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猴|查看: 2048|回复: 19
[医护

任晓平“遗体换头术”细节:实验室中模拟手术室无菌环境操作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6-4-17 11:22:00|显示全部楼层|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医护任晓平“遗体换头术”细节:实验室中模拟手术室无菌环境操作

 [复制链接]
  任晓平,男,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骨科副主任,手显微外科中心主任。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四川省委省政府下发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 成都城东最大非法菜市今日起关闭 纳入棚户区改造
6# 青城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2 05:07: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换头术提法被更正仍被质疑 专家:毫无意义的炒作

源自:科技日报
原文标题:“换头术”被更正,业内人士仍然质疑

  11月21日上午,因“换头术”备受质疑和关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会议室就相关信息向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回应。

任晓平更正:不是“换头术”,是“实验模型”
  发布会一开始,任晓平就强调了一个“更正”:“我们团队最新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手术的实验模型,我们并没有做换头术,也不是像有些报道中所说的在尸体上完成了一个解剖术。”
  “上周末国外媒体过早地透露了我的部分科研,报道说在哈医大我们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手术,这么说并不妥当。”任晓平说,“换头术、头移植都应该是针对活人的。我们做的是尸体,是按科学步骤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
  自11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刊发关于头移植的最新报道后,就引发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业内专家的质疑。
  在面对媒体的半个多小时发布会中,任晓平反复强调他们的突破性成就是实验模型:“这个首例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意义非常重大,是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把头移植的整个科学步骤、手术设计完整地提出来。”
  他加重语气说:“中国当前很多手术的术式设计大部分是参照西方医学,但头移植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手术设计方案可以遵循,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团队在哈医大平台上第一个提出了头移植临床前的手术模型设计。我不敢保证现在这个头移植手术方案就是最后版本,医学是实验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我们提出的首例头移植手术完整方案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面对记者再次追问这个实验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任晓平说:“不要说成功,说‘完成’更好。我们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并发表在世界著名的医学期刊上。媒体朋友可以去网上查阅我的论文,我们实验的数据和过程在论文里都有详细阐述。”
  任晓平介绍,其和团队所著标题为《世界首例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的论文,已经在美国医学杂志《国际神经外科》上发表。
  在任晓平提供的论文封面上,“论文摘要”部分显示,该实验方法是“在最近死去的两具尸体上进行一次头部吻合术的排练”,结论是“全面的头部吻合术中包括了颈部手术、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外科消化系、神经外科以及手术操作在内的研究。这次演练确认了对人类实行头部吻合术的可行性,并进一步验证了手术计划的有效性。为实现活体头部吻合术做了准备,实现了对各操作团队人员的教育和协调演练。”
  科技日报记者查询发现,发表该论文的网站是一个国际开源获取神经外科学论文的网站,该期刊是一个独立的出版物,不隶属于任何社会或组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教授、医学博士詹姆斯·奥斯曼是《国际神经外科学》开源获取论文网站的名誉主编,他审核了该论文。

业内专家:“不想参与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炒作”
  面对媒体,任晓平做得最多的是强调“我们完成的是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设计”,粗略统计,在发布会上这句话他说了五六次。
  对任晓平的郑重“更正”,业内专家仍不以为然。
  当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两位专家时,他们坚决不愿意透露姓名,表示“不想参与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炒作”“不想蹭热度”。
  这两位专家表示,如果是单纯的模型试验,在物理学上连接成功了意义不大,距离活体试验和临床应用还有不小距离,如何解决手术后头部和肢体的排异,如何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攻克这些难题,活体移植才有意义。
  “如果像坚持换头术的医生所言,罹患脊髓肌肉萎缩症患者,身体萎缩了但大脑清醒,可以进行换头术的话,那遇到的问题就是不进行换头术病人还不会死,一旦进行了反而死了。”其中一位专家说。
  “最关键的是,换头术不是简单的A+B的组合。按照医学常识,大脑支配着一切,把甲的脑袋换在乙的身体,这个人思维是甲的,肢体又是乙的。如果换头术能成功了,甲借用乙的身子,而甲的思维方式和记忆等都没变,那这个‘新体’就是甲,乙又该何去何从呢?如果换头术成功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两位专家都谈到手术涉及的医学伦理学问题。
  在医学发展史上,第一例肾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虽然都引发了争议,但这些手术最终合法并为人们接受。
  “在器官移植中,我们必须追问一个问题:哪些是构成存在意义上一个人所必须的部分?”专家指出,“医生不是匠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不可能只是在做技术,他还是伦理学家。任何医生无论内外科都要按照全世界共识,严格遵守伦理标准和法律底线来去做,不能为了超越而突破底线。因为医学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就连用患者的血做实验都要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通过,更别说做这么大的手术。”
  “现在提‘换头术’,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已。”两位专家如是说,并均对骨科大夫做此手术表示质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1 20:08:01|显示全部楼层

