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532|回复: 3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马蜂窝被曝点评造假 是行业原罪还是企业弊端?

 [复制链接]
马蜂窝回应点评抄袭:正核实 今将发布结果
源自:央广网
⊙记者:朱晓乐

  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那里抄袭的?!

  近日,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络上刷屏。今天中午,马蜂窝方面对此作出回应。

  马蜂窝一位市场经理告诉央广“下文”客户端记者,“我们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正在等结果,然后将对媒体反馈。”
  她表示,暂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不过今天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发布渠道在讨论中。
  此前刷屏的文章称,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然而,经过数据分析,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

  网传文章列出多条“抄袭实锤”:
  这些抄袭账号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现象,忽男忽女,忽南忽北;
  一些评论搬运自Yelp上的英文点评,直接调用Google翻译接口,还有“来自‘简明英汉词典’”的字样;
  这些抄袭账号活跃在各种官方的抽奖之中,成为“幸运得主”;
  马蜂窝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周中写点评,一到周末就呈断崖式下跌;

  央广“下文”客户端查询发现,马蜂窝今年8月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其估值或达25亿美元。去年12月,马蜂窝在第二轮融资中筹集到1.33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和厚朴投资,以及现有的投资者──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
  马蜂窝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该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区区之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区区之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区区之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区区之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区区之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区区之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英数十万民众参加反“脱欧”游行 伦敦市长在列 奢侈手机品牌VERTU推新机:29800元起,可远程删数据
2# 四姑娘山
 海风有咸味 发表于: 2018-10-21 15:2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 是座水军构成的鬼城?

  提起马蜂窝,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世界杯期间
  “为什么要去马蜂窝”的洗脑广告,一度登上热搜

  最近看马蜂窝又要融资了,要融3亿美元。

  估值已经达到了25亿美元,也就是
  175亿人民币
  一个百亿体量的巨头,称之为独角兽毫不为过
  而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GA等机构的投资。
  也说明了他们对这家独角兽的殷切期待。
  但这个独角兽的成色到底怎么样呢?
  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
  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
  接近于核心资产

  但如果我告诉你
  马蜂窝这2100万“真实点评“
  里面有1800万条
  是他们通过机器人
  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你又会作何感想?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很难相信
  毕竟是世界杯花了2亿砸广告的大独角兽
  然而当乎睿数据团队的报告出炉后
  任何一个有眼睛的人,不信也得信了
  接下来,请不要眨眼

  发现马蜂窝的数据异常
  源于一次巧合
  我们偶然注意到
  马蜂窝点评增长趋势非常诡异
  点评的数量,在特定时间节点指数级上升
  随后断崖式回落

  我们怀疑,这几个节点和融资有关系。
  然后我们去翻点评,发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奇怪现象

  因此我们决定抓取大众点评、艺龙、携程
  等竞品网站内容,并进行对比
  结论让我们震惊

  马蜂窝的抄袭,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就拿餐饮来说
  我们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
  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
  然后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
  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
  十句话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

  以这个为抄袭标准
  同时,以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
  为”抄袭账号“标准
  好了,请你深吸一口气
  然后看接下来的内容

  尽管我们已经把标准定的如此严格。
  我们还是在马蜂窝上
  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
  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
  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
  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
  1221万条酒店点评
  占到他们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这还是我们把抄袭定义的非常严格的情况下
  统计出来的结果
  如果把抄袭定义的更加宽泛
  马蜂窝还能剩下几条原创点评,我都说不准
  而且这些账号很多都有官方背书

  抄袭实锤一:这些抄袭账号
  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灵异现象
  比如这个性别是“女”的问答小班长二号
  先是去桐乡找女朋友
  在同一天,给老公在上海定了全季酒店
  而且和女友在南京汉庭睡得很好

  忽男忽女,忽南忽北,男女皆 堪称薛定谔的女装大佬
  抄袭实锤二:因为Yelp上的评论是英文的
  他们抄的时候直接调用Google翻译接口

  回答狗屁不通不说
  还把”简明英汉词典“给搬运了过来
  在马蜂窝上搜“简明英汉词典“
  可以看到大量机翻点评

  抄袭实锤三:
  不慎把不该抓取的内容抓了进来

  不仅如此,这些抄袭账号
  除了贡献内容和活跃度
  也活跃在各种官方的抽奖之中
  并且屡次成为各种自由航行
  特等奖等大奖的“幸运得主”

  比如这次抽奖
  价值一万块的自由行获奖者
  连带三个索尼微单获奖者
  全是抄袭账号
  四个账号合计贡献了11521条抄袭点评

  还有这种更夸张的
  一个节选式抄袭账号
  连续中奖12次
  真是天选之子了

  一个马蜂窝福利性质的抢购
  很多人都说没有抢到
  然后有一个人发帖炫耀说抢到了两次
  愿意传授秘籍

  在知乎上一搜ID
  原来是内部员工啊

  那有人说,OK这些被你抓了
  但是你不能说马蜂窝点评全是骗人的啊?
  还有很多正常用户啊~

  好,第二波锤来了
  你不是说其它用户正常吗?
  我们刨!除!了!7554个作弊账号
  在余下的所有账号中
  选择了1万5千个最活跃的账号
  这些人算是马蜂窝的大V了吧?
  大家看这1万5个大V的点评热力图

