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73|回复: 2

[探讨研究李海龙教授探讨四川古盆塞海地质回顾

 [复制链接]
李海龙教授探讨四川古盆塞海地质回顾
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  李海龙
摘要:本文为2010年期间,李海龙教授给四川绵阳市的学人,三封探讨四川古盆塞海地质的电子邮件保存的原稿。
关键词:第四纪研究古堰塞湖溃坝迭溪地震盆塞海海啸大围评地貌丹霞地貌上古文明遗迹
0、引言
李海龙教授1965年生于青海省。1984--1988年获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学位。1988--1991年获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学位。1991-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 2003年获香港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1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湖北省楚天学者,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海岸带地下多组分多相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
本文为2010年期间,李海龙教授给四川绵阳市的学人,三封探讨四川古盆塞海地质的电子邮件保存的原稿。引发的起因是:
1引发李海龙教授写信交流的起因
2010年在《第四纪研究》杂志第4期上,李海龙和张岳桥、李建华等科学家,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李海龙等人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定位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这些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因为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
他们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迭溪一带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迭溪以南的下游河谷,彻底溃坝。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1C3C4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
他们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李海龙和张岳桥、李建华等科学家,取得以上青藏东缘工作的新成果,据李海龙教授介绍,这只是张岳桥领军作的青藏东缘工作之一。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张岳桥是温总理亲点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其中最年轻的科学家。李海龙是张岳桥教授的助手,各方面的工作都是由张岳桥来安排。李海龙的工作集中在岷江和大渡河内,他为川西特殊的地貌及神秘的历史吸引。
正是在2009年做完了川西的工作之后,李海龙对四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苦于没有做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入手点,这时他从互联网上搜索堰塞湖,看到了绵阳市对古盆塞海、大围坪及盘古王表的研究报道,就更觉神往。他感到绵阳市盐亭大围坪地貌、嫘祖历史,或许是解开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然而历史久远,这把钥匙或也已经锈迹斑斑了,他只能希望这把钥匙今后越来越亮。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俯视射击游戏哪个好 十大经典俯视射击游戏排行 上海银行人事更迭:“老将”顾建忠回归,董事长金煜身退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7 天前|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李海龙信件之一:上古四川盆塞海地质猜想
×××先生:您好!
王表的拓本的毁坏,真是令人惋惜,不过我想王表应该不会是孤证吧,或许在盐亭其他的地方还有保存。也愿老天爷有眼,能让封存在地下的东西,早见天日。
另外还有一点想法:盐亭离三星堆很近,为岷江下游,有四川学者(成都大学的王兰生)猜测三星堆的毁坏可能与堰塞湖溃坝有关。
这听起来蛮不可思议,1933年迭溪地震后,整个迭溪古城下陷了约70m。堰塞湖于两个月之后溃坝,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损失,足以体现出古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
5·12大地震之后,唐家坝堰塞湖如不在人力下疏导,其溃坝对下游的毁坏也是很难想象的。我们最近野外的一些研究工作,发现了岷江上游在史前7-1万年(主湖期可能是3~4 -1万年)期间存在一个大型的堰塞湖,长约30Km,其规模远远大于唐家坝河道堵塞近10公里,看来当时地震的级别绝不会小于5·12大地震。
我们还发现这一时期,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白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中仍有很多大型堰塞湖(在进一步研究中)、规模均很大。更为有趣的是,这些堰塞湖在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了。溃坝意味着大量的水被卸载到盆地里面,我个人认为其水量足以淹没整个四川盆地(这仅仅是想法,具体的数据还要做更为细致的工作)。
而这些堰塞湖,在一万年左右溃坝的原因,可能跟气候转变有关,也可能跟大地震有关。中华上古有传说共工撞倒了不周山,造成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继而洪水泛滥,这一幕与1933年迭溪地震颇为相似,这有可能也是一次大地震的纪录。
地震造成了山体滑坡,堰塞湖溃坝,对于下游的人们才有水从天上来的感觉。我想如果地质能和四川盆地特殊的历史联系起来,会不会有一点突破。李学勤先生现在清华大学,我们是无法联系上的,我费了好大的劲也只联系到他的秘书。前两天把这个想法写给他的秘书,希望能转告一声。后来想到先生曾和李先生有过交流,也寄希望于此,现在看来只能等秘书的回信了。
现在天气渐冷,请多保重身体。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海龙2010-11-5
说明盐亭离三星堆很近,但不属于岷江下游,而是嘉陵江的中游。如若是岷江等上游水系众多的堰塞湖,在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造成的四川盆塞海,那么盐亭等嘉陵江的中下游的大围坪地貌,也许就是此时期盆塞海的海啸造成留下的也行。
3李海龙信件之二:续论上古四川盆塞海地质猜想
×××先生:您好!
