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430|回复: 9

[纪实·新闻星巴克咖啡致癌?真相是每天喝10kg咖啡才到致癌剂量

 [复制链接]
实力科普:美国认定咖啡致癌?别紧张,没多大点事
源自:新浪综合
源自:菠萝因子微信公众号

  澳洲营销号的标题党又刷屏了!没错,又是那个刚在前几天炮制了“澳洲今天宣布战胜癌症!”那个无敌营销号。

  每天发N篇营销文,每天都有文章因为违规被投诉而删除,但它依然干得风生水起。因为即使删了的文章,广告费都已经赚得盆满钵盈了啊!野火烧不尽(营销),春风吹又生(利润)!
  大家记住,它的文章只能当娱乐圈八卦看,千万别当真。但每次看完它的文章,我都由衷佩服这些人东拼西凑,信口雌黄,添油加醋的功力。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屁大点事,搞成很大一个屁。
  比如,这次文章里弄了个股市的图,说致癌新闻导致星巴克股票大跌,管理层愁容满面,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

  而事实上,29号在“咖啡可能致癌”新闻爆出以后,星巴克的股价从57.90到57.89!“暴跌”了1美分!
  1美分股价变化也能玩儿出花来,这样的营销号,这样的小编,不管你服不服,我是服的!
  另外,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应该一看这图就有问题。明明是5天股价变化图,却只展现了3天,明显是裁过,连左边股价都裁没了。营销号为啥要故意隐藏了25,26两天的股价?很简单,26号屁事没有,结果股价跌得更厉害,再往前,21-23跌得更惨。这就很难编了啊……干脆无耻裁掉吧。

  总之,除非是科普作家找素材,这个澳洲营销号的文章还是别看了,更不要转发。不然就是被骗了还帮人数钱。

二: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加州一位法官在本周裁定星巴克等出售咖啡的企业,如果在加州销售,必须在产品上标注警告:咖啡含有可能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一切根源都是30多年前,加州通过了一个法律叫Proposition 65,里面列出了上百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并要求商家如果出售任何含有这些化合物的产品,就必须标识致癌风险。
  丙烯酰胺是其中的一种化合物。
  咖啡豆本身并不含丙烯酰胺,也不是星巴克添加的,而是在烘培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这也不是咖啡特有的,薯片,黑糖,饼干,油条,生煎包,羊肉串,统统都有!
  其实,只要高温煎炸或烘烤(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都会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所以,除非你每天吃白水煮白菜,不然很难避免。
  关键是丙烯酰胺到底有多危险?
  它现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级致癌物,也就是可能致癌,但不确定。
  我个人觉得咖啡里的丙烯酰胺实在不用担心,原因主要有两个:

1:研究了几十年,丙烯酰胺在人体的致癌风险依然是有争议的,试验结论不明确,科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

2:显示丙烯酰胺促使癌症发生的动物试验中,使用的剂量是很高的。
  真要达到这个量,得持续每天都喝几十杯高浓度咖啡,绝不可能达到。

综合来看,对于正常人类,咖啡是可以放心喝的。
三:

  我住在加州。大家如果来加州旅游,会发现一个奇葩现象,就是很多餐馆门口都贴了一张告示:本店出售食品可能致癌!
  连迪斯尼乐园都不例外……

  这都拜加州独有的Proposition 65法令所赐。虽然我支持大众有知情权,但加州强行在各种食物标识致癌警告这事,我觉得并不靠谱。
  最大的问题,是这份30年前搞的致癌物清单,里面的各种化合物致癌风险层次不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不加区分地做警告,一来会造成不必要恐慌,二来反而让大家无法识别真正的强致癌物。
  总结一下:
  咖啡能喝么?
  当然可以。
  星巴克咖啡能喝么?
  当然可以。
  咖啡怎么喝比较健康?
  少糖,少奶油。
  如何有效减少丙烯酰胺摄入?
  首先,少吃油炸烘烤食品。然后,远离香烟,里面丙烯酰胺含量比咖啡薯片高多了!
  不说了,喝咖啡去了。周末愉快!Cheers!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谁说的等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谁说的等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谁说的等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湖南大学1名学生在寝室死亡 校方回应正在处理 雄安新区设立公开发布一周年 河北省委书记说了这些
9#
 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8-4-2 10:03: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咖啡致癌?律师上诉8年只为让星巴克等咖啡商贴上警示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
  咖啡致癌? 律师上诉8年只为一个警示
⊙记者:方向明