  有没有感觉很奇怪?
  就像商量好了一样
  在2015年中旬
  这1万5千人突然同时活跃
  然后到2016年初,同时沉寂了
  这尼玛左右横跳都不带刹车的?
  这是人类吗?
  这是僵尸还差不多

  如果你觉得锤的还不够狠的话
  那么看这张图
  这是马蜂窝和大众点评的餐饮点评趋势图
  马蜂窝的部分刨除了抄袭账号

  大众点评是
  用户周末点评比较活跃,周中比较冷寂
  马蜂窝的大部分用户
  集中在周中写点评
  一到周末,断崖式下跌
  酒店点评也是一样诡异

  携程是周末比周中明显要多
  马蜂窝用户,酒店点评周中比周末多
  一到周末,断崖式下跌
  这不是很奇怪么?
  马蜂窝的用户都在夜场上班的吗?
  周中才有空出去玩?
  再看一张图,每日餐饮点评数量趋势

  大众点评是在午饭和晚饭活跃
  对吧,人之常情嘛,吃完饭抒发一下
  马蜂窝相反,午饭和晚饭时点评少
  工作时间(10点~12点)、(2点~5点)更活跃
  OK,现在我们得到了马蜂窝的主流用户画像:
  他们是一群每天朝九晚五吃喝玩乐
  在午晚饭以及周末干正事的人
  他们是一群能够同时在地球不同地方同时出现
  并且反复切换性取向的人

  对不起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我只能理解为
  或许这就是马蜂窝官网那句

  的真实含义吧……
  对了,马蜂窝的UGC内容,除了点评之外,还有游记和问答。
  针对游记和问答的分析,我将在明天放出,更为精彩。
  同时,我也会在明天推送的结尾
  附上乎睿数据的75页完整马蜂窝起底报告,极其精彩!
  记得关注以及置顶”小声比比“,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感谢为本文贡献核心数据的乎睿数据团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btkj 发表于: 2018-10-21 23:08:01|只看该作者

旅游网马蜂窝“被捅了” !曝85%点评造假 回应:正梳理组织证据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旅游网马蜂窝“被捅了”!曝85%点评造假 回应:正梳理组织证据

  10月20日,一篇《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网络,直指马蜂窝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文章称,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约1800万条点评抄自竞争对手,抄袭条数占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马蜂窝有关负责人21日下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正在梳理、组织证据,随后会进行公开回应。
4# 金佛山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22 00:08:00|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的“数据搬运门”

源自:北京商报
原文标题:马蜂窝的“数据搬运门”

  “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日前,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矛头直指马蜂窝:这个一直对外宣称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平台中,却有1800万条是直接从其他旅游网站“搬运”过来的。舆论在发酵,数据搬运背后,越来越多业内人士也转向了马蜂窝背后复杂的融资利益链问题。两个月前刚被曝出即将敲定新一轮最高3亿美元融资的马蜂窝,还没来得及等到“好消息”,就接连被境外乌龙订单、抄袭门缠身,IPO难度可想而知。

再遇抄袭门
  两个月前,刚刚因“从俄罗斯打车到希腊”事件而被指境外旅游产品预订管理不善的马蜂窝,这一次,又因抄袭风波再度成为了“网红”。以餐饮类的点评为例,文章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中1/3的样本,定下了一字不差抄袭、同时抄袭150个大众点评账户的抄袭账号标准后发现,马蜂窝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方发布总点评数的85%。
  而且,文章还进一步表示,在他们发现的马蜂窝抄袭账号的背后,很多都是马蜂窝官方账号,如“问答小班长1号”的账号,至少抄袭了199名大众点评用户,贡献了974条点评。与此同时,这些账号还发生了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等自相矛盾的现象。此外,该调查还放出“实锤”称,因为Yelp上的评论是英文的,所以马蜂窝直接调用了Google翻译接口,有的还将翻译错误一并抄了下来。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在核实过程中也发现,文章中截图的部分“抄袭点评”目前并不能在马蜂窝网站上搜索到。但是,文章中提到的郑州锦绣佳缘时尚酒店下的“真实评论”中,也确实多次出现了“艺龙预订”等信息。
  对此,马蜂窝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核查此事将在稍后回应,而文章中所提及“被抄袭”的携程、大众点评都表示目前暂不回应。此外,上述文章的作者梓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之后还会发布就马蜂窝核心业务的游记及问答部分分析及完整版数据报告。不过,截至10月21日记者发稿时,梓泉所提及的最新内容仍未发布。

