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14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老磨 发表于: 2005-11-16 08:17:2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普通人[转帖]他们叫"老四川"

 [复制链接]
他们叫"老四川"
余德庄/文
2005-10-20
上点年纪的重庆人大约都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有两万多名被称为知识青年的山城热血儿女响应号召,远赴西双版纳和河口等地的农场“支边”。 但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记得,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六十年代中期,就有数千名同样“满怀热望,满怀理想”的年轻山城儿女,告别了家乡父老,支边来到了西双版纳。
  当时这些热血青年乘火车到贵阳后,坐敞蓬货车到达沾益,又改乘窄轨小火车到达昆明。翻山越岭一路南下,历经了近半个月的旅途颠簸,方才到达西双版纳。当他们在边陲的深山莽林中挥汗如雨地度过了数年的拓荒生涯之后,于1968年迎来了来自首都的50多万知识青年。接着,一批批上海、昆明等地的知青也相继到来。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既作为“再教育”对象又作为劳动生力军的他们,在极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回首往事,那一代人都刻骨铭心,有太多的话要说!叶辛说了,梁晓声说了,“小四川”们也多多少少地说了──成都有《青春无悔》,重庆有《红土热血》,它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知青回归”热……
  只有“老四川”们默无声息。
  稍知内情的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你们所遭受的磨难不是更多吗?你们所付出的牺牲不是更大吗?你们的经历不是更令人感叹动容吗?
  这话是有根据的。就群体而言,后来的支边知青经历的一切悲欢离合,“老四川”们都提前经历和感受过了。而有一些经历和感受却是他们“独享”的,其中的悲怆与苦涩,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比如说,他们当初报名支边时,接收方打出的旗号是“招工”。因此,他们常常被打入另册──知青慰问团来了,他们只能是“附带”的慰问对象;知青大返城时,他们更被明确地排除在外……
  他们成了被另眼相看和被遗忘的一群人,对此他们并非没有奔走呼喊。
  那么,“老四川”们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他们是一批六十年代中期毕业的初、高中学生,而且绝大多数在校时都品学兼优甚至出类拔萃,只因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失去继续上学的资格。即使是这样,他们原本也是可以在重庆就地安排就业的。事实上有的人已经就业上班了,但他们却一腔热血,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口号激励下,争先恐后地踏上了南去的征途。在这批大到十八、九岁,小到十五、六岁,统一身着蓝衣短棉大衣的队伍中,性别比例极不协调,女生占了近九成,男生则差不多成了点缀。
  到了农场,他们被分到了生产队。面对着荒山野岭,男生女生都无一例外地领到了日后与他们形影不离的“战斗武器”──大砍刀和开山锄。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奔赴南疆,落户农场,垦荒植胶,成为后来的“老四川”。在后来的数十年中,他们已经把自己融进了那块土地,他们当中的一些伙伴甚至永远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他们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除了当时迫于无奈的社会环境之外,应当说主要的还是那一代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的人生信条在起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老四川”们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或退回故乡侍奉垂老的父母,或重择职业发挥自己的所长,或从头开始去追寻儿时的梦想时,却发现自己和那些被称为“小四川”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已经不可能以同等条件冲出起跑线了。
  斗转星移,从知青“大返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余个春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返城后靠自己的拼搏进取,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但有部分人至今仍在边疆农场工作和生活……
无论如何,“老四川”们都忘不了在南疆土地上共同走过的那一段充满荆棘坎坷的青春之路。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阅历的深广,思想的成熟,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怨恨,取而代之的是对那段最初的人生履历的无尽缅怀,西双版纳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心目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他们一次次地结伴归去,去看望那浸染着他们血汗的土地,去祭扫那些长眠在地下的伙伴的坟茔,去摸摸他们当年种下的而今已大片成林产胶的橡胶树,去探望那些仍然坚守在边疆的伙伴和结下了深厚情谊的老职工,去看看能否对边疆的建设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人说:这批“老四川”是开拓者,是率先以支边的方式沟通内地和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功之臣!然而,他们并不想张扬什么,也不想引起别人的特别关注、赞赏和同情。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尊自强,是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血肉相连的关系! (本文作者系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1965年赴西双版纳支边的重庆知青)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推荐]兵家《黄石公三略》 神洲台海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0:41,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