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62|回复: 1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医护武大:李红良被举报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

 [复制链接]
  李红良,男,1974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现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动物中心主任、武汉大学A3实验室主任、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谁说的等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谁说的等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肝脏移植之父”离世 移植技术拯救千万生命 历经33天艰苦奋战“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完成
18#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2-4 20:49:2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学者涉造假举报者:递95处质疑 将继续递材料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武大李红良涉造假举报者:递95处质疑,数小时官方即出结论

  “我真没想到调查结果这么快就出来了。”1月29日晚间,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此表示。
  就在两个小时之前,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下称“《调查意见》”),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引发这桩对武汉大学“**学者”调查的正是同校的霍文哲。

  霍文哲的校内举报始于2017年4月,也曾写信给《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编辑,历经9个月无果后,霍文哲选择以匿名形式通过媒体曝光举报事件。1月18日,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率先发表调查报道《“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学者”论文涉嫌造假》,随后外界掀起了对此事件的热议。
  1月18日深夜,武汉大学和李红良团队通过武汉大学官微发布相关声明。武汉大学表示“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学校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
  武汉大学同时透露出,就在新质疑出现前的一个月,2017年12月18日,学术委员会完成一轮内部调查并得出结论:李红良团队三个课题组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李霄鹍还在当晚通过《中国科学报》向外界透露匿名举报者“H”的身份疑云──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李红良团队则主要针对“知识分子”调查报道中提到的猴子动物实验中周期、数量不足作出文字回应,同时附上团队制作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李红良团队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自然·医学》杂志上已累计发表5篇论文。最早被质疑的两篇论文分别为李红良团队于2017年2月及5月发表:Targeting CASP8 and FADD-like apoptosis regulator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下称“C文”)和Tmbim1 is a multivesicular body regulator that protects agains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 and monkeys by targeting 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Tlr4(下称“T文”)。其中,C文是武汉大学首次以独立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医学》发文。
  武汉大学及李红良团队声明发出之后,霍文哲一度婉拒了媒体的采访要求。他表示,“武汉大学方面跟我说,希望我和李红良团队不要在网上一来一去,像小孩子吵架一样,是不是等学校有一个结论以后再说。”霍文哲当时觉得这个建议是可以考虑的,并称“学校应该是认真对待这个事情了。”他同时补充道,“当然,我不知道学校方面对李红良是怎么说的。”
  据霍文哲表述,1月29日当天,他没有比外界更早地知道调查结果。虽然在《调查意见》公开发布之前,霍文哲通过手机短信被告知查收相关邮件,但其在家中一直未能打开邮箱。彼时他曾揣测:除了网上公开的这个结论,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是不是还通知他针对其最终递交的材料,后续还会有更深入调查?
  在霍文哲最后看到邮件内容的时候,他表示“彻底失望了”。

二次调查耗时8天
  据《调查意见》,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新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1月26日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
  参加这场会议的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学术委员会同行院士委员,以及校外7名同行专家(含2名院士)和校内2名同行专家参加了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和第一次内部调查相比,武汉大学再次调查意见的形成效率极高,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
  据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1月18日发布的声明,在2017年4月收到匿名举报后,学术委员会随即启动内部调查,最终历经8个月左右得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的首次调查结论。
  不过,第一次内部调查真实的调查情况目前也不明确。据“知识分子”此前报道,在其于2017年12月8日向多位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询问是否得知李红良被举报学术造假时,该委员会成员邓子新和朱玉贤均回应称不知情,李德仁又称“学校正组织调查,会认真处理的”,另一名曾姓的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人员则称“前不久刚收到举报”。
  然而,二次调查8天之内具体走了什么样的调查流程?武汉大学方面并未对外详细公布。《调查意见》中能获得的信息是: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此前有长期接触动物实验的一名研究员对澎湃新闻表示,“理论上会调原始资料,包括每天做实验的记录、检测记录等,相关仪器上也应该都会对数据、日期有所保留,另外主要的实验人员、PI(实验室负责人),专家组会跟他们单独谈话。”

举报人被通知提供全部质疑
  二次调查流程外界无从得知。不过,在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形成调查意见的当天,举报人霍文哲曾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书面质疑。
  据霍文哲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其和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之间的往来邮件,霍文哲在调查意见形成当天的7时许,曾发送一份详细的书面质疑材料(13页总计95处质疑),这份质疑材料共涉及到8篇(含C文和T文)李红良团队的文章。
  从邮件内容来看,这份书面材料是应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要求下发送。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在1月23日向霍文哲发送附有红头文件的邮件,要求两天之内根据其所掌握材料书面提供对李红良论文及实验的全部质疑,并最好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在这封邮件中,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称“近期将组织校内外专家进一步核查李红良涉嫌学术不端行为。”
  霍文哲最终在1月26日7时许递交了全部质疑。并强调:要求武汉大学封存8篇文章的原始实验记录,避免记录被篡改和后补相关文件,并要求李红良在受到质疑后立即答复(限72小时内)。这8篇文章为李红良团队在2016年6月后发表(5篇Nature Medicine,1篇Nature Communication,1篇Circulation,1篇Hypertension)。霍文哲认为这8篇文章在猴子实验方面有密切相关性和连续性。
  除原始实验记录外,霍文哲还要求李红良团队在24小时内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提供实验进行前已经获得的动物实验伦理申请书等5项文件。
  霍文哲还注明,质疑材料仅供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调查使用,未经其本人同意,禁止将材料转交给李红良及其团队成员。并且在调查结论公布之前,他要求能看到李红良对全部质疑的答复。