融资利益链
  随着马蜂窝抄袭风波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将矛头指向了事件背后的“融资利益链”。根据上述爆料文章,除了7554个“作弊”账号外,在余下马蜂窝所有账号中,作者和相关团队又选择了1.5万个最活跃的账号调查发现,这些账号在2015年中旬突然同时活跃又在次年初同时沉寂,该现象明显不符合点评攻略网站的用户活跃逻辑。
  而横向对比马蜂窝和大众点评、携程后发现,后两者用户的点评基本都集中在周末,其中,大众点评每日的餐饮点评在午饭、晚饭期间相对活跃;然而,马蜂窝的用户却主要集中在每周工作日点评,一到周末活跃度断崖式下跌,而且每日点评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2:00和14:00~15:00。
  文章明确指出,马蜂窝点评数量的增长属于在“特定”时间节点的指数级上升,随后便断崖式回落,怀疑与融资密切相关。有网友表示,马蜂窝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给予点评用户丰厚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刷点评集“蜂蜜”换索尼相机,而当活动取消或者奖励结束的时候,不少用户就会“弃坑”。“按照常理来说,企业在融资前做出一些利好自己的动作无可厚非。”某资深旅游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而对于马蜂窝来说,活跃用户和真实点评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资源,但目前对于点评不正常增加和融资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还未有确凿证据。
  2011年10月,马蜂窝宣布获得今日资本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后在2013年、2015年和去年12月,马蜂窝又分别获得了B、C、D轮融资。今年8月,有外媒报道称,马蜂窝计划融资3亿美元,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25亿美元。彼时,马蜂窝曾在融资时明确表示,该网站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而且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旅游文章数量超过了13.5万篇。

IPO任重道远
  实际上,有旅游从业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旅游圈来说,攻略、点评的商业化已经并非个例了,甚至成为了一些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重要推销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能获取“流量”的原创点评,势必会成为相关企业间争夺的核心资源。
  北京清华同方规划院旅游所所长常雪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为了保护原创点评、攻略、游记这些重要内容,目前基本上国内以数据为核心的旅游网站都会设置反爬机制。“举例来说,有的网站会查找和正常用户浏览习惯不同的用户,针对短时间内大量访问、翻网页的同一IP用户,会进行具体核实,如果有搬运、抄袭的嫌疑,就可能会对该IP进行半个月、一个月左右的封停。”常雪松表示。
  而在本次梓泉的爆料中也能看到,马蜂窝被疑抄袭的内容,存在一些被“反爬”的迹象。比如文章称,名为miaoling的马蜂窝用户,至少抄袭了184名大众点评用户,贡献了2820条评价内容,而有的点评显然是在抄袭过程中被爬虫程序“投毒”,把不该抓取的内容抓取了进来。
  还有观点认为,除了马蜂窝本次或多或少暴露出的原创内容端不足外,该企业对于资源端直连的布局也十分艰难。马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曾在披露D轮融资时表示,马蜂窝将利用新注入的资金,继续在旅游攻略和数据开发上加大投入,深耕自由行供应链,扩展酒店、目的地市场资源,建立强大稳定的供应商体系。然而,8月发生的俄罗斯酒店订单乌龙事件,却直接显示出该网站仍然对第三方预订平台有较强依赖度,且马蜂窝对这些订单还无法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管控。有专家直言,这意味着,这些用户在马蜂窝下订单的同时也会成为其他平台的用户,如此一来,马蜂窝IPO或许任重而道远。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不取 发表于: 2018-10-22 06:28:00|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源自:经济日报
原文标题: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8月份才借着世界杯火了一把的马蜂窝旅游网,在10月份就遭遇了寒冬──
  10月21日,乎睿数据团队透露,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涉嫌抄袭大众点评、携程等网站的用户点评信息。对此,专家表示,此举涉嫌欺骗消费者,马蜂窝平台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

1800万条点评涉嫌抄袭
  对于马蜂窝来说,这回可真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马蜂窝本是靠做用户游记起家的,目前估值超170亿元。马蜂窝在官方网站上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宣传的重点数据就是有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亿次攻略下载。真实的用户点评是马蜂窝的核心资产,是其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估值的主要依据。
  但根据乎睿数据团队的统计,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很可能是通过机器人从大众点评、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据乎睿数据团队介绍,他们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以餐饮为例,团队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然后按照用户点评信息“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10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且要“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评价标准。最终,他们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10月21日13时左右,记者联系了马蜂窝方面,对方表示正在核查,稍后会有回应。截至21时发稿,马蜂窝方面没有任何回复。

抄袭点评或为诱导消费
  此次马蜂窝被爆出的抄袭点评主要集中在餐饮、酒店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领域。据了解,马蜂窝近年来开展了电商直销业务,在APP上线了酒店、旅行商城频道,直接提供机票购买、旅游线路、酒店预订等消费路径。在当前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习惯在下单前阅读真实点评作为消费参考。因此,马蜂窝的这种抄袭很有可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
  此外,也不排除马蜂窝有为融资拉高数据的考量。公开数据显示,马蜂窝创始人为陈罡、吕刚,创立于2006年,2010年正式公司化运营,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8月份,又传出马蜂窝拟融资3亿美元的消息,估值高达25亿美元。据记者多方了解,马蜂窝目前的确有投资正在商谈中。为了给投资人讲一个好故事,马蜂窝很可能存在抄袭冲动,以拉高交易量或美化数据量。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抄袭行为不应提倡,特别是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平台来说,若再采用这种方式就存在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不论是引导消费者还是为了数据的美观,都不应该采用抄袭的方式来实现。”陈礼腾说,抄袭用户评论如果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受到极大影响,造成用户的流失。
  今年8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构成违法。
  陈礼腾认为,与携程、去哪儿等老牌OTA相比,马蜂窝在用户流量与转化率上并不占优势,但以用户生产内容(UGC)起家的马蜂窝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对于这些群体的流量转化,需要平台完善自身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交互到交易的流畅性、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是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6# 青城山
 不取 发表于: 2018-10-22 08:28:00|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发声明:已被查证有组织攻击,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马蜂窝发声明:已被查证有组织攻击,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真真)马蜂窝今早发表声明,“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
  这篇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除了罗列详细的抄袭证据,乎睿数据提取的15000个账号还具有惊人的同一特征:同时活跃、同时平淡,餐饮和酒店点评在周中即工作时间更加活跃,在周末却断崖式下跌,这与其他点评网站恰好相反。
⊙编辑:马小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22 09:08:00|只看该作者

