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30|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佘言 发表于: 2010-9-28 11:04:5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它新红楼梦与批判现实:百科全书般的红楼梦中的美学与人

 [复制链接]
一:新剧的一头一尾,交代红楼梦总览大观上显得太平庸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投入上亿元、拍摄十六个月、搭景几十处,种种现代财力物力的运用,试图全景展现红楼梦小说的尽可能多的信息。
  9月26日,新剧在刘姥姥领走了巧姐、一僧一道领走了宝玉的情节中作为结束。
  观众认为新剧在一头一尾交代红楼梦小说的总览大观上显得太平庸。
  一头,第一集,在交代宝玉的来历和黛玉的来历时,没有把握原著的精髓。
  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这里预示是一块无用之物,是道僧两人将之变成一块世间珍惜的美玉。这里面应当是有所指的,即寓意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在女娲补天中形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集体意识的世界,只有个人的修养情操是在集体中表达的,才是有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又没有用的判断中,是以集体为标准的。在这种对用处的理解中,是指中国人只有集体意识──众多石头联合起来补天,而没有个体意识──单一留下的石头是无用的。
  而小说红楼梦中将宝玉的来历讲明是作为一块无用之石执意自己要落在民间,这块通灵宝玉为什么要执意来到民间?
  一句话,就是要来展示中国人的个体意识的。
  因此,红楼梦的主旨和要义就是要在几千年的集体意识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要真实地展示中国人应当水到渠成地展现的个体意识了。
  黛玉本是阆苑仙葩,是天上的一株仙草。因为生前受到美玉的浇灌来到人间报恩。但是到了人间,这株仙草却变成了一位女孩──林黛玉,她幼年丧母,父亲有病不能照顾,不得不千里寻亲,回归一个封建传统的大家庭。
  红楼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衔接了天上与人间,全局与开头的。
  因此,新版电视剧要想展现红楼梦的全局要览,就必须掌握这一精髓,要展现黛玉、宝玉开头交代的命运走势,即在小说和剧作的开头中交代这些预示和线索,这里面都是预示着中国人的典型生活环境,那就是宝玉的走势发展,要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展示个体思维的发展,而黛玉的命运交代,则是显示一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环境如何摧残个性美。
  以上是新红楼梦在开头要做到的内容。显然,现在做到的有限。
  一尾,第五十集,应当在交代宝玉的觉醒和又一个“黛玉”──巧姐走入完全不同的那个成长环境时着重有力,但是现在这个样子,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显得懵懵懂懂。
  可惜的是,正是应当注重反映的这一寓意,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即小说的结尾在巧姐被接走中,反映了也是幼年丧母的巧姐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长的不同未来,也在小说的结尾表示了宝玉在成长了个人意识以后与僧道的全新结合。
  正是因为有着前述那样的开头,才会有后来巧姐被姥姥接走──在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长大的联想空间。才会有宝玉作为一个被中国集体思维留下的无用之石,在人间的个体思维经历后的觉醒。这些都寓意在小说的结尾中,应当由电视剧好好地展现出来。但是没有做到。
  电视剧的结尾在讲述巧姐被姥姥接走和宝玉被僧道接走时,没有从更高的高度,有意识地反映这重意思。不能不说是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二:李少红导演在器物和场景上的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是中世纪压抑下的欧洲人的个性解放的个性美的展现。那么,人们在对宝玉黛玉艺术形象进行成功塑造的红楼梦小说中,不是得到了同样的感受了吗?
