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1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1-14 10:49:3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扎坝“走婚部落”的历史与文化

 [复制链接]
 
林俊华 
  
  “扎坝”是对藏语“扎巴”的音译。扎坝人实行走婚,属母系制家庭,喜欢住碉楼、吃臭猪肉,实行岩葬,善制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扎坝人的文化与《唐书》中的东女国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最早认识扎坝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但真正对扎坝有所了解则始于2003年8月。那时的扎坝已经被电视、报刊等媒体炒得比较热了。作为一个“康巴学”的爱好者,一方面觉得自己有必要对扎坝文化作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另一方面,一位作编辑的朋友也一再邀请我写一篇关于扎坝的“研究型”文章,于是便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机会,走进了这个古老的走婚部落。下面便是我“看见”的扎坝。
 
  一、扎坝即扎巴
 
  “扎坝”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它是道孚县最南端的一个行政区,距道孚县城71公里。
 
  “扎坝”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它指的是道孚、雅江两县结合部、鲜水河大峡谷沿岸扎坝人生活的地方,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现在道孚县的扎坝区和雅江县的扎麦区。也许是由于历史上该地区曾设有上扎乡、下扎乡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因为民间传统的地域观念的缘故,当地人习惯将这一地域划分为上扎坝和下扎坝。上扎坝为今道孚县的扎坝区,下扎坝则是指雅江县的扎麦区。上、下扎坝的文化形态基本一致,但随着时间推移、民族交流的加深,今天的上扎坝在保留传统文化方面要更完整一些。
 
  “扎坝”作为一个族群名称,它指的是生活在扎坝地方的“扎坝人”,他们属于康巴藏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
 
  显然“扎坝”一词是个多义词。但是关于“扎坝”一词的含义,现在的扎坝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1986出版的《道孚县地名录》将“扎坝”一词解释为“很象”。这一解释应该是对扎坝地名最权威的界定,但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什么“很象”?“很象”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
 
  不过,我认为“扎坝”实际上就是藏语中的“扎巴”。也就是说“扎坝”即是“扎巴”,“扎巴”即是“扎坝”,二者仅仅是因为用汉字记音的差异,并非藏语本身如此。因为扎坝人自称“扎”,即“扎”本身是个族群名称。在藏语中,对某个族群的称呼往往是将这族群名称之后加一“巴”字,如“康巴”、“蕃巴”等无一不是如此。因而“扎巴”是藏语对“扎”人的称呼,其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扎人”。
 
  既然“扎坝”就是“扎巴”,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作“扎巴”呢?这很有可能是由于外界对扎坝的认识是从“扎坝地方”开始的,而在地名的翻译上,“扎坝”一词显然比“扎巴”一词更为妥当。而“扎坝”一词既出,便约定俗成。今天的道孚人对扎坝人的称呼仍然是“扎坝”、“扎巴”混用,并不引起人们在理解时发生歧义,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二者本身就是同一个词。
 
  二、扎坝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扎坝文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搜集材料的起步阶段,现在要对扎坝文化作个准确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
 
  1.“爬房子”──扎坝人的婚姻
 
  “爬房子”扎坝语称之为“杜苟”,它是扎坝人两性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扎坝人中,当一个男子长大成年后便开始谈恋爱找“呷依”。在扎坝语中,“呷依”指的是“有性往来的人”,用现代时髦的话来对译,可译作“情人”或“相好”。找到“呷依”后,一个男子便开始了自己暮聚朝离的走婚历史。即晚上到女方家与“呷依”同居,清晨自由离去。这种婚姻方式与泸沽湖的摩梭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男子首次到女方家走婚时,必须通过“爬房子”这个重要环节。扎坝人的住房皆是用片石砌成的碉楼,墙体笔直平整。爬墙者往往在夜晚时持两把藏刀插入石墙缝中,双手左右交替攀墙而上,翻窗而入(也有一些爬墙高手不带藏刀而徒手攀墙入房)。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后,该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认可,从此可从大门随便进入,女方家不闩门、不干涉,其方便尤如自家。但是,如果一个男子第一次到女方家就从门进入则会被女方及其家人瞧不起而赶走。因而,扎坝人称走婚为“爬房子”或“爬墙”。由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多个“呷依”,因而,一个男人就可能爬过多个女人的房子;同样一个女人的房子也就可能接受过多个男人来爬墙。
 
  爬房子是扎坝人的一种习俗,但这并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在那里,青年男子在夜里可以任意爬上任何一个高达数米的女孩子的闺房”,“也可以同时有数十个走婚对象”。其实,扎坝人走婚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
 
  首先,在扎坝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婚。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只有独子或独女。据扎坝人说,为了防止家族“断代”,这部分人需娶媳或招婿上门,不能参与走婚。
 