  几乎所有热加工食品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丙烯酰胺。可能加州法官只是想告诉人们,风险无处不在
  “对公众的健康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律师梅茨格(Raphael Metzger)在过去8年里一直为咖啡产品应标示致癌警告而奔走,现在终于松了口气。
  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在当地时间3月29日裁定,要求星巴克等约90家咖啡销售商在该州出售咖啡产品时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一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伯利(Elihu Berle)在裁决中表示,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丙烯酰胺(Acrylamide),该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存在引发癌症的可能。
  据此,法院认定,在无法证明烘焙咖啡时产生的丙烯酰胺不足以构成威胁时,星巴克等90家咖啡品牌在加州出售的产品,必须在外包装上贴致癌警示。
  但上述意见并非最终判决,被起诉的咖啡公司有权在4月10日之前做出和解,或随后就裁决提出异议。当然,如果判决成立,包括唐恩都乐、麦当劳在内这些咖啡销售商,也可能面临数百万美元的罚款。
  不过,这一“重磅”坏消息未能动摇咖啡成瘾的美国人。星巴克(SBUX.NASADAQ)股价在裁决出台当日下探至56.83美元后,旋即回升,收盘仅微跌0.0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的法律法规经常被美国人吐槽。上述起诉咖啡行业的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称加州的“奇葩”法规多了去了:“背个人造革的包都要标明有致癌风险,但吸食大麻却是合法的。”

第65提案
  “这个国家癌症高发,其中1/3都是与饮食有关。逻辑上讲,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剔除食物供给中的致癌物质,决定了我们能否降低癌症负担。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梅茨格在阐述其诉讼的初衷时表示。
  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戒不掉咖啡。
  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根据民调公司盖洛普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将近2/3的美国人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且平均一天要喝2.7杯,1999年的民调结果也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咖啡长期以来都是美国人的全民饮料。
  由此,围绕咖啡产品是否应该警示致癌的争议所吸引的社会关注度可想而知。
  起诉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的是加州一家名叫“有毒物质教育和研究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下称“委员会”)的非营利组织。梅茨格是该委员会的代理律师。
  洛杉矶法院支持了委员会的主诉,判决认为咖啡公司在销售咖啡时未警告消费者其产品中含有被法律定义为致癌物质的化学物。违反了该州的“第65提案”(Proposition 65)。
  “第65提案”是什么?加州在1986年11月颁布了《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案》,日常使用中被简称为“第65提案”,该法旨在保护该州饮用水水源不含已知可能导致癌症、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物质,并在出现该类物质时如实告知居民。法案还规定,所有10人以上公司必须披露产品中所含致癌物质和有毒化学物。
  目前,已有900多种确认致癌或可能导致癌症或生殖毒性的化学品被第65提案列为监管对象。上述案件中所涉及的丙烯酰胺便是在1990年被列入该监管清单中的。
  具体来说,该法要求,一旦消费品中含有被列入监管的化学品,那么商品就要清晰地标注这样一段警示语──警告:该商品含有加州认定将导致癌症和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化学物质。
  第65提案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规定是,涉及到有害物质含量时,应由商业实体提交证明。
  星巴克和其他企业无法证明在咖啡烘焙过程产生的致癌物质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
  争议之处在于,在科学界尚未能就丙烯酰胺的致癌程度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商业实体更难以有效证实。
  “目前还没有人类研究能够绝对地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癌症学会副首席医学专家利希滕菲尔德(Leonard Lichtenfeld)认为,在错误的剂量下,水和空气也将变得有毒。该学会在2014年的一项医学研究评论中称,尽管实验室研究显示丙烯酰胺和小白鼠身上的肿瘤有关,但前提是这些小白鼠服用了比平常多1000至10000倍剂量的丙烯酰胺。

8年诉讼长跑
  其实,这场小协会挑战大行业的官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8年前。
  梅茨格名下律所在其网站列举了若干目前正在进行的诉讼案,丙烯酰胺排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有数项针对二乙酰、甲醛、溴丙烷等有害物质的起诉。
  在丙烯酰胺诉讼案的描述中,该律所称,在2010年代理委员会诉星巴克等咖啡公司的案件中,提出的诉求为:要么咖啡公司减少丙烯酰胺用量,要么贴警示标签警示公众。
  其实梅茨格打过不少胜仗。
  2002年,梅茨格代表委员会起诉了麦当劳和汉堡王,胜诉的结果是加州的所有速食餐厅从2007年开始在薯条产品外观贴上丙烯酰胺警示标识,并为此前未做警示的做法缴纳了罚金;2008年,亨氏、菲多利(Frito-Lay,乐事、奇多等品牌拥有者)、Kettle Foods等涉案食品企业,也最终以减少其薯条薯片产品中所含丙烯酰胺水平为条件达成和解。
  “我坚定认为,薯条业能做到,咖啡业也能做到。一个警示可能无法奏效,因为它(咖啡)令人成瘾。”虽然梅茨格想让咖啡业也减少产品中的丙烯酰胺水平,但在以烘焙论成败的咖啡业,难以为影响咖啡口感的做法让步。
  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认为,咖啡中所含丙烯酰胺在法律规定的安全剂量之内,且咖啡对健康的好处远超过所带来的风险。
  美国国家咖啡协会也已发表声明,称正在考虑上诉:“在咖啡产品上的致癌警示会产生误导。美国政府的膳食指南认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过,洛杉矶高等法院的判决已经在起作用。梅茨格称,目前已经有包括便利店品牌7-Eleven等13家被起诉的咖啡销售商做出妥协,同意在商品外观上做警示标识。
  很多人认为,加州各地的一些法律要么具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么只是毋需多言的常识。
  比如,在洛杉矶,法律规定不能在未获救生员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滩上丢飞盘或抛足球,违者将被处以1000美元罚金;在沃尔纳特市(又名“核桃市”),除非获得当地警长的批准,否则男扮女装将被视为非法,并且任何人都不能戴着面具和伪装走在街上。
  如果梅茨格再次胜诉,那么意味着加州又将多了一条细致入微的法律。
  “从实际角度讲,我们会建议人们因为法官的判决而别再喝咖啡了吗?不会。这才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答案。”利希滕菲尔德认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4-2 04:01:01|只看该作者

