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郎
北京市商务局日前公布了《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禁止商业零售业服务人员乱发“爷”脾气,如不得有不耐烦情绪,严禁用轻蔑或审视的眼光扫视顾客等。(12月1日《京华时报》) 对于广大消费者和着眼于迎奥运、营造良好商业服务环境等现实目标而言,此次针对商业零售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显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笔者能理解规范出台之后的真正价值重心 所在:它所针对和希望纠校的,不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商业服务行为标尺、职业道德准则、文明待客之道等,同时也直指为许多人(尤其是外地旅游者和公众)所争议的某些“京式”语言与行为习惯,即“爷文化”、“大爷做派”等。 曾有外来务工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他眼中的“京式服务风格”:一次,其去某商场看床上用品。一张漂亮的床上陈列着各种床上高档用品,标价几千块钱,这时一位男士上前问售货员,这价钱是不是包括床呀?售货员两眼一瞪,脸转向一边,那男士悻悻而走。这时,售货员转过脸自言自语说:这床上再给你放上一个媳妇,美死你。固然,这名售货员的言行代表不了主流,但或许是京味风格的浸淫与影响过深,不定什么时候,便可能从某个商业经营角落(还包括其他众多服务性领域)蹿将出来。 人们应该不会忘记数年前在京城,曾有一位广东游客刘殿林将某著名烤鸭店告上了法庭。他的一段经历在彼时引起过广泛的热议。广州人在饭店吃饭时,习惯用第一杯茶涮杯子和 筷子。刘殿林到北京一家饭店就餐时,也这样做了。但是当他请一位男服务员帮忙倒掉涮杯子的茶水时,服务员送了他两个字──“毛病!”很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地域文化、生活与消费习惯上的差异而引发的冲突。从表面上看,它是商业消费、服务习性的“唇语”之争,实则却是地域文化特质与风情的“心音”之歧。仅仅将其置于商业行为礼仪规范的层面考量,显然是浮浅与表象化的。对它的认知和剖析,有必要建筑于大文化的视野格局之上。必须认识到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包括俗文化领域)、地域性文化圈的形成,是有其客观规律和复杂历史、文化因素的。对于异城、异地人而言,它可能陌生而耐咀嚼。当然,任何一种雅文化或俗文化,都不可能完美无瑕,当我们与它零距离交接,甚至是异体碰触、颇 感不适时,应以怎样的姿态和原则来应对与化解呢? 很显然,宽容与雅量是必不可少的。除却一些普适性的礼仪规范、职业道德标准,对于那些地域色彩浓厚、原汁原味的城市文化表情和特质,我们完全可以博雅之量、阅读与欣赏之姿态笑纳之。正如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中精彩解读和解析的那样,当我们站在更宏阔的历史、文化平台上俯瞰京味、海味、川味、汉味等等文化风情、习性时,不正因其斑斓多姿、个性分明而怡然与欣悦吗?同理,在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的心音互鸣共振之后,表征于人际交往或服务礼仪的具象底线,也就不难把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