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78|回复: 0

[纪实·新闻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转载<新中国人物志>__于浣非

 [复制链接]
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

在纪念9.18事变80周年之日,转载由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信息中心承办,发布在网上的公开信息:名人风采—<新中国人物志>中有关于浣非的文字全文。

以此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牢记历史,不忘国恥!

全中华民族团起来,振兴我们伟大的祖国,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和平幸福作出伟大的贡献!

並在此代表于浣非的后人,对黑龙江省发改委和省信息中心表示衷心地诚挚地感谢。

黑龙江信息网 > 省情概览 > 名人风采

新中国人物志──于浣非

2011-05-12 08:34:25  新闻源自:

于浣非,1894年生,宾州(今黑龙江省宾县)人。自幼喜爱绘画。因忧于家乡生活贫困落后,缺医少药,人们靠封建迷信去病除灾,中学毕业后舍弃绘画的爱好,考入哈尔滨医专学医。医专毕业后返回家乡,与友人张正元等创办宾县医院。

“五四”运动后,受反帝反封建新思潮的影响,开始热衷于社会活动,经常奔走于宾县、哈尔滨、沈阳之间,联络同志,传播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思想,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宾县有影响的新潮人物。

1923年2月21日,韩庆昌、于芳洲、张树屏等爱国进步青年,为了唤醒民众,开通民智,反对军阀卖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倡导新文化运动,在哈尔滨创办《哈尔滨晨光》报。于浣非是该报的主要策划者与撰稿人。他以浣非的署名,在副刊《光之波动》上发表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如新诗《寄涛光》、《醉后》、《漫画》、《残碣》、《生命的花纹》、《在逃》、《惧》、《心潮》、《立了誓罢》,散文诗《我怎能不消瘦如此》,小说《风雨窗前》、《归去罢》、《月下》,散文《泪》,杂文《剑下寒光》等。并与哈尔滨的赵惜梦、陈凝秋、张末元、涛光,沈阳的李笛晨、王莲友、赵鲜文、周东郊等组建了黑龙江省文坛上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春潮社”,在《哈尔滨晨光》报上出刊《文学》、《文艺》两个周刊,为黑龙江新文学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朱霁青被派到哈尔滨发展组织,筹建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于浣非在朱霁青的赞同下,在宾县积极发展组织,筹建国民党宾县县党部。1925年2月7日,他与邓西元等发起成立宾县国民会议促成会。会上推举邓西元为主席,于浣非、邓西元、吕树声、郑香谷、王振华、李荫南、徐锦亭、崇尚志等8人为常务委员。于浣非在会上作报告,讲解召开国民会议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千载难遇之机会,万勿失去”。会后通电段祺瑞、孙中山和全国各省法团要人,要求以县为单位,迅速召开国民会议,并谴责军阀政客专权,内战不休,祸国殃民。

孙中山病故后,于浣非深感悲痛,他在《哈尔滨晨光》报上接连发表文章,悼念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他在短篇小说《泪》中,借主人公的话赞颂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功绩。在《立了誓罢》一诗中写道: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光明的灯被天风吹灭!

黑暗的途中,

不要摸索着行,朋友!

我们有蝇头大的火光,

也要燃着。

因为,

微光积得多了,

光明的灯呵──

不及他亮!

朋友,

蝇头大的火光,

燃着了吧!”

1928年前后,于浣非离开宾县医院,到哈尔滨大罗新百货商店任广告部主任。同年12月12日,《哈尔滨晨光》报复刊,于浣非不仅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而且成为哈尔滨文坛上有影响的头面人物。

1929年初,孔罗荪、陈纪滢在《国际协报》副刊主笔赵惜梦的支持下,成立了新文学社团“蓓蕾社”,出刊大型新文学社刊《蓓蕾》,于浣非、张末元、关吉罡、芮道一、许跻青和刚从上海归来的陈凝秋等哈尔滨第一代新文学作家,几乎全都接纳至“蓓蕾文学社”,使“蓓蕾文学社”成为20年代末,东北文坛上最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蓓蕾》文学周刊,不仅发行全东北,也发行到平、津、沪等大城市,对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新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浣非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发动工商界抵制日货,捐款捐物支持马占山、苏炳文、丁超、李杜抗击日本侵略军,保卫黑龙江和哈尔滨。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被日伪军攻陷,日本宪兵队到处搜捕哈尔滨抗日爱国人士,于浣非匆匆逃离哈尔滨,与赵惜梦、关吉罡等一起到北平,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曾以于宇飞的名字,发表著名剧本《土龙山》。

1935年3月1日,由张学良出资,赵惜梦在武汉创办《大光报》。赵惜梦请于浣非当经理,负责报馆的财政和经营,使《大光报》的广告业务非常兴盛。

因为《大光报》是由张学良出资,东北流亡者办的报纸,抗日色彩浓厚,被视为张学良派的报纸。“西安事变”后,《大光报》被国民党军管。后来虽然撤走军队,却被置于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无人再敢订阅。加之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没有资金来源,《大光报》勉强维持到1937年9月被迫停刊。停刊后,于浣非随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儿童救济会去重庆,在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工作。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于浣非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吉林省接收大员,从重庆返回东北。1947年被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后因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逃往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又逃往南京。于南京解放前夕,随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到台湾后,开始古籍整理研究,曾先后出版《屈赋正义》、《诗经新解》等著作,最后又转向他少年时代喜爱的绘画和文学上面。

1978年,在台中市乘坐公共汽车时,同一个乘务员小姐发生口角,遭到乘务员小姐的辱骂,气得心脏病发作,当即晕倒,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终年84岁。

nEO_IMG_nEO_IMG_2257 124.jp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天府霞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天府霞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天府霞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天府霞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天府霞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天府霞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宜宾全民抗战史略 中国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23:58, Processed in 0.717602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