人很实在,你要对得起他们呀。杨玉明:爸,我知道了。哎,爸,这儿的羌家姑娘很漂亮的,当初您在这儿。杨父:说什么呀,当初都有你大哥了,我能吗?对了,你小子还年轻,老老实实给我教书,别东想西想的。杨玉明:是,爸爸。羌寨 夜 外羌民们聚集在晒坝里开会。简陋的主席台上插着松明子和箭竹杆照明,台下烧着一堆篝火。生产队长(帮杨玉明背行李的农民):大家静一静,静一静,上边为我们派来了一位老师,他叫杨玉明,他的老汉(父亲)当年在我们这里做过活路,好多家里的床呀,柜子呀,箱子呀,木桶呀都是他老汉打的,他对我们好,我们也要对他的儿子好。台下的农民说笑着,打闹着,有的在抽兰花烟,有的在纳鞋底,有的在搓 麻线。姑娘们摸黑绣着花。他们都穿着家织土布做成的长衫,男人是月白色,妇女们穿的大多是阴丹蓝布衣服,妇女们腰间系着黑色的围腰,围腰上用白线绣着花草,图案,古朴,雅致。不管男女,头上都系着白头帕。一妇女:你说对他好,是不是要把咱们寨子里最好看的姑娘说给他。(羌话)村民们哄笑起来。杨玉明也憨厚的笑着。队长:别瞎说,人家杨老师是来教书的,又不是来娶亲的。(羌话)杨玉明问队长:他们说什么呀。队长告诉他,他的脸一下红了起来。队长:现在,我来说说让杨老师住在哪家。这样吧,还是住余香花家吧。一个正在奶孩子的羌族妇女站起来:队长,那今年的救济粮可要给我们家多分一份呀。队长:香花大姐,你不要太贪心了,你男人在铁矿拿工资呀。再说,人家杨老师又不是在你家白吃白住,人家是要交粮票和钱的。余香花:可我有五个娃呀,他们还小。队长:谁家不是这样呢?相比下,你们家还好过些。香花:你怎么不让杨老师住在你们家呢?队长:我四个女娃都大了,咋能让一个男人住进来呢?要是女老师,我就让她住我那里了。陈老师不也是在我家住了一年吗?香花:好吧,让他住我家吧。队长:你赚了,杨老师还可以帮你挣工分呀。余香花:他,瘦得一把儿,杀了还炖不了一鼎锅。另一妇女:杀了多可惜,你就这样把他招进家当你的小女婿多好,看他的样子多伸展(标致)。大伙儿哄笑起来。队长:越说越没有名堂(离谱)了。山村小学 内 日一所破庙改建的学校。庙里所立的泥菩萨刚被打掉,还有一些桩子(菩萨的身子)留在那里。教室内正前方立着一个大黑板,黑板上方墙上帖着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杨玉明站在讲台前,下面是孩子们的课桌和凳子。孩子们的课桌是用石板和木板搭成的,大小不一,也不规范,而凳子是用石头代替。杨玉明望着这些课桌凳。画外音:听说孩子们一直用这样的课桌和凳子,我心里难受极了。因此,我向大队书记反映了情况,队里砍来木材,我和爸爸带着几个工友忙了一个月,赶紧做出了几十套课桌凳,爸爸的厂里还拿来油漆,把这些课桌凳漆了一遍。杨家父子与工人们正在做课桌。操场上,大队书记和农民正在帮忙锯原木。杨玉明在推刨子,刨木板。几位工人在做课桌。教室内,新做的课桌和凳子整齐地排列着。油漆的桌面上泛着光。教室 日 内杨玉明正在给学生上课,许多农民围在教室门口,趴在窗户边观看着,用地方话议论著。杨玉明指着黑板上的字念:“毛主席万岁!”孩子们跟着念:毛──主──席──万──岁!孩子们念着,稚气的眼睛看着杨玉明。一组反应农村孩子学习的镜头:杨玉明和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杨玉明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打沙包。杨玉明和孩子们到田间参加劳动。杨玉明在给孩子们上课,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田间,杨玉明在和农民们一起参加劳动。杨玉明在抽兰花烟,一股强烈的烟雾冲得他直咳嗽。村民们笑了起来。傍晚,杨玉明在送孩子们回家。孩子们簇拥着杨玉明欢快地走着。夕阳照在他们的身上。孩子们在唱着羌族歌曲《阿爸教职工我吹羌笛》阿爸教我吹羌笛哟啊依哟,幸福的歌儿唱不停哟啊依哟,声声歌唱毛主席,声声歌唱共产党。
6# 青城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10-6 10:54:40|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但在题材方面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还有里面的人物有公式化,不能打动读者的心。你不要多心哈,这是我的感受,也许别人看了又不一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teienke 发表于: 2005-10-6 17:01:13|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的烙印还是挺深的哈.
8#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10-7 23:51:12|只看该作者
孩子们在唱着羌族歌曲《阿爸教职工我吹羌笛》
阿爸教我吹羌笛哟啊依哟,

幸福的歌儿唱不停哟啊依哟,

声声歌唱毛主席,

声声歌唱共产党。

《阿爸教职工我吹羌笛》 ,错了吧?阿爸教职工还是我?

剧本根正苗红,但可惜生不逢时,如放在文化大革命,说不定就一本走火了,可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羊子 发表于: 2005-10-8 20:32:14|只看该作者
可能还没有完,因为还没有把余德明和杨玉明的合二为一的身份交代明白。同时,还有开头的赵记者、云中行等人的下落呢?所以,我等待着!
10#
 桃花 发表于: 2005-10-9 11:46:34|只看该作者
杨玉明是克枯小学的老师哦,就住我家隔壁,好象已经退休了吧。

陈新秀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个很亲切的女教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周达村有个民办教师,叫杨庆平,不知道转为公办教师没有啊。

还有王远方、陈春俊等等。

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室很简陋,但是陈新秀老师很认真,我至今还记得她教我们读“a,a,右下有个小尾巴;o,o,圆圈就念o”,她的声音是那么的好听,那么的亲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17:57,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