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38|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Apr 发表于: 2010-3-27 18:24:21|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广西东兰旱区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

 [复制链接]
  干旱改变了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广西东兰县兰木乡弄台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山坳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每天挑水度日,因为路没修通,送水车无法到达更近的位置,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得不每天往返12-24公里的山路。【广西旱情扩大782万人受灾 饮水困难人口219万】
  在弄怀屯到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的山路上,记者遇到一群去挑水的老人,小的60多岁,大的90多岁。听说是记者,他们“噗通”跪下,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他们实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而5年前他们就交了修路的集资款。

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
  92岁的黄正光双膝跪在凸凹不平的石堆上。他左手拄着木棍,右手拿着破旧的水桶,正前往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挑水。14名一起前往挑水的老人也跟着跪在了路上。他们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
  兰木乡位于东兰县西南部,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16142人,聚居有壮、汉、瑶、毛南等四个民族,属东兰县“老、少、边、山、穷”的石山区乡镇之一。
  昨日上午,记者从东兰县汽车总站出发,40公里山路后到达兰木乡卫生院,从兰木乡卫生院再到弄台村3公里山路,汽车可以在颠簸中通行。从弄台村到弄怀屯也是3公里,一般车辆无法入内,有一段盘山村道修了一半放下了。
  记者从弄台村下车,步行约3公里到达弄怀屯,在这里遇到了前去挑水的老人们。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吃水比弄怀屯难的还有两个屯:机告屯和弄独屯。他们也必须到兰木街附近挑水,往返要经过弄怀屯。从弄怀屯到机告屯是3公里,机告屯到弄独屯也是3公里。吃水最难的要数弄独屯了,要往返24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吃上水。

92岁老人往返12公里挑水
  黄正光是弄台村村民,家里六口人,儿子黄大吉和媳妇在外地打工,家里剩有他和老伴,15岁的大孙子、13岁的孙女和10岁的小孙子,他们都在乡里读书。
  黄正光年事已高,眼睛看不清,每天挑一趟,每次只能挑30斤。通常每次来回要四五个小时,挑水回来的路上要歇上四五回才能到家。从家到供水点来回12公里。
  黄正光说,这种状况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每到星期天,几个孙子回家,用水就更加紧张,连脸都不敢洗了。黄正光还说,这条路是三个屯子挑水的必经之路。三个屯子共有450多人,干旱以来,村里的老人们都是经过这条山路挑水。
  他说,希望记者能够帮忙,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挑水不再走那么远的路。“实在挑不动了。”黄正光说。

“真担心有一天会累死在路上!”
  70岁的黄大田是弄台村弄独屯人,家中七口人,三人外出打工。家里除了自己和70岁的老伴,还有60岁的弟弟黄大命和30岁的儿子黄忠本。弟弟是个哑巴,打了一辈子光棍。儿子双目失明。所以四口人吃水的重担全靠他一个人。
  黄大田说,每天早晨6点,天蒙蒙亮,就带着空桶出发,从弄独屯出发到弄台村是9公里的山路,再走上3公里到供水点,这时差不多上午10点钟。装上50斤水后原路返回,差不多要6个小时才能到家,回去的路上至少要歇上10回。
  82岁的黄正贵住在弄怀屯,儿子黄青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76岁的老伴。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去挑水,下午两三点才回到家。有时早晨吃饱一点,有时用桑叶裹上一点米饭留着中午饿了再吃。每天洗脸水用来洗脚,洗完脚再喂猪。有时一个月洗上一次衣服,有时把衣服挑到供水点去洗,等衣服晒干了再拿回来。连续数月这样的生活,老人们无法忍受,黄正贵不停说着“挑不得了,老了,老了”。
  更糟糕的是66岁的陈庭祥,他患有心脏病,女儿嫁人了,儿子成了别人家上门女婿。他一个人住在机告屯,虽然比其他几位老人年轻,但每次只能挑40斤水。陈庭祥说,“真担心有一天会累死在路上!”

集资款交了5年路一直未修通
  “我们下跪不为别的,只想记者代我们向政府求情,我们实在挑不动水了,希望政府尽快修通村道。”黄正光说,从弄台村到弄怀屯是3公里山路,已经修了有一公里,勉强可以通拖拉机。
  村民黄大红说,2005年政府就说修通这条村道,政府按照每公里两万元进行补贴,其余不够的由村民集资。他们已经向村里按户交了钱,有的交了2300元,最少的1300元,三个屯已经集资了4万多元。曾答应他们一年之内修好,可是到现在钱都交上去5年了,路还是没有修好。不出现干旱,老人们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抱怨,现在真的是挑不动了。
  村民黄青说,他们多次去找兰木乡政府,但政府说村里和包工程的人订了合同,钱没有交给政府,他们管不了。老人们向记者出示了集资收据和按有手印的反映材料。
  老人们说,他们不想渴死在村子里,政府送水车如果可以到达弄怀屯,他们就可以少走6公里山路。“不是年轻人了,实在挑不动了!”老人们说。