媒体批“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通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众的转发冲动,使文章成为爆款,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
  文 |曾于里
  这两天,许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惊人耸动的语气写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而星巴克为了利益长期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该文轻松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以及对星巴克这样巨头外企的敌视。可事实真如此吗?
  原来上周三,加州法院下达了一个判决:加州的咖啡销售者要在咖啡的标签上贴出警告,让消费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但这东西还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饼干、薯片、烤肠等。
  美国癌症学会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癌症类型的风险增加,是明确和摄入丙烯酰胺相关。”该判决自身就充满争议,如果咖啡要标记的话,那薯条、烤肠等食物就要被强制标记无数次了。
  有医生曾提供过一条甄别原则: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诉你某样东西有毒性,却不谈引起毒性的剂量,那么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专家建议,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议摄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摄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类似“咖啡致癌”这样充斥着标题党、假新闻和炒作气息的文章,却又一次成为爆款文章。有机构曾做过统计,2014年度被复制转载最多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就是养生族最钟爱的一则补肾秘方。健康养生领域由此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经常有“致癌风险”“食物相克”等为主题的不实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这背后隐藏着肮脏的生意经。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戳中公众的情绪点,触发他们转发的冲动,让文章成为爆款,并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和生意。
  对于此类公众号,公众一方面要提高甄别意识,不要沦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断地喂养廉价的情绪;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和管理者要从严处理,不要让图谋不轨的骗子活得太轻松,并败坏公众号的健康生态。传播“咖啡致癌”的公众号被封,着实罪有应得!
⊙曾于里(媒体人)
7#
 红星 发表于: 2018-4-1 18:01:00|只看该作者

美法院裁决咖啡要标致癌警告 星巴克:误导消费者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美国一法院裁决咖啡要标注致癌警告 星巴克:警告标签会误导消费者

  新京报快讯(记者:夏丹)日前,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判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致癌化学物质。对此,星巴克中国今日(4月1日)援引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观点认为,在咖啡产品上贴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次事件缘起国外媒体的一则报道。该报道称,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3月29日发布加州第65号判决公告称,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致癌化学物质。
  对此,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星巴克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同时星巴克中国援引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称,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公告中还称,协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据悉,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让食物变得焦黄并散发出独特香气)时的副产物。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不过,目前研究只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危害。
  针对此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也在其微博上解释称,一杯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此外,范志红还介绍,丙烯酰胺是120摄氏度以上才产生的,其并不是高温加热食品中的唯一有害物质,也不是毒性最大的物质。同时,咖啡并不是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唯一来源,甚至不是最重要来源。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应该不再过度追求浓香、焦香,以不超过120摄氏度烹调的蒸煮炖食物为主,多吃未经过度烹调的新鲜蔬菜水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一眼 发表于: 2018-4-1 18:01:00|只看该作者

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 更可怕的是国外中文造谣媒体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更可怕的是国外中文造谣媒体