“换头术”主刀者回应伦理问题:我只是做技术

源自:法制晚报
原文标题:“换头术”主刀者:我只是在做技术 不是伦理学家

任晓平教授在哈尔滨召开新闻发布会。资料图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陈卿媛)11月21日上午9时,因“换头术”备受瞩目的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哈尔滨召开新闻发布会。任晓平教授称,近期完成了人类现代医学第一例人体头移植模型,它的意义非常重大,这项工作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里程碑。
  任晓平表示:“头移植的意思非常重大,针对脊髓损伤我们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头移植不是救活某一个人,它会给很多医学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新的突破。我把头移植这个项目拿下来,其它很多医学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洛近日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实施,手术地点在中国。任晓平此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此项目是去年11月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间解剖实验室进行的,由他和团队共5人参与,自己是主刀者。整个过程在两具男性尸体上进行,持续约18小时。这两具尸体是捐赠者供给医学院校研究使用的。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任晓平历数了头移植手术近100年来国内外的探究历史,他指出,头移植手术非常困难,不是某一个医科体系能够完成的,需要各科系的结合。
  任晓平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团队在中枢神经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于本周在医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中枢神经、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相关论文,并称他们完成的这项研究领先全球。
  脊髓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在全世界有50到100万例,且有着较高的伤残率。任晓平的团队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很成功。他还在现场展现了为一条狗治疗脊髓损伤的全过程。
  在这2分多的视频中,实验人员在手术室将狗背部的脊髓切断,马上又用一种主要成分是聚乙二醇的特殊化学药物进行粘合。任晓平表示,这条狗术后两个星期四肢都能动弹,两个月后已经能够小跑。这条狗手术后一年还不能像普通狗一样完全正常,但他称“效果非常好”。
  任晓平强调,他完成的是头移植实验模型,不是“换头术”,针对头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自己是医生,不是伦理学家。他说:“我只是在做技术,头移植允许媒体存在争议、探讨,我们完成的是人类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设计,此次头移植模型把相关技术向前大大推进。”
  图为接受脊髓损失重生实验的小狗恢复走路。资料图
4# 金佛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1 16:08:00|显示全部楼层

首例头移植模型指导教授:此次试验和换头术有距离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任晓平: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头移植模型,和“换头术”还有距离

  11月21日9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二楼大会议室里举行的见面会上,任晓平教授对多位媒体记者宣称,近期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头移植模型,“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任晓平说,这是第一例头移植模型,之前媒体称“换头术”不准确,此次头移植模型和“换头术”还有距离。“换头术”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目前只是把“换头术”进行前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先解决。
  任晓平强调,此次头移植模型把相关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未来头移植不会遥远”。
  任晓平自称,记录相关过程的论文昨天刚刚见刊,多个世界级外科杂志主编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篇文章“很了不起”,“里程碑式的”,“医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
  针对怎么界定此次头移植模型成功与否的问题,任晓平说,不要用“成功”,用“完成”,模型试验完成了,发在了世界级的权威学术期刊上,这就是“完成”了,但尽量不要用“成功”的字眼。
任晓平教授
  英国《每日邮报》11月17日报道,一直鼓吹“换头术”可行的意大利神经科医生塞尔焦卡纳韦罗当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卡纳韦罗说,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
  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候,任晓平证实,“手术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的。”他说,“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我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有关本次头移植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
  2012年,任晓平从国外回到了母校哈医大,同时担任着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哈医大二附院骨科副主任。
  哈医大二附院第十住院部一楼是任晓平负责的病区,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平日里,任晓平一般是七点半左右到病区查房,但今天没来。
  当天,哈医大在与哈医大二附院一条马路之隔的哈医大学校主楼二楼大会议室里,安排了一场任晓平的见面会。
  哈医大学宣传负责人说,因为官方此前不希望宣传换头手术事件,所以该校没有准备新闻通稿,今天举行的是一次见面会,并非新闻发布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1 10:08:01|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换头术该不该做 伦理审查必不可少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换头术该不该做,伦理审查必不可少
⊙张田勘(学者)

