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8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8-8-13 16: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转型

 [复制链接]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进入新时期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态移民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笔者曾以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式再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变迁,希望借助于这一田野观察,从宏观层面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供一些路径参考。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群体是移民社会适应的主体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常态。即使对于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人们也总是在流动中远离故土,在建设新家中培育着新的家乡认同。生态移民是我国政府将扶贫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划时代的战略工程。这一工程将传统的输血扶贫模式转向造血扶贫的新模式,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息于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环境中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惠民工程。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在这样的群体性大迁移中,既承担着离乡的痛楚,更怀着摆脱恶劣生存环境、寻求新生活的热切希望。生态移民工程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考验着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移民来说,社会适应关联到发展转型中的主体性问题,即谁去适应、如何发展、怎样转型的问题。是被动地“等、靠、要”,还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主动调适?这是所有移民群体都必须明确的问题,关涉生态移民工程最终的成败。
  为了增强生态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与在现代发展转型中的主体性,真正将生态移民工程做成一个惠民工程,必须要处理好政府治理与移民发展转型的关系,尤其要明确发展转型中的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明确自身在生态移民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即从管理者角色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转变。在生态移民群体的安置和社会治理中,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要相信移民群体,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少管理多服务,保障移民群体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移民群体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消除“等、靠、要”的心理。移民群体在接受政府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要增强自主生产生活的能力和致富能力。政府要探索各种方式进行积极宣传,弘扬正能量。既要使移民群体树立“既来之,则安之”的理念,还要让他们坚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的决心。只有这样,移民群体才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步转变客居心态,强化心理层面的适应性和对迁入地的社会认同,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实现多渠道增收致富。

发展是移民社会适应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自觉本土化、不断发展转型的过程。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对于经济底子薄、发展能力弱的移民群体来说,搬迁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适应者能够实现转型发展,不适应者则可能选择返迁或面临再次陷入贫困的状况。因此,为了推动移民群体的发展转型,必须处理好外源性动力和内源性动力的关系。
  由生态移民导致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性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转型的体现,也能成为移民群体实现发展转型的动力。在生态移民工程中,政府决策直接促成了移民群体的迁徙,政府对移民群体实施的整体发展规划、生活指导和家园建设等,都是移民适应新环境的必要外力支持。但从长远看,如果移民群体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完全寄托在政府的帮扶和支持上,必将难以实现发展转型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这种依赖心理一旦形成,将极大地束缚移民群体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因此,这种外源性动力只是一种短期的外部支持,从长远来看,难以促成移民群体发展转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民群体发展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内在的观念转变。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等、要、靠”观念已经成为生态移民群体适应新环境的最大障碍,使得移民群体在发展转型中缺失主动性。实际上,移民群体发展转型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外部力量的驱动以及对发达区域的经验借鉴促使生态移民产生“我要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才是移民发展转型的根本动力。这种主体性能够使移民群体实现观念更新,并进而成为移民发展转型及其文化调适的强大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内部动力机制,移民群体才能实现自强不息。因此,促进生态移民群体的发展转型,本质上也是构建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内部调适机制。

传统的现代转型是移民社会适应的康庄之道
  生态移民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社会适应与发展转型,关乎“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最终达成。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必然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诸方面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入乡随俗的问题,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变迁值得关注。转型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对生态移民而言,转型不仅是一种生存的策略,更是发展的必然选择。移民群体始终会对不断变化中的社会经济文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体来说,积极主动地应对文化转型需要理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并不是现代的对立面。传统不仅指从历史中延续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行为方式等内容,通过适应与变迁以保持人类社会的秩序本身也是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是人们走向现代的基石,没有传统的积淀,现代化也只是一种没有根基的设想。因此,任何一个群体在走向现代的路途中,必须要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反思、创新和发展。
  移民群体的社会转型实质上也是文化自觉的过程。移民群体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必要的剖析,明确文化传统的优势与不足,力求在社会活动中作出创新和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移民群体实现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是一种生存之道。面对新的生存环境与境遇,移民要有发展的思想觉悟,在自知自明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既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扬弃过程,也是一个传统提升过程。

“适应性变迁”是移民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移民的发展转型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对于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体而言,尤其需要以一种辩证的、发展的眼光从根本上认识发展转型中文化变迁的实质,从观念上突破陈旧思维模式的障碍,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移民社会的发展转型。
  发展是一个得失并举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从本质上说,“文化适应”的变迁类型可以称之为“适应性变迁”。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当地顺应时代变化,主动进行自我调适,是一种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有益策略。关键在于这种“变”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彻底颠覆,而是一种有限的、有选择的变迁,是在不改变优秀文化实质性内核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主动适应。因此,要深入理解移民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的发展转型,必须要明确变与不变的关系。对于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体来说,新环境中的发展转型是一种生存需要。这就意味着必要的社会文化变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实现有益的“适应性变迁”,即在保持和传承自身文化传统核心要素的前提下,面对新的时代环境作出主动性的文化调适,有目的地借取并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在融合更新中赋予文化新的存在方式。

⊙ 作者简介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社会关系演进机制与重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XjC850003)、北方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视角下宁夏生态移民问题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17MYA06)的阶段性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平安房产市值超2000亿堪抵3个绿地 重仓13家房企 揭“全能神”真相:要求信徒绝对服从缴纳“奉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5:55,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