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15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佘言 发表于: 2012-1-10 12:39:3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政体改革行走与驻留:邓小平的视角和共产党人的视角

 [复制链接]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当时,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共产党执政地位被改变的历史性巨变。
  当时的中国因为1989年的政治风波,还处在被美英等国家进行的经济制裁当中。因此,无论是对国外还是对国内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激发的政治自我保护思潮当中,认为保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和自我防护能力是高于一切的任务。认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应当发展到经济领域。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已经从领导岗位全退下来两年多。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按照在上海过年的惯例,在几个城市的行走与驻留期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中国共产党中央作为贯彻中共党章赋予一个党员权利精神的最好体现,把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整理成为六个部分,作为文件在全党下发。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集合了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中国和共产主义命运的思考,把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经验转化为高屋建瓴的语言。
  邓小平关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是改革的宗旨;关于中国的改革是从基层搞起,是在领导放开的思路和空间中由群众搞起来的总结;关于发展是稳定的物质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的思想,都对当时的领导和群众形成了极大的思想解放。
  仔细看邓小平的讲述,他对于先后选择的两个中央总书记在八十年代抓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工作还是满意的,甚至明确地说出九十年代初的整顿只是一时之功,在历史上没有改革发展的功劳大。
  仔细看邓小平的讲述,八十年代的改革发展是农民和群众推动的,是良性的,是教育了和平息了领导集体中的众多争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是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内核的。他认为有了这种真继承,有了中国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人心基础,中国的共产党就有着充分的继续执政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世界就有着远大的前途。
  因此,二十年前那几千字的南方讲话,确实具有划时代的承上启下的深刻现实和战略意义。

二:九十年代城市改革和发展的得失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作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在内部对于自由化运动压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发展生产力、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实用主义特征被强化了出来。尽管邓小平的讲话全篇总结起来绝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当时全社会还是在这种意义上被激发了出来。
  人们把邓小平的讲话归结为几条──发展之功永远大于稳定之功;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才有了稳定的本钱等等。这些道理深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心。
  这种把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话理解为用各种方法各种方式尽快富起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不择手段的亢奋致富的局面。一时间,内地企事业单位甚至学校都把预算内外的资金用于沿海房地产;沿海特区则进行打政策擦边球进行走私;甚至军队也开始出现经商办企业的情况等等。
  到1996年,朱镕基总理果断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采取行政措施制止房地产炒作,挽救了银行体系的大量房地产占款,宁愿使得国家当年用于运作工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了很大问题,也要刹住全民自发进行泡沫经济炒作的风气。但是此时银行大量不良贷款已经形成,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三角债和拖欠已经非常严重。这使得九十年代后期,中央不得不毅然决策进行大批的国有企业破产重组,职工下岗。城市改革在一种悲壮的工人阶级集体精神受挫的氛围里进行。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观点,在实践中应用的结果,就是在工人阶级的集体精神受挫的氛围中实现了城市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国家通过城市改革创造了一个市场,把下岗工人和破产了的国营企业要素投入进去,然后进行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城市工人阶级受到了改革的冲击,但是最终受益于农民进城的新一波城市化浪潮,他们的城市户口所拥有的特权──粮食关系、福利房屋和教育优势等等都可以转化为市场因素,进行服务业转型。而沿海外向型装配企业和大量外资企业则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邓小平南方讲话使得执政党的特征和定位明确,使得全民把思想转化到实用主义的发财致富基础之上,以及中央在关键时刻针对房地产泡沫的扭转全民炒作之风和军队经商办企业等等,都有了理论根据,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经验。