  这两天,突然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刷屏了。
  有个叫做‘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用饱含情绪的文字,说了几个惊悚的消息
  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
  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标注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
  星巴克隐瞒了 8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们,不要慌,按你喜欢的习惯继续放心喝就好。
  这个叫‘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是个常年爱造谣、每次造谣都刷屏的惯犯(文末我们会说)。
  咖啡中所谓的可能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根据 IRA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它属于‘可能对人类致癌’的 2A 类致癌物。
  属于 2A 类致癌物同一类别的,还有常吃猪、牛、羊肉等红肉,以及……熬夜,其实也是。
  但是!
  重要的是,丙烯酰胺在咱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非常的常见,咖啡根本不是主要来源。
  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经过高温(>120℃)油炸、高温烧烤,发生美拉德反应后就会产生。
  我们常吃的油条、麻花,是面粉炸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饼干、面包,是面粉烤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薯片、薯条,是土豆片、土豆条炸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烤肉、烤鸡翅、烤肠,也都是有丙烯酰胺的。
  大量的食物可能都含有丙烯酰胺,越是颜色发黄、发褐、发焦的,含量越高,而且远远大于一两杯咖啡。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
  我们平常说要少吃薯条薯片,少吃油炸烧烤,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普遍热量高、营养单一,不主要是因为丙烯酰胺。
  如果真要说喝咖啡喝到丙烯酰胺超标、喝出问题来,那这么多年还吃了那么多其它东西,怎么算?
  就算咖啡是含有丙烯酰胺,但不代表喝咖啡就致癌。
  ‘咖啡致癌’这种说法的历史,也有差不多 30年了。
  早在 1991年,咖啡确实曾被权威的 IRA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 2B 类致癌物(致癌可能性较低的物质)。
  但在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文特别明确地指出:
  咖啡不存在致癌危险性
  只要别太烫就行
  因为如果习惯长期喝 65℃ 以上的热汤、热茶,包括热咖啡,是被确证容易增加得食道癌的风险的。
  至于这次美国加州法院的裁决,说真的,本身也是挺荒诞、挺不合理的。
  美国加州法院的裁决要求:所有咖啡销售商(而不只是星巴克),都必须根据一项 ProPosition 65 的提案(也就是《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在咖啡产品上标明含有害物质‘丙烯酰胺’。
  注意下,是 1986年的提案……时代在进步啊!世界权威的组织都说了,咖啡不致癌,好吗?
  如果要从严管理,非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那请给所有其它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都贴下标签,好吗?
  至于星巴克,作为全球咖啡龙头品牌,并没有什么隐瞒了 8年的黑暗秘密公布于众。实在只是因为名气太大,悲催地背个黑锅而已。
  而比起这个耸人听闻的谣言本身,更可怕的是那些藏在幕后的、阴险的谣言制造者。
  例如引发这次刷屏风波的公众号‘澳洲 Mirror’,它基本上是个靠不定期在微信发谣言,妖言惑众,赚 10w+ 甚至 100w+ 阅读量的营销惯犯。
  背后终极目的是什么不好说,但任谁都看得出来,他们毫无新闻素养、没节操还挺厚脸皮,总是把国外正经新闻报道事实歪曲妖魔化。
  远的不说,说点近的:
  3月 13日的这篇,刷屏了,被辟谣了。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3月 14日的这篇,又刷屏,又被辟谣。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3月 20日的这篇,继续刷屏,继续被辟谣。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经验来看,这几篇文章的阅读量,估计都上了 100万阅读!
  骗过的人真不少啊,真当每天都是过愚人节?
  而这篇‘星巴克丑闻’,又一次妥妥地 100万+ 阅读刷屏了。
图片来源:截图
  当然,这篇文章同样的命运可能仍会是‘内容违规已被删除’。
  但像这种总是胡说八道、图谋不轨、屡教不改、打着海外媒体旗号的谣言号,微信平台和有关部门如果还不加紧处理,是要留着过清明节吗?
  不要让可恶的骗子,活得太轻松。
源自: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
5# 华蓥山
 红星 发表于: 2018-4-1 15:01:00|只看该作者

星巴克致癌?一天喝掉4亿杯咖啡的美国人没动静

源自: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标题:星巴克致癌?一天喝掉4亿杯咖啡的美国人没动静,却刷爆你的朋友圈

  警惕!X种生活习惯容易致癌
  警惕!X种身边常用物致癌
  猝不及防!这些饮食方式极易致癌
  ……
  此类标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朋友圈,这些典型的“养生系”消息,不一定全是假的,但耸人听闻的标题往往会误导读者。如果在这样的标题中,再加上一个具体的品牌,影响就更广泛了。
  过去几天,你一定在朋友圈里、或者网站上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标题:
  星巴克惊曝致癌丑闻……
  咖啡可能致癌!