  针对超出学校原本指定时间(1月25日11时前)递交全部质疑,霍文哲表示,“和对方沟通过,对方同意可以延时。”
  但霍文哲在1月29日提到,“现在看来,恐怕他们根本没有针对我递交的全部质疑进行认真调查,不然怎么可能在我递交了全部质疑的当天就作出决定。”按照霍文哲原本的预期,“可能要春节后才有结论,我也不怕等,我希望学校能多花时间认真调查。”

校方结论:仅个别疏漏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在1月29日发布的《调查意见》主要含三点。
  一、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二、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GS5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
  三、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现在78岁的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
  从公布的调查意见来看,李红良团队被质疑的行为被校方区分为“疏漏”: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
  然而,澎湃新闻查阅公开信息发现,李红良团队的历史“疏漏”不止“个别”。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至今,李红良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中,有多篇存在“更正”、“更正未果”,甚至“撤稿”的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疏漏”是同一样本的图片、数据被重复用于其它实验组。

多次更正和撤稿历史
  2009年7月,老牌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就将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撤稿,撤稿声明中显示“数据误用”。该论文投稿时间是在2007年5月,论文发表不久即遭受质疑,当时李红良正在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
  李红良等人当时提供的撤稿理由为:在准备论文时,WGA免疫荧光染色的同一个标本的不同视野被用来代表两个不同治疗组(图2和图7);由于没有保存好实验记录,早期实验的一些原始数据已丢失。

  2015年4月1日,李红良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被“更正”。该论文于2014年10月发表,其中一张补充的柱状图中,有4条柱状图采用了同一组数据。

  2017年10月6日,《自然·医学》刊登《更正声明》,这一次正是和李红良团队被质疑学术造假事件相关的猴实验相关。在C文于2017年2月20日发表的原版文章中,李红良团队没有将“2016年5月6日对50只食蟹猴进行周围静脉注射实验”这一步骤在实验方法中描述进去。《更正声明》中提到,“在最初发表的论文中,作者不小心把猴子实验7周后第二次注射AAV8-CFLAR(S1)的信息遗漏了”。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门静脉注射还是周围静脉注射”,这一点正是此前霍文哲公开质疑的焦点之一。霍文哲此前提供的相关证据表明,李红良团队于2016年5月6日对猴子实施了AAV8周围静脉注射,质疑该团队并没有通过肝脏门静脉注射AAV8,并推测2016年5月6日才是实验起始周。
  针对上述《更正声明》,霍文哲认为,“由5个人完成并签字的一项涉及50只猴的实验,最后说忘记写进论文(C文和T文均未提到)了有点不可思议。”李红良团队此前的声明中对这一步骤的描述则是: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实验周期长,为保证AAV8所携带基因的稳定表达,第一次肝门静脉注射病毒7周后,于2016年5月6日对50只食蟹猴由四肢外周静脉进行第二次AAV8病毒注射。
  霍文哲推测,上述更正行为和其举报直接相关,其最早举报时间是在2017年4月。

  2017年8月30日,《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也发布了李红良团队于2012年发表论文(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的《更正声明》。该论文中图4C和图4D中出现了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条带(Western Blot)。值得一提的是,《更正声明》中依然存在错误,出现了论文中并不存在的“图3D”。

  而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发布《更正声明》的前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29日,李红良团队还主动要求另一篇论文的修改。这篇文章也出现在1月229日《调查意见》中,即7年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Cellular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涉及图片错误(HE染色图片、Western Blot图片)。
  此前的1月23日,李红良团队还通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官微发布相关说明。说明中称,PNAS杂志编辑部最初回复该错误不影响文章结论,不需要更正。但为确保文章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李红良继续发信要求编辑部进行更正,并主动给编辑部提供了改文章的所有原始数据及相关实验记录。截至目前,PNAS尚未发布相关更正。

  一名医学界的科研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从现有的公开信息来看,疏漏确实有点多,这些问题至少是某些科研人员学术心态浮躁的一种体现。”

举报者称将继续递交质疑材料
  《调查意见》是否意味着“李红良团队被质疑学术造假”事件的终结?在霍文哲看来,“虽然失望”但“还会继续质疑”。
  《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下称“《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举报人或被举报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后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异议或申诉。异议和申诉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收到异议或申诉后,应当交由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讨论,并于30日内作出是否复核的决定。
  不过,在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发送给霍文哲的关于《调查意见》的邮件中,未明确提出可在10日内提出异议。
  霍文哲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虽然对目前这个调查结果很失望,但既然规定中提到可以对结果提出异议,那我还是会继续质疑的。”据霍文哲透露,2月2日,霍文哲已经将继续质疑以书面形式发送至学校学术委员会邮箱。澎湃新闻在2月2日分别联系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和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办,均无人接听或 回复信息。

  另外,霍文哲还对武汉大学启动的二次调查存在另一处异议。
  《细则》第十一条规定,调查组的组成人员与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有合作研究、亲属或者导师学生关系的,应予回避。调查组组成人员姓名和单位信息应通知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认为存在前款规定的情形时,可以提出异议。异议成立的,应当更换调查组相关人员。
  霍文哲称,“我至今没有看到调查组组成人员的名单和单位信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30 11:42:01|只看该作者

武大发布学者涉造假调查结论:论文撰写有疏漏

源自:中国青年报
  武汉大学发布学者涉嫌造假事件再调查结论
  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论文撰写有疏漏


