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9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往事铭记内迁历史 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奋斗动力复旦大学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

 [复制链接]
嘉陵江畔 战火中续文脉
源自:重庆日报
  8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复旦大学师生离开上海江湾,几经辗转,千里跋涉,迁移到重庆北碚的夏坝建校复课。在大后方,复旦师生与重庆人民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书写了复旦校史上光辉一页。
  10月19日,复旦大学纪念抗战西迁8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碚区举行,再次翻开了历史上那永难磨灭的一页。

1937年12月底,复旦大学师生到达重庆时合影

西迁 建校时得到当地民众热情支持
  初秋的嘉陵江畔,“国立复旦大学”的校牌静静矗立,一如80年前。
  10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一行来到位于北碚区东阳镇的复旦大学旧址。
  走进复旦大学北碚旧址,迎面便是两层楼的登辉堂。登辉堂是当年复旦大学的主体建筑,作为办公楼和教室(登辉堂是为纪念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奠基人李登辉而命名)。登辉堂的右侧,立有“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由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题写碑名,背面为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书文,简要地记载了复旦大学迁址办学的经过。
  时光回到1937年12月──一群身背大木箱、衣衫沾满尘土的大学师生互相搀扶着踏上千厮门码头,他们就是从九江、武汉、宜昌等地辗转来到重庆的复旦师生。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复旦大学多处校舍被炸,时任校长吴南轩带领学生迁往江西庐山。12月,南京失守,江西吃紧,复旦师生继续内迁。同月底,复旦师生近400人乘永利号轮船抵达重庆。
  “复旦师生一路辗转来到重庆,先期暂借重庆复旦中学,结束学期课业。”复旦大学校史专家杨家润介绍,第二年,复旦大学便在北碚区嘉陵江北岸的东阳镇落脚,借龙王庙作课堂,煤栈空房为学生宿舍,教职员则散居东阳镇、黄桷镇复课。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成为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迁移到重庆的大学有数十所,北碚更是各路文化名人、抗战名流云集。”杨家润说,重庆夏日酷热,秋冬多雾,而嘉陵江边的夏坝却是冬暖夏凉、春温秋爽,四季宜人。于是学校选定东阳镇夏坝为校址,在这里破土兴业,鸠工起屋。
  在夏坝征地建校时,复旦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或无偿捐赠土地,或以半价出让,整个过程十分顺利。不久,一个清新整洁的校园就出现在嘉陵江边。
  据复旦校史资料记载,夏坝沿江铺有通衢大道,夹道梧桐成荫。独立牌坊式校门之内,以登辉堂为基准,相伯图书馆、寒冰馆、新闻馆、青年馆等一字排开,皆坐东朝西,面向嘉陵江,4幢教室、4幢女生宿舍、6幢男生宿舍、一座食堂、6幢教授宿舍……在抗战艰难时期,短时间内建成这样一座规模的大学,可谓是十分罕见的奇迹了。

复旦大学西迁至重庆后,选址北碚夏坝重新建校(资料图片)

办学 迅速发展为有27个系科综合性大学
  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复旦大学开启了在北碚长达8年多的教学。
  夏坝时期的复旦校园,有张志让、陈望道、周谷城、孙寒冰、曹禺等著名教授,以及2000多名朝气蓬勃的学生青年。“师生们以抗战自励,精神振奋,教学相长,关心时事,影响社会,这段岁月也是复旦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10月19日,焦扬在复旦大学纪念抗战西迁80周年座谈会上如是说。
  复旦大学校史记载,学校抓住大后方人才聚集之良机,竭力延揽名流学者来校任教。叶圣陶、胡风、老舍、梁宗岱、吴觉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应邀先后到复旦任教。
  “学校当时总是根据服务民族救亡和民生需求培养人才。”座谈会上,复旦大学重庆校友会会长陈聪回忆,比如根据大西南自然资源及社会急需,新增农垦专修科;与中国茶叶公司合作办茶业专修科、茶业组、茶业研究室,开中国高校设茶业专业系科之先河,为抗战农业经济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之后,还增设了农学院,开办实验农场,研制的“复旦白酱油”“复旦番茄酱”甚至成为北碚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北碚处于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因地处偏僻,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复旦在北碚立校后,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师生们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并邀请学者名流来校演讲,并襄助编辑《嘉陵江日报》,刊行《民众报》。同时,师生们还在北碚大力推行社会服务项目,如举办民众同乐会、创设社会服务处、举办民众学校等,全方位地为社会民众服务。
  夏坝的复旦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校园上空时常传来敌机的轰鸣声,但更常听到的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学校不通电,就用电石灯、桐油灯、蜡烛挑灯夜战;学生们把掺着虫、皮、稗、石、沙、老鼠屎的粥饭叫“八宝饭”,戏称碎石沙子助消化;下饭的盐煮胡豆也是粒数有限,大家互相监督不许多吃。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仍以乐观的精神刻苦治学。复旦老校友蔡可读在回忆文章《夏坝岁月》中描述:太阳刚刚上升,沿嘉陵江的斜坡上,就已散坐着三两成群的同学在学习了,有的则坐在沿江的茶馆内做功课,或争辩着国内外大事。更有意思的是不少学术报告会是在沿江某个茶馆内举行的,听众可以自由参加,有时很静,有时则笑声不断。
  正是这样的坚强不屈,造就了复旦在北碚8年的辉煌──据统计,8年间,复旦大学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学生,且增设了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等,设置了科学馆、新闻馆、商科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室,成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27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

