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489|回复: 1
 2熊猫 

[印·砚我的蒲砚情结

 [复制链接]
──唉!蒲砚啊

  近日偶然在巴蜀网上看到荣辉君的博客《蒲砚春秋》,眼睛一亮,在惊诧于现今还有人在用心关注着蒲砚的同时,也触动了我内心那一段尘封已久的情感──我的蒲砚情结。
  在蒲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大多对蒲砚是有印象的。记得儿时上“毛笔字”课的时候,同学们带着各种“墨盘”,看着它黝黑的样子,摸着它冰凉爽滑的感觉,对那东西就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只是不知道那就是蒲砚。真正意义上接触认识蒲砚始于十年前蒲江的收藏热,当年在蒲江县建行曹乃良行长的倡导和亲自主持下,蒲江县收藏家协会热热闹闹地成立了,并不懂收藏的我带着一种好奇和欣喜也参加了,象我一样的人不少,但我又与他们不一样,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书、画、篆刻的爱好注定了我对收藏有天然的兴趣。通过了解和接触我发现蒲江县的收藏家们大多是怀着经济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者寥寥无几,正是这种对收藏的狭隘的观念,加上蒲江的经济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协会在不久也就名存实亡了,而对我收藏却为我搭建了一个平台,一个探究文化的平台,我开始关注蒲江的文化历史,比如当人们在交流某某人的“靖康”、“端平”或“嘉定”(铁钱)卖了多少钱的时候,我却到了八角井的惠民监遗址考察(宋朝蒲江“造币厂”),去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骄傲。同样的我也开始了解蒲砚的历史,探寻蒲砚的痕迹,其间我曾经接触过一些蒲砚,但不管从质地还是造型艺术上都不如人意,我觉得都不能代表蒲砚的水准,而即便这样的东西也难得一见,真正的传统的上乘蒲砚更是难觅芳踪。蒲砚有辉煌的历史,人们也赋予了它真诚的赞美,但对蒲砚的记载和研究却少之又少,《蒲砚春秋》几乎囊括了对蒲砚的所有描述,而对名砚的著录研究更是空白。蒲砚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成了一种模糊的记忆。蒲砚的现实带给我的有欣喜,更的是遗憾。我想蒲砚的稀少有这样的原因:一是蒲砚在历史上毕竟只是地方名砚,其影响力远不及端歙,辐射面窄,规模小,历史遗存相对较少,而且实用特性大于艺术特性。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恢复生产,历时短、产量少,又多是外销,留存下来的自然更少。三是经过多年的蒲江古玩商贩收购,经成都古玩市场流出后湮没于众多的文玩之中。
  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和同好金武君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响水滩因石材产于水底,我们无从获取,也难见蒲石的痕迹。在蒲砚村我们找到了当年采石的洞口,望着狭小幽深的洞口几乎就不敢进去,可以想见当年采石的艰辛和数量的有限,但洞内采出的一定是上乘的石材。据说当年采石时曾发生过安全事故,这也是导致轻机厂停产的原因之一。如今只有洞内流出的孱孱的泉水,在静静地述说着历史……在盐井沟,外露的石材多已风化,几乎没有成块的板材,要找到一块蒲石是很困难的事,经过寻觅在一处经过开挖取土的地方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可用于琢砚的石材,石色灰黑,石质细腻柔和,硬度略小,局部带有类似火捺的暗红,与记载中的蒲石相似。我用我有篆刻的基本功开始了我第一次的砚台雕刻,并琢出了第一方蒲砚,虽然工夫不到家,我也如获至宝。
  我们并没有停止脚步,在人们怪异的目光中,我们跑遍了蒲江的很多地方,希望能找到好的石材,然而似乎其他地方都是砂岩并没有蒲石。就在我们失望的时候,2000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一种从未有人提及的猪肝色砚石,石质致密细腻、硬度大,扣之有金属声(有机会我再单独介绍)。我想我们是发现了蒲石的新品种,我们欣喜若狂,完全成了石痴砚迷。接下来赏石、琢砚、赏砚几乎伴我们度过了整个新千年。
  在我们狭小的交流圈兴奋过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由于我职业的缘故,亦或由于生活的原因,此后我开始了漂泊和奔波,朋友也忙各自的生活去了,再无暇谈及蒲砚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被生活冲得七零八落。
  今天又谈到蒲砚,我在一丝怀旧伤感的同时更多了分理性的思索,荣辉君笔下的蒲砚是阳光的,让人充满遐想。我理解的蒲砚是现实的。它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离我们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蒲砚还躺在它历史的光环里,我想我们应该让它走出历史,重现光华。因为对文明的发扬光大是对文明最好的继承。
