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43|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2-1 19:01: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60年的三天两夜

 [复制链接]
  ──追忆朱德回仪陇

  今天,是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伟人已远去,浩气犹长存。如今的四川,如今的仪陇,已取得长足发展。追寻伟人足迹,追忆伟人重托,家乡人难忘朱德同志音容笑貌,难忘他对家乡的殷切希望。

  ■王代林  彭治铵

  初冬斜阳,把淡淡的温暖抹在琳琅山的树梢上。马鞍山是静静的,朱家大湾是静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一派祥和。
  一生戎马倥偬,我们敬爱的“红军之父”仿佛太累了。此刻,他静静地“站立”在纪念馆大门前的广场上,白衣,军靴,右手扬起,双眼平视前方,睿智眼光中,充满了对养育他的这片青山绿水的眷恋。
  注目良久,深深鞠躬。汉白玉雕刻成的朱徳塑像前,77岁的肖向成郑重地献上自己的敬意──作为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朱德同志在国内曾战斗过的地方,收集到很多与伟人相关的文物。说到1960年朱德同志回乡视察的三天两夜,说到家乡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肖老激动了,肖老流泪了。往事与现实,犹如一部激荡人心的电影,一幕幕交织在眼前……

  主题词之朴素本色

  “他最喜欢吃四川的三样东西,豌豆尖、青菜脑壳、临江豆瓣”
  【闪回】1960年3月9日,春和日丽。乘车从南充经营山,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回到仪陇。
  “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没想到穿得很朴素,普通灰制服,半新不旧的皮鞋。”时隔46年,南充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邵文存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第一眼看见朱德时的情形。他当年25岁,参加了当时的警卫和摄影工作。
  阔别家乡数十载,这次回乡很难得,仪陇拿出十分的热情招待“家乡人”。当晚的餐桌上,放了一瓶酒,炖了一只鸡,加上猪肝、腰花等几样荤菜。饭后,朱德的秘书交代:“朱德同志打了招呼,以后吃饭不要摆酒,多搞蔬菜少吃肉。”康克清还特别嘱咐:“多做些新鲜蔬菜,比什么都好。他平时最喜欢四川的三样东西,一是豌豆尖,二是青菜脑壳,三是临江豆瓣。”
  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饭,桌上摆放的全是素食小菜,豆腐、豆芽、豌豆尖啦,仪陇酱瓜、蘑芋豆腐、咸菜啦,甚至还有清明菜、灰灰菜等野菜。朱德和康克清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赞叹:“好吃,好吃,好多年没吃到家乡的饭菜了,真香啊!”有人见他吃红苕不剥皮,说连皮吃不好消化。朱德笑着说:“我消化得了。过去一直是带皮吃的,丢了可惜了。”
  时任仪陇县委书记康智盛后来写文章回忆道:“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每餐总是亲切招呼我和他一起吃饭。有一顿,我安排好饭菜就进厨房察看去了。他老人家一直等着,等我坐到他身边,才肯用餐。”
  当时的马鞍公社党委书记石永锡回忆,那时正是困难时期,干部每月只供应十九斤粮,半斤猪肉。朱老总在马鞍吃了三餐,饭桌上唯一的荤菜是一碗肉丸子。“吃饭时,康大姐给我们挑肉丸子吃,还说:多吃点,你们基层干部辛苦。”
  马鞍场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家里,朱德和蔼地询问了房舍主人的情况后,微笑着说:“这房子还是老样子,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或赶场,总是把斗篷寄放在这里,给他们添了许多麻烦。”当这位老人惊喜地发现,站在她面前的竟是大家时常思念的亲人时,连声喊道:“啊!朱总司令!”老人要下拜行礼,朱德马上扶起,亲切地说:“我叫朱德,朱德。”老人执意要请朱德吃顿家常饭,朱德说:“下次来你家吃饭,好不好?”
  

  主题词之经济建设
  “搞社会主义要懂得治家之理”