资料图:李红良教授(左)和王志华教授(右)杜巍巍 摄  jsKM-fyqzcxi1494022.jpg  保存到相册

  备受关注的武汉大学“**学者”李红良被该校一名“千人计划”专家举报论文涉嫌造假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今天,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
  被指涉嫌造假的论文系该校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主任李红良团队此前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两篇论文:《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武汉大学称,2017年4月,该校学术委员会开始接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随即按《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启动学术调查。在此基础上,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调查。
  2017年12月1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李红良团队上述两篇论文进行了学术调查。专家组一致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学者论文被指涉嫌造假
  最近的波澜,则起于2018年1月。
  1月18日,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发布文章《“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学者”论文涉嫌造假调查》。文章称,该公号核实身份的武汉大学一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举报该校基础医学院院长、“**学者”李红良两篇论文涉嫌造假,内容包括相关猴子实验周期不足、关键实验用猴数量不足等方面。
  1月18日22时21分,武汉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声明》,首次予以回应。
  上述声明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诚信,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作出严谨评价。根据网络文章中提出的质疑,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评价结论将公开发布。
  1月19日,武汉大学有关方面披露,举报人系该校“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武汉大学官网的师资介绍信息显示,霍文哲现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同时也是美国坦普尔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正教授,解剖及细胞生物学系正教授。
  质疑主要聚焦在相关猴子实验周期不足、关键实验用猴数量不足等方面。
  “知识分子”上述文章中,举报人提出:一是实验时长不足,论文提到的50只猴到达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日期为2016年3月2日,经两周适应期后,3月16日检测各项生理指标,同年5月6日给50只猴子进行了周围静脉AAV注射,举报人根据广西林业厅官网公开信息及几名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推测至两篇文章投稿的9月9日、10月2日,实验时长仅为20周左右,并未达到论文宣称的30周和32周。
  二是,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不足。举报人据其掌握的来自李红良实验室的注射记录表,认为论文投出前1个月,实验人员只象征性地做了4只猴的注射,而论文描述注射的猴子数量是26只。
  1月18日晚间,李红良团队通过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3份声明,分别为: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及说明;猴实验30周、32周的说明;用猴数量的说明。
  上述声明及李红良团队后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回应称,该实验中首次对实验猴注射AAV8的时间并不是举报人所述的5月6日,而是3月17日至26日。
  该团队称,从3月17日至26日实验正式开始,到8月10日,实验进行20周,李红良课题组在9月9日和10月2日投出两篇文章时,使用了这一时间段的实验数据,并在稿件中明确表述为“20 weeks”(20周)。文章投出后,实验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对实验猴予以高脂饮食,以期研究更远期的治疗效果。
  据李红良课题组陈述,课题组于10月18日至20日实验进行到30周时进行CFLAR(S1)治疗效果评价;10月29日实验进行到32周时进行Tmbim1治疗效果评价。
  其间,审稿人返回的意见建议更新更远期治疗效果的数据,课题组应要求将论文中相应实验猴治疗数据更新后提交,即文章最终发表的数据。

李红良称实验数据与论文表述一致
  李红良认为,举报人不清楚论文投稿和回修过程数据更新情况。
  此外,关于两篇论文的实验用猴数量,该团队称,购回的50只实验用猴中,有32只参与相关实验,剩余的18只被安排给其他课题实验使用。32只猴按“12、10、10”比例分3组注射不同病毒,每组中两只进行正常饮食喂养,其余进行高脂饮食喂养并进行观察。因此,相关实验数据总共来自26只猴,与论文表述一致。
  对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与李红良团队的上述回应,霍文哲随后通过“知识分子”称,李红良团队提供的时间点解释(文章投出后,根据审稿人建议又加了10周或12周的实验周期)不符合科学实验设计的常识,更不符合实验动物伦理要求;李红良团队提供的一张“关键时间节点流程图”不能证明他的任何实验,除非提供有实验人员签名的原始实验记录/手术记录;根据李提供的审稿人评语,高脂饮食喂养20周的时间太短,非酒精性肝脂肪病变还未发生,“不清楚李为什么在猴肝脏还没出现NASH(脂肪性肝炎)的第20周就匆忙投稿了”;李应该提供所有审稿人的完整审稿意见及收到审稿意见的时间,这对判断他所说的最终时间点(30周、32周)有重要作用等。
  此外,霍文哲对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鉴定李红良团队无科研数据伪造行为提出了异议,质疑鉴定的公正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称,专家都是校方内部组织的,应当敦促校方从校外聘请专家,组织第三方专家。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1月29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布再调查意见。
  意见称,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新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1月26日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学术委员会同行院士委员参加会议,另行邀请了校外7名同行专家(含两名院士)和校内两名同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再次对举报内容进行了调查和质询。
  意见称,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GS5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的编辑和校对问题。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建议以后更加严谨细致。
  “武汉大学很重视这次投诉,处理也很及时。”今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教授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李德仁称,首先要调查清楚是学术不端行为还是学术疏漏。对这类投诉,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秉承3个原则: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全体师生员工不准造假;有投诉就组织权威专家实事求是调查,对被投诉人不迁就、不包庇、不冤枉;武汉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学,所有科研人员、师生均应勤奋努力严谨工作,反对浮躁、急于求成。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李红良团队连续发表多篇论文。李德仁曾当面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李红良团队做这方面的研究超过十年,团队比较大,跟国内外有很多合作,最近“属成果爆发期”。
  在李德仁看来,科学研究本身是复杂过程,是不断实践、认识的过程。工作中出现一些疏漏要改正。这次事件,武汉大学应鼓励全体师生员工更好地、科学严谨地、刻苦地去从事科学研究,去从事人才培养,去抓双一流建设。
  本报武汉1月2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雷宇
16#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1-30 08:48:00|只看该作者

