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3589|回复: 0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人李思纯:一位被湮没的成都文史大家

 [复制链接]
⊙ 谢天开
  李思纯,字哲生(1893~1960),四川成都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勤工俭学,后转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归国后,任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1953年为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与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为挚友。著有《李思纯文集》(四卷,巴蜀书社,2009年5月版)。
  李思纯在文、史、哲、政、法、新闻、外交翻译都下了很大功夫,尤其以史学,诗词见长;从空间上横跨亚、欧,从时间上纵历清末、民国、开国后十年三个时期。他有史笔,也有诗笔。
同学少年都不贱
  1919年夏,由李劼人介绍,李思纯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分会,这群志同道合者们还合影了一张照片,上面有:李劼人、李思纯、胡少襄、彭云生、何鲁之、李小舫、孙少荆、周晓和(周太玄的哥哥)、穆济波九人,都为当时蜀中的青年才俊,大家每周六聚在一起,还创办了分会的周刊“星期日”。他们或游浣花溪,或登望江楼,要么共同研究英、法外文,要么议论循环送阅的书报和来自北京总会的讯息,一起饮茶、高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少年中国学会早在“五四”前一年就在北京筹备。发起人有王光祈(字润愚,四川温江人)、周太玄、李大钊、曾琦等,后来毛润之也参加了,为当时中国规模与影响最大的社会学术团体。王光祈作为灵魂人物,高超纯洁而严于律己,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富有改造社会的理想,有理论和实践精神,而被推举为筹备主任,后为执行部主任。
  李思纯与王光祈是老朋友,他们同为《川报》《四川群报》的记者(王氏当时为驻京记者),在旅欧前,他们在上海半淞园、黄家阕等处多次晤谈、交游,后来又在柏林交游一年有余(王氏先读柏林大学后去波恩)。二人在“学会”中都属无派见的,既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国家主义派,只是王氏的理想言谈,有安那其主义倾向(即无政府主义)。时人多以王光祈留德十八年研究音乐而不归以为憾,李思纯则反思其事,认为王光祈在国外研究的学术成绩比在国内大。
  1919年11月,李思纯与李劼人、何鲁之、胡助等四位成都分会会员邀约联袂同往法国勤工俭学。临行前,他们在上海合影留念,李思纯(哲生)梳着分头,系领带,还执一根文明手杖,样子很酷。
  其实李思纯是流着眼泪出国的,因为没得钱!他的父亲只是个滇省边县候补县令,辛亥苹命后候补资格自然取消了,家境相当困顿。李思纯便有“海棠花下破衫来”的诗句来形容当时窘况。由于李思纯曾为《四川群报》的记者,出国时,幸得张君劢的资助,谋得《时事新报》驻欧通迅记者一职,让留学费用总算有了一些着落。
  李思纯在法国生活很艰苦,经常穿的是粗麻花呢制的西服。冬天巴黎很冷,他住寓所无钱生火炉,冷极了竟捡报纸烧火取暖。他的寓所又是一批留学生的巴黎通信处,倒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如蔡和森、蔡畅、王若飞、徐悲鸿、李璜等。
  李思纯先后在里昂、蒙彼里埃、巴黎求学。留学期间的交往圈主要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1921年3月底,李劼人在阿尔卑斯山的小镇拉密尔养病期间,还专门写了《致李思纯先生》函告情况。李思纯后人现存的102张明信片中(当时交流时尚明信片),有胡少襄所寄9张,许德珩所寄3张,李璜所寄1张。