由于并未去过盐亭县,也未能一睹大围坪地貌的风采,也只能接着谈一些想法了。上一封邮件谈到,在一万年左右四川盆地周缘山脉大量的堰塞湖,几乎全部溃坝,我个人觉得其水量足以淹没整个四川盆地。看来我表述有误,我指的是现在的成都平原人口密集一带,上游的水量还不足以淹没到周围的丘陵地带。
水聚集在盆地低洼处,如不能及时卸载掉,就会形成临时的湖,这个想法需要得到同时期湖湘沉积验证。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农村有水缸,如果井里打上来的水比较浑浊的话,就会在缸底部形成一层沉淀。上游的洪水必然携带大量的泥沙,也一定会沉积下来的,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沉积物。
假如四川盆地曾经存在过盆塞海,也就是大型的湖,它必然会形成同时期大面积的沉积物。如能找到这些沉积物,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还有就是关于海啸的问题,海啸是由于海震引起的。四川倒是不缺乏地震,但是海啸发生,要求有足够的水动力条件,也就是水要足够的深。如果说水比较浅,即使面积很广,也可能连一只船也浮不起来,但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
先生可能注意到了在印尼、日本,台湾岛一带常常发生海啸,这些地方一般都是板块边缘地带,其海水深达千米,日本海沟深就有4000m。所以我很想知道何老先生最早谈的“海啸”是什么含义?它是我们现代意义上谈的海啸吗?
我个人觉得四川盆地短期的盆塞海(我想可否用“汛湖”这个词)是可能的,它可能就是历史中传说中的大洪水,但是要发生海啸,暂时还很难想象。围屏地貌,是否为远古人类为了躲避洪水,由低洼地搬迁到丘陵地带的人类遗迹呢?
祝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海龙20101106
说明上古四川堰塞湖变盆塞海,“必然会形成同时期大面积的沉积物。如能找到这些沉积物,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提得好。但首先要说是,何拔儒先生是1862年出生的人,已死去半个多世纪了,鉴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生存,他从不著述;他的上古四川堰塞湖变盆塞海的观点,是在民间少数老人中传播到我们这类第代人中的。据此得知的分析,他的上古四川堰塞湖变盆塞海,不是“在一万年左右,四川盆地周缘山脉大量的堰塞湖几乎全部溃坝”的地质观点,而是当时人的认知水平。
例如,1936年出版的钟毓龙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一书,这是以1933年迭溪大地震及大灾难为背景写作的10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钟先生认为上古黄河没有,才造成的大禹治水那时的大水灾。其二,钟先生从古籍考证,上古四川叫梁州,即上古四川就类似盆塞海,“梁州”指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的图像,转义而来。
钟毓龙是1880年生,1970年死,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他的书,解放后1985年才第一次再版,也是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生存使然。何拔儒比钟毓龙大22岁,就生长在盐亭,并且学贯中西,和近代旧民主革命的一些领导人同学过。他是从堰塞湖的大地震,联系到黄河与长江两大河的水,有可能同时形成大堰塞湖淹没四川盆地的,所以不存在海水浅,不能引发海啸的水源问题。至于大面积的沉积物,何拔儒先生考察的是丹霞地貌以上的沉积物问题,有几点铁证:
1、按地质教科书解释,丹霞地貌是造山运动之前海洋地貌留下的沉积物,那么上古四川堰塞湖变盆塞海只需考察丹霞地貌以上的沉积物了。在盐亭,从北面柏梓地区到南面玉龙地区,沿梓江河流域,有既连续、又间断的高山鹅卵石延伸带,说明在丹霞地貌造山运动之后,还有过特大地震,使盆塞海之前的地貌变成了高山。
其次说明,在盆塞海之前的地貌,有过大河,是黄河还是嘉陵江最早的古河床?只能存而待论。
2、盐亭境内的现在的举溪河及梓江河,其河床石底还留有不少冰川冰臼遗迹之处,我国著名的冰川冰臼学家韩同林先生的著作中,已论述过盐亭境冰川冰臼遗迹情况。之所以河床能保护堰塞湖变盆塞海沉积物遗迹,只因无人多去破坏。
但解放后的修小水库、围河造地、养鱼等社会造势,这类沉积物遗迹已在遭到破坏。还有一些,不再说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7 天前|只看该作者
4李海龙信件之三:关注盐亭大围评地貌
×××先生:您好!