  在曹雪芹的小说中,既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源远流长的器物生活起居文明,也展现了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各种场面的精神文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然后曹雪芹正是在种种百科全书般的展示环境中,来展示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宝玉的个性思维展现和黛玉在环境摧残中的个性被毁,难道不是吗──不是把一个典型情境下的典型中国人的个性美,充分展示出来了吗?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在剧中她不遗余力地想要达到曹雪芹的境界,从婚丧嫁娶、平时起居、叩拜礼仪;从各种饮食起居、菜式点心和餐饮排场;从明清家具、古典建筑和戏曲服装甚至到风筝艺术等各种造型艺术中,力图重现百科全书般的中国古典器物美和古典人性美。但是,既然文学是电视剧的灵魂,那就是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是要用人物来打动观众打动人。
  比如,卡梅隆导演的获奥斯卡大奖影片《泰坦尼克号》,也是在服装、场景方面下了很大的力量,也是尽可能地恢复到上世纪初的欧洲上流社会和平民阶层的真实环境。但是,卡梅隆导演在典型环境的再现中更加用力地对演员的表现提供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提升的境界,可以说这才是卡梅隆的最大成功,也是影视观众在《泰坦尼克号》观影中,被给予文学灵魂一样的震撼的前提所在。
  在这方面,李少红导演在给予众多小演员和新演员的表演提供创造空间上做的太有限,可以说新版红楼梦中,文学的力量在影视的交代中丝毫没有得到体现,看李少红版《红楼梦》的观众在形象思维中没有从视觉听觉和综合统觉方面得到丝毫的感动。所以,尽管李少红导演在器物和场景交代上,做了大量努力,但是没有达到应得的效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佘言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佘言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欢乐派国庆50小时直播 千名草根达人齐聚安徽卫视 住高层电梯楼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
2# 四姑娘山
 楼主|佘言 发表于: 2010-9-28 11:13:0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三: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相当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说到红楼梦小说的影视改编,就不能不提越剧版的红楼梦和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
  越剧版红楼梦中演员徐玉兰、王文娟对文学宝玉、黛玉形象的立体创造,可以说达到了感动千万中国观众的地步。文化大革命结束,许多被四人帮封杀的影片重映,其中越剧红楼梦影片在电视上反复播放,不知道使得多少观众留下多少泪水。
  更早的1960年代,越剧红楼梦刚刚创作成功上演,到访中国的朝鲜领袖金日成,正是看了徐玉兰、王文娟的演出,就萌生了把红楼梦引进到朝鲜进行歌剧创作的念头。
  今天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当年接受父亲的任务中,还亲身参加了朝鲜歌剧版红楼梦的创作。
  由此可见,一部形象化剧作对于传播红楼梦的重要性,在这种创造中,演员的被赋予创作空间和发挥创造性是多么重要。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第一次由一个男演员──欧阳奋强,来成功地演贾宝玉。
  而比起徐玉兰的女扮贾宝玉来说,欧阳奋强的表演确实达到了当年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时的开创意义。
  在欧阳奋强和他的导演的创作中,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由中国男人成功扮演的贾宝玉的形象。欧阳奋强扮演的贾宝玉就是展现一个在欲念和功名上,与传统中国男人的内圣外王、攻取功名的形象完全不同的个性中国人的美。
  可以说,把文学形象贾宝玉变成立体形象和立体影像,如果成功了,那么创作的红楼梦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这样重要呢?
  以下引述一位网友的话,他是看了新版红楼梦,对照了于小彤、杨洋的表演与欧阳奋强的表演后,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书生 / 公子类男一号形象。张君瑞、柳梦梅、许仙,还有聊斋中的许许多多男主角,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这款类型历千年而不衰,是各种形体的言情系文艺之最爱。比如琼瑶小说,比如大鼓书,比如各朝各代穿来越去的女性向网络文学。
  ──贾宝玉和这些人物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很多。比如他离经叛道。比如他爱护女孩子、真心尊重女孩子,而且和“皮肤滥淫”的公子哥们不同,他达到了“意淫”的境界(所以宝玉是一切YY党的开山老祖,须烧香立坛膜拜之)。但是,我以为这些还不算关键。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烦恼”,而且一直被这个“烦恼”所困扰。
  ──其他的传统文学作品里,男主角也有烦恼。这些烦恼或者是如何“偷香窃玉”,连小姐带丫鬟一起勾搭上手;或者是“富贵功名”,怎么从穷书生摇身一变为李少红眼中的“富二代”;再或者是在小人作祟、奸邪当道下如何突破坏心眼对头或者势利眼岳母的围追堵截。
  ──这些烦恼,贾宝玉竟一个也没有。他的世界中除了偶尔出现的政老爹算天敌外,好像事事顺心。本身是富贵闲人,爱情对他来说更不是一个问题。
  ──他的烦恼是凡人没有的烦恼,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末世危机感。
  ──用文艺腔的话来说:贾宝玉热爱生活,尤其是他当下的环境和身边的姐姐妹妹、花花草草。但是他有那种“生于末世运偏消”的预感,知道这种生活状态持续不了太久。因此他只求女孩儿们的眼泪,只求趁着姐妹们都在的时候“化灰、化烟”。他听见《寄生子》烦恼,读到《南华经》烦恼,看到龄官画蔷也是烦恼。
  这位网友对贾宝玉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演贾宝玉必须演出他的超凡脱俗,而欧阳奋强做到了。这与当年导演着力于演员潜力的开发有关,但是着重于人物的塑造才是影视成功的关键。
  相反,如果导演李少红对人物理解错误,把新版贾宝玉真正能够给塑造成懵懂小孩,那就失去了曹雪芹小说的灵魂。
  还是这位网友的评价,他对李少红把新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定位于懵懂小孩是有意见的。
  ──与赦老爷、珍大爷、琏二爷、小蓉大爷“只一味高乐不了”相比,贾宝玉要清醒得多。他的烦恼超越了平常的实际生活,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式的烦恼(西洋腔的说)。在这种末世的无常感笼罩下,他怎么可能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
  ──对了,我这些够得上高考作文字数的人物分析只为了说明这一句:贾宝玉的艺术形象完全和懵懂少年不沾边,李少红所谓“少年宝玉”的设计大错特错。
  ──宝玉身上世家少年特有的清贵之气完全没有看见;宝玉十余岁以四时行乐诗风靡京都的书卷气没有看见;宝玉心甘情愿服侍女孩子们的呆气没有看见;宝玉不合时宜、离经叛道的傲气也没有看见。
  ──贾宝玉凝聚着曹雪芹的哲学思考,这一形象一定是超凡脱俗的。贾宝玉的性格中最光亮的特点之一就是──真。没有世俗尘气的玷染,没有功名利禄的荼毒,对任何人任何事都那样全心投入,哪怕是做胭脂,他也能那样倾心。有点象李后主,生于深宫,长于妇人手,单纯,纯粹,因引才写得好词。单纯纯粹,何尝不是未经世俗滓染的青春的象征?