  无论是哪种器官移植,以及无论是什么医疗手段和技术,都需要有适应症。然而,换头术的适应症是什么,谁也无法说得清。
  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Sergio Canavero)11月17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该校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
  “遗体头颅移植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的同时,“换头术”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实施换头术,术前伦理和安全评估不可少
  对于这次手术,有专业同行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不是手术,而是“遗体手术”或解剖学研究,因为手术只是针对活体而言。不过,首要的问题是,换头术该不该做。
  正在进行换头术实验的医生给出的理由是,这是科学探索,也是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医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争议中前进,例如最初的肾移植、心脏移植都受到批评,但后来还是成功了。
  也许,坚持换头术的医生们给出的理由是充分的,但细究起来,似乎还是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姑且不论头颅移植后个体的身份认定问题,术前的伦理和安全评估就是一个不容绕过的关口。即便现在不可能获得社会和公众的理解,但至少要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采信,才有可能批准这样的手术。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提出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需要遵守的多项准则。换头术当然也要遵循这些准则。其中有几条至关重要,比如,人体实验绝对需要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实验应当对社会有利,又是非做不可的;人体实验前要先经动物实验;实验应避免给受试者带来精神的和肉体的痛苦及创伤;禁止进行估计受试者有可能死亡或残废的人体实验;实验的危险性不得超越人道主义的重要性等。
  “禁止进行估计受试者有可能死亡或残废的人体实验”应当是黄金标准,换句话说,不能保证患者存活的实验就是不应当进行的。以心脏移植为例,根据这样的标准来看,也许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不该进行。但是,第一例心脏移植遵循了次优原则,或者说是非做不可的原则。进行这样的实验,可以让病人比起原来的疾病,可以多生存一些时间,也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

心脏移植或可给换头术以借鉴
  1967年12月21日,以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为首的5名外科医生小组在南非开普敦的格鲁特·舒尔(Groote Schuur)医院对53岁的杂货商路易·华什坎斯基进行世界上首次心脏移植,这次移植手术采用的是一位在车祸中丧生的25岁妇女的供体心脏。当时,华什坎斯基患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而且心脏病持续发作,专业评估是,华什坎斯基只有几天的生存期。
  在这种病人马上就会死亡的情况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或许能救其一命。即便不能救命,也能让病人的生存期延长。如此,心脏移植实验手术才被批准。心脏移植后,华什坎斯基活了18天,至少比其不移植心脏多活了一些天。这是遵循了次优原则。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首例心脏移植也遵循了黄金标准,也就是评估心脏移植可能救活华什坎斯基,反之,“禁止进行估计受试者有可能死亡或残废的人体实验”。心脏移植后,华什坎斯基最后因染上肺炎并发症,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最终不治而亡。直到死亡前一刻,那颗移植的心脏还在患者的体内强烈地跳动着。
  这说明,当时的心脏移植评估是恰当的和有充分科学根据的。此前的1905年就已经有动物的异位心脏移植术成功,并且1964年也有异种心脏移植短暂成功──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的詹姆斯·哈迪把一颗黑猩猩的心脏移植到一位68岁的病人身上,病人存活了几小时。
  在实施第一例人类的心脏移植前,巴纳德就已经到美国向同行学习,随后回到南非进行动物心脏移植实验。这说明巴纳德等人早就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把握,而且遵循了先进行动物实验的原则。当然,巴纳德等人还遵循了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向华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释了手术的程序,并告诉他有一颗合适的心脏可以利用,问其是否想移植这颗心脏。华什坎斯基考虑了几分钟表示同意。