学术调查组通报:武汉大学“猴子实验”未发现造假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1月29日电(记者:冯国栋 俞俭)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14人学术调查组29日晚通报“猴子实验学术造假”举报的调查结果。调查组称,未发现实验存在所举报的“造假”行为。
  自2016年以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以试验用猴为样本,带领团队开展肝病研究。近两年来连续在影响因子29.9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5篇论文。2018年1月18日,网上有人质疑其中两篇论文涉嫌实验数据造假。举报人主要提出两点质疑:一是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不足,二是实验时长不足。举报人身份为“千人计划”学者,与被举报人是同校教授。
  据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巫世晶介绍,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召集14名国内院士和专家,于1月26日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和质询。在学术调查组中,校外人士有7人占到半数。5名院士里面,除“两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在内的3名院士在武汉大学任职以外,其余2名院士均来自校外。
  学术调查组认为,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未发现举报中所指的学术造假行为。
  同时,学术调查组也指出了李红良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个别疏漏。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
  李德仁表示,武汉大学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根据举报内容进行了调查和核实。他说:“李红良团队研究脂肪肝,这是人类常见多发病。这项研究他已经做了10多年,团队近期连续发表多篇重量级论文,到了科研成果的收获期。其中有疏漏的地方希望团队吸取这次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科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1-30 00:28:00|只看该作者

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武大: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但存在个别疏漏

李红良(右二)武汉大学 图  WL2d-fyqwiqk6385175.jpg  保存到相册

  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依据《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核实了举报线索,启动了学术调查。在此基础上,学校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调查。
  2017年12月1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CFLAR和TIMBIM1两篇论文进行了学术调查,专家组一致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新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1月26日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学术委员会同行院士委员参加会议,另行邀请了校外7名同行专家(含2名院士)和校内2名同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再次对举报内容进行了调查和质询,形成意见如下:
  一、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二、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GS5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
  三、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建议以后更加严谨细致。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再次重申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致力纯净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尊严,不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欢迎对学术成果进行质疑,有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的争论应通过正常的学术途径开展。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8年1月29日
14#
 楼主|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29 21:42:01|只看该作者

武大公布再调查结果: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造假

源自:科学网
  1月29日,武汉大学公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再次调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
  “武汉大学非常重视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
  2018年1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论文存在造假嫌疑的举报。此前,2017年4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随即启动内部调查,2017年12月18日经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两篇论文进行的学术调查,专家组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质疑,意见称,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针对该问题,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经搞清楚了。实际上,李红良团队从3月份购买这批实验用猴,3月中旬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次注射,注射20周后投稿,投稿时也注明了是20周。”他说,调查程序充分分析了对投诉人所反映的问题,从实事求是的事实中间来调查取证,对涉及人员进行询问,详细查询实验原始记录,并封存相关记录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关于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同时,关于李红良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论文图片问题,意见称,李红良团队已于2017年8月主动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要求更正。对此,李德仁称:“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
  他表示,希望李红良团队能重视问题,从此次投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据了解,武汉大学已将该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举报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霍文哲。按照《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对调查意见的反馈将于10天内有效。截止记者发稿时,学校尚未收到举报人的反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红英 发表于: 2018-1-26 11:35:00|只看该作者

"一共几个猴?”武汉大学学者“造假”纷争

源自: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标题:"一共几个猴?”武汉大学学者“造假”纷争背后

  “我们提供的是一剑封喉的证据。”
  1月21日,霍文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自己举报李红良论文造假提供的证据时,说了上面一句话。
  1月18日,一篇《“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学者”论文涉嫌造假》的调查报道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首发,很快引发舆论热议。
  此时,霍文哲的身份尚未被公开,他在文中化名为H,举报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
  这两篇文章分别为《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简称C文),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简称T文),均发表在《自然·医学》上。并且,经《知识分子》调查发现,两文应属于同期研究,其中的猴子实验共用了同一组实验对照猴。
  C文发表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在官网上称,该论文是武汉大学首次以独立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医学》发文。
  事实上,仅在2017年一年,李红良就在《自然·医学》上先后发表了4篇文章。