85%评论涉嫌抄袭?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占比不足3% 虚假点评占比小|新京报财讯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85%评论涉嫌抄袭?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占比不足3% 虚假点评占比小|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朱玥怡)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旅行网就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做出回应,称文中言论歪曲事实,存在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此外大量马蜂窝账号具有同一特征。据此该文认为马蜂窝不仅抄袭、抓取其他网站的点评,还有员工专门对这些点评进行编辑加工。
  10月22日,马蜂窝在回应中称,马蜂窝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问答为主要内容,点评内容仅占马蜂窝整体数据量的2.91%,涉嫌造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占比更少;据马蜂窝表示,已对涉嫌造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新京报记者昨日登录马蜂窝时发现,部分马蜂窝入驻商家和用户已清空评论,包括“小声比比”文章中提到的涉嫌造假评论的“问答小班长1号”等账号。
  马蜂窝还在回应中称,平台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存在的违规广告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并表示“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在携程系、美团、飞猪占据在线旅游市场大头的现今,马蜂窝赖以实现差异化的方式是以攻略为代表的内容,和更个性化的自由行;而这两项都离不开用户的原创内容,和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沉淀。
  2017年12月,蚂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公司创始人陈罡与吕刚提出对马蜂窝的愿景是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他们在内部信中提到马蜂窝异于其他同行之处在于开创了“内容+交易”模式,并称这一模式“是当下中国旅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今年8月17日,据外媒报道,马蜂窝正筹备目标3亿美元的新一拨融资,此轮融资将对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记者,在此次马蜂窝的事件中,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对被抓取数据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用户和被抓取数据平台有权要求其停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编辑:王晓琳
8#
 郭成 发表于: 2018-10-22 09:26:00|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被曝大规模抄袭用户点评 新一轮融资前陷危机