  其二,男子在“爬房子”之前,必须征得女子的同意,双方互为“呷依”。其征求方式往往是在白天的劳动或嬉戏中,从女子身上抢走一件如帕子之类的小物品。如果女子拒绝该男子抢走自己身上的东西,则表示她已拒绝该男子成为自己的“呷依”,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一个男人要去强行爬房,他将会被驱逐出碉楼,甚至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第三,虽然在扎坝人中,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多个走婚对象,但一般情况下,一对男女在保持“呷依”关系期间,其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在此期间,男人一般不会再去爬别的女人的房子,女人也不会再接受别的爬房者。
 
  2.母系制──扎坝人的家庭
 
  绝大多数扎坝人的家庭都是以母系血缘为主线而构成,家庭中基本上没有夫妻,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况居多。在这些家庭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绝对的权威,是子女的养育者,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承担者。男子在家庭中的角色仅仅是自己姐妹子女的养育者,对于“呷依”的家庭不承担任何责任,对“呷依”所生孩子一般也不尽哺育义务(至少没有“法定”义务)。“呷依”之间如果感情结束,双方表明态度,以后便不再来往。即便有的“呷依”间组成了较稳定的对偶家庭,女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这种家庭制度与摩梭人的母系制度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母系文化特征。扎坝的母系制家庭有三种形式:一是家庭中由母亲当家,舅舅掌权。子女长大成人后正式婚娶的较少,基本上是实行暮聚朝离的走婚形式。二是家庭中姊妹当家,可以娶媳。三是姊妹当家可以招男子上门。
 
  3.扎坝人的宗教信仰
 
  据扎坝人讲,以前他们都信苯教,后来黄教传入扎坝后,有许多地方就改信黄教了。但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之改信黄教,我们现在并不十分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今苯教和黄教在扎坝都有一定的信仰范围和对象,人们对笨教和黄教的信仰与其它藏区并没有大的区别。
 
  扎坝人除了信仰苯教或黄教外,他们还有一些自己比较特别而又原始的民间信仰。比如在房顶各角上插白色嘛呢旗,堆放白石头,在门板上绘制日月图像,在房的外墙上刷蓝、白两种颜色的竖状条纹,在碉楼的上部墙体用白石头嵌上牛头像或运动人体像等等。
 
  对于这些民间信仰,扎坝人告诉我们:在房顶堆放白石头是对神的祭祀。房顶的每一堆白石都代表作一个扎坝人的神。他们只插白色嘛呢旗是由于扎坝的山神不接受其的颜色嘛呢旗。在墙壁上绘制蓝、白两色的竖状条纹,是由于住房不“吉利”,用泥浆绘制蓝、白两色的竖状条纹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不过,对于现在的扎坝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许多民间信仰已经说不出有什么明确含义或者是为什么了,他们所知道只是“必须该这样做”。
 
  4.碉楼──扎坝的民居
 
  扎坝民居是一种碉与房的组合,一般在5层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墙体完全用片石砌成,房高约20米。这种房在当地也称之为“碉楼”。但这种碉楼与其它藏族的碉房有很大区别。其它地区的碉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碉的房,但扎坝人是将碉和房组合在一起,几乎每一户人的房屋都是既有碉也有房,即一半为碉一半为房,房与碉连为一体,比其它地区的碉房更具有“碉”的特征。
 
  扎坝人家的碉楼在高度和形状上都相差不大,体现房屋差异的是建筑面积。建筑面积的大小由碉楼内的柱子数量决定。一般以4根柱子的居多,最小的只有1根柱子,最多的可达9根。一般1根柱子的面积约64平方米。柱子呈一字形排列,柱顶放1园木做横担,横担上架木梁,木梁两端嵌入墙体,再在木梁上铺横杆,置片石或铺柴块,最后盖土、铺木板。以后诸层也是如此。
 
  扎坝碉楼的房间结构比较简单,功能划分比较确定。一般1-3楼每层楼都划分为两间。其中底层是畜圈,二楼中一间作寝室,面积较小;另一间面积很大,是全家人的主要生活区。三楼大的一间用于存放粮、草、杂物,小的一间作客房。一般碉楼从四楼开始,以后诸层呈阶梯状分3阶逐阶收缩,毎阶间用外置独木梯作交通。在四楼一般只有一间房,用作经堂;房背面和靠房间的两方是开放性的房屋,用于堆放粮食和杂物;其余部分是晒坝,供脱粒、晒粮等家庭生产劳动用。五楼、六楼的布局结构与四楼大体相同,但由于逐阶收缩后,面积逐渐变小。房顶各角高出房约1米,并在上面堆放一些白石头和插上白色嘛呢旗。
 
