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24|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彭雄 发表于: 2004-8-19 17:10:0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清代诗稿中关于四川的红苕

 [复制链接]
清代诗稿中关于四川的红苕说薯琐记 文/彭雄  近读清人无名诗稿,有咏《薯》一诗,作于光绪八年(1882)前后,作者佚名,诗曰:“异种来倭岛,延生自嶺南,蔓随薑母茂,味比芋魁甜,行旅疗饥便,高年软食堪,朱门梁肉厌,惜此未曾谙。”古人吟花咏物诗多,歌赞薯则鲜闻,读后忽忆家乡旧事,感慨良多。 吾乡四川仁寿,旧称“苕国”,家父幼时,顿顿红苕稀饭,往往苕多而粥清,某日因私吐苕于地,遭自家犬“斑竹儿”狠咬其腿。(今虽年近耄耄,齿印依稀犹存)家犬咬小主人,鲜有发生,况“斑竹儿”与父日久情深。数月后,邻村闹狐仙,请祖父往,祖父携父并带猎 枪一支。(祖父一生两好:打猎、抽鸦 片)狐仙隐现于一阁楼中,闻其声,半似人语,自言毛公山上修炼得道之狐,能幻化异术,这家人之长工曾救其性命,今特来报恩云云,正言语间,狐仙疾声呵令道:“心诚娃儿跪下!(家父小名“心诚娃”)某月某日余变你家狗咬汝,还记否?汝无功坐食,不知稼穑艰难,安可糟践粮食?汝不改过,吾将以五雷轰之!”并历数家中隐私,件件真切,众人闻言大惊,齐跪,头如捣蒜。此1931年前后事也。  1961年3月,家乡青黄不接,二叔来蓉,言祖父得肿病,哭乞父亲分点粮食救命,父言机关干部每月仅十九斤半,自身难保,何有余粮?遂在黑市购得红苕二十斤,由二叔带回。一来一返,二百来里地竟走三天,回家一看,祖父已无福消受矣!每叙此事,父无不泪如雨下。  薯,俗称红苕,椐《本草拾遗》载:“储,一作薯,又名米薯,以其皮间有红色者”。《山海经》郭注云:“储,薯语,有轻重耳”。《山海经》成书于汉代(西汉)以前,是中国最古之地理书,可知薯至少有二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余犹记1976年回乡避地震,课余上山种薯事,此物宜高沙地,茎长数尺至丈许,节节生叶,四五月剪而插之,三叶为一株,相间尺许,栽后茎蔓渐长,宜随时翻覆,勿令浮根入土,结实有皮白心红者,又有皮红肉白者,投之入灶烘,弟兄分食,味可代米谷。  前诗中有“异种来倭岛”,言番薯引种于日本国,而民国《南川县志》又有一说,“番薯本产于交趾,(今东南亚一带)粤东吴川县人林怀兰携种以归,遂蔓延全国,粤人立番薯林公祠以纪念之云云”。大凡古籍上说产于“交趾”,皆源于北宋《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果部“甘藷”条目,引《南方草物状》云:“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成卵,大者......其味甜,出交趾”。真正的土生甘藷今已不复见矣。今日所食者皆为番薯。番薯味虽薄于甘藷,而硕大倍之,农家竞种,喜新而弃旧,此亦为物竞天择之一证也。  番薯传入四川,约在清早期。明末清初,川内历遭兵燹,人口锐减。椐《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全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七),设每丁合五人,亦不足十万。康、雍、干三代,政府召民入川垦荒,迁入者多为湖、广、闽、赣等诸省,召之不足,继之强迫。各地移民,背井离乡,自然带有粮种,大约番薯由此而入川。番薯命贱,沙土而宜栽,无肥亦自成,想必为当时新移民之主食。民以食为天,食以薯为重,救人活命,番薯可谓功德无量矣!康熙十四年(1685)至干隆五十年(1785)一百年间,四川人口猛增至八百八十八万四千六百十七人。又过了五十五年,即《薯》诗作者出生前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四川人口又激增至四千一百二十二万四千五百四十五人(椐《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62页)再后至亿,人口之爆炸,亦或是薯之过?成都古籍书屋供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彭雄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彭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张艺谋的《英雄》【老文字迁移过来的】 [公告]撤消朱晓剑《小说》版版主职务
2# 四姑娘山
 马静 发表于: 2004-8-24 16:41:4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红苕花在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刘昌炳 发表于: 2004-8-28 14:37:58|只看该作者
[番薯命贱,沙土而宜栽,无肥亦自成,想必为当时新移民之主食。民以食为天,食以薯为重,救人活命,番薯可谓功德无量矣!康熙十四年(1685)至干隆五十年(1785)一百年间,四川人口猛增至八百八十八万四千六百十七人。又过了五十五年,即《薯》诗作者出生前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四川人口又激增至四千一百二十二万四千五百四十五人(椐《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62页)再后至亿,人口之爆炸,亦或是薯之过?]

四川的人口多,原来如此哟.我想应该不至于吧?!

那现在河南人口又是怎样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4 14:25,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