星巴克最大“丑闻”,咖啡可能致癌
  这些新闻突然传遍网络,是因为3月29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纸判决:星巴克有义务提醒消费者咖啡可能致癌。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新闻不假,但“致癌”、“丑闻”等字眼过于夸张。有趣的事,这样的标题大多是中文。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天仅消费约2300万杯咖啡。而在每天消费掉4亿杯咖啡的美国,星巴克目前还没有对此判决予以单独回应,但这则新闻在中国误传后,星巴克中国就站出来快速回应: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可参考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
  到底是怎样的判决让大家误解为“星巴克咖啡致癌”?咖啡到底是否致癌?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为你道出其中的原委。

加州法院:
星巴克须提醒消费者咖啡可能致癌

  这件事最早要追溯到1986年。这一年的11月,加利福尼亚州通过《1986年饮品安全的和毒性执行法案》(以下简称“65提案”)。“65提案”要求,如果商品中含有致癌、致先天缺陷、以及其他生殖危害的化学元素,商家必须做出提醒。
1986提案(图片来源: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
  此外,“65提案”还明确列出了相关元素的清单,这份清单发布于1987年,并且不断更新,目前,已包含了约900种化学元素。
“65提案”要求须提醒的化学元素最新清单
  而星巴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违反了该法案。3月29日,洛杉矶高等法院判决称:星巴克没有按照“65提案”提醒消费者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
  此外,法院判决还称,星巴克也没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其咖啡中的致癌物质含量低于明显的危险水平。
  事实上,这次被起诉的并不只是星巴克,还有约90家咖啡零售商。而且,这场官司已经打了8年了。
  2010年,一家名叫“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的非营利机构起诉称,星巴克没有履行相关法律提醒警示义务,导致加州消费者遭受相关风险,应赔偿每个加州人2500美元。要知道,加州目前有近4000万人口。
  不过,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并没有找到“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但是,“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聘请的律师Metzger法务集团公司在其官网上表示,从2002年开始,Metzger就开始代表“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起诉相关企业违反“65提案”,要求它们提醒消费者相关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这些企业包括麦当劳和汉堡王等连锁快餐。最终,加州的这些快餐连锁店开始提醒消费者,其出售的法式炸薯条中含有致癌物质。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此外,“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还起诉过711便利店、全食超市等企业。2017年10月,711便利店表示将支付90万美元罚款,并张贴相关警示标志。
  “有毒物质教育与研究委员会”认为,不论是快餐连锁店卖的炸薯条,还是星巴克的咖啡,都含有共同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争议的焦点:丙烯酰胺
  “65提案”中的有害元素清单显示,1990年1月,丙烯酰胺就被列为致癌物质。
“65提案”有害元素清单
  但目前在专业领域,对丙烯酰胺到底有多大的致癌风险,依然有较大争议。
  1994年,丙烯酰胺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
  2002年,瑞典国家食品部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宣布,他们发现在多种食物的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这种有毒致癌物质。尤其是在炸薯条中,其致癌程度最高,此外,在谷类、面包、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也较高。
  这份研究报告发布后,全球非常关心,因为这些是大家的日常食品。于是,2002年6月,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一场会议。
  会议报告结论指出:老鼠实验显示,丙烯酰胺确实有致癌性,但是对人类来说,食品中这种致癌物质含量的相关信息尚不完整。
  为了研究人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并由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联合研究所(JIFSAN)负责,分享有关数据和研究成果。
  除了国际组织,各国也在不断研究和评估的丙烯酰胺致癌问题。
  2004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食品安全和营养中心研究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含丙烯酰胺最多的食品包括:法式炸土豆、早餐麦片、薯条、曲奇饼、煮咖啡、烤面包等等。
含丙烯酰胺最多的20种食品(来源: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研究报告)
  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公布了自己的第一份《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称,目前证据表明,人类食谱中含有的丙烯酰胺所带来的致癌风险非常有限,而且不确定。
  同样,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关注丙烯酰胺。例如,2014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别利用第3和第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2000和2007年)的样品进行丙烯酰胺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量研究,并评估其不同的食物来源。
  在12类食物中薯类及其制品(均数31.0微克/千克)和蔬菜及其制品(均数22.3微克/千克)中丙烯酰胺污染水平排在第2和第3位。我国居民一般人群平均每日从膳食中摄入丙烯酰胺为每公斤体重0.28微克,高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为0.49微克,低于JECFA评估的一般人群的摄入水平。经评估,我国居民2000年和2007年膳食丙烯酰胺的暴露限值(MOE)为:一般消费人群分别为621和1069,高端消费人群为367和633(低于JECFA评估的一般消费人群的暴露限值为 310和180,高端消费人群为78和45,暴露限值越小风险越高),但我国居民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健康影响值得关注。

两年前,咖啡已被WHO剔出“致癌名单”
  回到3月29日洛杉矶法院的判决。判决的新闻从国外传到中国之后,似乎有些变味,“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标题传遍网络。于是,31日晚间,星巴克中国向国内多家媒体回应称,对于法院的裁决,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发公告。
  事实上,在美国,星巴克并没有单独回应此次判决。但在判决之后,全美咖啡行业协会(NCA)发布了一份公告。
  公告称,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措施,包括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此外,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虽然咖啡中的确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否意味着喝咖啡一定致癌?
  2016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家癌症研究机构(IARC)表示,在进行了1000项研究之后发现,咖啡和癌症之前并没有关联性。决定将咖啡从致癌食品名单中剔除。此前,咖啡已经在这份名单中待了25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4-1 15:01:00|只看该作者