  作为“少中”巴黎分会的活跃分子,李思纯在《少年中国》上发表了《国语问题的我见》、《信仰与宗教》、《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等论著。他还醉心于翻译法国诗歌,如将著名的《恶之华》译成中国古体诗形式,这让他成为中国二、三十年代译介法国诗歌最多最有影响的译者之一,他的译诗观与译诗方法在当时具有创新色彩。1925年归国后,他曾将其法兰西译诗结成《仙河集》,附印于《学衡》第47期。集子里共译诗69首,代表法国自中古时代及现存的诗人24人。每一诗人都由译者略述其人格作风及生卒年月。又于每首之前,仿诗经小序体作一短句说明诗意。
  1921年,《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十期曾刊出《少年中国学会消息》记载,1920年暑期,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即于是年夏在巴黎举办周日谈话会:李思纯、何鲁之、胡少襄、许德珩、曾慕韩、李璜、李劼人、周太玄、赵世炎等九人参加。李思纯讲《英国文学发达之概略》、周太玄讲《古生物学上的物种起原[源]和变迁》、李璜讲《法兰西诗之格律及其解放》、曾琦讲《社会学的分类》、李劼人讲《旅法华工会之现状及其将来》、胡少襄讲《理化学之革命》。大家聚首时每有辩论,无不面红耳赤,据理力争;事后则又握手言欢,不存芥蒂。当时李思纯他们这一群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初到法国之时仍旧禀承“少年中国学会”原旨:“振着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
学贯中西兼文史
  李思纯就读巴黎大学文科三年,从师瑟诺博司教授研究近代史及历史方法。后在自《序》里说:“朝夕挟书册以从,聆听讲课,后来转入柏林,居康德街一小楼,日长多暇,乃译成《史学原论》一书。”这一书是由瑟氏与朗格诺瓦(法兰西国家藏书楼主任),二人合著的。他们都是法兰西负有盛名的史学家。李思纯对他们推崇备至,谓“是书以1897年8月出版于巴黎。书虽稍旧,然远西后出谈历史方法之书尚未有逾此者”。
  1923年,回国的邮轮上,李思纯译完了《史学原论》的附录,首次翻译该书介绍至国内。
  李思纯留欧四年余,节食省用,还买了几百本外文书籍,如霍渥儿特《蒙古史》及有关中亚,印度等史书。这为他作为史学大家垫下了深厚功底。
  在学术专著方面,1926年中华书局刊印了李思纯的《元史学》,得到王国维、柳诒徵、陈垣、朱希祖几位专家学者的寓目,厘正伪误(见《元史学自序》)。
  1936年,在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的最后一年里,李思纯以学贯中西的史学功底,饶有兴趣地完成了自己两部关于地方知识的《成都古迹考》与《成都大慈寺考》的专著,其史料之宏,用力之深,考证之精,视角之新,在研究成都城市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而这两部研究成都地方史的专著,至到70年后才作为四川大学“国家文化基金研究项目”正式整理出版。这是作为历史学家李思纯对乡梓的最大贡献。
  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刊印了李思纯《江村十论》一书,是学术论文十篇集成,如《说歹》、《说站》、《唱喏考》、《说外族王号异译》诸篇与元史有关。此外有《说斗将与“兵器》、《说殉葬》、《说民族发式》、《唐代妇女习尚考》、《译经工序考》、《灌口氐神考》,则有关通史、民俗、社会习尚,以及少数民族之研究。
  1963年,中华《文史》第三辑刊出了李思纯《学海片鳞录》一卷,为读书札记,内容精粹。足见读书渊博,功力深厚,识见不凡,发人之所未发。
  在文学诗词方面,李思纯在任南京东南大学外文系教授,他还以诗文投稿《学衡》。他的译稿《法兰西诗歌集》(即《仙河集》)也刊出部分,《戈歌鱼麻古读考》一文亦刊出,他不是《学衡》派,但是个赞助者,是凭着自己爱好古典文学和珍惜传统文化而写稿的。