  ──贾宝玉身上既寄托了曹公的多种理想,又背负着曹公中年潦倒后的精神枷锁。宝玉作为作者的投射,其人物形象的创作并不完全都是由积极性的因素推动。曹公对这个人物既有自矜,也有自责。书中的“混世魔王”四字考语,绝非李少红辈自行理解的“调皮鬼”、“捣蛋鬼”之类鬼话,也不完全是多数红学论调中认为的一种离经叛道似的自我标榜。很多时候,曹公的自责是通过书中贾政的口来传达的(这一点可能很多红迷和我意见相左,我的观点会在贾政的角色评析时具体解释)。贾政对宝玉的批评某些可以看作曹公的自评。
  我同意这位网友的意见,另外应当强调的是,红楼梦小说作者曹雪芹是一个中国男人,他笔下的贾宝玉相当于当年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虽然是女相,但是有人考证“蒙娜丽莎”一个女相的空前形象就是照着作者达芬奇自己的面容描画的。
  由此可见1987版的欧阳奋强与2010版的于小彤、杨洋之间,在各自导演不同理解中的差别了吧!

四:新版红楼梦是否展现了本质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美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红楼梦时说,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此之谓也。
  王国维说,此即所谓壮美之情,而其快乐存于使人忘物我之关系,则固与优美无以异也。
  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的精神时说,此书之精神,大背于吾国人之性质,及吾人之沉溺于生活之欲,而乏美术之知识有如此也。
  王国维还特意提到了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德国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间传说。浮士德博士为寻求人生的意义,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得它的帮助,经过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历程,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领悟了人生的目的。
  《浮士德》创作的时间正是中国的《红楼梦》流行的时间,浮士德与贾宝玉一样,不是靠中世纪的教士神父,不是靠内圣外王的儒学官吏,来了解人生、寻求意义,而是通过生活的自我做主,通过与心中的魔鬼欲念进行斗争,自己获得的。
  从这以后,受到浮士德和红楼梦的影响,一大批以后的文学作品,作者都大胆披露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大胆暴露人的欲念和隐私,从而把文学引向个人的心理刻画和心灵的人学展示。这些价值的体现与中世纪的教会和儒学的伪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构成了东西方民族新一代的个人价值和自由平等精神的彰显。
  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以后,由郁达夫、张爱玲、丁玲等一大批作家,构成了写作私小说刻画人的心理的文学流派。
  新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转移以后,中国的市民小说、私小说也在新一代的作家和文学青年中流行起来。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剧本就是有很多80后作家参加创作的。
  所以,在新版红楼梦的剧本创作中,应当能看到时代的新气息。新版红楼梦显示了新的一代文学人和剧作人,对于今天展示中国的美学和人格刻画美方面的追求。
  因此,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完之际,我们完全可以深入地问一句:
  ──新版红楼梦是否展现了本质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美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丁芝萍 发表于: 2010-9-28 18:29:49|只看该作者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主角的选择远远逊于老版,邓婕的凤姐演得光彩照人;欧阳的宝玉无论气质和神韵都无以伦比;晴雯、袭人众丫鬟都各有特色;刘姥姥也“山”得可爱……总之,人物选对了,整个剧就成功了大半。李少红本想突破,却忽略了人物的选择,这就是最大的失败。当然,李少红注重环境氛围的渲染,音乐的改进,服饰贴近那个时代,……还是有她自己的东西。平心而论,如果新老版合拢来优选后重新整合就会完美一些。笔者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未作深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收起理由
leikang + 2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07:36,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