  扎坝人修碉楼的技术也是十分高超的,整幢碉楼里,木工不用一个榫头,不用一个楔子;石工砌墙不吊线,但砌出的墙却十分笔直、平整。
 
  扎坝人修碉楼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一旦备齐木材、石料、泥土,并请喇嘛择定吉日开工后,中途便不能停工。由于工程浩大,村里乡亲都要帮忙。但是在扎坝,乡亲在帮忙时都是自带碗和糌粑,主人只提供茶水。
 
  5.岩葬──扎坝人特有的丧葬文化
 
  在扎坝地区,当长寿的老人去世后,子女便将其尸体背至高山安放于岩洞之中,洞口堆放一些刻有佛经的大块片石,以防野兽进入。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些老人在临死之际,自己走入比较秘密的岩洞里,坐以待毙,事后家人寻其尸体,遂用片石将洞口封闭便算埋藏。这种丧葬文化,目前在其它藏区还没有发现,应为扎坝人所独有。这种葬式的起源及其意义,目前我们还不清楚。
 
  除岩葬外,扎坝人也行火葬、水葬和土葬。藏俗与其它地区的藏族基本相同。
 
  6.臭猪肉──扎坝人的饮食文化
 
  从总体上讲,扎坝人的饮食文化与其它地区的藏族基本一致,他们以糌粑、连麸面馍馍、牛羊肉、喝酥油茶、饮青稞酒。但在扎坝人的饮食中有一种被称之为“臭猪肉”的食品却是非独特的。所谓臭猪肉是将猪喂肥后用绳索勒死,于腹部切一小口去其内脏七窍,然后用干豌豆、干园根填充腹腔后缝以吸水分,再用黄泥封闭切口后埋入灰中。半年后,水份已被吸干,遂取出悬挂于厨房一角让其继续腐熟变黄,并随时割下食用。臭猪肉闻着臭,吃着香,肉质细嫩,入口即化,被称着是“扎坝一绝”。
 
  臭猪肉是扎坝人用来待客的佳品,他们自己一般也不常吃。臭猪肉也是扎坝人作为家庭富有的象征,谁家放的越多、越久,就表示他家很富有。7.扎坝人的服饰扎坝人的服饰与康区其它地方的藏族也有较大区别是。扎坝妇女一般是在衬衣外穿一毛质无袖连衣裙,腰部系一腰带,有的腰带装饰有各种饰品,外穿一毛质、高腰、长袖、无扣外套。男子穿宽大的右开襟长袍,腰间系带,其式样与藏袍无较大差异,脚穿牛皮藏鞋。扎坝人的传统服装多以黑色为基调,全是自己用羊纺线,织成毪子后缝制而成。近些年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其服饰的多样化趋势不断加强。
 
  8.制陶──扎坝人的手工业
 
  扎坝的封闭锻炼出了扎坝人较强的自给能力和手工业生产技艺。不仅在历史上他们的绝大多数生产、生活用品都是依靠自己生产,即使在今天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手工艺技术仍然保存完好。其中制陶就是扎坝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技术。
 
  我们在扎坝发现,“陶文化”在扎坝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从古至今制陶都是扎坝人的传统手工业,直到今天他们都还保存着古老的制陶技术和制陶作坊。其二,他们生产的陶器均为黑陶,品种繁多,造型准确,壁薄质高,特别精制。从这些陶器中不仅能看到扎坝人的手工艺水平,也能看到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造诣。其三,扎坝生活中的炊具、餐具、饮具、取暧的火盆,以及宗教祭祀时进行煨桑的工具等等,基本上都是自制陶器。陶器成为社会生活不中缺少的基本内容。
 
  9.扎坝人的语言
 
  扎坝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与藏语康方言、安多语,以及尔龚语(俗称道孚话)都不能相通,是康区纷繁复杂的地角话中的一种,学术界称其为“扎巴语”。
 
  学术界对扎巴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其语属至今尚无定论。据一些专家认为,扎巴语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同藏汉语族的藏语支存在明显差异,同羌语支较为接近,可能属于古羌语的一支。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清福和眼福 半肯半不肯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1-14 10:49: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三、扎坝文化的源流
 