  【现实】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一只只獭兔被切割、分装,等待运输的汽车排成长龙……刚刚投产的四川哈哥兔业公司内,一派忙碌景象。为何来仪陇发展?总经理荣兴富说,缘于他去年偶然得知,这里养殖了数十万只獭兔。来到仪陇,了解化马乡虎嘴村等地的獭兔养殖业,以及仪陇新县城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3天后,他便与仪陇县政府签订合同,在仪陇开公司,拟投资1.5亿元,专做兔肉兔皮精深加工。
  牢记朱德同志的嘱托,依托丘陵山区草株丰富的特点,仪陇近年大力发动群众养兔。短短5年,獭兔已发展到30多万只。不只是兔业。依托山区优势,仪陇着力培育优质粮油、生猪、果品、劳务开发四大主导产业。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引进大山米业、苏隆蚕业等10余家龙头企业,发展果品等各类专业协会256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集约化水平和农副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明显提高。
  【闪回】
  在马鞍场视察时,马鞍公社党委书记石永锡汇报的生产发展情况引起了朱德的兴趣。“我们已种了3万亩茶树,办了1个茶厂,计划将茶树种植再扩大1000亩。还发动群众采山货、挖药材,每人年均收入达20元以上,还养猪、养蚕,办药厂生产黄连素。”
  “用啥子造黄连素?”朱德饶有兴趣地问。
  “用三棵针,山上多的是,每100斤三棵针可取6斤黄连素粉,每斤黄连素粉可卖120元。”石永锡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我们这些山区,就是要发展多种经营。搞社会主义要懂得治家之理,应有计划地建立家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抓好棉花、油料的生产,要多喂牛、羊、鸡、鸭。还要修傍山猪圈,队队户户养猪,推粉榨油,粉渣作饲料。要努力度过目前的暂时困难,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他对仪陇县委的同志说道:“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植果树。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山区富源,发展山区经济。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
  回到仪陇县城后,朱德听取了仪陇县委的汇报。他对数字听得很仔细,重要的都记下。“你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满足。现在我们正处在困难时期,要关心群众。但要注意,生活的改善,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消费品应该由家庭自己去安排。”他还不时插话:“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朱德特别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他语重心长地对县委一班人说:“仪陇好哇!山区好哇!山区宝藏多,许多地方胜过平坝。只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困难,就一定会有个大发展。”“希望仪陇多给国家作贡献!”

  主题词之耕读传家
  “应该把‘机关托儿所’改成‘城关幼儿园’,让广大城镇居民的子女都能进来”

  【现实】走进马鞍中学,琅琅书声入耳。宽大的操场,明亮整洁的教学楼,一派生机勃勃。一块6米高的石碑,屹立在校园显眼处,上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这是46年前朱德视察马鞍中学时留下的殷切希望。46年过去,字体依然清晰可辨。
  副校长许远辽介绍,马鞍中学是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和省级实验教育示范学校,也是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有数百个孩子从这里走向全国。
  【闪回】
  晚上,朱德住宿在马鞍中学。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朱德就已起床。在校园做过早操,又健步登上沙坪,观赏马鞍场的景色。返校后,他兴致勃勃地和师生们合影留念,并为马鞍中学题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
  早饭后,朱德自己认路,来到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席家。这里原是席聘三先生办的私塾学堂,朱德在这里生活了10年──白天读书,晚上掌灯复习,还抽空帮老师挑水、煮饭。
  阳光下的席家,五间草房依旧,院子里静悄悄的。朱德轻步进院探问:“席白谷先生在这里住吗?”“是。”屋里走出一位中年人,应声说,“在这里住,我是他孙儿。”他主动向来客介绍:“这座房子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我伯父跟他同过学,经常给我们摆朱总司令读书很得行,文章做得最好。有人多次要拆这座房子,我说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学堂,才没有让他们拆掉……”
  朱德站在院坝里四处观望,问:“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桷树呢?”“下暴雨打雷,遭雷公抓走了。”朱德朗声笑道:“再种两窝嘛!”
  主人听着亲切的乡音,望着和蔼的脸庞,笑问:“您老是从哪儿转来的?这么熟!”旁边有人低声插话:“这就是朱总司令。”主人一听,立刻跳起来,又惊又喜地叫道:“哎呀,我的天啦!朱总司令啊!”
  院子里,朱德、康克清和席家亲属合影留念后,席家人挽留说:“转来了就莫忙走,在这里多耍几天嘛!”朱德幽默地说:“我们一块儿照了像,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临别,已走到院坝边的朱德,又回头凝视良久,才缓步离开。
  之后,朱德又来到马鞍小学。全校1500多名师生已站成两列热烈鼓掌欢迎。他见院内坝子里堆放着一大堆青草,便问:“这作啥用场?”
  “采青支农。”学生们回答。
  “读书又劳动好不好?”
  “好,锻炼身体,又学习生产本领。”
  “就是嘛,我们中国历来是‘耕读传家久’。过去苦水专朝穷人身上泼,学堂只朝富人开,我小时读书就受过地主家小崽子的欺负,你们要把孩子教好。”朱德语重心长地对教师们说。
  绕校走一圈,学校领导边走边向朱德汇报这所学校年久失修,墙壁脱落,地基下沉,需要尽快改造。朱德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然后说:“学校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我看可以来个‘穿靴戴帽’,加固一个基脚,再翻盖翻盖。”
  1960年3月11日,吃过早饭,朱德神采奕奕地回到了他曾经任教的仪陇县金城小学(原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视察。师生们欢天喜地欢迎他的到来。朱德拄着拐杖,看了几间教室和几位教师的宿舍后,详细询问了师生人数、教师工资收入、校舍情况等,勉励教师们要好好教书育人。校长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绸,请委员长题词。朱德挥毫写下九个金色大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在返回县委机关的路上,朱德看见一扇大门上挂着“县委机关托儿所”的牌子,就向陪同的县委负责同志说:“应该把‘机关托儿所’改成‘城关幼儿园’,让广大城镇居民的子女都能进来。”

