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8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14-4-21 09:51:5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姓氏煌煌王姓 王侯后裔

 [复制链接]
原载:华西都市报2014年04月20日
  王,三横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这是王的本意。王姓是四川第二大姓,有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4%。
  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形状。这种兵器称作钺,古代的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监督士兵作战,是权力的象征。掌握并用钺指挥作战的人,被称为王。
  王的始祖往往出生于帝王世家,这是王姓先人对权力和血统概念的崇拜,是一种精神图腾,成为帝王后裔某一氏族的称谓,最终产生王姓。
  四川的王姓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期“四川百家姓”,我们向读者讲述四川煌煌大姓“王”的那些事儿。由于四川王姓宗支繁多,难以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择其一二简要说说。



《说文解字》释义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王姓源头众多

支系枝繁叶茂
  王姓不单纯是出自某国、某地、某人的后裔,而是一个源头众多、氏族纷繁的姓氏,多以爵为姓,正如《姓氏略考》所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四川这么多姓王的人,他们拥有的绝不是一个祖先。
  堂号是指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要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四川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太原堂、琅琊堂等,其中以三槐堂最为著名。三槐堂,堂名出自北宋初期晋国公王祜。王祜文武兼备,虽望以为相,但因其风流倜傥,刚正不阿,终未能得志,他在临终前,在庭院中植了3棵槐树,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身居高位。
  王祜植槐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被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所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了《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叶繁茂,槐荫满庭。
  三槐堂,按地望来讲,应该叫山东莘县王氏,其后裔枝繁叶茂,遍布海内外。究其影响而言,可谓是当今王氏中较大的一支,仅次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位居第三望宗。
  但三槐是以堂为号的,所以不在以地命名的王姓传统21郡望之列。在21郡望中,除太原、琅琊等外,四川也有一望,即广汉郡郪县王氏,世居今中江县、三台县东南,但至今尚无王氏承认出自该地。
  另据巴中研究王姓多年的王代龙介绍,王氏一族源自轩辕黄帝姬姓氏族,即黄帝第42代嗣孙,东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太子)姬晋。由于姬晋和父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他被贬为庶人,于是弃姬姓改王姓,为王晋,字子乔。他以中原(今河南洛阳一代)为基,不断繁衍,从东周一直传到今天。由于其嫡孙众多,规模庞大,现在全中国王姓人口中,有70%以上是太子晋的后裔。
  在中国、海外甚至东南亚各地有26000多个王氏支系。巴中玉京王氏的上源是湖南中梅王氏。先祖经历了河南洛阳、山西平阳、河南北县、河南大梁陕西频阳、山西太原、陕西祁县、陕西河津、山东莘县、河南开封、江苏高邮、广西宾州、广西全州、山东聊城、江西泰和、湖南安化、重庆永州、四川巴中的地缘传承与迁徙流布路线,历时近2600年,继传103代,后裔近亿。

四川部分王姓字辈
  落木柔两江王氏字辈:臣映廷泽,文振履安,天万世明,敬柄前帮,治理爱槐,太原启章,仁中俊才,大海祥春。
  蒿坝高桥王氏字辈:曰国宗兴,仁义礼智,朝廷德泽,世绍光先。
  武德水潦王氏字辈:思孟金应国,绍仁玉明中,成家启大道,元庆一本通。
  双腾兰田王氏字辈:知登开思世,在正成永兴,元仕通泽贵,万代启高明。
  筠连白鶴王氏字辈:九太其家永,洪忠世泽长,先朝书相远,君臣礼义方。
  腾达冒水(陶家湾)王氏字辈:志梦其心文,世先天永怀,邦国克振家,猷惟豫建杰。
  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王氏字辈:万仲得如贵,文湖崇祖宗,福缘添绣锦,道本在中庸,士习先行孝,官箴尚协恭,世承诗礼训,家绍晋齐封。
  高县羊田王氏字辈:文载登成正,家升洪立明,祖德召世顺,宗功显朝廷。
  高县可久高岭(天星桥)王氏字辈:元会运世,道德文章,建终克绍,家国永昌。
  梓潼石牛安康(澄金寺)王氏字辈:者维天谟秉,文映元国汝,崇作朝正子,富贵永延长。
  夹江王氏字辈:国正成可守,斯启文长梦,方明升大有,贵和锡万春,立志宜希古,为人必合宗,行善多积德,永世复原红。
  遂宁太原王氏字辈:德友猷奇,应宏大清,文钟国彦,武毓家英,守正荣锡,怀光启新,一元永秀,万世升恒。
  古蔺高笠官寨王氏字辈:凤正胤洪行,献之体庭遵,国安思学举,尚志永先登,德绍怀宗政,恩锡自天荣,忠厚承家绪,贤良庆广生,传经昭祖训,繁盛蔚文明。