换头术不能脱离伦理考量
  今天,无论是哪种器官移植,以及无论是什么医疗手段和技术,都需要有适应症,即评估治疗手段和技术是否适用于患者的病症,核心便是是否安全和遵循黄金原则及次优原则。例如,现在心脏移植的适应症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经系统的内科治疗或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使其治愈。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预测寿命达到1年的可能性小于50%。可以看出,直到现在,包括心脏和其他器官移植等手术也不是治疗疾病的第一选择,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是,换头术的适应症是什么,谁也无法说得清。很有可能是,没有适应症。即没有适宜的病人和疾病可以做这样的手术,因为头颅移植完全不同于其他器官移植,断头之后就是死亡。这比起之前的任何疾病来,都是最次选择,而非最优和次优选择。不进行换头术,病人还不会死亡,但一切下头颅,就可能马上死亡。与其他器官移植后还可以保存几小时到几天相比,大脑一移除并缺血5分钟以上,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和死亡。
  两年前,卡纳韦罗及其首位志愿者──俄罗斯男子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共同向众人宣布,他们将进行世界上首例换头手术。斯皮里多诺夫患的是运动神经元和肌肉逐渐退化的先天性脊髓肌肉萎缩症,最终会因无法呼吸而死亡。但是,斯皮里多诺夫随后变卦了,称将采取传统疗法改善自己的肌肉萎缩症状。显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病不是换头术的适应症,不换头还可以多活几年,但一换头就可能马上死。
  换头术如果是真正造福于人的科学研究,那它当然可以实验,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是,脱离了人文价值的科学也并非什么好事,正如甘地所说,没有人性的科学将毁灭人类。所以,换头术既得说服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专业人员,还得说服公众。
2# 四姑娘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0 08:07:00|显示全部楼层

首例人类头移植手术引争议:被质疑仅是解剖研究

源自:科技日报
原文标题:哈医大世界首例人类头移植手术引争议

  参与方认为具有原创价值,质疑方认为仅是解剖学研究
  备受争议的“头移植”手术又有了最新消息,据澎湃新闻编译的英国《每日邮报》11月17日报道,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当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卡纳韦罗说,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11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赶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任晓平教授当面求证。

“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
  “手术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的。”任晓平对记者说,“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我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有关本次头移植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
  怎么证明这个手术是成功的?
  任晓平回答:“既然学术杂志会刊发论文,就证明手术做得有学术价值。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怎么做,但我们提出来了,包括怎么切,神经怎么处理,血管和肌肉怎么处理,在哪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这个手术太重要了,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有人认为这会是医学领域上的一块里程碑。比如中枢神经再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突破的障碍,这方面研究全世界一直停滞不前。”任晓平强调,“人类医学史上头移植史无前例。手术要解决如何解剖、各个组织如何修复重建、怎么做才能保证术后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手术对这些方面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和创新性的设计。”
  遗体头移植的成功是否代表着头移植手术可在活体上施行?
  任晓平表示,活体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后才能知道,临床前设计的方案之后也会不断改进。

另一种声音:“遗体手术”仅可视为解剖学研究
  “这次所谓的头颅移植手术是在遗体上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手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则认为,“手术应该是指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在遗体上进行的实际是解剖或解剖学研究。”
  胡永生介绍,当前的医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离断后的脊髓如何能够完美地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国际上还没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现在就谈什么活体头颅移植,实际上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我认为应该先充分地进行动物实验,手术技术和神经再生方法得到充分证实后再考虑人体实验,这样才是对病人真正负责任的做法,也更加符合医学伦理。”胡永生说,“将来,头颅移植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但现在还差得太远太远。”
  尽管对活体头颅移植持谨慎乐观态度,但胡永生也认为,17日公布的这个解剖学研究可以被看做是对真正的“换头实验”的前期实践。“它的顺利实施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而人类距离真正实现活人头部的移植还有很远的距离。”

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
  “遗体头颅移植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的同时,“换头术”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胡永生就指出,即使将来头颅移植在科学技术层面上完全可行了,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如何解决?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他认为,目前对于头颅移植手术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浮躁浮夸,科学探索有意义,过度宣传无益处。
  对此,任晓平表示,人类的医学发展史就是在一个个争议中发展过来的,1953年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当时学术界、社会上都批评不应该做,人应该正常死亡,旁人不能改变这个历程。第一例心脏移植也如此,甚至都有民众递诉状,认为医生不合理、不合法、大逆不道。20年前他到美国参与的手移植手术去年也被列入了美国医保法案。他说,新事物都会有争议,有争议才会有完善。
  “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治病救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人们大可以去规范它,讨论它,但是不能阻碍它,历史证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任晓平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0 06:28:00|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授完成全球首例人类“换头术”耗时18小时