15名古稀老人在挑水路上跪求政府修路,他们每天要往返24公里挑水。张惠斌 摄
15名古稀老人在挑水路上跪求政府修路,他们每天要往返24公里挑水。张惠斌 摄  1.jpg  保存到相册

广西东兰县兰木乡92岁老人黄正光“噗通”一声下跪哭诉,希望政府把他们挑水的必经之路修好。张惠斌 摄
广西东兰县兰木乡92岁老人黄正光“噗通”一声下跪哭诉,希望政府把他们挑水的必经之路修好。张惠斌 摄  2.jpg  保存到相册

82岁老人黄正贵带着孙女去挑水,他们要走一二十公里的山路。张惠斌 摄
82岁老人黄正贵带着孙女去挑水,他们要走一二十公里的山路。张惠斌 摄   3.jpg  保存到相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pr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Apr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总参总政联合下发通知 要求全军武警支援抗旱 他们明明白白做慈善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10-3-27 23:00: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政府不作为,百姓就倒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睢文发 发表于: 2010-3-28 08:08:20|只看该作者
中国青年报3月28日报道

3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兰木乡,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山坳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因为路没修通,送水车无法到达更近的位置,兰木乡弄怀屯、机告屯和弄独屯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得不每天往返12~24公里的山路,到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挑水度日。当该媒体记者前去采访时,15名古稀老人在挑水路上下跪求情,希望政府把他们挑水的必经之路修好。

报道刊发后,舆论反响强烈。3月26日晚,东兰县委、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一事件作出回应。

挑水老人家中并不缺水

东兰县政府新闻发言人覃剑称,3月22日晚,在外居住的弄怀籍群众黄敏(现在东兰县武篆镇江平村上门)、黄驹(兰木乡个体工商户)打电话给弄怀、机告和弄独3个屯的群众,要求他们于次日14时挑塑料桶到村外挑水,给人造成缺水的印象。

然而,调查组到弄怀、机告和弄独3个屯调查发现,目前当地的水柜都还有蓄水,人畜饮水有保障,群众不需要外出挑水饮用。在弄怀屯,7个水柜中的6个还有蓄水,7个水泥缸中的3个还有蓄水,山塘也还有蓄水,全屯存水量约有80立方米。在机告屯,山塘存水量近15立方米,按每人每天20公斤生活饮用水计算,可供在家群众生活饮用到4月中旬。弄独屯有家庭水柜22个,其中只有3个干涸,存水量预计可供应到4月底。

既然不缺水,上述3屯的15名古稀老人为何还要佯装到村外挑水?调查发现,村民之所以要做出这一举动,向记者隐瞒地头水柜有水的事实,并夸大挑水老人的年龄和远距离寻水的难度,是希望此举能引起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期望政府能尽快修通弄怀屯的路。

弄怀屯路为何多年没修通

弄台村村民黄正光反映,从弄台村到弄怀屯是3公里山路,目前已修好1公里路段,勉强可以通拖拉机。村民黄大红说,2005年政府就说修通这条村道,政府按照每公里两万元进行补贴,不够部分由村民集资。

他们已经按户向村里交了钱,有的交了2300元,最少的交了1300元,3个屯已集资4万多元,钱已经交上去5年了,路到现在还是没有修通。

一条3公里的屯路,为何拖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修好?

覃剑解释说,2005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以村委会所在地通四级砂路、20户以上自然屯通村级道路为重点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兰木乡弄台村弄怀屯虽然只有8户,但由于群众要求强烈,2006年8月,经东兰县规划上报,河池市扶贫办以河扶办发[2006]33号文件批复同意修通弄怀屯公路,下达里程为两公里,财政扶贫资金补助6万元。

按照上级相关规定,修建屯级路,县扶贫办每公里补助3万元,其余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由于弄怀屯户数较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屯内群众按照村民自治原则,通过以资代劳的方式雇请工程队负责实施。公路开工以来,兰木乡政府按实际完成工程量先后7次付给施工队30550元,在工程队已基本完成1公里路基修筑但尚未铺路砂时,与弄怀屯相邻的弄文屯群众在线路走向上有分歧,单独筹资开辟新路,不再参与弄怀屯公路投工投劳,导致弄怀屯路停工。此后,县乡有关部门多次与施工队进行协调,督促施工队按照合同施工,但施工队均以工程造价过低为由不予施工,造成公路一直无法修通。

屯路修建有望列入下一步亟须解决项目

目前,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事件在社会上造成强烈反响。覃剑表示,就这一事件,东兰县委、县政府理解村民希望修通屯道的心情。县政府决定,一旦旱情解除后,县里将尽快修通弄怀屯路。

目前,东兰县有3676个自然屯,其中20户以上自然屯有1340个,20户以下自然屯有1698个。尚未通公路的20户以上自然屯有341个,未通公路的10~20户自然屯有356个,未通公路的5~10户自然屯有218个。东兰县委、县政府表示,今后还将争取上级支持,把屯路修建列入下一步亟须解决的项目。

东兰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莫世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对于策划此次跪求事件的弄怀屯村村民黄敏和黄驹不会予以任何形式的追究,目前两人都在当地正常生活,未受外界打扰。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5收起理由
Apr + 15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4# 金佛山
 睢文发 发表于: 2010-3-28 08:09:52|只看该作者
下跪者:系自愿并非策划