古蜀无王姓

数次入川成大姓
  古蜀氏族中没有王姓。公元前314年,秦国以张若为蜀守,“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又迁六国豪富入蜀,将中原地区大量姓氏带到了巴蜀,其中包括王姓。中原国家的姓氏文化开始在巴蜀土著民族中传播,王姓可以说是蜀地的一个古老姓氏。东汉王涣:大治温县有功
  东汉广汉郡郪县(今中江县、三台县东南),出了一位王姓大人物,名叫王涣。其父王顺曾做过东汉安定郡太守。
  在“举孝廉”制度兴盛的汉朝,王涣在广汉郡太守陈宠的推举下,被汉和帝任命为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任职期间,王涣针对社会治安混乱局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镇压了一批黑恶势力和奸猾豪强。一度动乱不安的温县,很快变得“境内清夷”,携金带银的商人露宿街头,也不会被抢。
  温县从大乱到大治,王涣功不可没。3年后,王涣被提拔为兖州刺史。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涣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汉和帝南下祭祖,回到京城后,和帝任命王涣为洛阳令,相当于首都的一位行政长官。可惜王涣英年早逝。
  从王涣家族的历史来看,王氏家族在汉代已在四川有了相对显赫的地位,最终成为望族。賨人后裔王平:迁徙出川
  三国时期蜀汉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王平。他很可能是当时四川少数民族賨人的后裔,至少是一名古代中原人和少数民族的混血后裔。
  王平是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这里是巴蜀土著民族賨人的聚集区。张鲁在阳平关被曹军攻破,前往依附賨人首领杜濩,不久与张鲁、巴七姓夷王朴胡举巴、賨民依附曹操。这件事发生在215年,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这是当时一次少数民族迁徙出川的微小史实,证明了四川王姓已融入到了巴蜀土著居民中。四川王姓的后裔中,很可能传承了巴蜀先民的血脉。前蜀王建:建立王姓政权
  汉代以后,四川本地王姓不断发展,外地的王姓也不断迁入四川。
  五代十国时,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王建建立前蜀政权,王姓再次在四川有了大的发展,蜀国也拥有了一个王姓政权。宋元明:有多个显赫家族
  到了北宋时期,王姓已在四川发展为多个显赫的家族,成都王觉家族、王珪家族,荣州王庠家族,江州王韶家族等,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望族。其中,王珪是宋代的一个著名宰相,四川王姓地位越来越显赫。
  后代比较出名的王氏家族有元朝邛州王申子家族、元朝大宁王克敬家族、明朝南充王廷家族等。明末清初:大规模地入川
  王姓最后一次大规模进入四川,是在“湖广填四川”时期。
  都江堰市是王姓在四川的重要聚集地。如今,走在都江堰市街头,若要问现在的居民从何而来,90%以上的人会回答是“湖广填四川”时来的。青城山下王氏家族的《王氏族谱》就印证了这一段历史。

