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95|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Victorcao 发表于: 2004-7-7 08:14:19|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解放军报刊文回应龙应台文章:大河不只是大河

 [复制链接]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Victorcao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Victorcao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Victorcao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Victorcao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Victorcao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Victorcao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西藏推出以探源藏文化“象雄文明”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4# 金佛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2-24 14: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解放军报刊文回应龙应台文章:大河不只是大河

原文标题:军报刊文回应宝岛一“文化名人”的文章:大河不只是大河

  这两天,一则文化新闻成为网络热点:祖国宝岛的一位“文化名人”,到香港大学作《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没想到遇到全场观众同唱歌曲《我的祖国》。这多少令这位名人有点意外,发表《大河就是大河》作为回应,称“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
  大河不只是大河。大河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条大河,记载着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汇聚着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抛洒的热血,翻腾着一个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古老民族的深厚情感。稻花不只是稻花。这飘香两岸的稻花,寄托着人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珍惜与渴望,对当家做主美好生活的自豪与喜悦,对未来奔向小康的憧憬和期盼。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歌声,是时代的回声,是一个通过艺术形式将“小我”上升为“大我”“个体”融合进“集体”“家”汇聚到“国”的文化传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歌声的主旋律;赞美英雄,一直是我们歌声最闪亮的坐标。有人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否认爱国主义,通过各种网络谣言、“考证”、调侃、戏说来达到“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丑恶目的,只能是痴人说梦:香港大学校园里那饱含深情的歌声,就是响亮回答。
源自:解放军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Victorcao 发表于: 2004-7-12 10:23:44|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1月31日,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
  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长”。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2013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2014年12月1日,发表辞职声明,确定辞去台湾“文化部长”。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个人生活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

主要作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
《野火集外集》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美丽的权利》《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
银色仙人掌面对大海的时候孩子你慢慢来《在海德堡墬入情网》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龙应台的香港笔记》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这个动荡的世界啊,上海男人《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魂牵


创作特色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着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社会评价
  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新华网评)
  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2# 四姑娘山
 寒山瘦水 发表于: 2004-7-9 22:25:43|只看该作者
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2:44,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