中新网东兰3月28日电  南方都市报最近一篇《广西东兰旱区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广西当地官方认为报道失实,3月27日下午众多媒体记者进入广西东兰县兰木乡弄怀屯实地采访。

南方都市报报道中,旱情严重的广西东兰县,一些老人有的甚至92岁高龄需要跋涉一二十公里外出寻水,因此他们跪求记者希望政府帮忙修路以便挑水。这一文图并茂的报道发出后引发各界关注。东兰县官方则说,“南方都市报报道有误,实际情况是,报道所反映的弄怀、机告、弄独3个屯水柜还有蓄水,目前人畜饮水有保障,群众不需要外出挑水饮用。”官方称,由于村民们迫切希望修通弄怀屯路,才不透露地头水柜有水的事实,做出佯装外出挑水并跪求修路的举动,以引起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一事件引发媒体高度关注。3月27日下午,包括中央和广西多家媒体的记者从东兰县城乘车到兰木乡,随后因山路无法通车,记者一行数十人步行前往弄怀屯。一路上,到处是各种各样棱角不平的石头,道路崎岖不平。经过40分钟的艰难步行,记者抵达弄怀屯。站在山上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群山怀抱的小山屯,仅有8户人家。

走进弄怀屯,记者走进恰巧遇到一位拄着木棍、用背篓背水回家的老人。这位自称出生于1938年的年过七旬的老人,名叫黄正贵,也是“下跪门”中的老人之一。这位老人最远到过东兰县城和附近的巴马县,不知道南宁(广西首府)在哪里。一家八口人中,目前只有老伴两个人在家,其他人外出打工。他说,自己已经连续三天外出背水,每次背50斤,来回一个半小时。在这位老人的家里,看到了他几天的成果,水缸已溢满清水。

这位老人对下跪之事并无顾忌,“下跪是自愿的。”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通往外面的路修好。

从黄正贵家里出来,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从马背上扛水下来,记者随即帮忙扛水。没想到这位正是“下跪门”中的主角黄正光,当时媒体报道称这位老人92岁,实际年龄为76岁。27日,老人正在读六年级的孙子,利用周末时间,两次骑马从山外的供水点驮回了四桶水。面对记者询问当时之举,这位老人只是说下跪“只是为路,不是为水”。随后,老人坐在门前,抽起一支烟,再无话语。

记者在该屯实地走访,发现当地的7个水柜中除了一个干涸外,其他的都还有蓄水。这一点与官方所述基本一致。不过,这些露天水柜的蓄水,饮水卫生条件存在问题,除个别户直接饮用外,其他的一些老人和孩子仍是翻山去政府提供的取水点去取水,往返距离约1.5公里左右,并非媒体先前所述10余公里。当地官员介绍说,东兰29万人口中,有近一半的饮水安全存在问题,主要是大石山区民众经常饮用地头水柜中的蓄水。

晚上7时许,记者沿着黄正贵取水所经路线,翻山查看距离该屯最近的取水点。经过20多分钟的跋涉,抵达取水点弄文。据此估算,七旬老人翻山背水50斤,来回一个半小时也属正常。

据了解,老人不惜以下跪来渴求的这条路,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修建。当地官员介绍说,2006年政府补助6万元修建弄怀这条2公里的山路,其余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而弄怀屯因为外出务工较多,便按村民自治规定采取以资代劳办法筹资,在施工到1公里时,因与邻屯弄文屯在线路走向上发生分歧而停工至今。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感受到大石山区村屯与外界反差之大,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些大石山区中民众的生活艰难,当然也可以理解这些老人强烈要求改变交通的愿望,哪怕他们的方式有些悲壮。

与此同时,在东兰这个邓小平、韦拔群曾战斗过的革命老区,记者也深感修路之艰难。据介绍,东兰县有3676个自然屯,65%处在大石山区,而20户以下的屯就有将近1700个,像弄怀屯这样未通公路的就有900多个。而东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每个村屯修建公路显然力不从心。

当地一位官员感叹说,城市道路越来越宽,路灯越来越亮,城市居民却不用集资修路,而在农村,农民还需要集资修路。而且,因为种种原因,即便集资也修不成路。

临别,来弄村屯实地采访的许多记者都在议论,像这样环境比较恶劣的村屯,居民是不是移民出去比修路更划算。不过,当地官员说,之前也有过类似村屯进行移民,但是年轻人适应了新环境,而老人却思乡情切再次返乡。确实,移民对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讲,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对弄怀的8户人家来说,好消息就是,官方承诺,待旱情过后,尽快修通弄怀屯路。官方还希望,以此机会争取上级支持,把屯级路修建列入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项目。

接下来的问题是,钱从哪来?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东兰的问题,在东兰的周边,凤山、巴马多个大石山区县份存在同样的问题。

夜色中,记者在返程的山路上向当地一位官员询问:“如何解决这些大石山区人民的要求?”这位位官员感叹一声说:“只有等国家更强大吧!”完

(本文源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万强)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5收起理由
Apr + 15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19:14,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