周期争议
  1月18日晚22时,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学术委员会声明,称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28日第一次收到相关匿名举报,并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校外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李红良被举报的猴子实验相关数据不曾伪造,并表示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
  1月18日、19日两天中,武大官微连续发布三篇李红良团队针对举报的声明,对霍文哲质疑的实验周期和实验用猴数量做出了解释。
  1月19日,武大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首次披露此前一直化名H的举报人,是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霍文哲现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天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正教授,解剖及细胞生物学系正教授。
  而据武汉大学官网,李红良现任武大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近5年中,李红良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2017年,他连续第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也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位入选医学领域榜单的教授。
  李霄鹍还介绍,李红良2008年入职武汉大学以后,用十年时间建立起150余人的科研团队,包括5名教授,23名助理研究员及博士后研究人员,41名研究生,88名实验技术人员。
  2010年,武汉大学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聘任霍文哲为武汉大学A3动物实验中心主任,于2014年8月31日“合同期限届满自行终止”。2015年,学校再次以公开招聘方式产生A3动物实验室主任,李红良在与包括霍文哲在内的3名学者竞争中胜出,任该实验室主任至今。
  霍文哲质疑的,是李红良上述两文中的实验周期和实验用猴数量,与论文描述不符,涉嫌伪造。
  根据李红良论文的描述,实验最关键的是起始周(0周)的注射环节。李红良团队需要打开猴子腹腔,找到肝脏门静脉并注射AAV8(血清型编号为8的腺病毒)。在注射完毕之后的数据收集期内,每天两次给注射了病毒的猴子喂食高脂肪食物,让其发展至严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以检验引入AAV8-CFLAR(S1)/AAV8-TMBIM1是否能阻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恶化,以及改善严重的病情。
  霍文哲据《实验猴个体档案》发现,李红良团队从广西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买了50只猴子,猴子到达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时间,为2016年3月2日。
  经过2周适应期后,据霍提供的《肝脏代谢猴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验时间表》(简称“实验时间表”),3月15日、16日,李红良团队对50只猴子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并于5月6日实施了AAV8周围静脉注射。
  但如果以5月6日为0周算起,直至C文和T文的投稿日2016年9月9日和10月2日,两个猴子实验的周期至多分别为18周和不足22周的时间,远远不足论文中描述的30周和32周。
  李团队随后回应称,0周应为2016年3月17日至26日,而不是霍文哲所推测的5月6日。
  根据他们制作的《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从猴子度过适应期后的第二天算起,在3月17日至26日的为期10天中,李团队进行了50只猴子的肝组织开腹活检,并进行了32只猴子的肝脏门静脉注射AAV8病毒注射。其中的12只注射了AAV8-GFP,10只注射了AAV8-CFLAR(S1),还有10只注射了AAV8-TMBIM1。
  4月18日至21日,为了检测表达效率,进行了50只猴子的肝组织穿刺活检。
  为保证AAV8所携带基因的稳定表达,李团队在第一次肝门静脉注射病毒的7周后,也就是霍提到的5月6日,对50只猴子由四肢外周静脉进行第二次AAV8病毒注射。
  李红良表示,举报人正是从5月6日参与实验的一名实验员处,获知了第二次注射的时间,因而假定这一时间是实验开始的时间。他认为,这只是建立在“零星实验记录”基础之上的“推测”。
  李红良同时指出,数据收集的实验周期在论文的初稿和终稿之间有过变动。他出具的论文初稿官方系统生成截图显示,第一次投稿所用的数据为20周。
  但不久后,他收到《自然·医学》审稿人的意见,对方建议李团队更新更远期治疗效果的数据,于是李团队应审稿人和杂志社的要求,对相应数据进行更新,从20周增至30周(C文)和32周(T文)。
  李团队称,上述原始记录清晰可查,与论文所述完全符合,并附审稿人建议截图和回修投稿截图。
  具体时间节点为,从2017年3月17日第一次注射开始,到8月10日为评价治疗效果而进行的肝脏穿刺活检,共计20周。
  9月9日(C文)和10月2日(T文)投出两篇文章时,使用了这一时段的实验数据。
  论文回修后数据延长收集到2016年10月18日,此时距3月17日正好30周,为C文回修稿所用数据。10月29日,则为T文数据收集的截止点,共计32周。
  但霍文哲对此表示不信服。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获得的一份实验设计总表中,并没有表明3月17日至26日这一注射环节,此前的《实验时间表》中也没有提及。
  而其他实验环节,比如3月16日的体检,5月6日的外周静脉注射,在多份实验记录中都有备案,可以相互印证。
  另外一个疑点是《实验时间表》中所列的8月份注射手术。据《实验时间表》,李团队于8月3日、4日、10日和11日分别给AAV-REC组40号猴、AAV-GFP组8号猴、AAV-GFP组23号猴和AAV-Segement组的50号猴,进行了“腹腔注射,肝脏取样”,每天一只。
  霍文哲提供了详细的《猴实验手术纪录》以证明其真实性。名为“猴子(雄性)代谢紊乱模型”的记录显示,李团队于8月1、2日两天为四只猴子预注射,即通过肝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手术地点为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楼一楼104室,主刀人为方静,田松、朱祥玉、王勇为助手。
  实验设计总表中也列出了这一环节。
  李红良团队的王勇此前也向“知识分子”回忆,有两次猴子注射实验,印象第一次“是在5月份”,是“通过外周血管打进去”。第二次则是开腹,做肝脏的门静脉注射,由他负责麻醉。
  霍文哲推测,王勇所述的5月份之后的“第二次门静脉注射”,应该就是指8月份这次注射。
  但在李所出具的《实验关键时间节点》中,完全没有提及这四只猴的注射手术,只是注明于8月9日至10日,进行了20周截止点的50只猴肝脏穿刺活检,以检测病毒表达效率。
  霍文哲认为,李红良是故意在声明中避开了这个疑点,因为他无法回答:如果关键时间节点上的每个步骤最终都顺利实施,为何还要单独进行这四只猴的门静脉注射?“完全没有必要。”
  他据此推测,“李的实验人员只是在文章投出去前1个月(2016年8月),象征性地做了4只猴的手术肝腹腔腺病毒(AAV)注射。”这远远小于论文中描述的26只(其中C文8只,T文8只,两文共用的对照组猴子10只)实验用猴。