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后,在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办学(资料图片)

报国 夏坝的复旦成大后方“红色堡垒”
  在复旦大学旧址的右后侧,静静地矗立着教授孙寒冰的墓碑。这里,长眠着在日军炮火中牺牲的孙寒冰和数名复旦学子。
  孙寒冰,原名孙锡琪,上海人,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曾在1937年元旦创办《文摘》杂志。“《文摘》明确规定自己的任务是宣传‘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杨家润说,因其倾向进步,爱讲真话,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抗战刊物,发行量多达5万份。不幸的是,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时,孙寒冰教授不幸罹难。
  “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种下了复旦办学治校的‘红色基因’。”焦扬在座谈会上表示,这种追求真理、求索光明和进步的精神品格,在抗战时期赓续光大。在刻苦治学的同时,复旦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维护民族大义,充分彰显了家国天下、教育救国的使命感。
  复旦刚迁到北碚时,校内暂时没有中共党员,但不到半年就建立起地下党支部;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复旦党组织以读书会的形式建立“据点”,把广大进步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在当时的进步社团中,没有一个特务分子能混进来,也没有一个成员被反动社团拉过去。”杨家润说,夏坝的复旦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的“红色堡垒”,被中共南方局誉为“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
  记者了解到,在陈望道先生担任学校新闻系主任时,推动设立了新闻馆,学生们在馆内收听延安广播,出版各种壁报,开展“和平、奋斗、救中国”讨论会,因此学校也被称为“夏坝的延安”。
  复旦大学的话剧社也十分活跃。“学生们不仅在夏坝和北碚的场镇上演出抗战题材的街头剧,还到合川一带演出。”北碚区博物馆馆长莫骄介绍,著名导演、剧作家、复旦大学教授洪深在北碚创作的《包得行》,便是学生们经常演绎的剧目之一。此外,复旦大学师生还成立了文摘社、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等进步团体,创办了《中国学生导报》《文摘》《夏坝风》等刊物和壁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使复旦成为大后方坚强的文化堡垒。
  复旦校史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42年,当时的校长吴南轩把外文系的高材生曹越华同学叫去,对他说:“你即将毕业,现在中印缅战场形势紧迫,盟军急需大量的翻译人员。”曹越华听后热血沸腾,毅然报名,成为学校派往前线的第一个学生。史料显示,仅1941年至1944年间,复旦就有66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
  “复旦的内迁校史,是复旦与重庆共同拥有的珍贵记忆,也是学校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焦扬动情地说,夏坝的“夏”原为上下的“下”,时任校长陈望道先生取谐音,更名为夏坝,寓意华夏,寄托了复旦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憧憬。焦扬表示,复旦大学北碚夏坝旧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时期大学旧址,此次“复旦大学实习实践基地”“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在复旦旧址正式揭牌,学校将结合这段珍贵的历史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北碚区对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保护利用也高度重视:2005年,在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复旦大学与北碚区对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进行了保护维修;2010年复旦105周年校庆之际,登辉堂挂牌“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并对外开放;2012年,登辉堂再次进行保护修缮,展陈提档升级,成为复旦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和北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闪亮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闪亮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闪亮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闪亮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闪亮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闪亮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直饮水点:市民喜爱的“打卡”地 第十届重庆火锅节落幕 4天时间超50万人现场用餐
3# 峨眉山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0-20 19:2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铭记内迁历史 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奋斗动力复旦大学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