源自:界面
马蜂窝广告截图
  界面新闻 郑萃颖
  10月21日,自媒体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一组数据统计,称经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发现以用户内容起家、国内最大的自由行交易平台马蜂窝上存在大量的抄袭内容,从其他平台搬运来的用户点评。
  文章作者梓泉告诉界面新闻,乎睿数据团队花了4个月时间做了马蜂窝的调查,今晚发布完整的报告。他表示,文中得出马蜂窝“抄袭点评数量占85%”的统计结论,先通过比对点评内容来找到抄袭账号,抄袭不同大众点评账号150条以上的账号算作一个抄袭账号,然后计算抄袭账号所发布的全部点评,占马蜂窝总体点评数量的占比。
  马蜂窝暂时没有发布官方回应,但表示正在核实相关情况。
  梓泉向界面新闻解释其团队判定抄袭内容的标准:“第一是马蜂窝的内容,同时和多个来源重叠,总不可能这么多家抄一个人嘛,这个概率太小了。第二是存在大量外语翻译的内容。第三是人称指代前后冲突。四是点评的时间戳有人为修改痕迹。”
  对于这份统计结果,有从事零售电商行业的网友认为其中存在破绽,“马蜂窝把内容当作社区运转的核心,积累了8年,却被先入为主地说成马蜂窝抄袭爬取对方数据,而大众点评此前被曝光爬取他人数据不止一回了。”
  今年7月,小红书发布声明,指责大众点评大量抄袭小红书用户内容,认为大众点评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可见抄袭用户点评现象,在内容聚合型的互联网企业间并不罕见。
  此前的事件还有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马蜂窝游记,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将投诉涉及的4篇游记删除并封号。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在某家OTA从事产品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互联网企业,尤其电商中的爬取数据行为是常见现象,爬虫和反爬虫都是动态的斗争,没法屏蔽,但也是违法行为。“每个网站都有一个robot.txt文件,告诉网络爬虫哪些站点可以爬哪些不可以爬,但一般都不遵守这个文件。比如零售电商爬取竞争对手价格,同质化的产品相互比价。”
  从事互联网法律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告诉界面新闻,这种爬取竞争对手数据的行为,涉嫌反不正当竞争法。
  而对于马蜂窝的这次事件来说,不论最后调查结果如何,抄袭者是企业还是商家,或者抄袭内容的规模多大,都没有存在抄袭内容这件事本身重要。一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创业案例光环的马蜂窝本身,遭遇了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
  去年自媒体爆料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挖走300多个知乎大V的时候,马蜂窝CEO陈罡在知乎上发了一问题,鼓舞知乎创始人周源,“你相信凭砸钱、抓取、抄袭能Copy一个社区吗?”他说到,“作为这种事件的亲历者,蚂蜂窝的旅游社区达人和高质量的旅游内容向来被各色旅游行业的成名大咖和江湖喽啰青睐有加,来重金收买的,送iPad搬家的,500元求一条酒店点评的,Spider连抓带扒的…… 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不知道他如今是何感想。
  2006年,曾经在国内最早一批门户网站工作的陈罡和吕刚,因为自助旅游、探险的爱好,一起创建了马蜂窝,并逐渐在国内聚集起一批驴友,分享各自的驴友攻略和贴士,2010年时发展到10万用户的规模,逐渐形成社群。早期用户奠定了这家公司的基因,这份基因包括自由行属性的用户、这些用户产生的广泛而小众目的地的游记内容、相互吸引的用户间形成的社区粘性。比如2010年马蜂窝开始公司化运营后,用户们在各地以“分舵”的形式开展线下活动,吸引新用户并维系社区活跃度。
  旅行达人章鱼告诉界面新闻,自己在国内旅游经常使用马蜂窝,是因为喜欢去小众冷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通常很难查到,而马蜂窝的游记里常常有细致具体的内容,有的来自用户的补充,譬如某个偏僻目的地住宿的联系方式。
  在2013年之前,马蜂窝就是一家内容公司,靠旅游局和航空公司的广告获得收入。而这几年中,中国旅行攻略内容创业的窗口正在快速闭合,OTA的商业模式已经定型并难以有后来者。2011年和2012年,马蜂窝和穷游相继获得百万美元的融资,也是目前国内仅剩的头部旅游UGC创业企业。
  2013年9月之后,马蜂窝开始尝试进入交易,对接携程、Booking.com等网站,对酒店预订收取佣金或点击费用,2015年全年售出了间夜量360万,为其转型做交易提供了信心。于是在2015年后,马蜂窝全面上线自由行产品,转而定位为自由行交易平台。通过内容引流,通过此前积累的游记、攻略等内容做结构化的信息梳理,对用户个性化推荐产品,并由用户需求来影响供应商。
  2017年底,马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公布其独立用户数量超过1.2亿,2017年全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基本证明了从内容创业转向产品交易的路径是可行的,并且是另辟OTA之蹊径。
  同时自由行交易平台的模式,也存在商家质量把控和平台服务有短板的风险,譬如去年有消费者称,在马蜂窝平台购买的里斯本一日游产品,在途中遇到导游甩客。不久前,马蜂窝又出现由于系统问题订错酒店,客服疏忽、让用户从海参崴打车到希腊的事件。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获得20至25亿美元估值。其中消息人士称,马蜂窝打算将新的资金用于收购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这或许是马蜂窝计划中改善平台短板的一种尝试。但这轮融资正是在旅游行业鲜少出现新融资消息、资本谨小慎微的时期。
  对于在这样敏感时期曝出爬取用户点评的负面消息,有旅游投资行业从业者认为,可能对马蜂窝的核心价值影响有限。
  “现有估值的核心一定是交易额。”海泽资本创始人罗海资对界面新闻分析称,“评论自产的多少是著作权问题,马蜂窝于理有亏,如果被起诉,恐怕也有违法之嫌,但对估值影响恐怕不大。消费者要的还是评论丰富、覆盖广、有充足的商品量。”
  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也认为,“从交易量和访问量来看,马蜂窝的商业模式已经经过实证的检验,而且非常有效。”
  相比于打包的跟团游、定制游产品,马蜂窝平台上主打的大量碎片化自由行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因此利润有限,商业前景取决于交易的规模。近两年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不少旅游业内人士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即便是头部的OTA,流量红利也在明显削弱,人们的注意力正被新的App、新的内容形式吸引。
  公众号“小声比比”的文章中提到,该团队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截止发稿,上述涉嫌被抄袭的几家公司并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zhenshiyaya 发表于: 2018-10-22 09:26:00|只看该作者

85%评论被指抄袭,“危险”的马蜂窝

源自:新京报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称,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源自:独角鲸科技

⊙作者:朱玥怡 马婧 陈维城 吴荣奎 卢海燕 王真真 实习生:朱思雨

  编辑:陈维城 陈诗怡
  旅游攻略见长的马蜂窝这一次被“捅了”马蜂窝。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21日下午马蜂窝回应称,正在核查当中随后会公开回应。不过,截至新京报独角鲸科技发稿时,马蜂窝尚无进一步回应。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称,这一文章曾遭到马蜂窝投诉,但截至21日中午,马蜂窝方面未联系他进行回应。
  他认为,马蜂窝的评论抄袭是100%搬运。而乎睿数据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写一个模型想去鉴定餐饮点评的真假参加数据比赛,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马蜂窝前路如何?融资要黄?行业的评论灌水潜规则如何打破?

