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2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10-26 18:00:2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节气比重阳节还古老的重阳糕

 [复制链接]
  重阳糕同过年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一样,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成为节日是在东汉晚期,重阳糕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宋代以后,重阳糕的选料更丰富多样,制作也很精致,糕上还要置松仁、杏仁或插小彩旗。

茱萸、蓬饵、菊花酒
  “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薛涛这首《九日遇雨》,描述自己结伴郊游、登高眺远、以畅秋志的愿望受阻,在淡淡的伤感中想象着:大概是神女被满院金菊飘香吸引,欲来成都度重阳,所以令云和雨先期降临,使得百花潭一片雨雾濛濛。《九日遇雨》是最早反映成都重阳风俗的诗篇之一。唐代成都人盛行重阳结伴郊游,或去斛石山(今凤凰山)登高赏菊。远游自然要带上重阳糕,与同伴分享。重阳糕同过年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立春的春卷、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月的八宝粥一样,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饺子、汤圆、春卷、粽子等均伴随着节日的产生而来,重阳糕则是在重阳节兴起之前就已经存在。
  所谓重阳,因《易经》定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为重阳,亦称重九,还有上九、九九、九日、素节、秋节、暮节、茱萸节、女儿节、敬老节等别名。屈原《远游》曰:“集重阳入帝宫兮”,但欠缺史料证明重阳节兴于战国。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食菊花酒,令人长命”。这也仅是个案,并非西汉的社会风尚。重阳成为节日是在东汉晚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末,道士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赶紧回家,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照此行事,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俱暴死。长房曰:“此可代之”。于是重阳登高、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相袭成俗。加之九与久谐音,九九,长长久久,帝王希望江山长久,百姓希望寿命长久,九九重阳越来越受重视。到了唐代,唐人李肇《翰林志》记载,重阳与寒食、清明、端午、冬至被朝廷定为大节。宋、明、清也把重阳纳入全国性的重要年节。帝王在年节要赏赐臣子,重阳节的赏赐就是重阳糕。

市民争买重阳糕
  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礼》记载的“糗饵粉餈”就是指糕饼。通常所说的重阳糕则称蓬饵。蓬本意为“蒿”,分青蒿、白蒿。蓬饵是采嫩白蒿切碎,与米粉掺和,加饴糖蒸熟即成。西汉成都人扬雄《方言》曰:“饵谓之食恙。”意为除病驱邪之物。《西京杂记》亦云:“食蓬饵,以祓妖邪。”到东汉末,重阳节兴起时,便将“以祓妖邪”的蓬饵与郊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组合成一整套仪式性的重阳节日文化。南朝末期,可能是饵之异名“食恙”与“羊”同音,误将“恙”当成“羔(火烤小羊)”,于是“食恙”被改写成“餻”。就这样“餻”字问世了,又因主料为米粉,其“食”旁有时换作“米”,变成“糕”。隋唐时便将蓬饵改称蓬糕或粉糕。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由此在宋代始有重阳糕之名。
  从蓬饵到蓬糕再到重阳糕,选料也随之变化多样,或“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制作愈加精致,糕上或置松仁、杏仁,或插小彩旗。《岁时广记》记载:“国家大礼,常以九月宗祀明堂,故公厨重九作餻,多以小泥象糁(以米粉塑成狮子一类动物)列餻上,名曰万象餻。”糕与高谐音,寓意万象兴盛步步高。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每逢重九,“市人争买(重阳糕),供家堂,馈亲友”;女儿“归宁父母”,回娘家吃重阳糕,父母“以片糕搭女儿头上,祝祷云:百事皆高。”清人尤侗《河传·九日》词曰:“重九,酌酒,茱萸遍插,频开笑口。小楼也登高,相邀,同餐小鹿糕。”小鹿糕就是在糕上再塑小鹿数枚,鹿与禄谐音,意为俸禄年年增高。重阳糕的寓意不断扩展,已不单是“以祓妖邪”,还是祝福、纳吉、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如今重阳糕虽然远离了都市,成都人还是可以在由重阳糕衍生而来的桂花糕、芡实糕、绿豆糕的土风土味中,咀嚼那温馨的甜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宜宾书法论文选集》首发式暨市第三届书学讨论会召开 民国曾氏《南宗谱局》的修谱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4 04:14,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