  李思纯在与友人交往,多以诗词唱贺。其最早之诗作见于1912年。后李留学法德,亦随时作诗记物,并投《学衡》发表,吴宓与其成为至交与此关系极大。吴氏自编年谱对此有详细记述。1923年9月,李氏归国时方与吴宓晤面,吴记述说李思纯“能诗”,在留学法国期间就常为《学衡》“投诗”。他对李诗十分欣赏,并说:“今年六月,君归国,困居上海,寄来《东归旅程杂诗》三十七首(刊载《学衡》二十一期)。宓七月初,即去函定交,邀君来南京住宓家。……并介见梅光迪君等,梅君引为同志、同道,即荐于学校,聘哲生为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法文》及《法国文学》教授。”
  李思纯在与友人交往,多以诗词唱贺。其最早之诗作见于1912年。李思纯在留学法德时,亦随时作诗记物,并投《学衡》发表,吴宓与其成为至交与此关系极大。吴氏自编年谱对此有详细记述。1923年9月,李氏归国时方与吴宓晤面,吴记述说李思纯“能诗”,在留学法国期间就常为《学衡》“投诗”。他对李诗十分欣赏,并说:“今年六月,君归国,困居上海,寄来《东归旅程杂诗》三十七首(刊载《学衡》二十一期)。宓七月初,即去函定交,邀君来南京住宓家。……并介见梅光迪君等,梅君引为同志、同道,即荐于学校,聘哲生为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法文》及《法国文学》教授。”
  作为兼新旧文人品性的李思纯,可谓万里游历万里歌。李思纯的诗词手稿,曾在上世纪那场浩劫中被抄失!但佚存还多(清还)。如诗近千首,词近百阕,自署《岫云庐诗词》。他曾为蜀中学界耆老赵熙的弟子,故词作亦臻上乘。
啼笑皆非涉政界
  书生涉政终为蹙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召开制宪国大会。作为川康代表李思纯于1946年5月和11月两度赴南京。李思纯亲历会场所记下的种种细节,反映的“制宪国大”情况有相当准确度。这就是作为历史学家李思纯的《金陵日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其中可以窥探出民国一代知识分子,在上世纪四十年的一段心态史。
  第一次在南京期间,蒋介石于6月特准川康代表组织赴台湾考察,李氏不感兴趣,“思虑再三”而“表示不愿参加此行”。
  11月,李思纯再赴南京出席国大,似乎看透了当时的家国大势,其心思并不全在于国大会事,而作为个人游历交友与谋业挣钱的机会。在预备会期间,他即与另一代表贺自昭应浙江大学校长邀请赴杭州讲学游历三日。从其日记所记会事中亦可看出其11月赴南京出席“制宪国大”似属谋业行为之一。12月25日制宪三读会结束,当天中午“领得十二月公费三十万元”。(《金陵日记》1946年12月25日)当时参会代表每月津贴为30万元,李氏与会两月共领60万元。会后,李氏即赴浙大授课两月,领薪则从8月算起,“共计在浙大领得二百七十四万余元,每月平均为四十五万余元”。(《金陵日记》1947年1月15日)
  李思纯赴在预备会期间,还有赴浙大讲学三日之行,似与也与半年薪水有关。李思纯把赴南京出席国大作为一种挣钱机会,一点从其此前的活动中似可以得到印证。
  李思纯在国大会外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会晤文人与朋友。此间访晤人物众多,皆为社会名流,即有邵力子、余中英、林虎、于右任、刘文岛、余大维、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杨森、唐式尊、梅贻琦、陈寅恪、陈登恪、傅斯年、李济、竺可桢、任鸿隽、陈长蘅、章士钊、顾颉刚、常乃悳、朱经农、方东美、陶希圣、牟宗三、贺麟、谭其骧等政界与学界人士数十人,旧雨新知不亦乐乎。
  在《金陵日记》中,李思纯记载相聚唱曲较多。国大结束后在杭州讲学期间,2月16日访谭其骧。两点钟“偕季龙伉俪及佘坤珊夫人赴湖滨西湖饭店,参预昆曲会,为杭州战后第一次聚集,定名曰‘西湖曲社’”。多人唱曲十余种,八点方散。可见当时学人雅兴之高,且透露出抗战后,在短暂的太平光阴里,江南民国学人时常有此等雅集相聚。

人间旧好胜新知
  1943年夏,一代史学宗师、人称“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同时为成都燕京大学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聘,经历乱世流离之颠簸,来到了风光旖妮成都华西坝,一时心境大好,赋诗道:“浅草方地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不仅于此,这里还有他乡遇知己多年好友,其欣慰之情不难想象,李思纯便是其中一位,他在抄赠李思纯的一首诗中即有“人间旧胜新知”的表达。
