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5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周从林 发表于: 2006-8-30 20:28: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谁识我一瓢一笠到玉蟾

 [复制链接]
谁识我一瓢一笠到玉蟾 
──建文帝遗踪惊现蜀中 

肖伊绯完稿于2005年1月3日晨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这是清初李玉所写的《千钟禄》中的一段名曲,描述了建文帝逃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支曲子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注:“不提防”指《长殿弹词》中的[一枝花]“不提防馀年值乱离”曲?。 

那么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明初那场血腥的皇权争夺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便成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即建文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4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炆。在这场宫廷内争中,被赶下台的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史家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自·焚身死说。据永乐年间《明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四年,朱棣大军进入南京,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他带着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而死。朱棣入宫后,搜查建文帝下落,从火堆中发现一具烧焦的尸体。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二、削发为僧说。《明史·姚广孝传》和《胡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他派户科都给事中胡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后来直到朱棣死前一年,胡才回来禀报,建文帝离开南京后,削发为僧,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专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这两种观点似乎各有凭据,相持不下。但民间更乐意接受建文帝削发为僧、逃难云游的说法。可能这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百姓向来同情弱者的心态,人们会更愿意为这个善良仁厚的皇帝求个善缘善终的结局来。不过这样一来,关于这位建文帝云游的去向问题,答案便更加迷离难证。有上述建文帝葬于江苏吴县的说法,还有新近冒出来的葬于武昌洪山的说法;至于建文帝云游之地更是遍及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甚至还有专家猜测,当年永乐皇帝派郑和七下西洋,其真实用意就是探寻建文帝是否逃到了南洋。在贵州发现了据说是建文帝亲书的反朱棣的诏书石刻,在富顺也发现了据称是刻有建文帝诗文庙匾。 

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建文帝从皇宫逃出,避难云游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作为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遗踪遗迹,毕竟都是些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即使见着了,没有专家的推证和考论,也未必能识得其中真意。譬如说贵州发现的诏书石刻,完全是用类似于道家符篆的图形书写的,常人哪能识得一字;富顺发现的诗文庙匾,也不过是专家们通过其字句意境,估测再三,推证出有可能是建文帝所作的罢了。有没有更直接、更形象的建文帝遗踪写照存留下来呢?──我正是带着这个疑问辗转于四川省的富顺与泸县之间的山林之中,因为据史书记载,建文皇帝逃难至富顺、泸县之间作游方和尚达三年之久。我正是循着这些历史角落中的只言片语,来到了位于泸县辖域内的玉蟾山。 

玉蟾山, 位于泸州市区以北35公里,泸县县城旁。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历来以山幽、 石奇、水秀,闻名川南,从成渝高速公路隆昌连接线沿321国道南行25 公里即到川南名胜玉蟾山。玉蟾山在历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据史料记载,从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盛况空前。据说,山上崖壁间刻有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醉书“玉蟾”二字;明代新都状元杨慎也挥毫题下“金鳌峰”三字摩崖。遗憾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圆通寺遗址上尚幸存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 余尊。大部份为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异,风格独特。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在观赏这些明代石刻精品的同时,我特别仔细地咀嚼着“九龙浴太子”与“悟道图”这两个明代石刻中的非凡杰作。 

“九龙浴太子”刻于离地面大约十米高处的一块崖壁之上。九条飞龙环绕盘桓,构成一个不规则的矩形空间,正中正是作为太子身份诞生的童年的佛陀;整个石刻刻工精细、雕造传神之至,决非一般民间匠人所能为之。听当地人介绍说,那九条飞龙口鼻皆是通透,若是逢雨时,那龙口之中九股飞泉喷涌,更是奇妙。虽说未曾亲睹龙口飞泉的奇观,但这幅作品的精工巧思,也可见一般。再看“悟道图”,刻于同一崖壁离地面约二十米处。圆形龛口,内雕一古松迎风,松下倚坐着一个玉面童儿,这童儿神情高贵端庄,断非什么村童牧童可比。据有关资料称,这幅作品称之为“悟道图”似乎更符合其作品意境,也符合当年佛陀树下悟道的传说。但细看这童儿身姿,并非端坐趺跏,或是清苦修炼状,而是曲一膝枕头,一掌托腮,目望远山,若有所思。所倚之树乃松非菩提,所现身姿似也另有意趣,称之为明代石刻中的孤例毫无疑义。虽说这两幅声名远播的明代石刻精品让我兴奋莫名,似乎也从中嗅得了一丝半缕的皇家气息,但终究与建文帝没有丝毫显著的关联,我的探寻还得继续。 