王姓部分支系迁徙情况

都江堰一支王姓:辗转数地迁徙
  青城山下王氏家族的《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先祖王国佐,原居住在湖南宝庆府武岗州新宁县斗牛岭(今湖南邵阳市新宁县斗牛岭)。乾隆初年(1736年)移民前夕,王国佐弃世。安排好王国佐的丧事,欧氏携五子一女跋山涉水,走过3000多里的泥泞小路,一路艰辛来到成都平原。“祖妣欧氏携五子来川,始至成都市北之德阳县,再迁城南之眉州,长子希曾公故焉。复迁新津县……祖妣欧氏携四子迁灌县(今都江堰市)周村五甲平清院侧近苦(竹)林,继迁大乐乡而落业焉。”
  之所以从德阳、眉州、新津再辗转迁移到都江堰,是由于德、眉、新三地取水艰难。受够了干旱之苦的王氏先祖来到都江堰的青城山下,发现那里地势虽然平坦,水草丰茂,却是“一杆杆插不到底”的沼泽地。于是决定再次迁移,来到南边平清院附近的苦竹林靠水而居。
  当时的平清院一带,荒草遍地,荆棘丛生,灌渠淤塞,野兽出没。王氏先祖与其他各姓移民一起,在茫茫原野上开始了兴家立业的艰难历程。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节俭的家风,王氏一家开荒拓土,置水田800多亩,兴修水利,饲养牲畜,积聚财富。数十年后,子孙繁衍至数十口,开始再造新居。历时两年,王氏一家两处院落相继建成,建筑宏伟,古色古香,院门雕花,北面院子称“双天井”,南面院子称“王家院门”。也称为王家上院子、王家下院子。
  王家上院子双天井,在王家院门以北一公里处,由双胞胎两兄弟建成。这是一处由两个小青瓦四合院和配套偏房屋组成的独立聚居村落,因为每个四合院称为一个“天井”,两个四合院形成两个“天井”,再加上这是由双胞胎两兄弟建成的,这个院落就叫“双天井”,此地名一直使用至今。目前,王家院子几经损毁,仅剩残垣。
  都江堰王氏入川后曾多次修订宗谱。入川前,原籍《王氏族谱》起于元末自江西迁居湖南的鸣珂祖,其排行为:君挽(鸣珂)、仲文、楚贵、才寿、文信、子春、宗志、思舜、廷抄、友达、奉誉、国佐共12世。
  根据湖南原《王氏族谱》的体例,入川后的王氏自“国”字起,修订入川字辈排行为:国希天心顺,光清呜自安,克家维积德,应时贵崇宽。
  自王国佐至今,经历13世,已至“维”字辈。270多年来,王姓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王姓世代耕读传家,一直是青城当地望族,出了不少当地的著名人物。

开江一支王姓:源自太原后入蜀
  川东北的开江县(清以前叫新宁县),有一个叫作宝塔坝大石桥(今宝塔坝村3社)的地方。
  王姓一族,在大石桥是不小的一支王姓。当地一位叫王本槐的老人家里藏有《王氏族谱》。该族谱所用纸张为当地作坊生产书写用黄裱纸,色黄,质地细腻光滑,族谱用毛笔书写,杏核大小的楷体文字,从右至左作传统竖式排列,墨色黑亮清润。书写者是王本槐的父亲王正信,王正信一生务农,早年读过私塾,是乡间难得的“有字墨”的人,写得一手好字。
  族谱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谱序上说,王氏先祖为周灵王太子子乔晋,食采于晋阳(今属山西太原)。以王受姓,游河南。及传蜀公迁瑯玡。又数传,吉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家于太和(县)。
  至明、诚、游三公同徙湖南安邑(今安化县),随后经“湖广填四川”入蜀,这支王姓迁徙脉络十分清晰。

隆昌一支王姓:后人成为大盐商
  王世海从2007年开始寻根认祖,他的祖先是汴梁汝宁府信阳洲罗山县崎岖乡木斗关第五都人氏。先祖开先生承郡,承郡生久禄,久禄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举家男女老幼22人迁居四川隆昌县大佛坎落业。王久禄,是大佛坎王氏的始祖。
  王久禄有9个儿子,其中两支迁回河南,其他几支在成都、新繁、郫县、雅安等地都有后人。王久禄这一支算比较发达,时间也较长,王世海是其第76代后人。
  王久禄第七代孙,有王心二、王心七两弟兄,在成化年间迁居富顺县仙螺井,后裔分为金、木、水、火、土5支,落业富顺县自流井,其后人有人成为有名的盐商。现自贡的王家大院和玉川公祠,是当地保存较好的王氏居所、祠堂。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王浩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三峡库区腹地发现48座“古石屋” 内有灶台 春交会落幕4天售房2929套 高层均价6818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1:33, Processed in 0.265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