  关于扎坝的历史,目前尚未找到有充分的文字资料和考古证明,因而,对扎坝人的历史我们知之甚少,对其源流更是不清。目前存在有“西夏遗民”说和“笮人”说两种观点。
 
  “西夏遗民”说认为,西夏灭亡后,有一支西夏王朝的遗民由今宁夏南迁,经四川丹巴、道孚八美,最后抵达扎坝大峡谷定居。这些西夏人就是扎坝人的祖先。
 
  对于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疑点颇多。
 
  首选,西夏人南迁康区是事实,但是至今并没有文献和考古材料能表明扎坝人就是这些西夏遗民,研究西夏遗民的专家学者也没有人提及过西夏遗民与扎坝人之间的渊源关系。其二,扎坝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具有鲜明的母系制家庭的特征。我们在对西夏以及党项人的研究中,还没发现西夏和党项人中存在有母系制度的记载,这说明扎坝人和西夏人并不属于同一种文化。如果说扎坝人是西夏遗民,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到达扎坝后改行母系制度?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原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要发生如此根本性的转变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扎坝区文教干事茨珠先生告诉笔者,曾经有个研究扎坝语的专家在扎坝考察时告诉他扎坝语与西夏语有些相近之处,扎坝人很有可能是西夏遗民。由于扎坝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即便是一些关于祖源的传说也很难找到,于是他们便接受了这一说法。后来当有人问及,他们便以西夏人自居。如果茨珠先生所言属实,那么扎坝人“自称西夏遗民”就纯粹是道听途说。
 
  藏族学者格勒博士在《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提出,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雅砻江流域的主要古代居民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笮”人。“笮”本为牦牛种羌。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变成了“扎巴”人或“杂”人。
 
  我们比较赞同扎坝人是古代雅砻江流域的“杂”(或“扎”)人。但“杂”人与“笮”人是否同一民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鲜水出徼外,南入若。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笮入绳。”鲜水即今道孚的鲜水河,也称道孚河;若水即雅砻江,绳即金沙江。《汉书·地理志》说雅砻江在“大笮”汇入金沙江,这说明“笮”人与“杂”(或“扎”)人不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另,汉代曾在“笮”地置“笮县”,于笮都设沈黎郡。如果“笮”人即“杂”(或“扎”)人,那么,“杂”(或“扎”)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历史就很久远,受汉文化影响程度也一定很深。但是,从扎坝人的现状来看这是一个很封闭、很原始的民族,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祖先早在汉代时就与中原地区有过密切的联系。再,据汉文史籍记载,“笮”地产“笮马”和盐,常与内地居民交换。如果“扎”人就是“笮”人,那么我们不敢相信古人为什么能将“笮”地产“笮马”和盐之事记录在案,而唯独将“笮”人以女性为中心的这一重大文化特征遗漏了。
 
  那么,扎坝人究竟来源哪里?
 
  我们认为扎坝人极有可能就是《唐书》中所记载的东女国之后裔。
 
  东女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部族,兴起于唐代,后为吐蕃所呑并。从此以后,史籍中再不见其踪影。而东女国的文化也好像从此在康区大地上蒸发。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四川的丹巴县是东女故地,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东女国故地是在西藏的昌都区。其实这些观点都有都带有一定的猜测性在里面。
 
  扎坝文化的发现使我们又看到了将已经中断了上千年的东女国文化重新链接上的希望。
 
  我们认为扎坝是东女国后裔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从社会形态上讲,扎坝人与东女国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扎坝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制家庭,这与在唐代在康区所兴起的东女国是相同的。据《旧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女为王”。“有女官,曰‘高坝’,评议国事”。《新唐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并说“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后来,东女国所吐蕃所吞并,从此在史籍中再不见其踪影;而且在康区其它地区也就再未发现过有以女性中心的族群存在。从文化学角度上讲,即使东女国并入吐蕃,东女国人也为吐蕃所同化,但东女国的文化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任何痕迹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天,在康区的所有族群中,除扎坝人具有东女国的特征外,再没有发现有第二个案例。因而,扎坝人很有可能就是曾经在历史上消失了的东女国的后裔。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扎坝在东女国的地域范围之中。据《新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东女国“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水,牛皮船以渡”。茂州即今阿坝州茂县带,雅州即今雅安,弱水即雅砻江。今天的扎坝人生活的地区恰好是在东女国的地域之中,处于鲜水河与雅砻江的交汇处。
 
  第三,从生活习俗上看,扎坝人与东女国之间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据《旧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东女国服饰尚黑,“其王服青毛绫裙……上披青袍”;“其所居皆起重屋,王至九层,国人至六层”;“以牛皮船以渡”。我们在扎坝调查发现,扎坝人的房屋基本都是五、六层楼高的碉楼,这种碉楼在康区其它地方基本上是没有的。虽然其它地区也有碉和碉房,但在这些地方碉和房是分离的,房高也只有三层左右。在服饰方面,扎坝人的传统服装就是自己用羊毛织成的黑色毛裙,与东女国服饰极为近似。而用牛皮船渡河,这在扎坝及其邻近地区也都是普遍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东女国在被吐蕃呑并后,其主体部分逐渐为吐蕃同化。但其中有一支人生活在鲜水河峡谷中(也有可能是在遭受吐蕃军事打击后,从别处逃入鲜水河峡谷),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理环境封闭,受吐蕃文化影响较小,因而,将东女国的文化保存了下来。这支人就是今天的扎坝人。我曾将这一观点同一些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进行过交流,他们认为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
 
 
 
  林俊华,康定师专科研处长,教授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11:43,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