真想现在就一睹大围评地貌的风采,还有您在文章中谈到的众多而神秘的寨子山,自然界的千奇百怪以及上古文明的遗迹,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或许还真难想象。
丹霞地貌上面的那一层砾石,的确可以作为当时河床存在的记录。何先生考察的没有错。俗话说水往低处流,砾石的存在表明了它还是上游。如果在盐亭丹霞地貌上面、周围,或者现代沟壑中找到大面积的粘土沉积,那就可以表明当时这一带为堰塞湖了。
当然了,地质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也只是谈谈想法而已。前文谈到的1万年左右堰塞湖溃坝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面。
最后我可否咨询一下关于《嫘祖研究》的一些现状。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敬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海龙20101106
5简评:从李侠教授到李海龙教授
炎黄文明与盘古文明的蕴涵掣肘,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说:“必须下大力气,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从对人的过分关注,转向对外在事物的关注,把文化的视线,从修齐治平上超脱出来,逐渐使之成为引领行动的进步纲领,并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李侠教授说得对;但如果说中国自然大国学,在近一万内完全没有“引领行动的进步纲领,并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的文明和文化,那就错了。从约公元前8000年到约公元前3150年的几次灾难性地震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化为后期的炎黄文明和前期的盘古文明两个阶段。
盘古文明的主旨是什么呢?大体来说,它关涉对于外在自然与永恒之物的追求与热爱,这类似包括禁欲的、节俭的、勤奋与刻苦地工作等行为指向,它指涉了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的行动纲领。
在盘古文明看来,盘古时期人们所坚信的颂扬盘古大帝,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发展,因为盘古文明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恰恰是对盘古大帝的赞美与颂扬,善行被理解为现世的业绩,而通过节俭与刻苦勤奋正是赢得善行的不二法门。
这种盘古文明理念,主导了盘古时期职业的选择与原始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原始科技在盘古时期社会里的发展。原始科技不但可以增加对于财富追求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原始科学研究可以发现盘古大帝之杰作的伟大,从而能够更好地颂扬盘古大帝,并获得自身的拯救。这里还有一点是,盘古时期人们积攒下的财富,如果被用来从事奢侈享受,被认为是有罪的;如果留给后代,导致后代不去努力,也是对盘古大帝荣耀的冒犯。
所以,盘古时期人们取得的财富,只能用于投资扩大现世的业绩或者捐赠,因为这被认为是对盘古大帝的赞美。在这种盘古文明的主导下,职业选择的标准只有两条:选择那种使你最能有效地为盘古大帝服务,并且对公共福利最有贡献的职业,再者就是最能为公众行善的职业。这种职业理念,促成了原始科技的快速发展。
因为原始科技,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盘古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原始科技的发展。如果说盘古文明命题是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检视后期的炎黄文明,回到后期的炎黄文明现实中。灾难性地震之后,炎黄文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关涉对于外在自然与永恒之物的追求与热爱,是一种中庸文化。
炎黄文明的主要工作领域,是灾难性地震之后的人伦范畴,倡导一种孝仁义礼智信等美德,通过塑造严格的长幼尊卑的等级划分,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稳定有序。这种炎黄文明架构,对于社会运行具有圆融通透的特点,但是,这种炎黄文明对于人生意义的形而上追求,以及超越与永恒的梦想缺乏关注,盛行盲目崇拜,并以压抑理性的批判精神为能事,这种价值取向与盘古文明是完全相反的。
坦率地说,炎黄文明传统是一种退化的混世文化,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种炎黄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
6结束语
从这种意义上说,炎黄文明传统非常不适于创新的发展。
炎黄文明里的出世与入世,虽然与盘古文明具有同样强烈的功利主义取向,但导致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炎黄文明传统里,学而优则仕,学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即便攒下一些财富,除了个人的奢侈享受外,也多是为光宗耀祖,并梦想着留给子孙后代,没有对于公共福祉的关注,更谈不上对于形而上的追求,由此导致的教育与职业选择,也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一己或一族的发达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炎黄文明传统,是缺乏远大目标的短视的现世享乐文化,它无力为创新活动提供具有永恒性的信仰支撑。因此,目前流行的炎黄文明小国学,复古主义对于中国的自主创新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阻绝中国自主创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海龙、张岳桥、李建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第四纪研究,2010年第4
[2李后强、李海龙、严周星宇,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的证据Academ Arena, March  2520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21:40,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