三:在进城农民和改变经济结构基础上重建工人阶级精神
  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意义的生产链条性工业基地,大批的源源不断的生产线工人,在没有城市化配套和社会福利配套的情况下进入了全球化经济。这使得中国为世界生产了大量的降低西方国家福利政策成本的廉价商品,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发展欠账。
  这些生产线工人,甚至连称呼也还处于尴尬的农民工阶段,也就是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城市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国内原因,人们认为是陈旧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地方保护形成的,但是根源还是在于我们这些庞大的新的生产线工人他们的生产链条性质,他们的生产与过去的具有城市户口的老生产工人不同,他们的生产面对的是国外的研发、生产、销售全球布局,其中研发和销售环节都不在国内,与这些环节相应的城市化因素和社会化因素当然也没有留在国内。
  这些年配合中国的大量出口商品,不断扩大的欧盟各国的福利社会政策和财政发展了多少?美国的养老金、合作资金进行的房地产泡沫炒作发展了多少?中东、北非和俄罗斯的石油涨价空间扩大了多少?
  也就是说,中国的廉价商品出口在全世界推动了城市化、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唯独丢下了国内的相关配套。这些都不能怪国内的执政党的不作为,而是由于我们的巨大生产线配套的是国外的城市化因素和服务因素,美元结算,美元进口原材料,美元进行外汇储备等等,影响到我们只能被动地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精神内容──吃苦耐劳、两地分居、简单劳动、教育优势丧失等等。
  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思想,在我们的城市改革和发展中根本没有体现。扩招以后每年增加的大量大学毕业生和研究毕业生,没有合适的对口的研发和创新岗位可以录用,于是都拥挤在公务员考试和出国道路上。
  邓小平预言了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么多年中体现在了全球化推动的巨大发展当中,这当中中国靠十多年的国债发行和扩大财政赤字的办法,以政府推动的方式扩大了电信、公路、铁路、航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中国国内各地的经济要素迅速全球化。
  邓小平讲话以后,中国发展的硬件改善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但是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民受益的改革,这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成果体现给外国人的比较多。在社会总体进步的同时,工人阶级受益的不多,农民生产条件改善的不多,新生的城市化因素中对于流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有针对性的社会改善措施不多。
  因此,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二五规划当中所要求的转化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经济结构的工作中,实际上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重新构成和精神再造提出了要求,所面对的已经不是与传统城乡分割相对应的单位本位的工人了,而应当是与农民进城和大量毕业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属性相配合的高度社会化的工人阶级新成分、新精神。
  相应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的阶级基础应当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单位本位的工人阶级队伍,转变到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有创造力的全新工人阶级新成分、新精神上面来。

四:邓小平的视角和共产党人的视角
  我们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架构,还是建国初期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和苏联工人老大哥模式建立的。苏联的模式是在城市围绕着城市的供应和生产建立起一套平均分配资源的计划经济模式。工人的地位和一长制立体化领导,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模式起了基础的作用。因此,苏联的政府是工人政府,是城市政府。
  中国的改革却不是这样,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通过改革,中国农村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了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和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在中国成为世界性加工厂的过程中,中国农村没有给城市增加很大的社会成本和负担,反而对城市的服务业增长和房地产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在今天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加这样多的情况下,中国城市政府却可以依靠房地产和服务业税收,增加更大的财力。
  在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政府和干部业绩的情况下,一个单纯的城市政府比起一个综合经济领域的县领导班子,要有成效的多,这是因为一个单纯的城市政府可以扩大征收农田搞房地产开发,而一个综合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县领导班子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近些年来,中国官员体制都热衷于县改市、地改市等等能够经营城市的体制变化。
  我们忘记了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论述的中国改革道路的根本所在,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那些对于农民工身上的非体制内的城市化因素的利用和盘剥的城市政府,忘记了经营城市的利益来源根子还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农民这个道理。
  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来自农村、农业和农民中的城市化要素的体制建设,要贯彻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增长要求,就要直面农民工工会建立、农民进城的政治权利和教育、医疗等方面权利建设问题。
  中国的政府应当从固定的户口管理方式,转变为针对包括流动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管理方式,使得在城乡差异和固定身份管理中获得经营利益的政府观念彻底转变。这将会带来政治体制和政府体制的根本改革。
  当过去一段的改革发展过程证明,改革发展的成果并没有使得全社会获得和享受的时候,就应当提出政治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的问题,就像当初邓小平提出干部年轻化的改革措施一样,今天对于干部的评价标准和对于政府经营城市的体制进行根本改变,都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邓小平在二十年前的南方讲话中说了──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邓小平的视角和共产党人的视角,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视角。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佘言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佘言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个春节,我能遇到你吗? 致新东方刘老师一封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2 10:2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