延期质疑
  在1月20日发表于“知识分子”上的《霍文哲实名再质疑》中,霍指出,即便是李红良按照审稿人的建议又加了10周或12周的实验周期,但“这也不符合科学实验设计的常识,更不符合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尤其是大动物(猴子)实验”。
  根据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所有的动物实验项目必须经过动物实验使用伦理委员会批准。被批准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申请的内容执行(包括动物实验周期),实验结束后,动物不能被继续使用或再用于其他实验,除非重新提交动物实验申请,获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一位不愿具名的动物实验伦理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大多数实验动物中心都设有伦理委员会,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实现动物的科研价值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因此任何可能对动物造成伤害的实验行为,都必须要详尽地列入报告中,经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并且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
  在李红良的实验中,包括肝脏门静脉注射、外周静脉注射以及肝脏穿刺活检等行为,由于都会造成对动物的伤害,所以必须要详尽地列入申请报告中。
  因此,如果李团队在3月17日至26日这10天内进行了首次门静脉注射,应该写入相应的伦理文件中。
  上述动物试验伦理专家还强调,延长周期属于重大变更,必须上报伦理委员会进行二次申请。但由于此前对相应的实验细节已经有过申报,如果除了周期,其他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简化程序。“如果速度快的话,当天就可以。”
  他也证实,由于动物实验的特殊性,按照规定,申报的实验周期结束后,动物不得被继续使用,有时会对其实施安乐死。
  但李团队在声明中写道,截至2016年8月10日,20周实验结束后,实验猴并未被处死,研究人员继续对实验猴予以高脂饮食,以期研究更远期的治疗效果。
  显然,从20周实验完结日,到审稿人给出意见,然后李红良进行二次伦理文件申请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时间差。理论上,李团队由于无法预期实验周期的延长,至少在8月10日至审稿人回修意见到达日之间,不应该继续对猴子喂食。
  因此,霍文哲质疑,究竟是因为审稿人意见,还是李自己最初设计的实验周期就是30周,现有的声明给出的答案依然暧昧不清。
  另据李提供的审稿人评语:“喂高脂20周的时间太短,非酒精性肝脂肪病变还未发生。”霍提出疑问:“为什么在猴肝脏还没出现NASH的第20周就匆忙投稿了?”
  他表示,李红良需要提供有审稿人回修意见到达具体日期的截图,以证明审稿人意见是在10月18日之前提出。“10月18日是30周的时间节点,如果是这之后收到审稿人意见,30周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论文瑕疵
  在实验设计方面,霍文哲还指出,由于初始时给50只猴手术的周期长达10天,会导致整个实验周期存在前后不一致和实验条件不等同的问题。
  例如,3月17日注射的猴子,很难和3月26日注射的猴子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观察。“相差几个小时,都会产生误差,更别提是10天。”
  参与门静脉注射的主刀方静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手术台上共有主刀、医助和器械助手三个人,还有2名工作人员在手术室巡回做一些协助工作。“10天时间里,我们每天从8点左右开始工作到晚上五六点,有时晚些到七八点,中间有短暂的午餐时间。”“每只猴的手术大概需要40~50分钟,快的话30分钟。”
  但方静的第一助手田松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曾说:“一只猴子大概1~2个小时。”
  霍文哲表示,田松的说法更加准确。因为一般的食蟹猴平均体重约三四公斤,但按照C文所述,课题组选取的实验对象是已经有中度脂肪肝变性的猴子,体重较普通猴子翻倍,能达到8~9公斤。猴子的肥胖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对主刀而言,要在肝脏丰富的组织中精准地找到肝脏门静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有经验的手术者而言,最快也要一个小时。
  在霍此前提供的“猴子(雄性)代谢紊乱模型”记录中,李团队分别于8月3日、4日、10日和11日给四只猴子进行门静脉注射,麻醉时间达3个小时。
  他指出,如果手术时间只需要40~50分钟的话,只需要麻醉一个小时就可以了,没必要长达3个小时,这从侧面佐证了田松的说法。
  田松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还曾说:“大部分是门静脉注射的,有少数非常肥胖的猴子,手术方式很麻烦”,“是肠系膜注射的”。
  因此霍文哲强调,由李团队自制的《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无法证明他的任何实验,应该提供带有实验人员签名的原始实验记录,包括给每只猴子手术的具体日期以及手术细节,如:是否找到了猴子的肝门静脉?哪几只猴是肠系膜注射的?“这些注射部位的变化没有在文章里体现出来。”
  此外,5月6日外周静脉注射这个细节,李红良也没有写入C文和T文的初稿中。
  据方静介绍,5月6日第二次注射的目的,是确保病毒携带的基因在猴子肝脏中有稳定表达,起增强、维持作用,“如果再对猴子进行开腹手术,可能会发生应激打击,影响实验结果。”
  霍文哲质疑,既然这次注射如此重要,为何只在2017年10月6日的“更正”中简单提及。“更正”中写道:“在初稿中,由于作者的疏忽,忘记在文中的‘实验方法’中加入第二次外周静脉注射。”
  霍文哲从时间上推测,可能是因为2017年4月李得知自己被举报,于是临时给《自然·医学》杂志写信,要求增补5月6日的记录。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他的这一推测。
  《中国新闻周刊》联系李红良,得到的答复是:“李红良团队希望以学术方式解决学术争议,随时且仅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及其组成的专家小组提供完整、原始的实验记录并接受其调查。在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作出最终结论之前,我们谢绝一切新闻媒体采访。”
  已有信息表明,李红良在2017年4月和7月均曾受到举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在官方声明中称,曾于2017年4月28日第一次收到对李红良的匿名举报,随即按《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启动内部调查。
  2017年12月,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是不存在数据伪造。
  当《中国新闻周刊》询问武汉大学宣传部部长徐业勤,是否可以提供相应证据以支撑第一次调查的结论,徐业勤表示,由于学校已经开始重新调查,在进一步深入调查之后,“会一起有一个结论,交待更清晰。”
  霍文哲表示,此前他从相关实验人员处了解到,第一次调查时,学校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约谈,询问相关细节。
  为了保证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他建议校方应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而不仅仅是校内自查。
  针对本次举报,前述不具名专家指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李红良篡改或伪造了实验记录,否则很难对其定性。即便在实验周期或数量上存在问题,也只能称其为“管理上的瑕疵”。“实验记录不完善可能是他手下学生的问题,像李红良这种‘大老板’一般很少亲自参与实验,而是把控大的方向。”
  武汉大学新闻中心1月22日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请求时称,希望新闻媒体配合创造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让霍文哲教授、李红良教授以学术方式解决学术争议,共同接受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及其组成的专家小组的独立调查,在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作出最终结论之前,谢绝一切新闻媒体采访。
  据了解,最新的调查结果“应该能在这个学期结束之前出来”。
12#
 红英 发表于: 2018-1-21 17:35:00|只看该作者