部分马蜂窝入驻商家和用户清空评论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文章指出,马蜂窝入驻商家“宝贝饭堂”的用户评论为“问答小班长8号”,所点评的内容为美团用户的消费体验。
  10月21日下午,新京报独角鲸科技对比发现,“宝贝饭堂”为苏州的商家,目前马蜂窝官网、App,以及美团上的用户评价已清空。不过新京报独角鲸科技注意到,“宝贝饭堂”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显示有该用户评价。

“宝贝饭堂”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点击放大查看)
  马蜂窝入驻商家“Grey Marble cafe 云石咖啡集合店”的评论用户为“问答小班长1号”,所点评的内容为大众点评用户的消费体验。10月21日下午,新京报独角鲸科技注意到,马蜂窝上已找不到“问答小班长1号”的评价,但该店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显示有该用户评价。大众点评上该评价的所有者为“柠小主”。

“云石咖啡集合店”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点击放大查看)
  此外,该店马蜂窝上仅有的用户评价是用户“笔筒里的热狗”的,而该用户的评价同样也在大众点评网出现,只是用户昵称是“甜品店是我归宿”。
  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PC端主要网站月度覆盖人数分层明显,携程全年稳居第一位置,马蜂窝与飞猪、去哪儿及途牛均保持在第二梯队。
  艾瑞介绍,马蜂窝以多年积攒的海量信息为资源,辅之以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旅游攻略及产品预订服务,将复杂的用户需求用简单的方式解决。
  “马蜂窝旅游网相较携程等综合平台,更注重用户的参与度,与知乎或豆瓣等平台的气质类似。”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介绍。
  互联网分析师唐欣也表示,马蜂窝的优势在于内容充实,产品体验好。“这个事件对于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影响。”丁道师认为,要弄清楚是平台行为还是用户行为。
  多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独角鲸科技表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早期都通过使用爬虫或者机器采集信息来充实评论等内容。“这个是公开的潜规则了,很多平台都存在。”

大数据是马蜂窝核心竞争力之一?
  打开马蜂窝官网,在最下方题为“全球旅游消费指南”的介绍中,马蜂窝列出了几项数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亿8千万次攻略下载,并总结为提供了“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自媒体“小声比比”在其文章中即提到:“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这亦是对马蜂窝涉嫌内容抄袭的指责形成逻辑自洽之处。
  在携程系、美团、飞猪占据在线旅游市场大头的现今,马蜂窝赖以实现差异化的方式是以攻略为代表的内容,和更个性化的自由行;而这两项都离不开用户的原创内容,和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沉淀。
  2017年12月,蚂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公司创始人陈罡与吕刚提出对马蜂窝的愿景是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他们在内部信中提到马蜂窝异于其他同行之处在于开创了“内容+交易”模式,并称这一模式“是当下中国旅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同一时期,马蜂窝向《第一财经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台平均每天产生3000篇用户原创游记,每月新增18.5万条目的地旅游问答,累计超过3200万的点评,以及8000万月活用户。
  去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蚂蜂窝CEO陈罡提到“中国的互联网,大家都很明显感受到流量红利没有了”,他希望马蜂窝凭借海量的内容(评论、攻略、问答)获得优势,在用户做出消费决策时提供更快更多的选择,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近年来马蜂窝对外宣传中,除了用户原创内容UGC和自由行交易平台,大数据能力亦是其自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用技术能力分析平台内容以助力商业化。
  今年5月下旬,马蜂窝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贵州共同成立“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据陈罡介绍,这个实验室结合了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科研能力和马蜂窝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自由行市场的大数据实验室。“马蜂窝平台上1.3亿用户的海量大数据,将助力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和旅游服务质量。”陈罡其时表示。
  而此次马蜂窝被爆出涉嫌内容抄袭之后,作为其大数据分析原材料的内容可信度打折是否会影响到大数据能力,还未可知。
  截至新京报独角鲸科技发稿时,马蜂窝尚未进一步回应。

世界杯广告耗资1亿多 新一轮融资或受影响
  马蜂窝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成效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17年12月,马蜂窝获得了来自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等机构投资的1.33亿美元。此后,马蜂窝也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今年2月5日,马蜂窝宣布“蚂蜂窝旅行网”再次更名为“马蜂窝旅游网”,并启动了新一轮品牌换新升级。

