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2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12-23 10:45: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问题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一: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问题
  
  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跨境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突出,与其相关的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更为多样化、繁杂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应归属于影响边疆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范畴。而根据笔者多年来在云南边境地区的调查,跨境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国家边疆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人口安全问题
  农业时代“民族走廊”的分布是以中原向四周发散至边疆地区的格局。因为,远离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的边疆,通常是不易被控制和开发的地带。而进入现代社会,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流转。此时“民族走廊”中的民族人口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开启了与历史流向相反的足迹历程──当大量的包括妇女在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潮中,涌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时,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人口问题:
  1.常住人口以老人、小孩和部分已婚妇女为主。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据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位干部介绍,泸水县颇有名气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团──鲁掌镇的“鲁峰艺术团”最为拿手的节目就是当地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根据傈僳族的传统,“上刀山下火海”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女性不得参加。然而,由于近年来多数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仅剩几个老年男性农民演员,无奈之下只好允许部分已婚的留守傈僳族妇女“女扮男装”来参与表演。
  2.女性人口因婚姻“单向迁移”,造成少数民族男性单身人群不断扩大,他们是内地省份出生性别比多年持续失衡造成的“婚姻挤压”现象的终端承担者。如,笔者在滇西北边境地区调查的每一个村寨(主要为傈僳族)几乎都有少则十人左右、多则几十人的单身男性。而这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龄单身男性,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易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实践已证明,这一群体很容易被境外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所利用,或成为吸毒和艾滋病患者的脆弱人群和非法跨境婚姻的问题根源。
  3.非法跨境婚姻问题。适龄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衡,加之跨境民族普遍在境外有亲戚和朋友存在的社会关系,导致许多单身男性会娶境外的本民族女性。2013年根据民政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云南省118个沿边乡镇所调查的10575对涉外婚姻中,98%以上的是境外女性(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与我国同一民族男性结合后留在中国的事实婚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政府对这些非法事实婚姻家庭的户籍管理难以掌控:在田地分配、多生多育、人口素质降低以及随嫁子女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上无法跟进。同时,由于多数外籍女性是非法入境嫁入中国的,其婚姻并不被双方国家所认可,并且中国边境地区相对内地和沿海较为贫困的现实为婚姻和家庭的维持带来了困难,进而给边境地区的稳定也造成负面影响。
  4.因吸毒、贩 毒引起的人口健康问题。近年来,云南跨境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因毒 品交易而引发的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日益成为公害──跨境民族或族群的人口身心健康与民族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宗教文化交流的安全问题
  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云南境内宗教信仰的状况是多元的: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均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信众。不可否认,跨境民族之间文化相通、宗教信仰相同,无疑对于相邻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近年来在云南的中缅、中老以及中越边境地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通过宗教活动对中国的信教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方面影响,可谓“气焰日益嚣张”。笔者在中缅边境地区时常会见到由中方请来的缅甸佛爷和牧师在佛寺或教堂中讲经布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都是(跨境民族的)民族语言,而在这些民间性质的宗教活动中,很少有政府人员在场。所以,有人认为其间存在许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此外,众所周知的情况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受某些国家政治势力控制和资助的境外宗教团体还打着发展经济、扶贫帮困的幌子,向中国进行渗透活动。
  (三)生存环境的生态退化问题
  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和生存状况。在追求利益回报的市场经济驱动下,包括跨境民族在内的边疆居民代代相传的非强制性的传统生态保护观念被逐渐淡化。以笔者调查所见为例,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六库镇至片马口岸未进入高黎贡山保护区的公路沿线两侧,许多山间近一半的面积都被开垦作为农田使用,但植被生长却并不茂盛。当地的傈僳族、怒族群众也多次向笔者反映,近年来旱灾和泥石流较以往发生更加频繁。而在其南边的西双版纳地区,已经陷入了区域内气候干热化(即雾气减少和旱季高温)的生态困境。究其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里,受乳胶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人们用橡胶林取代了曾经广袤的热带雨林,而橡胶林在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生态功效远,不如热带雨林。生态退化不但为当地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更令边疆地区的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二、跨境民族问题深层原因解析
  (一)跨境民族之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意义
  跨境民族主要聚居于国与国之间的边境地区,无论是其自身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与边疆安全存在联系。因而,跨境民族内部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必然会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关系,进而对国家边疆政策的制定发生作用。同时,跨境民族在边疆安全的逻辑体系中,不但是主体,而且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也同步于其生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跨境民族问题通常也是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敏感地带
  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来看,既存的民族心理上的亲近感与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使得分居于不同国家的跨境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亲属关系的存续等方面,都要较周边其他群体更多,这些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其政治上带来负面意义,从而产生影响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站在跨境民族所在国的角度和立场上分析,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民族政策,都可能不同程度影响到跨境民族,对其所在国的政治认同。全球化背景下,跨境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跨境民族的国际流动、迁移日益频繁;另一方面,流动,迁移的人口出现对迁入国主流文化的消极适应问题,以及伴随而生的异质性文化间的冲突,此类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
  三、非传统安全视角下解决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跨境民族人口科学发展模式的建构
  在人口发展模式上,走教育的发展道路,尤其要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云南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缺乏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本地所需的职业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才可能将这一区域内少数民族的人才劣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在人口生计模式上,利用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中树立自觉的生态意识。如农业生产方面,使用优质种子和肥料、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改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在生活方式上,减少柴炭消耗量,以太阳能、沼气等替代。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加强边疆小城镇建设,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途径。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扭转边境地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世居农村的居住格局。首先,需要把这些边疆地区的小城镇建为少数民族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基地,并将其作为外出打工者的回流基地来对待;其次,鼓励当地群众创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经营灵活的小型企业或者小型商铺,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城镇化建设;最后,以文化产业促进口岸经济与民族人口的和谐发展。
  (二)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体现本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生态法制体系。一方面,应着重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既要明确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又要真正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来制止、约束企业和个人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并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机制;另一方面,还应注重本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现实,立足于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把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习俗与思想吸纳到生态法制建设、宣传的范畴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当地民众更容易接受现代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教育,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遵守和践行现代环保法律法规。
  2.在边境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经济形式。就区域自身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而言,云南的边境地区在使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天然物质基础。而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角度来看,高山峡谷奇特的地理风光,加之当地民族各具风韵的人文景观,为边境地区民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简言之,推动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云南边境地区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强调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适度开发和利用的“绿色生态内容”,并进一步倡导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环保价值。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通过传承和弘扬边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内驱力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边境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尽早重现。
  (三)跨境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路径思考
  1.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性设施的投资力度,切实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弄清各民族的真实诉求,在充分认识与把握各民族之间诉求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
  3.既要培育普适性的公民文化,又要在边疆民族地区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
  4.共享文化才是民族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跨境民族发挥重要作用的“民族经济走廊”中,文化内涵更显突出。而对于云南而言,民族文化资源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借助其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整体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至关重要。
  课题负责人:李智环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跨境民族研究──以傈僳族为例》成果摘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边疆学是新兴的学科、交叉的学科、开放的学科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6:31,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