星巴克咖啡被要求贴致癌警告标签 专家:不必惊慌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美国一法院裁决星巴克咖啡须贴致癌警告标签 专家:不必惊慌

资料图:星巴克咖啡屋。中新社发 泱波 摄
  央广网北京4月1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朋友圈里有关“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火了。文章中说,因为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纸裁定,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公司最近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公关危机。
  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近日裁定,星巴克和其他咖啡从业者在加州售卖的咖啡产品,必须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为什么星巴克产品也要像香烟一样贴上警告标签?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近日裁决,包括著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内的约90家咖啡零售商,由于没能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咖啡烘焙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这些零售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所有咖啡馆必须为其产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本次裁决的文件显示,起诉这些咖啡公司的是一家不太知名的非营利组织,这家组织自2010年就开始起诉咖啡零售商,声称在咖啡烘焙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咖啡零售商必须按照1986年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强制法案在产品包装上贴出警告,而被告的咖啡零售商除星巴克,还包括绿山咖啡、斯味可、卡夫食品公司。目前这些公司均未对此事作出回应。全美咖啡协会的声明则表示,咖啡行业正在考虑上诉,并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协会认为,致癌警告标签很有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因为美国政府的膳食指南里声称喝咖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这项裁决,被起诉的公司可以在4月10日之前向法院提出上诉,但是这起持续八年之久的诉讼仍未结束,下一阶段审理将围绕咖啡零售商应向消费者支付多少赔款,赔款的参考数字是向自2002年起饮用咖啡的加州消费者每人支付2500美元,考虑到加州有4000万人口,因此赔款一旦发生,很有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仅要贴致癌警告标签,还可能遭遇天价赔偿。除了加州之外,星巴克咖啡也要为其产品贴致癌警告标签吗?昨天(3月31日)晚上,中国星巴克北京西城区某门店,一位张姓值班经理透露,中国公司方面没有收到相关消息,咖啡在烘焙过程中确实会产生化学物质丙烯酰胺。
  法院文件指出,总部在加州的“毒物教育和研究咨询委员会”控告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公司,沒有警告消费者其贩卖的咖啡含有高含量的“有毒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换言之,丙烯酰胺是导致星巴克被起诉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丙烯酰胺,它真的致癌吗?
  其实,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在人们的食物中,丙烯酰胺很常见,大可不必惊慌。它最常见于薯片、薯条,炸油条、油饼,包括饼干、面包、蛋糕等焙烤类的食物,家里炒菜也会有。所有需要经过高温烹调的食物,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且丙烯酰胺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美拉德反应的一个副产物。所谓美拉德反应,就是产生食物的香味及色泽的过程。所以如果完全去掉丙烯酰胺,就意味着人们要抛弃所有油炸、焙烤、烧烤类食物,食物也不会那么香了。
  去年10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其中丙烯酰胺属二类致癌物。二类致癌物是指导致人类癌症的证据不明确的物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丙烯酰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朱毅分析,通常人们不会因为某种食物含有某种可能的致癌物,就将其看作致癌食物,而是会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定为2A类致癌物,这意味着其对动物的致癌性“板上钉钉”,但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对人类致癌,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丙烯酰胺在人们食品中的含量通常很低,一般每千克食品中仅有几十到几百微克,风险确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钟凯也认为,丙烯酰胺对人的致癌性不明确,且在其对动物致癌性的研究中,做实验的量非常大,相当于人体膳食摄入量的一千至一万倍,才在动物身上能看到致癌性。
  丙烯酰胺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非人为添加,且没有证据证明它对人类有致癌性,当然它依然存在致癌的风险或嫌疑。致癌物被分为四大类,例如吸烟、建筑装修材料使用的甲醛等,被列为一类致癌物。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将咖啡归为三类致癌物,只不过,这种担忧不宜被放大。对于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裁决星巴克等咖啡零售商为其产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钟凯认为并不合适。因为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非常低,约为每公斤5微克至10微克,而人们吃的很多炒菜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每公斤200微克甚至更高。
  众所周知,人们日常在星巴克点的多数饮料,都是由浓缩咖啡加糖、加奶、加水制作而成,业内将一个浓缩咖啡叫做1 shot,即30毫升。星巴克员工袁先生介绍,星巴克所有咖啡饮料中,美式咖啡需要的浓缩咖啡是最多的,根据杯型不同所需要的shot个数也不同,“美式咖啡是按2、3、4个shot根据杯型加,而其他的咖啡饮料即便最大杯也只有2 shot。”
  一杯超大杯(VENTI)星巴克美式咖啡约600毫升,其中包括120毫升的浓缩咖啡,咖啡密度略大于水,按照每公斤咖啡约含5微克至10微克丙烯酰胺计算,一杯超大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也只有几微克。
  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现在一些新的方式能够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量,比如可以通过真空焙炒,但是减少了这些丙烯酰胺,咖啡的风味、口感都会改变,也不会那么香了。
  一份对世界上十余个国家丙烯酰胺摄入量的评析结果显示,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中,炸土豆条名列第一,炸土豆片位居第二,咖啡第三,饼干第四,面包第五,其余小于10%,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不同,丙烯酰胺的摄入主要来自于爆炒这种烹饪方式。对此,朱毅建议,与其担心咖啡中的丙烯酰胺,不如调整饮食方式:少吃煎烤油炸物,多吃经过蒸煮的蔬菜和新鲜水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丙烯酰胺摄入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记者:江晓晨 苑竞玮 陈卓然 贡婉莹)
源自:央广网
3# 峨眉山
 楼主|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4-1 14:42:00|只看该作者