马蜂窝聘请黄轩代言
  虽然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旅游内容的商业化都是马蜂窝的主打内容。但在实际运作中,马蜂窝品牌营销的投入似乎比重更大:聘请黄轩为品牌新代言人,花费1.65亿元成为央视世界杯转播的赞助商。但马蜂窝花费巨资的推广广告,因简单粗糙无创意的洗脑式广告内容,引发了大量网友吐槽。
  而今年8月17日,据外媒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正在着手新一拨融资,目标筹集至多3亿美元,此轮融资将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目前,融资金额和公司估值并未最终确定。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的刷屏文或来自于友商或新成立的数据公司乎睿,涉嫌融资暗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谁真正捅了马蜂窝,都势必影响马蜂窝的下一轮融资。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称,这一文章曾遭到马蜂窝投诉,但截至21日中午,马蜂窝方面未联系他进行回应。他认为,马蜂窝的评论抄袭是100%搬运。而乎睿数据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写一个模型想去鉴定餐饮点评的真假参加数据比赛,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业内人士:评论灌水为普遍现象
  律师: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 构成不正当竞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马蜂窝此举无非是为了显得用户活跃,流量大。据他所知,行业比较普遍的是销量、评论灌水,并不是每家都会去抓取用户评论。“这种行为确实让人不齿,你哪怕找枪手自己灌水呢,抓人家数据驴唇不对马嘴的也敢直接用。”
  此前,OTA领域的公司曾因用户评论归属权一事对薄公堂。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4月起,携程发现“去哪儿”网站酒店栏目内,有数万个页面均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表示,这些酒店点评已成为携程会员预订酒店的重要参考及衡量标准,是属于携程的珍贵信息资源。
  在发现“去哪儿”网站的侵权行为后,携程于2008年6月 19日、7月4日、7月11日三次发函给“去哪儿”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去哪儿”在 2008年6月23日向携程回函,对转载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外,未做其他任何改正措施并一直持续至携程发起诉讼之日。
  法院经过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酒店点评等相关内容的著作权归携程公司所有,“去哪儿”行为明显属于侵权,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记者,在此次马蜂窝的事件中,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对被抓取数据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用户和被抓取数据平台有权要求其停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事实上,因为“搬运”用户评价发生纠纷在互联网行业比较常见。对于各大互联网平台来说,用户真实的评价、攻略等UGC内容无疑会增加平台的黏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成交量。
  7月28日,小红书App官微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一天后,大众点评回应称接到投诉后立即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一般而言,各旅游社交平台会对内容进行审核,但主要是针对用户提交部分,一般会采取“机器+人工”的方式对提交内容进行审核,虽然各家的审核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审核人员在操作时,更多是对用户提交的内容中的广告、黄赌毒部分甚至是涉及投诉的部分进行审核。
  而对于用户提交的内容是否涉及抄袭、是否为原创,平台一般无法做出精准判断。有技术人员解释,点评的海量基础数据,无论是使用机器还是人工,进行抄袭审核都是一个工作量极大且存在一定难度的工作。
  也正是平台的这一审核漏洞,成为许多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旅游社交平台发展的前期,平台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活动运营以激励更多用户更加活跃的提交点评。有许多“深谙此道”的用户,就会采取抄袭、搬运的方式大规模提交点评,以获得更多的平台奖励。
  虽然马蜂窝一直都在不停的进行商业化探索,但身为旅游社交平台,其UGC内容的本质即最大优势,商业化的探索也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利用。如今,旅游社交平台的基地被质疑出现造假问题,有观点认为,受到这次事件影响的将不仅仅只是马蜂窝一家企业。
10#
 帮5买 发表于: 2018-10-22 10:06:00|只看该作者

独角兽马蜂窝:1800万“真实点评”全是抄袭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马蜂窝点评全是抄袭
源自:创业邦杂志

  今天下午,邦哥被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刷屏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说旅游独角兽马蜂窝宣传中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爬虫等手段,从其他平台进行抓取的,而并非出自平台用户本身。
  在文章中,作者用到的核心关键词,是“抄袭”。并称即便将标准设置为,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但仍然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和相应的共计1793万条抄袭点评。
  不久后,马蜂窝一位市场经理出面回应,称公司正在核实情况,他们同样在等待结果:“暂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不过今天应该是可以的。”
  引发轰动的同时,邦哥在于一位从业者交流时,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抄袭我觉得谈不上吧,其实大家都是评论的搬运工,版权在用户,用户却是最弱势的群体。”
  “互联网公司,有几个数据是真的?”
  “其实平台是没有所有权的。”在评价“马蜂窝从竞争对手处抄袭评论”一事时,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些评论并不属于哪一个平台,真正的所有者是用户,然而用户在这件事情上的话语权却是0。
  邦哥有一位朋友2004年去了雪乡,那时雪乡还默默无闻。一年后搜索“雪乡游记”,至少有20个不同的网站出现了他的原创游记文章。似乎比起抄袭,这次的事件叫做“搬运”还更为贴切:平台不生产评论,平台只是评论的搬运工。而马蜂窝,显然不是唯一一个搬运者。
  有业内人士表示,其他平台也多多少少有类似的情况,用技术手段抓取其他平台数据内容,是业内相当常见的一种做法,只是用得多和用得少的问题而已。
  而另一位从业者则表示,即便马蜂窝的数据量并没有他们自己标榜得那么大,但马蜂窝已经是行业内的头部公司了,“其他平台又能比它(马蜂窝)的数据量大到哪去呢”?
  复制粘贴是很容易的工作,在业内很多人看来,互联网就是这样的:“这个时代,有几家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是真的?”
  我们谁也不知道答案。