  三年后,1946年,李思纯在南京出席国大期间,交往最亲密者要算陈寅恪。6月16日,李思纯访陈寅恪。当日记言,其至陈寅恪处不久,交通部长俞大维亦到,三人共“谈数小时”,其间“寅恪告余,新得一联语云‘托命非驴非马国,处身不惠不夷间’。余为大笑”。
  陈寅恪此时正患眼疾,聚谈之间仍有如此兴致,且谈论中,陈寅恪嘱咐李思纯要“常往谈,以解寂寥”。后李思纯返川,陈氏又托李氏过渝时往其家代转问候。李思纯到陈家转告陈氏关怀后,陈寅恪的胞弟陈登恪一家还留老朋友李思纯午餐。陈登恪也曾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留学德国时,李思纯就常与陈寅恪、陈登恪兄弟在康德大道街头的咖啡馆里清谈,他们之间也有许多龙门阵要摆,且相聚唱曲。以此足见李思纯与陈寅恪、陈登格兄弟二人关系之深,已至亲如一家(《金陵日记》1946年6月25日)。
  李思纯与陈寅恪的交情是从1922年开始的。李思纯因法国物价太高而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就读,因无官费、少家济,加之四川时局恶化,战祸又起,一年后,他写了《柏林留别陈寅恪》诗后就回国了。然而,在柏林结识陈寅恪是他一生的幸事。陈先生长他三岁,尔后竟成知交,这是两人有着共同人生经历、有着共同冶学兴趣。
  1945年陈寅恪在成都华西坝成就了名动学界的《元白诗稿笺证》;而李思纯则在1936年完成了纸贵一时的《江村十论》,这两部史论学术专著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另外两人甚为喜欢诗词唱和,至到上世纪50年代他们还彼此写信,寄诗,互通肺腑之言,至此李思纯与陈寅恪前后相交达四十余年。后来李思纯的孙女李婉德在整理其书房时,还曾发现了数通珍贵的陈寅恪所赠诗稿。
  1944年秋,李思纯另一位至交吴宓也来到了华西坝。吴宓为古典文学兼外国文学名教授。
  两人在学术早有交往。1923年10月李思纯在《学衡》第22期发表了《论文化》一文,而成为介绍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最早的学界人士之一。因此,1928年1月吴宓为张荫麟所译的《斯宾格勒的文化论》作“编者识”说道:“吾国人士犹鲜知有斯宾格勒者,仅本志第二十二期李思纯君《论文化》篇中曾略及之。”
  吴宓为性情中人。在《吴宓日记》记载:1945年1月3日,在这天下午三点之前自己的日程是安排得很满的,可是当他归家时,看见李思纯留下的相访不见的便条后,写下“专候两日,极盼欢叙之纯来过(留柬),因之,甚懊丧。”可见二人交往之深。
  按吴宓自述,他与李思纯交情因爱其诗而始。李氏归国后在东南大学的一段经历亦因诗而成。李思纯能与《学衡》结缘,尤其是与吴宓成为挚友,是以诗会友的结果。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艰难岁月里,吴宓在接到李思纯家庭生计告急书信时,还从自己本来就微薄的薪酬中拿出部分接济老朋友。这样文人相重的情谊成为肝胆相照与相濡以沫的文人交往典范。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谢天开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谢天开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谢天开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谢天开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谢天开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谢天开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四川资中县惊现六十八前的珍贵文物 景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4:20, Processed in 0.265201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