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咖啡致癌?最新回应和真相来了

源自:新浪综合
  撰文(部分)|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曹斯
  综合周到上海App、钱江晚报、杭州吃货、丁香医生、观察者网等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则消息刷屏?

  有的营销号甚至打出这样的标题
  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
  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标注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
  星巴克隐瞒了8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

  消息一出
  不少咖啡爱好者瞬间炸裂
  纷纷发出质疑
  咖啡还能喝吗?

  南报君先在这里辟个谣:
  可以!
  可以!
  可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那么这个谣言到底是如何传出来的呢?

01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事情缘起于3月30日,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的一则报道──

  美联社报道称,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围绕法院判决事件和星巴克股价大跳水
  营销号整合了中外媒体报道
  分析出了含有丙烯酰胺的星巴克咖啡会致癌。
  在文末,作者化身为正义斗士
  苦口婆心地劝说,咖啡致癌,千万不能喝!
  感受下营销号强大的逻辑

  其实,华尔街日报只是发了一篇简短的快讯,主标题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规定咖啡必须标注癌症警示)》,副标题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号州规下,大量产品和店铺会出现癌症警示)》。
  在华尔街报道中,它清楚地指出案子双方关系,一方面是非营利性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咖啡公司们。双方的争端在于是否要把咖啡和咖啡厅列到加州65号令的管理范围内。
  有媒体指出,不仅星巴克,本次案件中被告上法庭的还包括绿山咖啡、7-11、Kraft Food Global等90余家快餐巨头。
  而星巴克只不过是这些咖啡公司中的一员,只不过因为太壮了,所以适合被营销号拿出来吓人。

  65号令的全名叫做“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 of 1986(1986年饮水安全及有毒物质法案)”,是1986年加州投票通过的一条法案,里面列出了上百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并要求商家如果出售任何含有这些化合物的产品,就必须标识致癌风险。
  丙烯酰胺是其中的一种化合物。
  加州政府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一种是“有毒物质”范围的过度扩大;
  一种是有毒物质安全线的无限压低。

  结果就是过度警示,反而让民众完全无所适从,干脆无视,或者当成笑话。

02
星巴克中国的最新回应


  关于此次事件,记者昨晚联系上了星巴克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得到的最新回应是──
  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您可参考以下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的中文翻译: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2018年3月29日)
  在这场持续多时的法律诉讼中,今天,加州第65号判决的结果将可能导致所有咖啡产品上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及详情,请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博客:Prop.65 Percolates:What You Need to Know。
  或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CERT诉讼的原文 NCA Statement on CERT Lawsuit
  事实上,记者发现,这两天星巴克的股价也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恰恰证明了美国投资者对这起判决并不十分在意。

  那么,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
  英语好的小伙伴,可以看这个视频,认识下丙烯酰胺↓↓↓

03
丙烯酰胺是什么?

  丙烯酰胺是从哪里来?

  事实上,丙烯酰胺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不出意外的话,咱们每天都在吃。
  它并不是人为添加到食物中,而是食物在高温加热时自己产生的,尤其是油炸、焙烤、烧烤食物。

  营养师顾中一指出,丙烯酰胺主要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的一个副产物。在高温状况下,只要是食物中同时有碳水化合物或者脂肪,氨基酸或者蛋白质类的成分,就会出现美拉德反应,颜色深浅。
  在生活中,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有很多,如薯片、面包、饼干、曲奇、巧克力、油条、油饼、麻花、煎饼果子等,其中薯条、薯片是西方人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对于中国人而言,吃进去的丙烯酰胺有一半以上来自家庭烹饪,比如炝炒圆白菜、干煸豆角等。

  丙烯酰胺有没有危害?