  主题词之百姓疾苦
  “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

  【现实】犹如一条玉带,黑色沥青路面的新(政)马(鞍)路蜿蜒在川东北的丘陵间。青瓦白墙,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川北民居不时勾起记者拍照的欲望。路两边,绵延的枇杷树,开着淡淡白花──种苗由政府出钱购买,无偿提供给村民栽植,明春就要挂果,丰富老区人民的钱袋子。
  九湾村王兴元家,“獭兔养殖户”的铜色牌子格外醒目。他家养了200多只獭兔,一年纯利润5000元以上。“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百倍。”生活的改变,来源于政府扶贫开发。2001年,王兴元成了村里第一批扶贫养殖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养殖由政府免费提供的20只獭兔幼崽,每只兔子赚了20多元。
  【闪回】
  在去马鞍场的路上,经过永乐区时,朱德示意停车。一下车,周围的干部群众蜂拥上来。朱德详细地询问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注意观察农民的面容,还不停关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家里粮够吃吗?”见人们红着脸不说话,朱德好象明白了什么,转过头对身边的区委负责同志说:“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上车后,朱德陷入沉思,许久没有说话。
  终于又回到了故居。门坎上,朱代彦老人正坐着晒太阳。见有人走近,揉揉眼,忙腾地站起来,赶前几步惊呼:“三哥,是你呀!咋个就这么回来了哟?”朱德紧紧握住堂弟的手,没有说话,脸上流露着阔别故
  里、游子返家的盈盈笑容。
  “你给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全中国的总司令,天底下都有名望,穿这一身衣裳就回老家啦?”
  朱德用米黄色的小拐杖轻点地面,风趣地说:“穿起不冷就行了嘛。”“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没有群众,还有啥子总司令!总司令也不那么稀贵。”两兄弟哈哈大笑。朱代彦伸手张开五指,在朱德面前晃了晃:“你这一去,有这个年头了。”朱德说:“对,对,不多不少,整整五十加二。”
  这时,亲友们闻讯都陆续迎上来,男女老少一大堆,人人露出憨厚淳朴的笑脸。大家热情地望着朱德,却没人开腔。时任大队民兵连长的朱毅书,从人缝中穿过去,大着胆子喊了声:“三伯,你回来啦!”于是,“三哥!”“三叔!”“三伯!”“三公!”喊声一片。听说朱毅书是堂弟朱代良的儿子,朱德忙说:“我就是要找朱代良,过去我们很要好。你们去把他找来,我要了解些情况。”有人自告奋勇地跑去了。
  不多久,朱代良赶来。朱德连忙拉住他的手说:“来来来,我们在一起摆一会儿龙门阵。”康克清连忙拿出在马鞍场买来的糖果、香烟,热情地招待大家。朱德开始用客家话和亲人们交谈。先问生活,具体到每天能吃多少米和菜,多少油和肉。大家一一作答。听完大家的话,朱德沉默半晌,然后重重地用手拍着堂弟枯瘦粗糙的手背:“好了,不说,不说了,我都知道了。”停顿片刻,朱德提高嗓音,坚定地说:“你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多养猪养牛,生活就会好起来。”
  话音刚落,朱代彦的孙媳妇满头大汗地捧着一碗茶水,来到朱德面前说:“三公,喝口老荫茶吧!”盯着那黑黄的土巴碗,朱德许久才接过来问:“是哪来的这种碗?”孙媳妇泪眼巴巴地说:“三公,这个碗是我借了一湾才找到的。家里的锅碗都收到公共食堂去了。”朱德望望孙媳妇,眼圈红了。他喝了一口茶,咂咂嘴:“嗯,真香,很多年没喝到家乡的老荫茶了。”朱代彦说:“这是用三哥你挖的那口井里的水烧的茶呢!”朱德“哟”了一声,笑起来:“那井还在?”“还在还在。天再干,井里都有水。”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这一湾人都吃的那井里的水。”“都说吃水不忘淘井人哪!”
  朱德一边热络地和亲友们叙家常,一边走走看看。看到水缸,让他想起了勤劳善良的母亲。缓步走到院坝右边那盘大石磨前,朱德深情地说:“小时候我在家点着桐油灯读书,母亲就在月光下推豌豆粉为我们做凉粉,推麦面为我们做面条。母亲一生辛劳、慈爱,我没尽到孝心啊!”
  出了院坝,朱德到屋后祖坟前默立了两分钟,又摸了摸当年曾当作单杠架、而今已挺拔入云的双柏树……
  1960年3月11日下午,带着深切的感受、带着浓浓的乡情,朱德离开仪陇……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生他养他的故土。
  
特别感谢仪陇县委党史研究室对本文的支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食香茶堪回味 德颂
2# 四姑娘山
 摩驴行者 发表于: 2006-12-2 10:07:2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标题与内容不复,缺乏一个副标题,让人产生误解,感觉不舒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6:20,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