  让我们看看曾经与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的邻居──攀枝花的苴却砚是怎么做的吧。苴却砚、白花砚、蒲砚同属四川地方名砚,而如今,大家都知道苴却砚已是蜚声四海,名声鹊起,广为人们接受,已跻身中国名砚之列,号称第五大名砚。这样称它我觉得毫不为过,因为苴却砚本身不缺乏悠久的历史,传奇的经历和优良的特性(它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特别是石眼是最具特色的,一方石上有上百个石眼,而且鲜活如神,堪称一绝,这是其他名砚难于媲美的。),就看怎样去挖掘和发扬了。他们实施了一整套战略规划,首先成立了开发公司,投资、办厂、制砚,靠作品说话,没有实物一切都是空谈。接下来请名家试用鉴赏,启功、黄胄、董寿平、范曾等书画名家纷纷为苴却砚写诗题字,结果大受好评。又在北京、香港举办了中国苴却砚专展,取得轰动效应。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和韩国总统而使该砚名扬海内外。另外砚台收藏家何可人(主要是苴却砚)在《收藏》杂志上连篇累牍、图文并茂的精彩品评(我就是从那儿第一次真正了解苴却砚的),苴却砚已是广为人知。他们对苴却砚的定位也是十分准确的,那就是集中国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突出自身特点。现在随着艺术水准的成熟和发展,良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苴却砚已处于重现辉煌的最好时期。
  蒲砚的明天在哪里,我想苴却砚的经历正是我们应该做的。蒲砚即使只算到南宋也有800多年的历史,可谓悠久;也有了翁应考、寒冬不冰的传奇;它具有名砚的优良质地和特性,如坚如金石,细如粉绸、墨色鲜亮、浓淡均匀、发墨不损笔、天寒墨不冻等。色更是蒲砚的特色,它黑得油亮、黑得深沉、黑得纯正。黑色是艺术的颜色,能给人无尽的空间和遐想,据说当年蒲砚在日本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黑色。蒲砚完全有资格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名砚,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为蒲江打开一扇文化的窗口。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考察,笼罩在四大名砚头上的神秘光环并不神秘,它们更多的是中国砚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从历史一路走来,同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或者曾经走入绝境。歙砚在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后从明清以后就一蹶不振,清初以前五百年内再无正规开采。民国以后更是濒临绝境,已是徒有歙砚之名,不具歙砚之实。许多历史名品和新的品种也是在今天重新开发出来的。洮河砚何以成为四大名砚之一至今专家都觉得奇怪,并且如今在产量、品质、艺术和影响力上都不及其名。澄泥砚连确切的产地都莫衷一是,到清代,澄泥砚己经没落衰微,其制作工艺也随着失传。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家蔺永茂将绛州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才又重新展露新姿,成为澄泥砚的代表。再者澄泥砚属于陶器,从实用功能上可称砚,在鉴赏收藏为主,实用为辅的今天,它不能与石砚相提并论和相互比较。排名第一的端砚也同样经历过辉煌和衰落。
  所以今天的蒲砚只是还在延续着历史的衰落,世异时移、否极泰来,在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占据我们生活的今天蒲砚终有它的一席之地。中国不光有四大名砚,还有更多更好的名砚。
  唉!蒲砚啊,你重光的日子还远吗?但愿我的蒲砚情结不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崖山人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崖山人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崖山人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崖山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崖山人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崖山人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歌乐灵音 四川学者PK西线工程原总工 谁的答案离真相最近?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10-7-27 00:53: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开着F35来看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1:01,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