  医疗公众号博主菠萝因子在文章中指出,丙烯酰胺的确是有可能产生致癌风险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被确认为致癌物。在国际癌症权威机构中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列表中,丙烯酰胺被列为2A级的可能致癌物(Probable Carcinogens),而不是1级的致癌物。
  一句话总结:
  截至目前
  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
  丙烯酰胺对人体致癌。

04
喝咖啡到底安不安全?

  从咖啡豆制作流程上来说,咖啡豆通常需要经过160-250摄氏度的烘焙,确实会含有不少丙烯酰胺,而且从工艺上就很难控制。
  不过一杯咖啡大约只消耗10克左右的咖啡豆,且有大量咖啡渣废弃掉,一杯速溶咖啡也只有3-4克咖啡粉。
  因此通过咖啡摄入的丙烯酰胺和通过其他食物摄入的量相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小巫见大巫。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经测定过许多食物的丙烯酰胺含量,这里列举几个参考一下。(ppb指含量为十亿分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也有一份类似的数据,煮好的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是13ppb,而炒菜是59ppb。
  一句话:若是要消灭丙烯酰胺,那就直接啃咖啡豆吧。

  营养师顾中一讲道,其实在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中,已经把每天喝3到5杯不加糖不加奶油的咖啡,作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适量喝咖啡利大于弊,已有研究指出,咖啡可能会降低肝癌、子宫癌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你有消化道溃疡、精神类疾病,建议少喝咖啡。
  不过,还是有网友看完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连续喝了好几年的咖啡,不知道长期固定每日一杯咖啡会不会怎么样?

  但也有网友认为: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所以我可能还是会继续喝的。

  与其戒咖啡,不如戒了薯片。


05
怎样避开丙烯酰胺?

  想要完全避开丙烯酰胺是不可能的,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还是可以注意一下的。营养师顾中一建议,要想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可以通过这么几个方法:
  1.平时在家里做饭的时候,注意温度不要过高,比如像爆炒就是一个应当减少的烹调方法,再有炒菜前也可以稍微焯一下。
  2.均衡饮食,食物多样从而减少丙烯酰胺含量过高的食物摄入。
  3.另外做面包的时候可以考虑少放点糖,避免外皮颜色过深。
  今天是愚人节
  但千万不要被这条消息给骗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4-1 13:01:00|只看该作者

星巴克回应致癌风波:法院裁决是针对整个咖啡业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全球媒体刷屏的“星巴克致癌风波”,了解一下

⊙记者:邹娟

  这两天,一则有关美国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贴上“可能致癌标签”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决的依据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该物质易致癌。
  3月31日,澎湃新闻记者向星巴克中国求证,对方表示,加州法院的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该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
  此后,澎湃新闻记者向多位食品安全专家求证,得到的解释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剂量不大,且丙烯酰胺在人体能致什么癌,目前学界尚无共识,公众无需惊慌。
  据美联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报道,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加州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等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
  起因是美国一个名为“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组织8年来一直起诉咖啡公司,累计涉及90家企业,当中就包括星巴克。该组织认为这些公司违反加州条例,没有警告消费者他们的咖啡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学物──因为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丙烯酰胺。
  那么,什么是丙烯酰胺,它对人体影响有多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化学物。2002年,瑞典科学家首次发现,油炸的薯片、薯条等经过化学反应容易形成丙烯酰胺。此后,科学家发现,很多食物尤其是经高温烹煮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含丙烯酰胺。
  “不过,普通人关注的是是否含有这一物质,业内关心的是剂量有多少。”厉曙光说,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7月发布的一份通报,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家认为,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通俗点说,现在学界只是在动物身上研究发现这一物质可能致癌,但是在人身上能致什么癌,尚不清楚。”厉曙光说道。
  有意思的是,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会组织专家进行重新评估,咖啡归为分类下降的三类致癌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介绍,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确实很高,达到1100微克/公斤。但毕竟1杯咖啡中只有两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结果是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两杯咖啡就照喝好了。如果喝咖啡的时候加入黑糖,因为黑糖至少会放10克,其丙烯酰胺含量都在1000微克/公斤以上(台湾数据),比咖啡本身多。
  “不过,话说回来,咖啡爱好者所喝的浓咖啡,或者咖啡店里的浓香咖啡,和多数中国人日常喝几克速溶咖啡相比,前者可能要增加几倍甚至更多的丙烯酰胺摄入量。它们很可能烤制过程受热更严重,而且冲得也比较浓。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公众对咖啡店的咖啡如此警惕。这类产品,还是偶尔过瘾比较好。”范志红称。
  3月31日晚,星巴克中国向澎湃新闻发来媒体声明称,对于法院的裁决,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发公告。
  公告称,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其称,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根据当地法律,对于这一裁决,星巴克和其他90家公司可以在4月10日前提出异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6:30, Processed in 2.199603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