价值导向,催生行业“原罪”
  “我们的PGC又有用又优秀,奈何你们只要数据说话”──这是邦哥朋友圈的一条评论动态。
  某种程度上讲,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和无奈: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有时不被裹挟,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马蜂窝由陈罡和吕刚创立于2006年,但却是从2010年才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那时公司的注册用户只有15万。
  而直到2012年6月,马蜂窝才开始商业化尝试,那之前的2011年,公司进行了500万美元A轮融资,并拿到了2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来支撑日常运营。
  2013年4月,马蜂窝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次年6月,马蜂窝的注册会员突破5000万。
  2015年2月,马蜂窝获得了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逾亿美金。
  在质疑马蜂窝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但事实上,这一万五千人,恐怕还真的不一定是僵尸。
  据几位马蜂窝重度用户的表述,2015年到2016年,马蜂窝点评部分的突然活跃,跟当时马蜂窝的活动有关。那时马蜂窝正需要“数据说话”,于是开始用刷回答和点评获得“蜂蜜”的手段,激励用户刷点评,写游记和评论。
  从2015年初到年中,马蜂窝的线上活动日渐疯狂,一度每周都有活动且“蜂蜜”完全不限量,50000蜂蜜就可以换一个索尼nex5的套机,实物奖励同样极其丰厚。据老用户回忆,重奖之下,大量用户开始自发地手动刷点评,“抄袭”、“搬运”之作,都相当常见:“没去过的人只能通过去其他网站扒数据过来,而且就我知道的马蜂窝对这个情况知情且默认的。”
  截至发稿,邦哥仍未等到马蜂窝的回应,因此对于数据和新闻的相关真实性,我们不做更多的评论。2015年9月,马蜂窝用户数达1亿,其中80%的用户来自移动端(马蜂窝自由行APP);月活用户数达8000万。从开始公司化运营的15万用户,到达成“1亿用户”成就,马蜂窝用了五年时间。
  然而,PGC和UGC内容的产生,显然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积累,恐怕很难与用户数量的增长率保持完全的正比关系。有人说创业公司从第一天起就不要碰刷榜刷量,以及扒别人的数据据为己有。因为江湖这么小,出来混迟早会还的。然而也有人怀着更加深重的无奈对邦哥说:去见投资人别人第一句就是你有多少用户,我不刷量可能已经死了,你告诉我怎么选择?
  信息化时代,价值导向中对于数据的追逐,终于成为了很多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就背负的“原罪”。
  互联网时代,到底还有什么是真的?
  我们无法得知马蜂窝内部对于点评数是否有硬性的KPI,这些KPI又如何被制定,最终被推行和实现。我们也无法单纯地指责一家企业以实物奖励激励用户进行点评的做法,因为也许这也并非是公司的初衷。
  但对于从业者无意间那句“互联网企业有几个数据是真的”,邦哥又无法真的放下:流量的红利期正在过去,与之相矛盾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整个互联网行业对于数据的依赖日渐深重,无法回头。
  马蜂窝不是唯一一个被质疑数据真实性的平台,旅游业也不是唯一一个被质疑数据真实性的行业。
  2018年9月3日,一个半月之前,爱奇艺率先宣布了一项或许对整个中国网络视频行业豆浆影响深远的决定:取消前台播放量显示。和收视率之于电视台一样,播放量,曾经是网络视频平台的“信仰”。然而信仰们却日渐崩塌。
  很多年里,播放量就是网络视频平台的“收视率”。曾经“收视率高”、“播放量大”,毫无疑问地意味着“作品出色”:某种程度上讲,电影、剧集、综艺,这些视频产品的质量,在数据未造假之前,是与“播放量”指标毫无疑问呈现正相关的。
  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行业和投资方、广告商越来越依赖这些数据来进行商业决策,其背后代表的巨大利益,使得数据本身的安全性和纯净性,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明明质量平平,票房却动辄十几亿;一些电视剧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点击量却超出全国人口总和;真正优质的作品被虚假数据反攻以至赔钱离场;制作敷衍的差评作品却占领渠道和流量,成为“赚钱典范”……
  信仰的崩塌,是因为数据本身逐渐从“真实”走向了“虚假”。“大数据”的可靠性,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通用焦虑”,许多人在马蜂窝此次事件的相关评论里写下一句话:到底还有什么是真的?

警钟为谁而鸣
  2012年,一个叫做王建锋的出品人,第一次把电视台、造假卖家的利益链公之于众。收视率造假成本达到了3000-7000元一集。但那时候大家还能活下去,好多公司觉得还承担得了。于是事件的结局是王建锋损失2亿,不再从事影视制作。
  2016年,王长田在一个论坛上说,我们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电视剧,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光线传媒在那之前因不堪忍受购买收视率的巨额费用,宣布退出电视节目市场。王长田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曾说,“幸好光线传媒还有电影业务可以支撑,不然当时我们可能就死掉了。”
  要知道,光线传媒可是一家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流量是越来越昂贵的。数据造假的成本在过去十年间,同样水涨船高。而一旦成本高到了一定程度,产业链的某一环不堪重负的时候,必然会倒闭整个数据评价体系,甚至是生产关系的重构。
  近一年来,影视行业对于播放量和收视率等指标造假的指责甚嚣尘上,并不是因为行业突然找回了“道德感”,本质上是因为商业利益在“虚假数据”里的逐渐失衡,导致行业整体成本结构的畸形,最终将所有人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倒逼了行业的变革。
  于是我们看到,爱奇艺在2018年9月3日,宣布取消前台播放量显示,代之以“热度值”。优酷虽然表示在找到合理有效评估方式前不会“动播放量”,但言下之意,显然也在寻找替代方案。10月20日,则有报道称腾讯也在内部宣布,未来将以“会员拉新”为新的主要KPI,淡化播放量的影响和权重。
  影视产业链已经不堪重负之下,做出了不得不做出的变革。其他行业呢?
  我们不知道马蜂窝最终的回应会是什么。但我们至少知道,警钟为谁而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03:08, Processed in 2.886005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