武大李红良团队声明能否自证清白?业内人士称更关注客观证据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武大李红良团队声明能否自证清白?业内人士称更关注客观证据
⊙记者:贺梨萍 实习生:杨雪萍

  2017年4月底,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收到关于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团队学术造假的匿名举报。8个月后,武汉大学经过内部调查后认定该团队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始料未及的是,原本以为尘埃落定的事情在1个月后再起波澜。
  1月18日上午,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在接到匿名者“H”举报数月后,最终推送出文章:《“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学者”论文涉嫌造假|调查》。文章中称,H举报他所发现的李红良的两篇论文(均发表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涉嫌造假,相关猴子实验周期远没有达到论文中声称的30周和32周的时间,而且实验中十分关键的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也不够。H提供了据信来自李红良实验室的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佐证。
  同系武大教授、“千人计划”专家举报“**学者”,这些信息让这件突然公开的曾经的“学校内部举报”在学术界及网络上快速传播。武汉大学和李红良团队在沉寂一天之后,选择在1月18日深夜通过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声。
  发声顺序则是: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率先发布声明,称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随后李红良团队发布三则声明,提供自制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及具体文字说明、附有论文投稿及回修截图的关于猴实验实验周期的说明、实验用猴数量的说明。在发布李红良团队的第一则声明之后,武汉大学官微还穿插推送了《中国科学报》对李红良的独家采访。
  上述独家采访中李红良除表述和声明中类似的内容之外,同时表示“举报者只是获取了全部猴子实验过程中的零星的实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推测”。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在这篇独家采访中则选择公开了H的身份,系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校方、被质疑团队、媒体,三方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发声,让舆论一度出现“举报者被打脸”的倾斜。然而,在武汉大学二次调查尚未有结论之前,仅凭目前公布的自制流程图等材料,是否可让李红良团队自证清白?
  1月19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长期接触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士,观点大致相同:重要的不是声明,声明是主观的,相比复杂的重新制作声明,已有的原始记录更直接可信。也就是说,“有原始记录才能证明目前用来澄清真相的自制流程图的真实性。”


实验动物“理论上非常严格”
  李红良团队此番被质疑学术造假的两篇论文于2017年2月及5月发表在《自然·医学》,分别是《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质疑点集中在动物实验部分,包括试验周期不足及动物实际所用数量和论文不符。
  谈及动物实验,多名人士均表示,“理论上来说,动物实验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条例。”一名教授提到,“学校有动物实验中心,实验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有许可才能进动物实验中心,学生操作也都是规范上岗的。所有动物都是规范管理的,同时还要符合伦理。”
  另一名研究员长期接触动物实验,他对澎湃新闻同样表示,“动物实验各中心的管理规则体系都已经建立,从小鼠到猴子等都有相关条例,做实验的人也要事先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实际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1988年起就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最近的第三次修订是在2017年3月。该条例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各环节的严格要求,包括动物引进、饲养、检疫和传染病控制、应用所要具备的资料等。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体系之下,动物实验的原始材料,也就是所使用到的动物在每个环节都会有记录,甚至死亡原因都要详细记录在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为后续查证提供了方便。一名在某医院做博士后的博士对澎湃新闻表示,“理论上来说,尤其对在国内使用比较少的猴子这样的大动物来说,动物实验数量是不太容易造假的。”

  目前,国内动物实验最普遍的动物模型是小鼠、大鼠,其次为兔子,而猴子、猪这样的大动物相对而言成本更高。据悉,每只猴子的购买成本基本都要上万,而普通小鼠则仅为几十元。不过,猴子凭借其和人类更加接近的优势,在科研结论上更具说服力,想要发表较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团队因此也会选择猴子作为动物模型。


声明不能作为证据
  “声明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也不能说明没有造假。声明是主观的,重要的是原始实验记录,如果拿不出原始记录,至少可以说明团队是不规范的。”前述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表示。
  在李红良团队声明中的这份自制流程图,依次罗列了受质疑的两篇论文中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从这份流程图中,该团队似乎针对周期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反驳依据:2016年3月17日~26日及对50只食蟹猴肝组织开腹活检,第一次经肝门静脉注射AAV8,此时间节点记为“0周”,而不是举报者所说的2016年5月6日。如此一来,截至两篇文章第一次完成回修,均能分别达到30周和32周。
  另外,研究团队对用猴数量也作出文字说明,研究团队于2016年2月26日购买食蟹猴50只,3月2日运达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两篇论文实验组及对照组总计用猴32只,其余18只为其他课题所用。最终实验数据来自于32只动物中的26只。

  前述博士表示,“非业内人士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声明会本身,但业内人士更关注一些客观的细节证据。比如购买50只猴子的协议、相关的饲养护理记录、猴子最后被如何处理的记录等,用这些材料来说明实验动物样本够不够更有力。”前述教授甚至表示,“只要提供少部分原始数据,即可说明问题,不用写这么多。”
  至于动物样本的问题,前述研究员则表示,“出于成本考虑,或者因重复性不好耽误投稿时间等,个别科研人士的确会在数量上作假。”不过,该研究员同时提到,“如果李红良团队的文章属实,8-10只猴子对于大动物实验来说样本数量是够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周还是30周或32周的实验周期的问题,李红良团队在投稿时使用的是截至20周的实验数据,但随后保留实验动物继续喂养,等到第一次回修意见出来后,恰好补充了审稿人意见中提到的“更新更远期治疗效果的数据”。
  针对这一现象,前述博士表示,“按照惯例,实验开始前便应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到达预设的实验节点取材后就会被安乐,或者因取材创伤太大无法继续存活,而无法进行后续实验。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课题组基于一些考量,在实验操作对动物干扰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继续保留实验动物做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不过,针对提供原始实验数据,李红良团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是则表示,他们对实验原始数据严格保存,并将会应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要求提供相关实验原始记录和伦理相关文件。