源自:复旦大学
原文标题:铭记内迁历史 传承复旦精神 激发奋斗动力复旦大学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

  新闻中心讯 为铭记内迁历史,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10月19日,复旦大学在重庆北碚隆重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
  此前一天,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会见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一行。陈敏尔说,重庆与复旦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抗战时期,复旦师生怀揣抗日救国的理想,举校西迁,在重庆坚持办学八年,长期以来,重庆与复旦大学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保持密切合作。重庆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当前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希望双方深化交流,续写校地合作新篇章。
  焦扬说,重庆于复旦大学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重庆办学的八年,是复旦校史的重要部分,复旦来渝开展复旦大学抗日西迁重庆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强大动力。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复旦愿传承复旦大学和重庆的情谊,加强和重庆的合作,助力重庆的发展。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岱良,北碚区委书记周旭、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等出席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

  水青山碧,秋日静美,见证八十年风云变迁的复旦大学北碚旧址静静伫立嘉陵江畔。焦扬一行循着前辈先贤的足迹,瞻仰了抗战时期校史纪念馆登辉堂,凭吊了在日寇飞机轰炸中罹难的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教授墓,共同缅怀革命先贤,铭记光荣历史,重温复旦精神。“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复旦大学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在北碚旧址揭牌。焦扬、张鸣,许征、周旭分别为两个基地揭牌。

  焦扬在揭牌仪式上讲话。她表示,北碚旧址承载着学校光荣的办学历程和红色的精神传统,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在这里揭牌成立两个基地,就是要传承好、弘扬好复旦的内迁精神和“红色基因”,进一步挖掘北碚旧址的育人内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上好校史教育这堂“必修课”,走好社会实践这条“知行路”,引导广大师生了解校史党史、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让这座国内唯一完整留存下来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高校旧址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抗战内迁80周年,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更是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当天下午,复旦大学纪念复旦大学抗战内迁80周年座谈会在北碚隆重举行,会上还首发了校史图书《烽火中的复旦》。

  复旦大学校史专家杨家润从复旦创校谈起,特别回顾了内迁重庆八年间,复旦和上医艰苦办学,弦歌不辍,声华远播的厚重历史。重庆复旦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胡渝江回顾了重庆复旦中学作为当年复旦内迁重庆落脚第一站的特殊情缘。保存和修缮完好的北碚旧址一直以来得到了广大复旦校友的支持和帮助。校友代表、重庆校友会会长陈聪在发言中介绍了各界校友热心旧址保护修缮的持续举措,强调了复旦爱国荣校、服务社会的历史传承。
  “学习了复旦内迁的历史和精神,让我心神激荡,备受鼓舞。”选调生代表、渝中区委统战部干部李正军谈到,“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珍惜今天这样的好时代,感恩学校和组织的栽培。更加要指引和践行:用复旦精神指引前路,在实践中践行责任。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将伴随着我一路前行,督促着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份工作。”
  “复旦内迁办学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复旦人的爱国奋斗精神。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革命先辈的无悔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教师代表、计算机学院教授姜育刚谈到:“我想用三个词总结此行的深刻体会:感恩、使命、决心。要感恩国家的强大,感恩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要牢记为了民族强盛和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要坚定做一名‘四有’好老师的决心。”
  在学校“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社会实践中来到北碚旧址开展实践的学生代表、经济学院博士生周薪吉谈到:“作为辅导员,我和学生一起重回先辈抗战内迁故地,身体力行属于那个年代的复旦精神和家国情怀。深切体会到复旦精神的历史印记,作为新时代的复旦人,更应该传承这种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扎根成长。”
  张鸣在讲话中表示,复旦大学在重庆隆重举行纪念抗战内迁80周年系列活动,既是再续情缘,也是开启新篇。双方要以此为契机,在旧址保护、历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再出硕果。
  焦扬在讲话中指出,抗战内迁时期是复旦百年历程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复旦精神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复旦的内迁校史,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的光辉一页,是复旦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笃志笃学笃行的光辉篇章,也是复旦精神的重要源泉、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今天我们追忆这段历史,是为了更深切地体会感悟复旦精神,赋予复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中汲取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焦扬强调,传承弘扬复旦人的内迁精神,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服务国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要充分挖掘内迁校史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更多专家、师生和校友参与内迁校史的研究传播工作;要把弘扬内迁精神、传播内迁校史融入爱国荣校教育、国情国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要进一步深化与重庆和北碚有关方面的合作,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笔精神财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不取 发表于: 2018-10-20 07:08:01|只看该作者