再往前行,穿过了刻有“十八罗汉飘海图”的一个山崖,绕过了黄庭坚题写“玉蟾”一峰,又寻得了一处雕刻精湛、布局恢宏的大型石窟,造像内容应当是明初风格的“佛祖讲法图”。在这窟的左侧,有一残损的龛窟,我也没在意,远远地瞧见了造像内容应是“净土变”的相关题材,也就没有走近细看。再往前行,有一托出崖口的亭台,便入亭暂歇。在亭上看青山远黛、苍松黄崖,也是一阵赏心悦目。兴许,这亭台,便是个专为游人观景而设的处所;可当我一转身的刹那,便知道这亭台原来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在这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那个逃难皇帝──建文帝。 

原来,在这亭台正对着的一面山崖上,青松翠柏掩映处,便端端地刻着一身僧服的建文皇帝尊容。这尊依崖而造的高浮雕造像足有五米左右的高度,建文帝身披袈裟,面目慈祥、遥望远山。旁边刻着一个约摸两米高的飞天童儿,似在静候建文帝的召唤,又似与建文帝形影相随。那么,我有什么凭据说这山崖上凿个大和尚便是建文帝呢?其实理由简单明了:在这尊五米高的造像脚下,便清楚地镌刻着五个楷书大字:建文皇帝像。但应有更多细节的造像题记没有寻得,也许就掩在某一丛松枝背后。却在这欣喜时刻,突然忆起那窟类似“净土变”内容的残窟,总觉得这窟离建文皇帝像最近的明代残窟之中,还会有更多的秘密。迅即沿路返转,把所有的目光和注意力投射到了这个残窟之中。 

第一反应当然是寻找窟中的造像题记。在窟楣左侧下方找到了一方题记,大意是说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当地的一些善男信女捐资造窟,却并未留下什么祈福求愿等更多的细节。但永乐二十二年确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史载,大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带着五次离京亲征蒙古未果的遗憾,在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在这一年凿出这窟造像,兴许只不过是个巧合罢了。明成祖朱棣亲自制造的那场大难──即在建文四年焚宫破城,杀侄夺位的惨剧兴许压根就和眼前这个残窟风牛马不相及,可我还是执意要细看其中究竟的,我开始仔细观察起这窟形制古怪、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净土变”佛教仪规的残窟的每一个细节来。 

这漫漫岩壁之上,透出一股与原有青石色泽不同的色彩,黑中泛红、红中泛黑,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场焚宫夺命的血腥惨剧来。此窟人为破坏毁损严重,而就在数米之遥的另一大窟“佛祖说法图”无论从造像内容和规模来说都十倍于此窟,却几乎毫发无损,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雕造于明成祖朱棣死去的那一年的石窟,道出了让某些人无法忍受和接受的“天机”,才招致毁损?兴许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瞎猜罢了。但除去窟壁上方的三尊佛像之外,一座长桥、几座残楼、两只乌鸦、万丈波滔、几缕浓烟、一名无头武将、一个指路飞天、一个躲藏和尚,确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浮雕在这青石之上的。这样的雕刻能说明什么呢?但见浓烟蔽日、浓云惨雾;奈何桥下,浊浪排空;两只乌鸦,哇哇招魂;这一切人间闹剧、世间惨剧,佛祖菩萨早已知了劫数、布了因果──任你七门八道布下虎狼兵将、守隘围城,刀剑斧戟、血光滔天;飞天怡然而舞,早给那逃难皇帝指了去处──那荫荫翠柏深处,自有一门,便是空门。由不得你不信,顺着那飞天目光望去,便端的是那翠柏丛中,建文皇帝像。 

在这玉蟾山中,寻着了建文皇帝像,还探得了永乐二十二年的诡异石窟,其间感慨,不也正合了李玉那首名曲吗?只不过末句似可改作:谁识我一瓢一笠到玉蟾,来得更为应时称境。其时,遥想大明江山,似建文帝这般境况,也算得结了善缘、得了善终;回望帝王兴废,哪一回不是叹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哪一回不是说造化弄人,前缘作了今孽。李玉那首名曲虽好,搞得几百年余韵袅袅,却不如孔尚任《桃花扇·余韵袅袅》,中有一曲来得淋漓高妙: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注:[原文发表于搜狐>社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周从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周从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古城阆中风水古院(六)怡神荡气的马家大院 茂县叠溪:地震毁灭的古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15:15,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