学校如何调查
  尽管李红良团队发表了三则声明,但外界依然还是更加关注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二次调查结果。
  学术委员在1月18日晚间的声明中表示,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匿名举报李红良团队涉嫌学术造假情况。
  声明中提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诚信,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做出严谨评价。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最早于2017年4月28日收到相关匿名举报,随即启动内部调查,并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当时认为,三个课题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1月18日网络上的相关质疑,武汉大学方面表示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学术委员会评价结论将公开发布。
  学校如果真正启动调查,调查的又是什么呢?
  前述研究员对澎湃新闻表示,“理论上会调原始资料,包括每天做实验的记录、检测记录等,相关仪器上也应该都会对数据、日期有所保留,另外主要的实验人员、PI(实验室负责人),专家组会跟他们单独谈话。”
  据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巫世晶介绍,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依据《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处理学术不端事宜,根据学术事项需要成立调查组,由不少于5人的单数成员组成,专家不限于校内或国内,且同行专家不少于3人。学术委员会根据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做出决策。
  然而对于包括实验记录在内的原始资料,是否可以足够用来判断是否造假,多名采访对象表示理论上是记录是没法造假的,但如果“存心造假,情况就不好说”。
  前述博士表示,“坦白来说,在国内做实验虽然按照规定需要进行实验记录,但其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另外,很多发在影响因子并不是很高期刊上的研究,一般都只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整理数据、文章写作等环节的工作。这些情况对最后数据的调查都带来影响。”
  当然,该博士同时也表示各研究团队情况不同。“发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上的研究,因为工作量比较大会涉及到多个研究者同时参与。”

举报人该不该被公开
  在这桩武汉大学“千人计划”专家举报“**学者”的事件中,举报者在“知识分子”的报道中以匿名“H”出现,但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则直接点出举报者身份为何李红良同在基础医学院的霍文哲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界看来,霍文哲前武汉大学A3动物实验中心主任的身份让这次举报多了几分疑云。从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2010年~2015年,霍文哲担任武汉大学A3动物实验中心主任。2015年之后,该位置由李红良接替。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10年武汉大学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聘任霍文哲,但于2014年8月31日“合同期限届满自行终止”。2015年,学校再次以公开招聘方式产生A3动物实验室主任,李红良在与包括霍文哲在内的3名学者竞争中胜出,任该实验室主任至今。
  然而,对于此番武汉大学直接对外公开举报者身份,有法律界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该做法“不妥”。
  当然,在武汉大学内部,其明确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实名举报。澎湃新闻在武汉大学官网查阅到的《武汉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含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中提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应为实名举报,举报人可向被举报人所在院系教授委员会或直接向校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举报。
  然而学校在面对外界时对举报者该持什么态度?前述法律界人士表示,“按照相关规定,举报者的隐私有被保护的权利,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对外公开举报者身份侵犯了个人隐私,也有可能会给举报者带来被打击报复、产生负面影响等结果。”
  不过,该法律人士同时强调,“如果举报者本人同意公开身份,这种做法就没有问题。”1月19日晚间,霍文哲对澎湃新闻表示,“武大并没有事先征得我同意”。不过截至澎湃新闻发稿,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还尚未给出回复。
  另外,据《中国科学报》最新报道,霍文哲对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鉴定李红良团队无科研数据伪造行为提出了异议,质疑鉴定的公正性。“专家都是校方内部组织的,应当敦促校方从校外聘请专家,组织第三方专家。”霍文哲表示。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随后通过《中国科学报》回应:近期就李红良学术成果诚信问题进行鉴定的调查组中“3名院士均来自校外”。
  (以上科研人员均不愿具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红星 发表于: 2018-1-21 08:48:00|只看该作者

武大拟邀3名校外院士参与学术“造假”事件调查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记者:冯国栋 俞俭)特聘教授被“千人计划”学者教授质疑实验数据学术“造假”,日前在社会上引发反响。记者20日从武汉大学获悉,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已重新启动调查。为确保评判客观公正,学校计划邀请3名校外院士参与涉事教授的学术成果诚信问题鉴定。
  据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按照《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规定,针对涉事教授学术成果诚信问题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并不全是来自校内或国内,其中的3名院士均为校外同行专家。
  此前,自去年4月收到匿名举报以来,武汉大学已进行了多次调查。最近一次由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进行。当时,专家组共有5名专家,其中3人为院士。
  18日网上曝出质疑后,武汉大学在官方微博上当晚发布被举报者和团队的声明。有网民认为,校方的做法是在“袒护”涉事教授。
  对此,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回应说,学校采取公平公正、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平等对待涉事双方,不偏袒任何一方。“学校会以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回归学术的方式解决学术争议。”
  另外,武汉大学校方表示,被质疑“学术造假”的教授本人已表态,将全力配合学术委员会调查。在得出结论之前,他将不再发表意见。
  2016年以来,武汉大学某教授以试验用猴为样本,带领团队开展肝病研究。近两年来连续在影响因子29.9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5篇论文。2018年1月18日,网上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其中两篇论文涉嫌实验数据造假。举报人身份为“千人计划”学者,与被举报人是同校教授。
10#
 红英 发表于: 2018-1-21 08:35: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一眼 发表于: 2018-1-19 13:28: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03:18, Processed in 5.163609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