源自:央视新闻
  从心脏移植、手部移植,到头部移植。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曾在2016年成功进行了猴子换头手术。而就在不久前,在任晓平教授的指导下,一个被称为世界第一例的“手术”──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完成,手术是在一具遗体上进行的,总共持续了18个小时,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任晓平教授将这项手术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
  这一惊人的消息,在17日由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韦罗对外进行宣布,卡纳维罗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
  事实上,两年前卡纳韦罗就曾宣布,要在两年内完成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准备接受手术的人是一名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患者,而卡纳韦罗提出的“换头手术”成了这名患者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俄媒称,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俄罗斯计算机工程师瓦雷里·多诺夫,由于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他全身萎缩、骨骼畸形、身体状况逐年恶化。
  俄罗斯计算机工程师 瓦雷里·多诺夫:“做这个手术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无论手术实际的结果如何,这项技术都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科学基础。”
  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多诺夫却突然改主意了,他表示自己现在不会做换头术,而是将采取传统疗法改善自己的肌肉萎缩症状,他可能不会成为第一个接受该手术的人了。
#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5-3 23:28:00|显示全部楼层

哈医科大回应“首例换头术在华做”:从没听说过

源自:长江网
  10个月内,一位中国患者将在中国哈尔滨接受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团队操手──近日,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赛吉尔 卡纳维罗(Sergio Canavero)在接受德语媒体《OOOM》时透露了这些信息,还表示“任晓平未来两个月将在中国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手术的具体日程”。


  5月2日,澎湃新闻联系上任晓平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表示:“从没听说有这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则表示:“这跟我们没有关系,是那边的人自作主张搞的这些事。我们任晓平主任的研究跟他们挺远的其实。”
  近两年前,卡纳维罗就对外宣布,称“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率领的医疗团队一起合作”、“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将于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行”。2015年9月,迅速“被走红”的任晓平回应媒体称:关于换头手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事宜还没法确定,所谓2017年将在中国实施“换头”手术“是没有的事情”。
  和近两年前的说法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卡纳维罗口中首位接受头移植的病人,从俄罗斯电脑工程师瓦莱里 史比多夫(Valery Spiridonov)改为了一位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底,卡纳维罗还曾表示会在英国进行全球首例换头手术。
  截至发稿时,任晓平尚未回复澎湃新闻针对此事的邮件询问。
  从公开资料来看,任晓平和卡纳维罗的关系并不疏远,媒体报道中有不少任晓平和卡纳维罗搭肩的合照。此次接受《OOOM》采访时,卡纳维罗称任晓平为“亲密的朋友”。而就在几天前,在以任晓平为通讯作者、发表在《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期刊的论文中,卡纳维罗的名字也在作者之列。
  这篇最新发表的论文是“头移植”的前期基础研究,在任晓平团队和卡纳维罗的实验中,进行了头移植的大鼠存活时间可达36小时,36小时后被实施安乐死。
  5月1日,介绍这篇“小动物头移植模型中预防供体脑缺血损伤设计”论文的相关文章出现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新闻网上,并写道“哈医大专家团队在长达两年余的动物模型建立中,在异体头身重建的小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小动物的头移植模型,而且不断完善并改进设计,为进一步开展大动物的临床前实验奠定了基础。”
  “异体头身重建”通俗的说法是“头移植”。论文资料显示,任晓平团队该篇论文的首次投稿时间为2017年2月,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新闻网的该篇介绍可以推测,“异体头身重建”在当时可能尚未开展“大动物的临床前实验”,而这是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的必需步骤。
  “总之,这种模型有助于目前对首次人类头移植所做的努力。”这篇论文的结尾写道。曾在1999年参与过全球第一例手移植手术的任晓平于2012年回国,并将诸多精力用于研究“头移植”。
  此前,据媒体报道,头移植手术约需36小时才能完成,费用750万英镑(约合6880万人民币)。手术过程包括切下受体和供体的头部,对供体的头部进行冷冻、清洗,并用特殊的聚合物胶结技术将供体的头部和受体的身体结合在一起。
  比起普通的器官移植,头部移植要复杂得多,难得多。头部不只是一个器官,而是一个复合组织,面临诸多科学难题,比如如何将异体的脊髓接上,如何解决免疫排斥反应,以及如何保证大脑在移植过程中不因缺血受损。
  也正因为在科学层面上难用现有技术突破,在伦理上存在争议,“换头术”总身处争议旋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14:46,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