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15|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代蜀华 发表于: 2006-2-25 15:10:0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巴文化与卦象中的六亲配置

 [复制链接]
原创  巴文化与卦象中的六亲配置
  
在易经的六亲配置中,如果仔细看看,其中不凡巴蜀文化精髓。当然,作为一个巴蜀文化研究的门外汉,我只不过根据自己的观察就事论事,并不代表一种观点。
六亲配置从甲乙日的玄武、白虎、螣蛇、勾陈、朱雀、到青龙的排列中,如果朱雀就是我们认定的蜀文化中的太阳神鸟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巴蜀文化在易经的六亲排列中,至少占了三种。而且,巴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里,我要排除太阳神鸟为朱雀,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而巴文化中的白虎和腾蛇,这不但是有史书记载而且还有出土文物佐证。
在《“巴”与“蜀”的脑壳》一文中,我提到过“巴、蜀”有人曾说过它们是由两种动物组成的。对于“蜀”字我没有研究,但是“巴”字的象形文字像蛇一说是得到了肯定的。蛇和白虎作为巴人的图腾,这也是经过人们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因此,这是无可非议的。
先从书法上研究,巴字的草写体,既有大头像虎的,又有尾巴像蛇的;既有小头像蛇头的,又有尾巴粗壮似虎尾的……这是其一;其二,如果真的是巴人有意把对两种图腾的信仰合而为一的话,那么,他们创造“巴”字的苦心也就显而易见,也就成立了“巴”字是由两种动物组成的根据;其三,草书“虎”字的尾巴,也有像蛇一样长而壮长而细的。因此,在草书中,不管是“蛇”还是“虎”,都包含了这两种动物的象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代蜀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代蜀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相对论物理百年后中国主流呈展(摘要) 重庆:请为自己的四千五百年巴文化树虎碑、立虎传
2# 四姑娘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6-2-25 15:10: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现在,我们再来说六亲。
六亲把玄武排在首位,其用意非常明显。玄武属水,水可以化为汽,结为冰,在卦象中暗指暧昧之事。其实不然,他在宇宙中的解释应为混沌,指世界混沌之时,指天(但不一定指天子)。而二三位的白虎、腾蛇又恰恰是巴人的图腾,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六亲为什么要用两种巴人的图腾而不用其他?六亲的配置是不是巴人创造的?如果说朱雀是太阳神鸟,那么,巴蜀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
在这诸多的谜中,我觉得,我们如果揭开了六亲配置之谜,对巴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六亲配置中,白虎属金,遇吉则吉,遇凶则凶,尤其对于军事、战争和士兵的预测占有重要位置;在凡人百姓中,无论经商、农耕也有一定的预测功能。腾蛇属土,对诸如农业生产、地震灾害和泥石流等等也有重要的预测功能。如果说朱雀是蜀文化中的太阳神鸟的话,那么,它属火,其配置是文化、文章和父母爻、官鬼爻结合便成政治,对于预测国家政治稳定,君王执政能力、人才是否雄厚也有重要的预测功能。
因此,易经的六亲配置和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许,我这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可是,仔细研究一下易经和六亲的配置,还是完全有可能挂上钩的。
同样,在十二地支中,虎和蛇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对研究巴文化的起源同样有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辰戌丑未四方土中,六亲中的腾蛇和勾陈也被重复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巴文化不但渗透了易经中包含六亲配置和十二地支配值的所有文化,也同样渗透了中华汉文化和其他所有文化中的其它领域。
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始终充满着神秘,我们的研究也始终没能突破它所包含的其他领域,仅仅是从地域与文化图腾的一些资料来图解,是不行的。因此,本文愿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关心巴文化和研究巴文化的专家学者把眼光投向更开阔的地方,跳出巴文化的圈子,从易经、六亲配置、十二地支以及被巴文化渗透的其它领域进行研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何晓 发表于: 2006-2-25 19:49:33|只看该作者
期待继续!
4# 金佛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6-2-26 14:05:32|只看该作者
这也证明了,巴蜀文化与中华文明渊源之深,是密不可分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6-2-26 14:43:17|只看该作者
谢谢,只是我确实没有那样的能力和天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4:4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