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55|回复: 0

[其它媒体批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骆马湖被要求改上马湖

 [复制链接]
源自:北京晨报

  漫画图
  “兰陵”“苍山”反复换、“襄阳”“襄樊”来回改,借用旅游景点名、争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历史古城频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慎重更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参会专家指出,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国家与民族历史,“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整个民族的记忆。

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不仅是客观符号,地名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态所指。目前,我国约有千年古县800多个、古镇1000多个、古村落10万多个,百年以上地名不计其数。
  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种目的,频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气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蕴含人文韵味、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被挤下了历史舞台。

借名牌效应开发旅游
▲ 借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 为靠向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永恒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2002年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5年又“晋级”香格里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为被“攀附”的对象。一些地方人士为本地积极动议:拟将贵州仁怀市改为“茅台市”,将河南鹿邑县改为“老子县”,将贵州水城县改为“夜郎市”。还有多地虽未改名,却争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门庆故里”都被列入争抢名录。

借行政区域规划变更“复名”
  在部分辖区调整中,地名不断变更,而一些曾被改名的地区也借机“复名”。

▲ 1950年起云南思茅地区先后经历了宁洱、普洱、思茅多个名称,2007年又更名为普洱市。

▲ 神农后裔封王处、“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陕州,因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被改称三门峡市。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湖北襄阳镇1950年与樊城镇合并后改名襄樊市,2010年又改回襄阳市,实现文化回归。

▲ 屈原寓意“圣地”的名邑“兰陵”、关羽大意失掉的古郡“荆州”,也先后经历了“苍山”“荆沙”等往复更改,终得以重拾旧名。

为讨吉利“祈福避邪”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更改地名之忧》一文写到,有人以江苏省骆马湖谐音“落马”为由,要求改成“上马湖”。
  不可否认,一些地名改后为当地带来红利。以张家界市为例,改名后该市知名度一路飙升。但复制“张家界模式”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发祥地、明清社会文化缩影的水墨徽州,却在1987年被撤销,变成地级市黄山市。
  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乱象,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会上指出,需深入开展整治,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
  专家指出,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不应以沉睡的姿态淹没于典籍,而应“活着”承载民族记忆。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改掉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更丢失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茅台市
  老子县
  夜郎市
  西门庆
  故里

乱改名亦属“乱作为”
◆ 点评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会上表示,“地名文化”包括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及民族的变迁、融合,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指出,社会对地名缺乏认知,保护意识淡薄,我国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或废止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是非常可怕的行政乱作为。”胡彬彬指出,有些城市管理者权力大、职位高,打着科学管理的旗号改名。“地名和民族、历史、国家等文化血肉相连,不能随意去改。”
  也有专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希望从改名中找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为己增添一时政绩。
  除了增加政绩,改地名还能“拉动内需”。葛剑雄指出,改一个地名需新刻公章,制作新招牌和标志,印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或许还能增加就业岗位,甚至养肥承包商。“这与劳民伤财何异!”
  专家表示,“任性”改地名实则反映了浮躁之风下的畸形政绩观。有些地名更改是出于历史原因,有些则因权力使用未被有效约束,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地名、百姓缺乏足够尊重和敬畏。

民政部:应慎重更名
◆ 点评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历史。”胡彬彬说。
  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任性一丢后,即使民俗风情能追溯重拾,文化灵魂却难以复原。乡愁何处寻?网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认不出家乡”。
  我国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地名管理应从历史和现状出发,“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后民政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对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统、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和规范。
  “要把保护地名文化纳入国家国土安全重大国策。”胡彬彬表示,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地方各级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地名资源进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地名文化遗产要得到分类、分级、分层保护,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慎重更名。
  专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标准,申报核准前邀请专家论证,保证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国地名文化国家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水平。

数说
  徽州、陕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国多座古城易名的缩影。
  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会议发布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
  “改名”并不专属城镇村落,一些老街区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发布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3年北京旧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
原文标题:地名任性改 乡愁何处载?)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姑凉可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姑凉可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姑凉可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姑凉可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姑凉可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学校被指强制高三学生买志愿填报软件 陕西荣军第一医院原院长退休半年后被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3 21:32,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