复旦大学西迁重庆80周年座谈会在北碚举行

源自:重庆日报
原文标题:复旦大学西迁重庆80周年座谈会在北碚举行

10月19日,复旦大学北碚旧址旁的孙寒冰墓前,学生在敬献花圈。记者 郑宇 摄
  (记者:李星婷)10月19日,复旦大学西迁重庆80周年座谈会在北碚区行政中心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鸣出席会议并讲话。
  重庆复旦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胡渝江和部分复旦大学在渝校友代表纷纷发言,讲述复旦大学与重庆这座城市血浓于水的关系,并表示将继续秉承复旦校训,弘扬复旦精神。
  会上,图书《烽火中的复旦》举行首发仪式,复旦大学档案馆向北碚区博物馆、重庆复旦中学赠送了一批珍贵书籍。

座谈会发言摘录
弘扬复旦精神,不辱“复旦”二字
重庆复旦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胡渝江

  1935年,部分复旦大学重庆籍毕业生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和光大复旦的愿望,在菜园坝原重庆大学校舍,创办了重庆复旦中学,沿用复旦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歌。
  1937年12月底,首批西迁的复旦大学师生抵达重庆。当时重庆复旦中学提前大考放假,将校舍让与大学师生住宿、上课,与大学共渡难关;1938年2月,大学迁往北碚,为便于兼职教师上课,新闻学系、会计系等部分院系师生留驻重庆复旦中学。1941年,在大学的支持下,复旦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中的36名优秀者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
  复旦中学一度更名为“第12中学”。1995年,在复旦大学“西南服务团”校友们的努力和大学的支持下,学校恢复“重庆复旦中学”校名。进入21世纪,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联系日益紧密。
  一直以来,重庆复旦人都将传承“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爱国奉献传统作为自己的使命。未来的重庆复旦中学,将继续秉承复旦校训,弘扬复旦精神,不辱“复旦”二字!

复旦曾是中共南方局重要阵地
重庆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 陈聪

  复旦既往的113年校史,有8年多在重庆。复旦由私立而公立,也是在重庆。这铸就了复旦与重庆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
  抗战期间西迁重庆的学校有数十所,但只有复旦大学旧址被列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为什么?
  其一,抗战前复旦在重庆就有良好的口碑,《重庆名人辞典》所列911位历代名人中,截至抗战胜利时,就有17位复旦校友。
  其二,抗战期间和抗战结束后,复旦在重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不仅为大后方建设输送了大量实用人才,也是中共南方局重要的活动阵地。
  以上种种,无疑给复旦校史烙下了深深的重庆印记,也让重庆人对复旦有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愿复旦“爱国荣校,服务社会”的精神长存!愿复旦与重庆的情谊永结!

不忘复旦人肩负的重担
复旦大学2018级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薪吉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2011年,我如愿考上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从本科到硕士再到转入硕博连读。
  7年的时光,复旦教会我的不只是专业知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更是融入了我的人生血脉。
  正是在复旦的求学经历,串联起了我、复旦和重庆的联系。今年暑假,我带领班级的党章学习小组成员来到重庆开展社会实践,便把重庆的复旦北碚旧址作为参访实践地之一,要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复旦在祖国大地上的第二个家。
  80年的岁月两端,连接起的是上海和重庆两个地域的交互,连接起的是战时的枪林弹雨和如今的和平安稳。时光流逝,不变的是复旦人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上、在维护家国的使命中,努力扛起重担。
  复旦北碚旧址对于每一个复旦学子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树立爱国荣校、科研报国志向。

复旦精神伴随我一路成长
复旦大学校友、渝中区委统战部工作人员 李正军

  我20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之后考上重庆选调生,至今已工作8年。能够在复旦学习是我的幸运,我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的时代是前辈先烈们浴血拼杀出来的结果,我们应该珍惜、铭记、感恩。
  刚进入复旦时,我便为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而自豪与骄傲。
  离开复旦这么多年,对于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至今仍铭记在心。
  作为选调生,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街道工作,面对复杂工作和社会现象,有时也难免有迷茫和不知所措之感,但是复旦精神伴随着我一路成长。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毕业典礼上,老师们对我们所说的话:“今天你们以复旦为荣,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复旦以你们为荣。”(记者:李星婷 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15:14,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